第210章
但是李斯却表示这不是困难,“我儿最近成婚,说是要和妻子一同出游一段时间,说什么度蜜月。
虽然我不懂这个,但是目前他走了,太子身边正好缺一个得力助手,你先和我学一段时间,我再将你举荐给太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说着还看了一眼刘邦,这两人形影不离的,李斯好心买一送一,“你这好友也是个人才,到时候和你一起来我这边学习,一起为太子做事。”
萧何大喜,但是刘邦有点不愿意,“我来丞相这边学习是不是也要拜师?”
李斯摆摆手,“只是一同旁听,不做师徒。”
刘邦松了口气,虽然成为李斯的弟子利大于弊,但是刘邦就是不喜欢。
该交代的事情李斯都交代完了,也真的时间不早了,于是李斯给萧何一本自己多年来的法家心得的书,约定后下次上门求学的时间之后就让他们离开了。
两人心满意足的离开李府没多久,就在一处转角碰到了早该离开的张良。
很明显张良是特意在这里等候萧何和刘邦的。
见到张良的邀请,萧何和刘邦都觉得眼前这人不怀好意。
尤其是刘邦,自己之前找他搭讪,张良一直爱答不理的,现在却一副热情的样子,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道理刘邦还是懂的。
但可惜,不管她们两个多么不愿意,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两人没有别的选择。
两人上了马车才发现,马车里面还有另外的惊喜等着他们。
萧何和刘邦看到上首坐着的男人,立马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扶苏虚扶一下,让两人起身,“我在此等候二位多时了。”
扶苏见萧何和刘邦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也就不和他们卖关子了,直接说了他前来的目的。
萧何和刘邦对视了一眼,“招揽?”
刘邦还能理解,毕竟是在君上面前露过脸的,太子招揽情有可原,但是萧何?
“还望太子赎罪,何能问一下原因吗?”
扶苏做事一向直来直去,萧何有疑问也就直接回答了,“因为我认为先生有才。”
“只有这个?”
“当然!”
很抱歉,这个解释别说萧何了,就连刘邦也说服不了。
扶苏看到面前两人这样谨慎的样子,无奈和张良对视了一眼,“子房,果真如你所说,这两人心志坚定啊。”
一边的张良艳丽无双的脸上看不出其他情绪,只对扶苏说道,“这不正好要恭喜桥松你喜得良才吗?”
这两人的对话让萧何和刘邦更摸不着头脑了,上位者的哑谜真讨厌!
扶苏不忍心自己看好的大才被蒙在鼓里太久,解释道,“邯郸将要组建一套和咸阳相似的朝廷运行机构,这是一条捷径,我认为你们会愿意。”
扶苏要去邯郸就职,自然要带一批人过去,只是臣子好寻但良才难得,满打满算也就张良和陈平愿意和他一起去邯郸。
所以扶苏将目光投向了传说中的“汉高祖”和“萧相国”。
和扶苏想的一样,有这样弯道超车的机会,这两人绝对不会放过。
第138章
随着马车一路向前驶去,与咸阳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扶苏和王舒夫妻两个只能互相依偎着安慰对女儿的不舍和思念。
和扶苏和王舒俩为人父母的担忧不一样,张良和陈平却动力满满。
只不过张良看着上了马车就一直动来动去的陈平,有些毒舌的提醒了一句,“陈平兄,从这里到邯郸还有很长一段路,稍微需要平复下心情最好,可千万别把坐垫磨穿了。”
陈平听到张良的调侃,虽然感到抱歉,但是仍旧是控制不住自己。
“子房兄你有所不知啊,我们现在走的路可不是一般的路,而是一条康庄大道。我这也是苦尽甘来了,怎么可能不激动啊。”
张良当然知道陈平话里的意思,也知道这次的机会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纠正了一句,“陈平兄这话不对了。
自从成为太子殿下的门客开始,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何来吃苦一说,更别提苦尽甘来了。
张良和陈平因为扶苏的关系,这些年也可以称得上是关系不错,所以张良听到陈平有些随意的话的时候,才有此提醒。
