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可惜,萧何对李斯的想法揣测错了。
这里李斯脸色一变,变得非常严肃,“我虽然觉得你说的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不认为你太自傲了吗。
你不知道的是,大秦制定或者修改律法都是要参考近些年各地送上来的案卷,不存在你说的我们这群人不下基层。
更别说你所谓的能帮助我修改律法,仔细想来这也不过是你的一言之词,你如何保证我采纳了你的意见而修改的律法就能符合现在的大秦?
或者,我应该像向你征求意见一样,每一个郡县,每一个村镇都收集,你可知这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作,其工作量不言而喻,完全不现实。
所以……”
后面的话李斯没有说完,但是萧何已经明白了,自己这次的剑走偏锋失败了。
不仅没有给李斯留下好印象,反而惹了李斯的厌恶。
好在这些年的小吏生涯早就锻炼了萧何的心态,即便被李斯这样不留情面的批评一通后,萧何也没有什么怨怼,只说了一句“学生受教了。”
之后就再无任何辩驳之语。
李斯其实也知道自己刚刚那番话有点不讲情面,也是鸡蛋里挑骨头。
但原本李斯想的是,自己说完后就让萧何自述陈情的,结果这人直接没声了,不理解,“你不打算反驳我的话?”
萧何摇摇头,“丞相所言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太将自己当回事了,这点是学生之错。”
但看着话有点像是萧何的赌气,但是李斯就站在萧何对面,一直观察着萧何的表情,确实没发现萧何言语中的不满。
李斯有种一拳打到棉花里的挫败感,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他是萧何,对面有人如此质疑自己,自己一定要与其争辩一番定个输赢才行。
这人如此,血性不够啊,李斯在心里给萧何的分数又降了一些。
但是李斯似乎忘记了,他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能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自己在高位久了的缘故。
如果他还是二十年前的客卿李斯,他或许也只能像现在的萧何一样忍。
可惜这一点现在的李斯已经完全意识不到了。
见萧何不在为自己争取,李斯心中可惜了一下,学生资质不错,但是没有到非他不可的地步,可惜可惜。
“今天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多留你们了。萧何,你也别多心,你能力不俗,会有更好的机遇的。”
李斯这话虽然好听,但也是给萧何判了死刑。
萧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打算整理笑话刚刚李斯的话之后再寻个时间上门拜访的。
不过在两人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只见一个仆人从外面跑进来说是张良来了。
李斯端茶的手一顿,表情也肉眼可见的不好了,只问道,“他来做什么?”
因为张良是韩非的弟子,他和韩非关系恶劣,所以太和张良私交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他单方面敌视。
平时无所交集的,什么事情值得张良特意前来?
李斯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只是通报的仆人了。
好在张良非常贴心,没有让李斯为难仆人,而是自己向李斯解释了,“并非是公事,良此次过来是为私事。”
说完,张良人就出现在李斯面前了。
看着没有通报就进来的张良,李斯皱眉不悦,这人怎么不经过他的同意就进来了,礼仪呢!
张良装作看不懂李斯的不悦,自顾自为自己的行为描补。
“丞相勿怪,实在是因为良受了君上的催促,在途中又遇上李由贤弟,他说丞相此时在家,直接去便可。所以良这才无礼叨扰了。”
这当然是借口,张良没等仆人通报就上门,就是担心自己按照常规流程上门,说明情况后,李斯闭门不见。
既然这样,还不如打他个措手不及呢。
李斯看到张良都搬出嬴政了,其中还有自家不孝子的手笔,只能忍了忍,压下心中的不悦问道,“既然说是私事,那斯也厚脸皮自称一句师伯,不知师侄前来所为何事?”
