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杨婉清坐在“许山晴”下首,一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她总觉得今天的许总哪里不对劲,虽然容貌、声音都一样,气场也还在,但某些细微的表情和习惯动作,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生疏感。比如,许总平时开会时手指会无意识地轻敲桌面,今天却很少;比如,许总对数据极其敏感,今天听到一个关键数字时,反应似乎也慢了半拍。不过,她没有多想,只当是许总最近太累了。
与此同时,在许山晴的办公室里,许山晴(萧秋身体)也接到了文联那边的电话,是关于一个作家协会举办的研讨会邀请,需要萧秋作为副主席出席并致辞。许山晴(萧秋身体)硬着头皮应下,心里却在想,让她一个搞物理和商业的人去参加文学研讨会,还要致辞,这和让萧秋去开高管会议一样,都是强人所难。
她尝试着处理了一份文联的文件,是关于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基金申请审核。文件里充满了诸如“艺术表现力”、“人文关怀”、“创作风格创新”之类的词汇,许山晴(萧秋身体)看着这些抽象的描述,感到一阵头疼。这和她平时看的财务报表、技术报告完全是两个世界,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她花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理解了文件的主旨,按照她理解的萧秋的风格,写下了几句审核意见,尽量让语言显得温和而富有鼓励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人都在对方的角色里艰难地适应着,体会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易。萧秋(许山晴身体)终于明白,许山晴看似从容的背后,需要背负多少压力,需要理解多少复杂的专业知识和商业逻辑,那些她觉得枯燥难懂的物理公式,却是许山晴思考问题的基本工具。
而许山晴(萧秋身体)也体会到,萧秋的工作并非她想象中那样“轻松”,那些看似务虚的文艺协调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沟通技巧和对人文艺术的深刻理解,每一份文件、每一次协调,都关乎着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期望。
下午三点多,林洛筠终于赶到了嘉秋集团。她穿着一身干练的黑色西装,脸上带着法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行色匆匆。杨婉清将她带到许山晴的办公室。
“洛筠!”看到林洛筠,许山晴(萧秋身体)像是看到了救星,立刻站起身。
林洛筠打量了她一眼,又看了看旁边沙发上坐着的、一脸疲惫的萧秋(许山晴身体),无奈地摇了摇头z“我真是服了你们两个了,让你们别乱碰,这下好了吧?”
“呜呜呜呜现在怎么办洛筠?”萧秋(许山晴身体)也赶紧问道,开会真是太累了,比写一天的稿子还累。
林洛筠走到她们面前,拿出一个小小的仪器,像是一个改装过的万用表,上面连接着几根细线。“我带来了频率共振调节器,”她解释道,“这个交换喷雾的原理,是通过特定频率的脑电波共振来实现意识‘对接’,理论上,用反向频率可以提前终止这个状态。”
她让两人坐在沙发上,将仪器的两个探头分别轻轻贴在她们的太阳穴上。“可能会有点轻微的刺痛感,别紧张。”
随着林洛筠调试仪器,一股微弱的电流感从太阳穴传来,有点麻麻的,并不难受。几秒钟后,两人同时感到一阵熟悉的眩晕,但比之前触发喷雾时的感觉要轻微得多。
眩晕过后,萧秋猛地眨了眨眼,发现自己正坐在许山晴办公室的沙发上,眼前是穿着萧秋连衣裙的许山晴,而她自己,穿着的是许山晴的白色西装套裙。
熟悉的身体回来了!
几乎是同时,两人都松了一口气,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哭笑不得。
“换回来了?”萧秋动了动自己的手指,感受着属于自己的、更纤细的触感,长长地舒了口气。
许山晴(现在是真正的许山晴了)活动了一下脖颈,感受着自己身体的力量感,对林洛筠道:“麻烦你了,洛筠。”
“不客气,”林洛筠收起仪器,
“下次你们俩给我离我的实验品远一点,尤其是你,萧秋,”她看向萧秋,眼神带着点“恨铁不成钢”,
“阿锦啊,你的手怎么那么欠?”
