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棚子下搭的是蒸笼,一直蒸着东西,一边蒸的是馒头包子,一边蒸的是店里的菜肴,许多都是王婆婆腌制好的,只需要从坛子里取出来,剁块摆盘,放到蒸笼上蒸着。若有人要买,只管捡蒸好的,往上淋王婆婆秘制的汁,如此便成了左不过再多撒点芫荽。
出了原先做梭糟的孙娘子,王婆婆另外雇了三人,一个白案管外头的蒸物,各色馒头和蒸食,是一个又胖又白的娘子。
元娘听阿奶说,她姓苑,人胖显小,看着才三十多点,其实已经四十了。苑娘子夫婿是正店里管点菜的博士,夫妻二人都很勤勉上进,为人也不错,是汴京本地人士。
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个红案管灶上煎炒煮炸等等,也是位娘子。
说来稀奇,两个厨娘都胖,王婆婆已算壮硕,这两位娘子却比她丰腴得多,若是手上拿起铁厨具,当真有种能把人一把砸死的威慑力。
管红案的何娘子要比苑娘子年轻许多,才二十多,但她总虎着脸,臂膀又十分粗壮,看着太凶就显老了些。而且她闷在灶上,成日熏着火,穿衣裳也随意些,经常是上身只着一件长衫,底下松松垮垮的裤子,薄衫塞进裤子,用粗布带绕腰绑紧。
这看似寻常,但她内里什么也没穿,薄衫斜襟开口到胸下,露出大片白腻丰腴的肌肤。
何娘子还会往脖子上搭一块巾子,她人胖,容易流汗,可以顺手擦。
还有一个管洗菜的,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娘子,她的工钱低,王婆婆看她娘病了可怜,才花钱雇了。
总之,铺子比往日要有条不紊些,她们各司其职,岑娘子偶尔来帮个手,其余时候都在于娘子家,学点针线,吃吃茶,要舒坦许多。叫岑娘子觉得,像是回到了闺中的日子,而且还没有继母,她肉眼可见笑容变多。
元娘心中稍稍盘算,阿娘一早去了阮家,阿奶去看新铺子的采买了。
故而,稍有一些接触,也是无妨的。
元娘心中一定,她绽起粲然的笑,娇声道:“苑娘子,帮我拿个酸菘菜馒头。”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叫人听了,心似天气般晴朗。
“好嘞。”苑娘子笑眯眯地应下,她脸圆润,肤色白,看着慈眉善目,像是发好的面团。她甚至继续关切问道:“再吃些什么吧,一个酸菘菜馒头怎么吃得饱,王婆婆买了羊肉,我做的时候加了姜汁,除腥又吃不着姜味。”
羊肉贵得很,羊肉馒头恐怕是这一整个蒸笼的馒头包子里最贵的,次些的还有鱼肉馒头,但这个苑娘子不擅长,所以很少有做。
元娘声略高了一分,如骤然下大的雨点,叫人难以忽视,“不啦,已经够了。”
如她所料,当她佯装不经意抬头时,恰好与已经转过身来的魏观目光交汇。
元娘似乎微怔,旋即粲然一笑,嫣然如花,“魏郎君?你怎么在这?”
魏观颔首,“我前来买些酒糟吃食,家母甚为喜爱。”
他说完一顿,上前几步,与元娘隔得并不算近,但是说话可以不必特意大声,也不会叫旁边的人听见,“昨日之事,实在对不住。我见你当时神情不大好,不知可是有何忧烦之事?”
“是吗?”元娘歪头回想,接着摇头,而后又使劲点头。
见状,魏观不免弯唇,“你既摇头,又颔首,不知是何意?”
“昨日没什么忧烦,但今日确有头疼的事。”元娘不好意思地笑着,脸颊浮起些红霞,眼睛亮亮的,“我在习字,却怎么也写不好,有些字也不怎么认得。”
元娘从袖口里取出写过字的纸张,她展开递给魏观,略苦恼的叹气,像是成日向阳的花儿蔫吧了,叫人心疼。
“我本想找窦姐姐请教,可惜她今日正好不在家。”
魏观看了眼纸上的鬼画符,面上不动声色,莫说露出什么嘲弄的神情,就是轻笑和皱眉都不曾有。他怕元娘初学习字,若是神情有异,万一伤到小娘子的自尊心,此后生出抗拒之心。
念及此,他声音更轻柔缓和了两分,“若陈小娘子不嫌弃我才疏学浅,有何字不识得,问我亦可。”
“当真!”元娘惊喜,仰头看着他,灵动水润的眼里闪烁着光彩,像是日光下霞光潋滟的水面,“魏郎君博学多识,要是您能教我,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元娘左右望望,似乎在考虑什么,随后道:“这儿有些嘈杂,不如我请您去茶肆,既安静些,也算我的束脩。”
魏观闻言轻笑,“也好。”
他顿了顿,抬眸时又道:“不妨带上你家中婢女,也好提上书箱。”
其实他是想到男女大防,纵然理由正当,又是光天化日之下,但为了她的清誉,终归是多思虑一些为好。
元娘一怔,旋即笑起来,“好呀,正好我能多带几张纸像您请教,这已经我写得最好的一张了。”
才不是,这是她写得最差的一张!