谨言慎行是官场保全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
陈平这下也意识到自己刚刚话里的不妥,呸呸几下连忙改正。
“我这就是太激动,一时失言,子房兄说的没错,遇见太子开始就是幸运的开始。
但你也知道,之前虽说是在太子殿下手里做事,但我一直没什么正经官职,只是一个门客幕僚,做一些太子殿下吩咐的琐事。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跟着太子殿下去邯郸,那可是有名有份的,我起步就是少典客。”
这可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啊。
“虽然邯郸这个陪都的典客比不上中央的典客,足足低了一级,虽然去了邯郸被调回中央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高兴啊,从受到任命开始我就高兴,我这算是祖上积德,冒青烟了,先祖在天有灵一定会高兴的。”
陈平想到当时自家夫人和闺女儿子为自己高兴的样子,心里满满都是开心和满足。
张良清楚感受到陈平的快乐,所以也就没有重复提醒刚刚话里的不妥当。
不过对于陈平为什么因为一个少典客就如此高兴,张良只能勉强理解,毕竟对张良来说,他家祖上做官相国起步,巅峰时期甚至做到了“只知韩相,不知韩王”的。
而且韩国即便再弱小,也是和曾经秦国一样的诸侯国,含金量不是现在他的位置能比的。
陈平看着张良没有特别激动,十分佩服道,“要不说子房你能做少丞相呢,这样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我就没你这么好的养气功夫。
我妻儿都为我高兴,我就更加高兴,就是这次去的匆忙,不能带上他们。
等我在邯郸安定下来,我就把他们接过去,一家团圆。”
陈平对未来的美好期愿感染到了张良,他也愿意和陈平多说些其他东西。
“不够,邯郸只是陪都,陪都得丞相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要做就做未来大秦的相国。”
张良给自己的规划就是,给扶苏做丞相,给嬴子瑜做相国,甚至努努力在扶苏手里就做到相国的位置。
这点陈平虽然不知道,但是他还是非常配合的提前恭喜张良,祝福他早日得偿所愿。
至于陈平自己,做个少丞相足以。
两人说笑恭维一番后,陈平眼神往后瞥,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问道,“邯郸自从提级成为陪都之后,整套官员一律按照中央配置。
三公之中的丞相和太尉由你和蒙恬将军担任我没意见,只是这萧何和刘邦是什么来历,居然得到了太子殿下的信任,去邯郸也是少廷尉、少少府起步?”
(这里私设“少”是用来区份陪都官职和中央官职的。)
张良疑惑陈平的明知故问,“不提其他,只说萧何是李斯的亲传弟子这一个身份就绝对能让太子殿下对他另眼相看,以少少典的待遇相请。”
甚至因为是李斯的弟子,他们考虑的是待遇是不是低了,而不是待遇是不是太高了。
你说太高不足以服众,不会的,即便现在不到这个位置,以后也会到的。
更别说当初李斯在知道他们要去邯郸,知道了在邯郸张良为相,萧何只是一个廷尉的时候,非常不乐意。
想过上书嬴政,请求嬴政给他的弟子升一升官的;或者给张良降一降,总之不能让自己的弟子低人一等。
李斯这人虽然小心眼,但是对自己人还是很好的,尤其萧何成为他的亲传弟子之后,传承自己学说的继承人,在他心里仅次于儿子李由。
好在虽然李斯被嬴政惯的有点恃宠而骄了,但是萧何理智还在,关键时候拒绝了李斯的好意,这才没有让扶苏难做。
“子房你为大秦献过策,也是太子多年好友,为太孙治理了多年的封地,虽无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君上如此安排也在情理之中。”
陈平当然知道这里面的人情世故,但是他要问的不是这个。
“我想说,除了君上安排的一些官员,其他的则是太子殿下所选。
我们跟随太子殿下也好多年了,得此殊荣无可厚非,但是萧何和刘邦怎么就让太子殿下另眼相看了?仅仅因为是李丞相的原因?”