萧秋吐了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我错了嘛,洛筠,谁知道那东西那么神奇……”
“12小时的时效是理论值,我这调节器也是临时赶制的,”林洛筠道,
“以后这东西我会加强管制,绝不能再发生这种事了。”
送走林洛筠后,办公室里只剩下萧秋和许山晴。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同时笑了起来。
“天啊,山晴,”萧秋捂着胸口,心有余悸,“今天真是……太刺激了。”
“是啊,”许山晴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真实而温暖,“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经历。”
“你那个会开得怎么样?”许山晴好奇地问。
“别提了,”萧秋苦着脸,“差点就露馅了!那个量子隧穿效应,我背了半天,开会的时候还是差点卡壳,幸好蒙对了一句。你们那些高管看我的眼神,估计都觉得我今天怪怪的。”
许山晴想象着萧秋用她的身体,硬着头皮开高管会议的样子,一定很有趣。“辛苦你了,秋秋。”
“该说辛苦的是你吧,”萧秋看着她,眼神认真了些,“我今天才知道,你平时工作有多不容易。那么多专业的东西要懂,那么多决策要做,压力肯定特别大。还有那些物理公式,你怎么就能记得那么清楚,还能灵活运用啊?”
许山晴微微一愣,随即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
“其实也没什么,习惯了就好。就像你能轻松理解那些文学作品的深意,能和那么多艺术家打交道,协调好各种文艺活动,我也觉得很厉害。”
“我那不一样,”萧秋摇摇头,
“今天我处理文联那份文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你看我平时的工作,可能也觉得很复杂吧?那些艺术评价的标准,其实也很抽象,需要很多的耐心和理解。”
她们以前当然知道对方的工作性质不同,也会互相倾诉工作中的烦恼,但只有真正代入对方的角色,亲身体验过,才更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不易和付出。
“秋秋,”许山晴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对不起,以前可能有时候,我没能完全体会到你的辛苦。”
“我也是,”萧秋回抱住她,脸埋在她的肩窝,闻着她身上熟悉的、淡淡的冷香,“山晴,以后我会更理解你的。”
阳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洒在相拥的两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失而复得的安心和更加深厚的温情。
这次意外的“交换”,虽然过程惊险又狼狈,却像一面镜子,让她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对方的世界,也更懂得了珍惜和体谅。
“对了,”萧秋忽然想起什么,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许山晴,
“山晴,那个交换喷雾……真的好神奇啊!洛筠是不是可以考虑量产啊?说不定能拿诺贝尔奖呢!”
许山晴无奈地刮了刮她的鼻子:“想什么呢?那东西风险还很大,而且……”她顿了顿,眼神变得幽深,“这种事,经历一次就够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你,在我怀里,触手可及。”
萧秋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她一眼,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是啊,无论身体如何交换,灵魂深处的羁绊和爱意,始终是连接她们的最牢固的纽带。
第60章
许山晴打开家门时,脖颈上那枚刻着“秋”字的银质吊坠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线从墙角漫开来,恰好与客厅里那道俯身于案几的身影边缘相接,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
“我回来了。”她换上皮拖鞋,将名牌包随意搁在柜子上,那包的皮革表面还残留着户外阳光的温度。声音里带着总裁特有的干练,声音却在踏入客厅的瞬间不自觉地柔化,像是原本紧绷的弓弦忽然触到了棉花。
她今天特意提前下班,高跟鞋踩在光洁地板上的清脆声响还未完全消散,便被室内的静谧吞没。
萧秋闻声抬头,额前碎发滑落,几缕发丝被汗水黏在鬓角。她抬手用手腕轻轻将发丝拢到耳后,这个动作带着常年握笔形成的优雅弧度,指尖还沾着些许未干的墨痕,在阳光下呈现出深紫近黑的色泽。
“回来了?今天好像早了很多呢,山晴。”她的声音带着刚从笔墨世界抽离的氤氲水汽,目光落在许山晴身上时,眼角都盛着笑意。
她面前的花梨木书案是去年在苏州古玩市场淘来的,木纹里沉淀着岁月的包浆,此刻铺着一张半生熟的宣纸,狼毫笔斜搁在笔山之上,笔杆上刻着“山高月小”的隶书,墨汁在砚台里凝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黑曜石,写了一半的小楷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用尺子量过般工整,却又在转折处透着不经意的灵动,风骨里藏着柔情。
与此同时,在许山晴的办公室里,许山晴(萧秋身体)也接到了文联那边的电话,是关于一个作家协会举办的研讨会邀请,需要萧秋作为副主席出席并致辞。许山晴(萧秋身体)硬着头皮应下,心里却在想,让她一个搞物理和商业的人去参加文学研讨会,还要致辞,这和让萧秋去开高管会议一样,都是强人所难。
她尝试着处理了一份文联的文件,是关于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基金申请审核。文件里充满了诸如“艺术表现力”、“人文关怀”、“创作风格创新”之类的词汇,许山晴(萧秋身体)看着这些抽象的描述,感到一阵头疼。这和她平时看的财务报表、技术报告完全是两个世界,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她花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理解了文件的主旨,按照她理解的萧秋的风格,写下了几句审核意见,尽量让语言显得温和而富有鼓励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人都在对方的角色里艰难地适应着,体会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易。萧秋(许山晴身体)终于明白,许山晴看似从容的背后,需要背负多少压力,需要理解多少复杂的专业知识和商业逻辑,那些她觉得枯燥难懂的物理公式,却是许山晴思考问题的基本工具。
而许山晴(萧秋身体)也体会到,萧秋的工作并非她想象中那样“轻松”,那些看似务虚的文艺协调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沟通技巧和对人文艺术的深刻理解,每一份文件、每一次协调,都关乎着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期望。
下午三点多,林洛筠终于赶到了嘉秋集团。她穿着一身干练的黑色西装,脸上带着法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行色匆匆。杨婉清将她带到许山晴的办公室。
“洛筠!”看到林洛筠,许山晴(萧秋身体)像是看到了救星,立刻站起身。
林洛筠打量了她一眼,又看了看旁边沙发上坐着的、一脸疲惫的萧秋(许山晴身体),无奈地摇了摇头z“我真是服了你们两个了,让你们别乱碰,这下好了吧?”