但另外几张,也有丑得出奇的,这张能脱颖而出,主要是因着墨水洇得厉害,胡麻麻一片,险险连字形都瞧不出来。
别的几张也有可圈可点的丑字,都是元娘用心琢磨出来的,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元娘想和魏观一块去,又怕他等得久了,而且和他一道从三及第巷走出去,似乎有点显眼?也不知是不是看出她的为难,魏观主动提起,先行到那等她,正好她到了茶也点好了。
既已说定,元娘分毫不怕魏观会反悔,他什么都好,但最好的是恪守君子德行,践信守诺,不会出尔反尔。
故而,元娘似阵轻快的风,快活欢欣的往巷口跑去。
魏观下意识伸手,叮嘱声脱口而出,“小心些,不必急。”
直到风吹来,他垂下的飘逸广袖被吹得飒飒出声,如工笔画中的流畅线条,魏观才似被提醒,后知后觉一笑。他放下手,朝前而去,行步如风。
总不好叫她到时,还得等。
*
元娘带着万贯赶到时,茶点已经上好。
魏观坦然坐在二楼一处靠窗的不显眼处,这儿光线好,白昼如凝成实质,大把光倾泻在案面上。
几乎元娘一出现在街上,魏观就在窗前望见了,纵然是一样行走,她与周遭人总是不同,天生的明快灿然。若说街面上的一切是幅画,那只有元娘栩栩如生,被赋予了色彩。
他能一眼寻到。
元娘是跟着魏观上来的,不得不说他很有眼光,会寻位置,没有靠近楼梯,所以要幽静些。
这茶肆算得雅致,前后用屏风隔开,而靠近过道的一边,用竹帘子遮了一半,叫外人看不见内里人的面貌,却不至于不见光,让人疑心。
这是敦义坊开了几十年的茶肆,不大,手艺却是祖传的,茶百戏极为厉害。
但元娘不追求厉害,其实,若非吃茶体面些,她觉得擂茶也不差什么。但点茶也能吃个新鲜,其实她更爱看人从碾茶开始,一步步把茶做好,尤其是茶百戏。元娘觉得看的过程分外有趣,心跟着不自觉悬,完全挪不开目光。
她抿了一口,今日这茶上画的是祥云,她一口下去,把祥云喝成了缺口的云。
元娘瞧着,不由得轻轻弯唇,颇觉意趣。
魏观也不急,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她,眼里总是含着浅浅笑意,仿佛她做什么都是好的,该夸的。
还好元娘没忘记自己这回的主要目的,她把茶碗放下,小心翼翼地不叫自己的目光往茶点上瞥,她怕自己一看,就控制不住目光,虽不至于垂涎,但会忍不住一直看。
怕被误会贪食。
元娘请魏观把先前的纸展开,接着,指着其中的一个字问,“这该怎么读?”
