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如果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洛阳可行;
如果是为了有个后退的选择,或许楚国的寿春符合要求。”
随着张良点出这几个地点,王绾在脑子里就出现了他们具体的位置,不用思考,王绾就排除了洛阳,“如果在和平盛世,洛阳作为陪都,补充咸阳的经济发展是可行的。
但是如今稳定边防、教化百姓是最重要的,所以洛阳暂且可以先放一放。”
说着王绾就看向嬴政,“君上,邯郸和寿春都是比较好的选择,虽然邯郸能低于匈奴,但是如果陪都设在寿春,也能更快瓦解曾经楚国的势力。”
别以为他不知道,如今楚地的楚国贵族也是一股不太安分的势力。
王翦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边疆历来都是国防的重中之重,丞相觉得楚地残余势力不太安分,那匈奴就安分了?所以臣以为,将陪都设在邯郸更好。”
有了王翦和王绾的开口,支持一方的大臣又开始争吵了起来。
嬴政一手支撑着头,一手敲击着桌面,等大臣们吵完一轮之后,问道,“张先生有何想法?”
被点名的张良沉着说道,“这就是臣要献的第二策——迁户了。”
这话说的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李斯不善的看了一眼张良,比自己还能出风头的人,真讨厌。
第118章
李斯不满张良这幅样子,觉得他装模作样,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装腔作势,跟韩非那个结巴一个样。”
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并且还被坐在旁边的王绾听到了。
王绾年事已高,没有了争夺的心,虽然他不赞同张良的一些主张,但是他对张良本人没有恶意。
甚至抛开政治而言,张良的才华他还是很欣赏的。
所以这时候听到李斯很明显的诽谤,王绾不自觉为他说了句话,“有才华的人大约都是如此,更何况张良还是个年轻人,锐利些也正常,廷尉应该是理解的才对。
想当初廷尉一篇《谏逐客书》也是锋芒毕露的,现在张良不过是意气风发了些,老夫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廷尉的影子。
想想也十几年过去了,难不成廷尉现在年纪大了,开始苛责晚辈了?”
王绾这话是用打趣的口吻和李斯说的,本意是让李斯对张良产生点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的感情的,但好像事与愿违了。
之见李斯听到王绾说他年纪大了,面容扭曲了一下,但是碍于嬴政看着,只能非常不自然的敷衍了王绾一句,然后自己生闷气去了。
王绾还以为李斯想开了,乐呵呵的重新听张良的献策内容。
在张良提出自己的第二策之后就被嬴政追问具体情况了,所以现在张良正就什么是迁户,如何迁户,迁户之后怎么办在侃侃而谈。
引经据典,证据罗列,张良说了很多,但是总结下来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城市,将曾经的六国贵族豪强全部迁过去。
这样就能削弱甚至是拔掉贵族豪强在当地的根基,防止这些人盘踞当地,产生不利于中央管控的势力,更好发挥郡县制的作用。
这些年深入百姓张良看清了很多,“未来如果六国豪强死灰复燃,在百姓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之外,很大可能性就是这些贵族豪强在背后煽风点火。
只有削弱豪强对当地的影响力才有办法解决。
所以才需要迁户。
而迁户不仅能打击豪强,削弱他们的影响力,而且把他们集中起来也更利于管理。
同时这些贵族豪强本身就豪富,几代人的积累一定能带动迁移地民生的恢复,一举三得的事。”
嬴政听完张良这段话之后,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迁户政策和之前他在楚国搞得削弱本地豪强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不过当时嬴政的手段较为平和,而张良提出的迁户则更加强硬彻底一些。
但是嬴政也知道,当时他因为客观因素的原因,不好采取比较过激的行为,不然楚国豪□□怒,他回不回得来咸阳都还带一说呢。
但是现在嘛,可以试试更彻底的方法了。
嬴政把张良的话听进去了,“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嬴政话音刚落,一位原本不是很起眼的官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故土是一个家族的根基,自古迁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轻则耗费家财,重则家破人亡。
如今天下初定,贸然安排大量人口迁徙,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啊,万一激起民愤,得不偿失啊。”
张良敢提出这个计策自然有相应的解释,“贸然强硬的安排人往不熟悉的地方迁徙豪强自然不愿意。
但若是这迁徙是他们自愿的呢?”