李斯和韩非之前都曾是荀子的学生,说一句师兄弟不过分,所以李斯这样称呼张良也没毛病。
张良笑了笑,表示当然没问题。
“师侄这次前来是想说最近就要到师父的祭日了,往年因为各方面原因,师侄不曾好好祭拜过师父。
但是如今师侄在君上面前留了名,想着是该好好纪念师父一番了,原本还担心有什么问题,但是太子殿下知晓后就表示不会有问题的,让我放心祭拜。
我想着师伯和师父同门师兄弟,感情不错,若是师伯愿意祭拜,师父在天之灵肯定会高兴的。”
李斯在心里冷笑一番,狗屁的感情不错,他和韩非这个小结巴根本没有任何感情。
不仅没有感情,反而他还非常讨厌韩非,若不是韩非死的早,这人绝对会抢了自己在君上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的。
让自己去祭拜韩非,韩非开不开心不知道,他自己绝对会呕死。
但是李斯肯定不能这么说,于是思考了一番之后,面露为难道,“师侄所言甚是。
但是师侄有所不知,韩非之死乃是君上心中一根刺,这些年谁都不敢在君上面前提及韩非,即便是太子、太孙都是如此。
如今师侄想要为韩非举办大型的祭拜仪式,怕是君上那边就不好说吧。”
李斯以为搬出嬴政张良就会打消念头,但可惜李斯想错了。
“师伯放心,这件事情就是君上答应的。”
“什么?”李斯惊讶的声音都高了起来,为什么君上会答应这种事情!
张良仿佛没有意识到不对,为李斯好好解释了一番。
“这件事情本就是君上提起的。当时君上邀我问策,结束之后问我是不是韩非的弟子。
我说是的之后,君上就像打开了回忆一样,跟我说了好多和师父之间的经历。
君上说,如果不是一场阴差阳错的错误,或许现在和我师父也是一对君明臣贤的典范。
思及此君上借着怀念故人的由头让我牵头拟办我师父韩非的祭拜仪式。”
这个解释是李斯没想到的,李斯听完牙都要咬碎了。
这么多年都没想起韩非,现在就像回忆起来了?李斯怎么就这么不信呢,肯定是张良在君上面前说了什么。
张良像是李斯肚里的蛔虫一样,“我也好奇君上为何如此说,但是君上回了我一句,‘你真的很像韩非’。
我猜想大概是君上看到我之后情不自禁的回忆起我师父的好了吧。”
还真是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看来师侄在君上心中位置极高啊。”
李斯的酸言酸语张良不在乎,甚至还觉得李斯的理智还没有摧残完,于是继续刺激道,“师伯说笑了,良在君上心中能有什么位置,不过是托了师父的福。
君上认为师父会教徒弟,给他留了个勉强能用的人罢了。”
这话到了李斯耳朵里就变成了:是的没错,我会教学生,而且我的学生身上有我的影子;今后只要我的学生在大秦朝堂上一天,你的君上就能记住我一天。
李斯,你赢不了我!活着,你赢不了,死了,你照样赢不了。
李斯忍不了了,不就是教学生嘛,谁不会啊!
张良看着李斯面目扭曲的样子,装模作样的问道,“师伯看样子不太高兴,是不想去吗?是因为和师父关系不好吗?
还是说坊间传闻,师父是死于您之手不是空穴来风?若是如此……”
李斯怎么可能让张良诬陷自己,即便不愿意也咬牙切齿的回答道,“师侄放心,当日我一定到场为我师弟祭拜!”
张良觉得刺激够了,于是准备离开了,“君上的要求良已经带到了,良看到师伯府中有客,本就有所打扰,更不好继续下去,所以先告辞了。
十日之后的祭拜仪式,郊外师父的墓前,师伯千万不要缺席啊。”
张良说完后就离开了,转身动作毫不留情,完全不管身后的李斯的愤怒。
第137章
清风和畅,天色微亮,今天一大早嬴政就带着嬴子瑜等人来到官道上为扶苏送别。
因为今天是扶苏去邯郸就职的日子。
显而易见,之前张良提出的代替分封藩王的陪都制度经过几个月的商讨完善终于得出最后结果了。
为了更好的抵御边境匈奴和同化六国旧地百姓,嬴政力排众议设立了两个陪都,一个在邯郸,一个在寿春。
邯郸作为抵抗北边匈奴的战略要地自然是扶苏这个太子前往坐镇嬴政才更为放心。
而去寿春的人选,嬴政起初属意的是公子高,毕竟公子高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同化楚人用的得心应手。
但可惜公子高胸无大志,他的原话,“父亲你是了解我的,我搞搞文艺还行,但是让我治理一方百姓真的就太为难了。
这里李斯脸色一变,变得非常严肃,“我虽然觉得你说的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不认为你太自傲了吗。
你不知道的是,大秦制定或者修改律法都是要参考近些年各地送上来的案卷,不存在你说的我们这群人不下基层。
更别说你所谓的能帮助我修改律法,仔细想来这也不过是你的一言之词,你如何保证我采纳了你的意见而修改的律法就能符合现在的大秦?
