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满朝文武近一个多月的思虑,难道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三五天的思考?你信吗?”
  不管扶苏信不信,反正嬴政不相信。
  甚至嬴政还怀疑扶苏这一步步都是张良算计好的,在他认清复国无望之后就开始布局了。
  从为小鱼儿管理好封地开始,从不经意间向扶苏展露自己的才华开始,从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念以适配大秦的运行开始,即便扶苏说的,张良有过推拒,那不过是象征性的你来我往罢了。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今天,不然他满身才华何必委屈在小鱼儿手中?”
  小鱼儿不过是张良的一个踏脚石、青云梯而已。
  这时,嬴政越想越愤怒,想到小鱼儿这么信任张良,结果张良却算计小鱼儿,这里面的感情掺杂了多少心计。
  扶苏听到后面才意识到,嬴政愤怒的原因可能不是张良用计谋,而是计谋用到了小鱼儿身上。
  嬴政像看白痴一样看了扶苏一眼,“不然你以为呢?算计你也就罢了,算计小鱼儿的人寡人绝不可能饶恕。”
  扶苏连忙为张良解释,“子房未必待小鱼儿不是真心,只是将小鱼儿交托的任务当成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已。
  再者,父王比我清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哪里能用非黑即白来划分。
  如果说子房对小鱼儿的欺瞒就是罪无可恕,那咱们也有事情瞒着小鱼儿,难道咱们也是用心不蠢?”
  听到扶苏谈论起他们对赵子瑜的阴嫚,嬴政不善的瞪了一眼扶苏,然后哼了一声,“朕如何不知,若非如此,这人寡人决计不会再见第二面。
  一个善于观察,心思缜密的聪明人,不好掌控啊。”
  当然,嬴政说的是扶苏不好掌控,毕竟按照年纪来看,张良这个人是扶苏用的多。
  嬴政自始至终都不觉得张良利用扶苏达成他的目的有问题,相反,能利用身边一切为自己筹谋逆转困局的人,不惜孤注一掷也不退缩,嬴政都非常欣赏。
  比如曾经的李斯。
  只是如果扶苏掌握不住张良,或者同意被此人影响,被此人耍的团团转,嬴政就不得不出手了。
  君王被臣子戏弄就是奇耻大辱。
  了解到嬴政的想法,扶苏倒是不是很在意,“父王所言极是,只是儿臣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本就是无可厚非的。
  只要结果是咱们想要的,何不在细枝末节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说你是知道张良的心思?”
  扶苏点点头,“不太确定,只是有一点模糊的猜测而已。”
  如果不是张良时不时接着封地事情旁敲侧击和他谈论过大秦的问题,扶苏也不可能打心底里认可张良。
  不过一开始是谁主动的也没有探究的必要了,一切向着各自期待的方向发展就是好的。
  扶苏很宽心。
  嬴政反问,“即使这个人骗了你,对你有所隐瞒,甚至有些事情损害了你的威严你也无所谓?
  君王之威岂能被践踏!”
  扶苏觉得嬴政这话说的重了,被利用被欺骗什么的哪有到这个地步,他和张良之间的情况,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有能力的臣子在上位者面前的拿乔,以换取更多重视而已。
  “子房所做与当初姜太公考验文王并无区别。父王您曾教导过儿臣,为君者应当威服四海,众人拜服,所有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儿臣深受教诲,只是而且也觉得,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君王也不无不可。”
  嬴政此时心情比较复杂,他选扶苏就是因为扶苏仁爱,二世皇帝需要有仁爱之心,稳定大秦。
  但是他又担心扶苏过于仁爱,以及扶苏真的不类己啊。
  但是各种心思嬴政最后都化成了一声浅浅的叹息,“算了,你有你自己的为君之道,好好完善践行你的道吧。”
  嬴政这话就已经暗示了扶苏在他心里已经几个了,扶苏肉眼可见的高兴了起来,然后就听见嬴政开口,“但是现在寡人是秦王,践行的就是寡人的为君之道。”
  接着又是扶苏熟悉的看不上的表情,“另外你拿他和姜尚比,你也真的是看得起他。”