“自愿?如何自愿?”这下就连扶苏都忍不住开口了。
“以为威逼,二为利诱。”
李斯知道如何威逼,“你所说的威逼大约是让君上下令处死当地豪强,或者针对当地比较有名的豪强,杀鸡儆猴。
在这些人陷入恐慌之中后,再告诉他们豪强可以不死,但是需要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样,即便可能有一部分人强烈反对,但是更多人会因为有一个相对能接受的选择而妥协。”
不只是李斯,在场的只要不是愚笨的都能把威逼猜个七七八八,但是如何利诱呢?
王绾摸着胡须说道,“李廷尉所言有理,倒是利诱,老夫实在不知道有何种利益的诱惑能让这群贵族豪强愿意迁徙。”
“可以和官员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虽然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军功制颓靡,官员考核成为选拔人才的可代替通道这个客观因素下,大秦的官员考核制度不会胎死腹中,反而更加趋于成熟,无论男女,不论贵贱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踏入朝堂。
“这虽然能吸引人,但是撑死了吸引一些小贵族。没落贵族,对真正有威胁的豪强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李斯这些年都是做人才选拔工作的,这点现状还是知道的。
被反驳质问了,张良也不着急,“如果新城区别与其他城池呢?”
说着张良就拿出了一份图纸。
和赵子瑜亲近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是赵子瑜的东西。
张良将图纸事先打开后递给了嬴政,“这是一份城镇规划的图纸,楼高百尺,蔚为壮观。”
嬴政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这图纸他在小鱼儿手里看过很多次了,即便这份图纸比赵子瑜以前拿在手里的涂鸦更精致,更细致。
“这是你规划的?”嬴政明知故问。
张良当然摇头说不是,“这份图纸说起来还要多亏了公子扶苏的女儿,是她给我的灵感,让我能规划处截然不同的城镇。”
嬴政将图纸递给其他人传阅。
果然和张良说的一样,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楼房,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园林别墅,以及奇花异石点缀的大型商场等等,兼具实用和发展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美学。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奇景足够吸引人。
“君上的威仪加上前程和奇观的诱惑,半逼迫半自愿下,这群人会自己走的。
甚至当当地豪强迁户之后,他们手中的大量土地就被空闲了出来。”
张良提到了土地,顿时在场的一些反对的官员动摇了,有的甚至开始战队张良了。
多少人觉得这些空余的土地稍稍运作一番就能成为自家的。
而嬴政敲桌子的手指一顿,土地可是一个稀缺物啊,大概算算自己欠了秦军很多军功没有兑现啊。
如果真的从贵族嘴里扣下这块肥肉,军功何愁不能兑现?
张良看着嬴政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道,“空余的土地君上可以分赐给将士们。得到土地的将士们大约也愿意为了土地带着家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
这样秦人能更好的和六国百姓融合,战国时期各国的隔阂,这种混合更能够消弭其对秦国的抵触。”
这下张良的计策得到了大部分的支持,只是这里面夹杂了多少小心思,嬴政又岂会不知。
嬴政问了一圈,要么赞同,要么沉默,“扶苏,你怎么看?”
最后问题落到了扶苏身上。
扶苏斟酌了一番,其实他是觉得迁户可行的,但是迁户的开支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或许那些豪强贵族能够支撑迁户,但是普通百姓如何支撑。
到最后肯定是大秦给予帮扶,不然好好的政策就会变成百姓的催命符。
更何况,扶苏不像其他不明所以得大臣那样乐观,光听张良的一张嘴就觉得那样美轮美奂的城池能造出来。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自家小鱼儿早就动手造个小的出来了,不至于这时候还在望洋兴叹了。
所以扶苏想了想,回答道,“回禀父王,张先生所言确实是有一番道理,只是如今大秦国库稍虚,恐怕难以支撑迁户的开支,何不等大秦休养生息一番再做打算?”