话问出口,元娘却担忧起来,她是不是写得太糊了,自己现下一瞧,都觉得认不出来,魏观恐怕也看不出是什么字吧?就是黑黑的一团。
还好,元娘的担忧没有成真。
魏观的声音适时在上首响起,不紧不慢,“徼。”
“哦哦,徼,那这个呢?”元娘忙应声,看着乖乖巧巧,努力认真地侧耳听着。
纵然是相对而坐,但她听得入神,白皙饱满的额头贴近魏观的下巴,虽然未真的触碰,可她散碎的发丝却被风吹起,丝丝挠挠地扫着魏观的棱角分明的侧脸,还有下巴、喉结,一寸寸向下。
若隐若现的触感,叫人错以为似乎真的肌肤相贴。
魏观喉结微动,他姿势一顿,不忍说什么叫她误会,便坐得更直一些,腰背绷直得像是刚正不阿的青松,未有一丝越轨。
元娘再问时,魏观几乎不用细看纸上,一扫既明,淡声回答。
她的字,魏观的确辨认不出,没人能认出一团黑墨是什么字,只要稍复杂些的字,墨水几乎全洇在一块。但区区一篇道德经,于魏观而言,简单轻巧,他只要看出大抵是哪句话即可。
一连问了数字,可算把它们问完了。
元娘松了口气,浑身轻松。魏观却踌躇起来,他掂量着,尽量语气若平常一般提议道:“你若是刚练字,只是临恐怕难掌握字形,不如先摹,字成了形,再钻研笔意。”
出了原先做梭糟的孙娘子,王婆婆另外雇了三人,一个白案管外头的蒸物,各色馒头和蒸食,是一个又胖又白的娘子。
元娘听阿奶说,她姓苑,人胖显小,看着才三十多点,其实已经四十了。苑娘子夫婿是正店里管点菜的博士,夫妻二人都很勤勉上进,为人也不错,是汴京本地人士。
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个红案管灶上煎炒煮炸等等,也是位娘子。
说来稀奇,两个厨娘都胖,王婆婆已算壮硕,这两位娘子却比她丰腴得多,若是手上拿起铁厨具,当真有种能把人一把砸死的威慑力。
管红案的何娘子要比苑娘子年轻许多,才二十多,但她总虎着脸,臂膀又十分粗壮,看着太凶就显老了些。而且她闷在灶上,成日熏着火,穿衣裳也随意些,经常是上身只着一件长衫,底下松松垮垮的裤子,薄衫塞进裤子,用粗布带绕腰绑紧。
这看似寻常,但她内里什么也没穿,薄衫斜襟开口到胸下,露出大片白腻丰腴的肌肤。
何娘子还会往脖子上搭一块巾子,她人胖,容易流汗,可以顺手擦。
还有一个管洗菜的,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娘子,她的工钱低,王婆婆看她娘病了可怜,才花钱雇了。
总之,铺子比往日要有条不紊些,她们各司其职,岑娘子偶尔来帮个手,其余时候都在于娘子家,学点针线,吃吃茶,要舒坦许多。叫岑娘子觉得,像是回到了闺中的日子,而且还没有继母,她肉眼可见笑容变多。
元娘心中稍稍盘算,阿娘一早去了阮家,阿奶去看新铺子的采买了。
故而,稍有一些接触,也是无妨的。
元娘心中一定,她绽起粲然的笑,娇声道:“苑娘子,帮我拿个酸菘菜馒头。”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叫人听了,心似天气般晴朗。
“好嘞。”苑娘子笑眯眯地应下,她脸圆润,肤色白,看着慈眉善目,像是发好的面团。她甚至继续关切问道:“再吃些什么吧,一个酸菘菜馒头怎么吃得饱,王婆婆买了羊肉,我做的时候加了姜汁,除腥又吃不着姜味。”
羊肉贵得很,羊肉馒头恐怕是这一整个蒸笼的馒头包子里最贵的,次些的还有鱼肉馒头,但这个苑娘子不擅长,所以很少有做。
元娘声略高了一分,如骤然下大的雨点,叫人难以忽视,“不啦,已经够了。”
如她所料,当她佯装不经意抬头时,恰好与已经转过身来的魏观目光交汇。
元娘似乎微怔,旋即粲然一笑,嫣然如花,“魏郎君?你怎么在这?”
魏观颔首,“我前来买些酒糟吃食,家母甚为喜爱。”
他说完一顿,上前几步,与元娘隔得并不算近,但是说话可以不必特意大声,也不会叫旁边的人听见,“昨日之事,实在对不住。我见你当时神情不大好,不知可是有何忧烦之事?”
“是吗?”元娘歪头回想,接着摇头,而后又使劲点头。
见状,魏观不免弯唇,“你既摇头,又颔首,不知是何意?”
“昨日没什么忧烦,但今日确有头疼的事。”元娘不好意思地笑着,脸颊浮起些红霞,眼睛亮亮的,“我在习字,却怎么也写不好,有些字也不怎么认得。”
元娘从袖口里取出写过字的纸张,她展开递给魏观,略苦恼的叹气,像是成日向阳的花儿蔫吧了,叫人心疼。
“我本想找窦姐姐请教,可惜她今日正好不在家。”
魏观看了眼纸上的鬼画符,面上不动声色,莫说露出什么嘲弄的神情,就是轻笑和皱眉都不曾有。他怕元娘初学习字,若是神情有异,万一伤到小娘子的自尊心,此后生出抗拒之心。
念及此,他声音更轻柔缓和了两分,“若陈小娘子不嫌弃我才疏学浅,有何字不识得,问我亦可。”
“当真!”元娘惊喜,仰头看着他,灵动水润的眼里闪烁着光彩,像是日光下霞光潋滟的水面,“魏郎君博学多识,要是您能教我,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元娘左右望望,似乎在考虑什么,随后道:“这儿有些嘈杂,不如我请您去茶肆,既安静些,也算我的束脩。”
魏观闻言轻笑,“也好。”
他顿了顿,抬眸时又道:“不妨带上你家中婢女,也好提上书箱。”
其实他是想到男女大防,纵然理由正当,又是光天化日之下,但为了她的清誉,终归是多思虑一些为好。
元娘一怔,旋即笑起来,“好呀,正好我能多带几张纸像您请教,这已经我写得最好的一张了。”
才不是,这是她写得最差的一张!