这点就是陈平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难道他俩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他不知道。
张良担心陈平的随口抱怨是真实嫉妒,担心怨恨不消会影响日后同事之间的相处,进而影响工作开展,不利于他抱负的实现。
于是耐心解释道,“他二人才华不低。
之前一个月,他们都在李丞相处学□□殿下请教李丞相的时候很容易碰见,这时候太子殿下就会与他们谈论一些政事。
虽然我不懂这个,但是目前他走了,太子身边正好缺一个得力助手,你先和我学一段时间,我再将你举荐给太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说着还看了一眼刘邦,这两人形影不离的,李斯好心买一送一,“你这好友也是个人才,到时候和你一起来我这边学习,一起为太子做事。”
萧何大喜,但是刘邦有点不愿意,“我来丞相这边学习是不是也要拜师?”
李斯摆摆手,“只是一同旁听,不做师徒。”
刘邦松了口气,虽然成为李斯的弟子利大于弊,但是刘邦就是不喜欢。
该交代的事情李斯都交代完了,也真的时间不早了,于是李斯给萧何一本自己多年来的法家心得的书,约定后下次上门求学的时间之后就让他们离开了。
两人心满意足的离开李府没多久,就在一处转角碰到了早该离开的张良。
很明显张良是特意在这里等候萧何和刘邦的。
见到张良的邀请,萧何和刘邦都觉得眼前这人不怀好意。
尤其是刘邦,自己之前找他搭讪,张良一直爱答不理的,现在却一副热情的样子,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道理刘邦还是懂的。
但可惜,不管她们两个多么不愿意,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两人没有别的选择。
两人上了马车才发现,马车里面还有另外的惊喜等着他们。
萧何和刘邦看到上首坐着的男人,立马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扶苏虚扶一下,让两人起身,“我在此等候二位多时了。”
扶苏见萧何和刘邦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也就不和他们卖关子了,直接说了他前来的目的。
萧何和刘邦对视了一眼,“招揽?”
刘邦还能理解,毕竟是在君上面前露过脸的,太子招揽情有可原,但是萧何?
“还望太子赎罪,何能问一下原因吗?”
扶苏做事一向直来直去,萧何有疑问也就直接回答了,“因为我认为先生有才。”
“只有这个?”
“当然!”
很抱歉,这个解释别说萧何了,就连刘邦也说服不了。
扶苏看到面前两人这样谨慎的样子,无奈和张良对视了一眼,“子房,果真如你所说,这两人心志坚定啊。”
一边的张良艳丽无双的脸上看不出其他情绪,只对扶苏说道,“这不正好要恭喜桥松你喜得良才吗?”
这两人的对话让萧何和刘邦更摸不着头脑了,上位者的哑谜真讨厌!
扶苏不忍心自己看好的大才被蒙在鼓里太久,解释道,“邯郸将要组建一套和咸阳相似的朝廷运行机构,这是一条捷径,我认为你们会愿意。”
扶苏要去邯郸就职,自然要带一批人过去,只是臣子好寻但良才难得,满打满算也就张良和陈平愿意和他一起去邯郸。
所以扶苏将目光投向了传说中的“汉高祖”和“萧相国”。
和扶苏想的一样,有这样弯道超车的机会,这两人绝对不会放过。
第138章
随着马车一路向前驶去,与咸阳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扶苏和王舒夫妻两个只能互相依偎着安慰对女儿的不舍和思念。
和扶苏和王舒俩为人父母的担忧不一样,张良和陈平却动力满满。
只不过张良看着上了马车就一直动来动去的陈平,有些毒舌的提醒了一句,“陈平兄,从这里到邯郸还有很长一段路,稍微需要平复下心情最好,可千万别把坐垫磨穿了。”
陈平听到张良的调侃,虽然感到抱歉,但是仍旧是控制不住自己。
“子房兄你有所不知啊,我们现在走的路可不是一般的路,而是一条康庄大道。我这也是苦尽甘来了,怎么可能不激动啊。”
张良当然知道陈平话里的意思,也知道这次的机会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纠正了一句,“陈平兄这话不对了。
自从成为太子殿下的门客开始,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何来吃苦一说,更别提苦尽甘来了。
张良和陈平因为扶苏的关系,这些年也可以称得上是关系不错,所以张良听到陈平有些随意的话的时候,才有此提醒。
谨言慎行是官场保全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