如果是为了有个后退的选择,或许楚国的寿春符合要求。”
随着张良点出这几个地点,王绾在脑子里就出现了他们具体的位置,不用思考,王绾就排除了洛阳,“如果在和平盛世,洛阳作为陪都,补充咸阳的经济发展是可行的。
但是如今稳定边防、教化百姓是最重要的,所以洛阳暂且可以先放一放。”
说着王绾就看向嬴政,“君上,邯郸和寿春都是比较好的选择,虽然邯郸能低于匈奴,但是如果陪都设在寿春,也能更快瓦解曾经楚国的势力。”
别以为他不知道,如今楚地的楚国贵族也是一股不太安分的势力。
王翦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边疆历来都是国防的重中之重,丞相觉得楚地残余势力不太安分,那匈奴就安分了?所以臣以为,将陪都设在邯郸更好。”
有了王翦和王绾的开口,支持一方的大臣又开始争吵了起来。
嬴政一手支撑着头,一手敲击着桌面,等大臣们吵完一轮之后,问道,“张先生有何想法?”
被点名的张良沉着说道,“这就是臣要献的第二策——迁户了。”
这话说的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李斯不善的看了一眼张良,比自己还能出风头的人,真讨厌。
第118章
李斯不满张良这幅样子,觉得他装模作样,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装腔作势,跟韩非那个结巴一个样。”
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并且还被坐在旁边的王绾听到了。
王绾年事已高,没有了争夺的心,虽然他不赞同张良的一些主张,但是他对张良本人没有恶意。
甚至抛开政治而言,张良的才华他还是很欣赏的。
所以这时候听到李斯很明显的诽谤,王绾不自觉为他说了句话,“有才华的人大约都是如此,更何况张良还是个年轻人,锐利些也正常,廷尉应该是理解的才对。
想当初廷尉一篇《谏逐客书》也是锋芒毕露的,现在张良不过是意气风发了些,老夫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廷尉的影子。
想想也十几年过去了,难不成廷尉现在年纪大了,开始苛责晚辈了?”
王绾这话是用打趣的口吻和李斯说的,本意是让李斯对张良产生点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的感情的,但好像事与愿违了。
之见李斯听到王绾说他年纪大了,面容扭曲了一下,但是碍于嬴政看着,只能非常不自然的敷衍了王绾一句,然后自己生闷气去了。
王绾还以为李斯想开了,乐呵呵的重新听张良的献策内容。
在张良提出自己的第二策之后就被嬴政追问具体情况了,所以现在张良正就什么是迁户,如何迁户,迁户之后怎么办在侃侃而谈。
引经据典,证据罗列,张良说了很多,但是总结下来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城市,将曾经的六国贵族豪强全部迁过去。
这样就能削弱甚至是拔掉贵族豪强在当地的根基,防止这些人盘踞当地,产生不利于中央管控的势力,更好发挥郡县制的作用。
这些年深入百姓张良看清了很多,“未来如果六国豪强死灰复燃,在百姓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之外,很大可能性就是这些贵族豪强在背后煽风点火。
只有削弱豪强对当地的影响力才有办法解决。
所以才需要迁户。
而迁户不仅能打击豪强,削弱他们的影响力,而且把他们集中起来也更利于管理。
同时这些贵族豪强本身就豪富,几代人的积累一定能带动迁移地民生的恢复,一举三得的事。”
嬴政听完张良这段话之后,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迁户政策和之前他在楚国搞得削弱本地豪强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不过当时嬴政的手段较为平和,而张良提出的迁户则更加强硬彻底一些。
但是嬴政也知道,当时他因为客观因素的原因,不好采取比较过激的行为,不然楚国豪□□怒,他回不回得来咸阳都还带一说呢。
但是现在嘛,可以试试更彻底的方法了。
嬴政把张良的话听进去了,“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嬴政话音刚落,一位原本不是很起眼的官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故土是一个家族的根基,自古迁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轻则耗费家财,重则家破人亡。
如今天下初定,贸然安排大量人口迁徙,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啊,万一激起民愤,得不偿失啊。”
张良敢提出这个计策自然有相应的解释,“贸然强硬的安排人往不熟悉的地方迁徙豪强自然不愿意。
但若是这迁徙是他们自愿的呢?”