但另外几张,也有丑得出奇的,这张能脱颖而出,主要是因着墨水洇得厉害,胡麻麻一片,险险连字形都瞧不出来。
别的几张也有可圈可点的丑字,都是元娘用心琢磨出来的,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元娘想和魏观一块去,又怕他等得久了,而且和他一道从三及第巷走出去,似乎有点显眼?也不知是不是看出她的为难,魏观主动提起,先行到那等她,正好她到了茶也点好了。
既已说定,元娘分毫不怕魏观会反悔,他什么都好,但最好的是恪守君子德行,践信守诺,不会出尔反尔。
故而,元娘似阵轻快的风,快活欢欣的往巷口跑去。
魏观下意识伸手,叮嘱声脱口而出,“小心些,不必急。”
直到风吹来,他垂下的飘逸广袖被吹得飒飒出声,如工笔画中的流畅线条,魏观才似被提醒,后知后觉一笑。他放下手,朝前而去,行步如风。
总不好叫她到时,还得等。
*
元娘带着万贯赶到时,茶点已经上好。
魏观坦然坐在二楼一处靠窗的不显眼处,这儿光线好,白昼如凝成实质,大把光倾泻在案面上。
几乎元娘一出现在街上,魏观就在窗前望见了,纵然是一样行走,她与周遭人总是不同,天生的明快灿然。若说街面上的一切是幅画,那只有元娘栩栩如生,被赋予了色彩。
他能一眼寻到。
元娘是跟着魏观上来的,不得不说他很有眼光,会寻位置,没有靠近楼梯,所以要幽静些。
这茶肆算得雅致,前后用屏风隔开,而靠近过道的一边,用竹帘子遮了一半,叫外人看不见内里人的面貌,却不至于不见光,让人疑心。
这是敦义坊开了几十年的茶肆,不大,手艺却是祖传的,茶百戏极为厉害。
但元娘不追求厉害,其实,若非吃茶体面些,她觉得擂茶也不差什么。但点茶也能吃个新鲜,其实她更爱看人从碾茶开始,一步步把茶做好,尤其是茶百戏。元娘觉得看的过程分外有趣,心跟着不自觉悬,完全挪不开目光。
她抿了一口,今日这茶上画的是祥云,她一口下去,把祥云喝成了缺口的云。
元娘瞧着,不由得轻轻弯唇,颇觉意趣。
魏观也不急,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她,眼里总是含着浅浅笑意,仿佛她做什么都是好的,该夸的。
还好元娘没忘记自己这回的主要目的,她把茶碗放下,小心翼翼地不叫自己的目光往茶点上瞥,她怕自己一看,就控制不住目光,虽不至于垂涎,但会忍不住一直看。
怕被误会贪食。
元娘请魏观把先前的纸展开,接着,指着其中的一个字问,“这该怎么读?”
话问出口,元娘却担忧起来,她是不是写得太糊了,自己现下一瞧,都觉得认不出来,魏观恐怕也看不出是什么字吧?就是黑黑的一团。
还好,元娘的担忧没有成真。
魏观的声音适时在上首响起,不紧不慢,“徼。”
“哦哦,徼,那这个呢?”元娘忙应声,看着乖乖巧巧,努力认真地侧耳听着。
纵然是相对而坐,但她听得入神,白皙饱满的额头贴近魏观的下巴,虽然未真的触碰,可她散碎的发丝却被风吹起,丝丝挠挠地扫着魏观的棱角分明的侧脸,还有下巴、喉结,一寸寸向下。
若隐若现的触感,叫人错以为似乎真的肌肤相贴。
魏观喉结微动,他姿势一顿,不忍说什么叫她误会,便坐得更直一些,腰背绷直得像是刚正不阿的青松,未有一丝越轨。
元娘再问时,魏观几乎不用细看纸上,一扫既明,淡声回答。
她的字,魏观的确辨认不出,没人能认出一团黑墨是什么字,只要稍复杂些的字,墨水几乎全洇在一块。但区区一篇道德经,于魏观而言,简单轻巧,他只要看出大抵是哪句话即可。
一连问了数字,可算把它们问完了。
元娘松了口气,浑身轻松。魏观却踌躇起来,他掂量着,尽量语气若平常一般提议道:“你若是刚练字,只是临恐怕难掌握字形,不如先摹,字成了形,再钻研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