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你这个观点丞相早就跟寡人建议过了,他甚至还具体说了如何操作。
  曾经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距离咸阳较远,不利于管理。
  所以建议寡人分封几个公子,带领一部分精通秦制的人一起过去推行商君之法,编户齐民、镇守地方。
  但是寡人却觉得不妥。”
  嬴政说完,王绾立马起身表明态度,“君上,就像刚刚这位张先生所言,郡县制并非不好,只是有些地方鞭长莫及,不利于管理,一旦出现造反情况不容易镇压,所以还请君上三思。”
  嬴政敷衍的点了点头,让王绾起身,“丞相所言寡人记在心里了。”
  接着重新看向了张良,“你的回答不足以惊艳寡人,你的献策也没有解决寡人的问题,你可还要继续?”
  张良下意识的学着赵子瑜歪了一下头,“君上稍安勿躁,我并没有说我的献策已经结束。”
  嬴政将身体靠在椅背上,双手放松,“你继续。”
  张良拱了拱手,“刚刚说的不过是中策而已,我这里还有一个上策,不知道君上可愿再花些时间听一听?”
  这时候跟着嬴政做在一边的李信等人已经有怨言了,互相窃窃私语了起来。
  言谈间不外乎在说扶苏带过来的人胆大妄为,在君上面前故意顾左右而言其他,卖关子不说,居然还暗戳戳的给丞相上眼药,说王绾提出的建议是中策,而他有更好的上策。
  这不就是踩着丞相博眼球吗。
  啧啧啧,王绾脸色都不好了。
  初出茅庐的无知狂妄小儿。
  嬴政不觉得张良卖关子有什么问题,但是前提是这个关子卖完之后他能得到一个两全其美的上上之策。
  “你说,寡人听着。”
  “不知道君上了不了解,曾经炎帝定都陈地,但是在曲阜又设了一套朝政班子,所以曲阜也成了陪都;
  后来黄帝定都轩辕之丘,陪都逐鹿;往后也是如此,夏朝首都阳城,陪都安邑;商朝比之更甚,陪都有北亳、南亳、西亳等。”
  嬴政不是个蠢人,在张良提出陪都制度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张良后面要说什么了,“你的意思是让寡人比照前朝,也采纳陪都制度?”
  张良点头,“在咸阳难以触及的地方设立陪都,不仅加强了君上对全国的统治,而且陪都的建立也利于周边城市的经济恢复,让大秦更快从战争的阴霾中缓过来。”
  张良说完,嬴政还在思考,倒是王绾先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说了这么多和郡县制没有区别。
  即便是设置陪都,根本上也只是设立了一个行政级别高一些郡县,他在军事、文化、政治上发挥的作用跟诸侯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诸侯国有自主动兵的权利,遇到造反可以立马派兵镇压,但是陪都不一样,即便行政权力再大也需要听从中央调遣。
  也许你所说的陪都制度大有可为,那也是建立在大秦完完全全实现大一统的情况下,或许三世、四世之后可以改诸侯国为陪都。
  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我不认同陪都能有用。
  你还年轻,狂妄些很正常,但是年轻人,切莫把狂妄变成自负。”
  刚开始王绾说话还是很委婉的,不过说到后面王绾的语气就越来越不客气了。
  王绾说完,其他人也点点头,觉得这话说的也对,他们也比较认同,现在看张良怎么反驳。
  这时候李斯开口了,“丞相何必如此坚持分封制?
  您之前虽然说了周朝分封八百年,但是这八百年里有多少时候是包括在诸侯林立,群雄并起,周王形同虚设之中的?
  大秦不需要这样的制度。
  说句不好听的,万一三代四代之后,秦王压不住诸侯王怎么办,重新走上周的老路怎么办?丞相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所以与其妥协不如强硬推行郡县制。
  要知道一个王朝制度固定之后想要修正改革就难如登天,曾将商君变法就是如此。
  但是如今不同,如今正是一切从新组合的好时候,只有在君上手中确定好未来的发展路线,今后的君王才能在君上划定的范围内小修小补。
  制度改革带来的变乱只有君上、也只能是君上才能镇压,这点连二世皇帝也不行。”
  王绾气急,又开始和李斯争论,“你说担心大秦走上周的老路,但是你别忘了周最起码也有八百年的国运的。
  但是按照你这佞臣折腾,大秦有没有一百年都不好说!”