“自愿?如何自愿?”这下就连扶苏都忍不住开口了。
“以为威逼,二为利诱。”
李斯知道如何威逼,“你所说的威逼大约是让君上下令处死当地豪强,或者针对当地比较有名的豪强,杀鸡儆猴。
在这些人陷入恐慌之中后,再告诉他们豪强可以不死,但是需要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样,即便可能有一部分人强烈反对,但是更多人会因为有一个相对能接受的选择而妥协。”
不只是李斯,在场的只要不是愚笨的都能把威逼猜个七七八八,但是如何利诱呢?
王绾摸着胡须说道,“李廷尉所言有理,倒是利诱,老夫实在不知道有何种利益的诱惑能让这群贵族豪强愿意迁徙。”
“可以和官员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虽然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军功制颓靡,官员考核成为选拔人才的可代替通道这个客观因素下,大秦的官员考核制度不会胎死腹中,反而更加趋于成熟,无论男女,不论贵贱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踏入朝堂。
“这虽然能吸引人,但是撑死了吸引一些小贵族。没落贵族,对真正有威胁的豪强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李斯这些年都是做人才选拔工作的,这点现状还是知道的。
被反驳质问了,张良也不着急,“如果新城区别与其他城池呢?”
说着张良就拿出了一份图纸。
和赵子瑜亲近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是赵子瑜的东西。
张良将图纸事先打开后递给了嬴政,“这是一份城镇规划的图纸,楼高百尺,蔚为壮观。”
嬴政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这图纸他在小鱼儿手里看过很多次了,即便这份图纸比赵子瑜以前拿在手里的涂鸦更精致,更细致。
“这是你规划的?”嬴政明知故问。
张良当然摇头说不是,“这份图纸说起来还要多亏了公子扶苏的女儿,是她给我的灵感,让我能规划处截然不同的城镇。”
嬴政将图纸递给其他人传阅。
果然和张良说的一样,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楼房,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园林别墅,以及奇花异石点缀的大型商场等等,兼具实用和发展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美学。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奇景足够吸引人。
“君上的威仪加上前程和奇观的诱惑,半逼迫半自愿下,这群人会自己走的。
甚至当当地豪强迁户之后,他们手中的大量土地就被空闲了出来。”
张良提到了土地,顿时在场的一些反对的官员动摇了,有的甚至开始战队张良了。
多少人觉得这些空余的土地稍稍运作一番就能成为自家的。
而嬴政敲桌子的手指一顿,土地可是一个稀缺物啊,大概算算自己欠了秦军很多军功没有兑现啊。
如果真的从贵族嘴里扣下这块肥肉,军功何愁不能兑现?
张良看着嬴政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道,“空余的土地君上可以分赐给将士们。得到土地的将士们大约也愿意为了土地带着家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
这样秦人能更好的和六国百姓融合,战国时期各国的隔阂,这种混合更能够消弭其对秦国的抵触。”
这下张良的计策得到了大部分的支持,只是这里面夹杂了多少小心思,嬴政又岂会不知。
嬴政问了一圈,要么赞同,要么沉默,“扶苏,你怎么看?”
最后问题落到了扶苏身上。
扶苏斟酌了一番,其实他是觉得迁户可行的,但是迁户的开支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或许那些豪强贵族能够支撑迁户,但是普通百姓如何支撑。
到最后肯定是大秦给予帮扶,不然好好的政策就会变成百姓的催命符。
更何况,扶苏不像其他不明所以得大臣那样乐观,光听张良的一张嘴就觉得那样美轮美奂的城池能造出来。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自家小鱼儿早就动手造个小的出来了,不至于这时候还在望洋兴叹了。
所以扶苏想了想,回答道,“回禀父王,张先生所言确实是有一番道理,只是如今大秦国库稍虚,恐怕难以支撑迁户的开支,何不等大秦休养生息一番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