  “那不如请父王接着探探子房的底如何?”说着扶苏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等到嬴政带着扶苏和张良回到临时准备的比较正式的朝会厅的时候,能来的大臣已经一个个在自己位置上坐好了,并且早就交换好了信息。
  嬴政见各自都准备好之后,开口道,“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寡人请众位爱卿过来是为什么了吧。”
  底下的大臣互相看了一眼,再次等着嬴政开口。
  “寡人也不卖关子了,今天寡人得到一位人才,说是能解决困扰大秦多日的问题,寡人初次听了之后觉得倒是很新奇,所以请众位过来一同商讨。”
  嬴政说完之后就把主场交给了张良。
  张良此时还是比较谦和的,“大秦如今已经实现了一统,所以外部威胁已经不足为据,内部矛盾就成了目前大秦急需要处理的问题。
  而内部矛盾之中,最为关键的是统一的大秦究竟应该实行何种制度。
  言分封制好的认为分封诸侯能达到教化当地百姓,稳定边疆的作用;
  言郡县制好的则认为郡县制能将权力集中在中央,更利于大秦统一调备。
  所以就有人提出可以分封、郡县共存。
  不过良在此基础上则认为可以参考陪都制,在不利于管辖的地方、边境要地等再设立一套政府运转机构,弥补其不足之处。”
  说到这里就有人迫不及待问出了之前王绾问过的问题。
  张良示意他不要着急,“我所说的陪都制与之前的不相同的一点是,我认为陪都可以由太子坐镇,而且必须由太子坐镇。
  陪都要发挥副都作用,尤其是在如今的特殊情况下,只有太子在当地掌握了军政大权之后,才能稳定人心。”
  张良的提议不少人是怀疑的,太子坐镇副都这是分权还是割据。
  有的人不经意观察起了嬴政的表情,面无表情,暂时看不出来。
  不过出于对嬴政的了解,他慎重开口道,“太子是继承人,太子的稳定代表着国家的稳定。
  若是在政权交接之时因为太子在外而产生继位之争该如何是好?若是未来君上继位,但是太子还年幼无法坐镇陪都又该如何是好?”
  张良答曰,“如今太子已经长成,没有年幼无法坐镇的问题,至于未来,太子并非一定要长期待在陪都。
  太子坐镇陪都只是为了特殊时期能有个主心骨而已,至于未来如何当由未来的君上做主了。”
  另一个人反驳道,“那你这个太子坐镇陪都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张良解释,“并非形同虚设,只是特殊时期采用特殊办法而已。
  等待未来大秦从地理上的统一过渡到了文化、精神上的统一之后,太子也就不在必须坐镇陪都了,到那时候,陪都甚至也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城市。”
  这时候王绾开口了,“按你这意思与老夫所说的分封又有何区别。
  陪都拥有了军政大全,与中央有何区别,与曾经的诸侯国又有什么区别?”
  张良想了想,觉得区别还是很大的,“撤销诸侯王的土地和待遇比较困难,但是改陪都为普通郡县应当不难。”
  王绾一噎,他当时建议君上临时分封的时候也说过,等到大秦三世、四世之后就可以撤藩,这样就不会步上周朝的后尘。
  但是他也知道,后世君王要想撤藩必定要有足够强硬的手段。而嬴政也是因为对未来的秦王持怀疑态度才久久不松口的。
  而张良所言,如果只是陪都,只是太子坐镇,有诸侯之实,无诸侯之名,也许可行?
  王绾不说话了之后,其他人也沉寂了下去,事实上绝大部分官员想的只是不让君上义无反顾的强行推行郡县制就可以了,至于到底是分封郡县并存,还是陪都制,他们都能接受。
  至于强*硬说要全面分封的人一开始就被忽略了。
  而始终赞成嬴政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李斯也认可张良的说法,他和嬴政不愿意部分实行分封,即便知道那样更加稳妥就是担心稍有不慎,分封卷土重来。
  如今这样,有分封之实,无分封之名,甚好。
  嬴政看着群臣似乎达成了一致,脸色缓和了,“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异议了,那就商量一下陪都如何选择了。”
  这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斯开口了,“这陪都的想法是张良想出来的,也许他心中已经有成算了,不如请张良说说。”
  嬴政也看着张良。
  “陪都的作用或者是为了加强边防,或者是为了发展经济,或者是为了国家出现动乱后有个退路。
  针对以上几个需求,我草拟了几个方案供大家审阅。
  如果是为了加强边防,我认为曾经的赵国都城邯郸可以,赵国靠着匈奴,陪都设在邯郸也方便时刻观察匈奴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