或者,我应该像向你征求意见一样,每一个郡县,每一个村镇都收集,你可知这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作,其工作量不言而喻,完全不现实。
所以……”
后面的话李斯没有说完,但是萧何已经明白了,自己这次的剑走偏锋失败了。
不仅没有给李斯留下好印象,反而惹了李斯的厌恶。
好在这些年的小吏生涯早就锻炼了萧何的心态,即便被李斯这样不留情面的批评一通后,萧何也没有什么怨怼,只说了一句“学生受教了。”
之后就再无任何辩驳之语。
李斯其实也知道自己刚刚那番话有点不讲情面,也是鸡蛋里挑骨头。
但原本李斯想的是,自己说完后就让萧何自述陈情的,结果这人直接没声了,不理解,“你不打算反驳我的话?”
萧何摇摇头,“丞相所言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太将自己当回事了,这点是学生之错。”
但看着话有点像是萧何的赌气,但是李斯就站在萧何对面,一直观察着萧何的表情,确实没发现萧何言语中的不满。
李斯有种一拳打到棉花里的挫败感,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他是萧何,对面有人如此质疑自己,自己一定要与其争辩一番定个输赢才行。
这人如此,血性不够啊,李斯在心里给萧何的分数又降了一些。
但是李斯似乎忘记了,他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能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自己在高位久了的缘故。
如果他还是二十年前的客卿李斯,他或许也只能像现在的萧何一样忍。
可惜这一点现在的李斯已经完全意识不到了。
见萧何不在为自己争取,李斯心中可惜了一下,学生资质不错,但是没有到非他不可的地步,可惜可惜。
“今天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多留你们了。萧何,你也别多心,你能力不俗,会有更好的机遇的。”
李斯这话虽然好听,但也是给萧何判了死刑。
萧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打算整理笑话刚刚李斯的话之后再寻个时间上门拜访的。
不过在两人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只见一个仆人从外面跑进来说是张良来了。
李斯端茶的手一顿,表情也肉眼可见的不好了,只问道,“他来做什么?”
因为张良是韩非的弟子,他和韩非关系恶劣,所以太和张良私交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他单方面敌视。
平时无所交集的,什么事情值得张良特意前来?
李斯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只是通报的仆人了。
好在张良非常贴心,没有让李斯为难仆人,而是自己向李斯解释了,“并非是公事,良此次过来是为私事。”
说完,张良人就出现在李斯面前了。
看着没有通报就进来的张良,李斯皱眉不悦,这人怎么不经过他的同意就进来了,礼仪呢!
张良装作看不懂李斯的不悦,自顾自为自己的行为描补。
“丞相勿怪,实在是因为良受了君上的催促,在途中又遇上李由贤弟,他说丞相此时在家,直接去便可。所以良这才无礼叨扰了。”
这当然是借口,张良没等仆人通报就上门,就是担心自己按照常规流程上门,说明情况后,李斯闭门不见。
既然这样,还不如打他个措手不及呢。
李斯看到张良都搬出嬴政了,其中还有自家不孝子的手笔,只能忍了忍,压下心中的不悦问道,“既然说是私事,那斯也厚脸皮自称一句师伯,不知师侄前来所为何事?”