  显然王绾是被李斯的话气到口无遮拦了。
  而被骂的李斯很想理直气壮说一句,他有信心保大秦千秋万代,但是此刻脑子里不合时宜的想起了赵子瑜的预言——大秦二世而亡。
  坚定的心一下子有了动摇,不会真的是因为强行推行郡县制才导致大秦二世而亡的吧。
  李斯听了王绾的话能想到大秦二世而亡,没道理嬴政想不到。
  所以李斯偷偷看向嬴政的时候,就看到嬴政脸色很明显不好。
  糟糕!
  李斯和王绾唇枪舌剑了好一会儿,说到后面也是老生常谈的话,再到后面开始夹杂人生攻击的时候,张良又开口了。
  “如果陪都坐镇的是太子呢?”
  一句话就让李斯和王绾停下了争论,两个人齐刷刷的看向张良,然后又看向嬴政,最后看向他们忽略了很久的太子扶苏。
  两个人脑回路出奇的一致,难道这人是扶苏特意安排的?
  难道扶苏已经有了夺权的想法了?
  但是扶苏一脸不解的样子也不像作假啊。
  张良见大家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自己身上,准备开口解释,但是嬴政却说,“在这露天场地上谈论国事不符合规矩,还是回屋吧。
  正好大家也累了,休息一会儿也好。”
  说完让自己身边的宫人带各位大臣下去休息,同时把其他还没有到场的官员叫过来。
  说完就带着扶苏先一步离开了。
  离开了大众的视线时候,嬴政停下了脚步,然后屏退左右。
  扶苏以为嬴政是怀疑自己有异心,率先开口道,“子房所言并非儿臣授意,事实上,儿臣也不知道子房想说什么。”
  “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寡人反而会放心些。”
  嬴政叫扶苏过来自然不是怀疑扶苏对他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相反,如果扶苏对秦王之位,甚至是后面的皇帝之位有过企图的话,嬴政反而会更高兴一些。
  但是事实证明,自己这个儿子并没有血气,甚至还不如小鱼儿,最起码小鱼儿三岁的时候就怂恿他造反了。
  扶苏没想到嬴政会说这种话,下意识呆愣愣啊了一声。
  嬴政看见扶苏这样就烦。
  “寡人把你叫过来不是怀疑你有什么不臣之心,而是想问你对张良怎么看。”
  怎么看?
  扶苏对张良感官不错,“是个治世能臣。”
  “我听说他这些年跟着小鱼儿?”
  扶苏点点头,“这些年子房都在为小鱼儿打理着封地。
  父亲你也知道小鱼儿的性子,凡事开个头,而且是要结果,中间的事情怎么办就不管了。
  这些年小鱼儿的封地能运转着,还运转的那么好也都多亏了子房,可以说在小鱼儿的封地里,子房不是丞相胜似丞相了。”
  扶苏想到这里就觉得子房这些年不然容易。
  但是嬴政却冷哼了一声打断了扶苏的感慨,“小鱼儿是管理者,只要结果有什么错。
  她需要的是提出大方向上的举措,如何完成就是大臣们的事情,都要皇帝全权负责,那还要这些臣子做什么?”
  嬴政这话太有指向性了,但是又没有说清楚,所以扶苏不敢认。
  “行了,说了你也不懂,都跟在寡人身边学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开窍?”
  其实这话嬴政说的就有点违心了,扶苏这些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但是受了梦境的影响,难免会带点情绪。
  扶苏想要解释。
  “你也不要解释了,寡人哪里说错了?你要是有点长进也不会被张良卖了还给他数钱。”
  第117章
  扶苏一下子就被嬴政的话弄懵了“父亲为何这么说?”
  嬴政看着还在状况之外的扶苏,恨铁不成钢,“你难道没有看出来张良心中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吗?”
  “儿臣看出来了,而且正是因为看出来了,儿臣才将他引荐给父亲的。”
  扶苏说的有点无辜。
  听到这话,嬴政来回踱了几步,然后站定在扶苏面前,“朕没有听完他的具体措施,但是这并不妨碍朕清楚,他心中所想的理论绝对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就能完善好的。
  你说你是几天前去请人,人家在你的恳求下才勉强出山的,不是天方夜谭吗?
  即便他曾经心中有过模糊的想法被你探知了,但是几天之内就能整理好逻辑,甚至达到能给朕献策的程度,你觉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