陈平这下也意识到自己刚刚话里的不妥,呸呸几下连忙改正。
“我这就是太激动,一时失言,子房兄说的没错,遇见太子开始就是幸运的开始。
但你也知道,之前虽说是在太子殿下手里做事,但我一直没什么正经官职,只是一个门客幕僚,做一些太子殿下吩咐的琐事。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跟着太子殿下去邯郸,那可是有名有份的,我起步就是少典客。”
这可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啊。
“虽然邯郸这个陪都的典客比不上中央的典客,足足低了一级,虽然去了邯郸被调回中央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高兴啊,从受到任命开始我就高兴,我这算是祖上积德,冒青烟了,先祖在天有灵一定会高兴的。”
陈平想到当时自家夫人和闺女儿子为自己高兴的样子,心里满满都是开心和满足。
张良清楚感受到陈平的快乐,所以也就没有重复提醒刚刚话里的不妥当。
不过对于陈平为什么因为一个少典客就如此高兴,张良只能勉强理解,毕竟对张良来说,他家祖上做官相国起步,巅峰时期甚至做到了“只知韩相,不知韩王”的。
而且韩国即便再弱小,也是和曾经秦国一样的诸侯国,含金量不是现在他的位置能比的。
陈平看着张良没有特别激动,十分佩服道,“要不说子房你能做少丞相呢,这样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我就没你这么好的养气功夫。
我妻儿都为我高兴,我就更加高兴,就是这次去的匆忙,不能带上他们。
等我在邯郸安定下来,我就把他们接过去,一家团圆。”
陈平对未来的美好期愿感染到了张良,他也愿意和陈平多说些其他东西。
“不够,邯郸只是陪都,陪都得丞相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要做就做未来大秦的相国。”
张良给自己的规划就是,给扶苏做丞相,给嬴子瑜做相国,甚至努努力在扶苏手里就做到相国的位置。
这点陈平虽然不知道,但是他还是非常配合的提前恭喜张良,祝福他早日得偿所愿。
至于陈平自己,做个少丞相足以。
两人说笑恭维一番后,陈平眼神往后瞥,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问道,“邯郸自从提级成为陪都之后,整套官员一律按照中央配置。
三公之中的丞相和太尉由你和蒙恬将军担任我没意见,只是这萧何和刘邦是什么来历,居然得到了太子殿下的信任,去邯郸也是少廷尉、少少府起步?”
(这里私设“少”是用来区份陪都官职和中央官职的。)
张良疑惑陈平的明知故问,“不提其他,只说萧何是李斯的亲传弟子这一个身份就绝对能让太子殿下对他另眼相看,以少少典的待遇相请。”
甚至因为是李斯的弟子,他们考虑的是待遇是不是低了,而不是待遇是不是太高了。
你说太高不足以服众,不会的,即便现在不到这个位置,以后也会到的。
更别说当初李斯在知道他们要去邯郸,知道了在邯郸张良为相,萧何只是一个廷尉的时候,非常不乐意。
想过上书嬴政,请求嬴政给他的弟子升一升官的;或者给张良降一降,总之不能让自己的弟子低人一等。
李斯这人虽然小心眼,但是对自己人还是很好的,尤其萧何成为他的亲传弟子之后,传承自己学说的继承人,在他心里仅次于儿子李由。
好在虽然李斯被嬴政惯的有点恃宠而骄了,但是萧何理智还在,关键时候拒绝了李斯的好意,这才没有让扶苏难做。
“子房你为大秦献过策,也是太子多年好友,为太孙治理了多年的封地,虽无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君上如此安排也在情理之中。”
陈平当然知道这里面的人情世故,但是他要问的不是这个。
“我想说,除了君上安排的一些官员,其他的则是太子殿下所选。
我们跟随太子殿下也好多年了,得此殊荣无可厚非,但是萧何和刘邦怎么就让太子殿下另眼相看了?仅仅因为是李丞相的原因?”
这点就是陈平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难道他俩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他不知道。
张良担心陈平的随口抱怨是真实嫉妒,担心怨恨不消会影响日后同事之间的相处,进而影响工作开展,不利于他抱负的实现。
于是耐心解释道,“他二人才华不低。
之前一个月,他们都在李丞相处学□□殿下请教李丞相的时候很容易碰见,这时候太子殿下就会与他们谈论一些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