李斯和韩非之前都曾是荀子的学生,说一句师兄弟不过分,所以李斯这样称呼张良也没毛病。
张良笑了笑,表示当然没问题。
“师侄这次前来是想说最近就要到师父的祭日了,往年因为各方面原因,师侄不曾好好祭拜过师父。
但是如今师侄在君上面前留了名,想着是该好好纪念师父一番了,原本还担心有什么问题,但是太子殿下知晓后就表示不会有问题的,让我放心祭拜。
我想着师伯和师父同门师兄弟,感情不错,若是师伯愿意祭拜,师父在天之灵肯定会高兴的。”
李斯在心里冷笑一番,狗屁的感情不错,他和韩非这个小结巴根本没有任何感情。
不仅没有感情,反而他还非常讨厌韩非,若不是韩非死的早,这人绝对会抢了自己在君上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的。
让自己去祭拜韩非,韩非开不开心不知道,他自己绝对会呕死。
但是李斯肯定不能这么说,于是思考了一番之后,面露为难道,“师侄所言甚是。
但是师侄有所不知,韩非之死乃是君上心中一根刺,这些年谁都不敢在君上面前提及韩非,即便是太子、太孙都是如此。
如今师侄想要为韩非举办大型的祭拜仪式,怕是君上那边就不好说吧。”
李斯以为搬出嬴政张良就会打消念头,但可惜李斯想错了。
“师伯放心,这件事情就是君上答应的。”
“什么?”李斯惊讶的声音都高了起来,为什么君上会答应这种事情!
张良仿佛没有意识到不对,为李斯好好解释了一番。
“这件事情本就是君上提起的。当时君上邀我问策,结束之后问我是不是韩非的弟子。
我说是的之后,君上就像打开了回忆一样,跟我说了好多和师父之间的经历。
君上说,如果不是一场阴差阳错的错误,或许现在和我师父也是一对君明臣贤的典范。
思及此君上借着怀念故人的由头让我牵头拟办我师父韩非的祭拜仪式。”
这个解释是李斯没想到的,李斯听完牙都要咬碎了。
这么多年都没想起韩非,现在就像回忆起来了?李斯怎么就这么不信呢,肯定是张良在君上面前说了什么。
张良像是李斯肚里的蛔虫一样,“我也好奇君上为何如此说,但是君上回了我一句,‘你真的很像韩非’。
我猜想大概是君上看到我之后情不自禁的回忆起我师父的好了吧。”
还真是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看来师侄在君上心中位置极高啊。”
李斯的酸言酸语张良不在乎,甚至还觉得李斯的理智还没有摧残完,于是继续刺激道,“师伯说笑了,良在君上心中能有什么位置,不过是托了师父的福。
君上认为师父会教徒弟,给他留了个勉强能用的人罢了。”
这话到了李斯耳朵里就变成了:是的没错,我会教学生,而且我的学生身上有我的影子;今后只要我的学生在大秦朝堂上一天,你的君上就能记住我一天。
李斯,你赢不了我!活着,你赢不了,死了,你照样赢不了。
李斯忍不了了,不就是教学生嘛,谁不会啊!
张良看着李斯面目扭曲的样子,装模作样的问道,“师伯看样子不太高兴,是不想去吗?是因为和师父关系不好吗?
还是说坊间传闻,师父是死于您之手不是空穴来风?若是如此……”
李斯怎么可能让张良诬陷自己,即便不愿意也咬牙切齿的回答道,“师侄放心,当日我一定到场为我师弟祭拜!”
张良觉得刺激够了,于是准备离开了,“君上的要求良已经带到了,良看到师伯府中有客,本就有所打扰,更不好继续下去,所以先告辞了。
十日之后的祭拜仪式,郊外师父的墓前,师伯千万不要缺席啊。”
张良说完后就离开了,转身动作毫不留情,完全不管身后的李斯的愤怒。
第137章
清风和畅,天色微亮,今天一大早嬴政就带着嬴子瑜等人来到官道上为扶苏送别。
因为今天是扶苏去邯郸就职的日子。
显而易见,之前张良提出的代替分封藩王的陪都制度经过几个月的商讨完善终于得出最后结果了。
为了更好的抵御边境匈奴和同化六国旧地百姓,嬴政力排众议设立了两个陪都,一个在邯郸,一个在寿春。
邯郸作为抵抗北边匈奴的战略要地自然是扶苏这个太子前往坐镇嬴政才更为放心。
而去寿春的人选,嬴政起初属意的是公子高,毕竟公子高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同化楚人用的得心应手。
但可惜公子高胸无大志,他的原话,“父亲你是了解我的,我搞搞文艺还行,但是让我治理一方百姓真的就太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