“呜呜呜呜现在怎么办洛筠?”萧秋(许山晴身体)也赶紧问道,开会真是太累了,比写一天的稿子还累。
林洛筠走到她们面前,拿出一个小小的仪器,像是一个改装过的万用表,上面连接着几根细线。“我带来了频率共振调节器,”她解释道,“这个交换喷雾的原理,是通过特定频率的脑电波共振来实现意识‘对接’,理论上,用反向频率可以提前终止这个状态。”
她让两人坐在沙发上,将仪器的两个探头分别轻轻贴在她们的太阳穴上。“可能会有点轻微的刺痛感,别紧张。”
随着林洛筠调试仪器,一股微弱的电流感从太阳穴传来,有点麻麻的,并不难受。几秒钟后,两人同时感到一阵熟悉的眩晕,但比之前触发喷雾时的感觉要轻微得多。
眩晕过后,萧秋猛地眨了眨眼,发现自己正坐在许山晴办公室的沙发上,眼前是穿着萧秋连衣裙的许山晴,而她自己,穿着的是许山晴的白色西装套裙。
熟悉的身体回来了!
几乎是同时,两人都松了一口气,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哭笑不得。
“换回来了?”萧秋动了动自己的手指,感受着属于自己的、更纤细的触感,长长地舒了口气。
许山晴(现在是真正的许山晴了)活动了一下脖颈,感受着自己身体的力量感,对林洛筠道:“麻烦你了,洛筠。”
“不客气,”林洛筠收起仪器,
“下次你们俩给我离我的实验品远一点,尤其是你,萧秋,”她看向萧秋,眼神带着点“恨铁不成钢”,
“阿锦啊,你的手怎么那么欠?”
萧秋吐了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我错了嘛,洛筠,谁知道那东西那么神奇……”
“12小时的时效是理论值,我这调节器也是临时赶制的,”林洛筠道,
“以后这东西我会加强管制,绝不能再发生这种事了。”
送走林洛筠后,办公室里只剩下萧秋和许山晴。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同时笑了起来。
“天啊,山晴,”萧秋捂着胸口,心有余悸,“今天真是……太刺激了。”
“是啊,”许山晴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真实而温暖,“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经历。”
“你那个会开得怎么样?”许山晴好奇地问。
“别提了,”萧秋苦着脸,“差点就露馅了!那个量子隧穿效应,我背了半天,开会的时候还是差点卡壳,幸好蒙对了一句。你们那些高管看我的眼神,估计都觉得我今天怪怪的。”
许山晴想象着萧秋用她的身体,硬着头皮开高管会议的样子,一定很有趣。“辛苦你了,秋秋。”
“该说辛苦的是你吧,”萧秋看着她,眼神认真了些,“我今天才知道,你平时工作有多不容易。那么多专业的东西要懂,那么多决策要做,压力肯定特别大。还有那些物理公式,你怎么就能记得那么清楚,还能灵活运用啊?”
许山晴微微一愣,随即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
“其实也没什么,习惯了就好。就像你能轻松理解那些文学作品的深意,能和那么多艺术家打交道,协调好各种文艺活动,我也觉得很厉害。”
“我那不一样,”萧秋摇摇头,
“今天我处理文联那份文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你看我平时的工作,可能也觉得很复杂吧?那些艺术评价的标准,其实也很抽象,需要很多的耐心和理解。”
她们以前当然知道对方的工作性质不同,也会互相倾诉工作中的烦恼,但只有真正代入对方的角色,亲身体验过,才更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不易和付出。
“秋秋,”许山晴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对不起,以前可能有时候,我没能完全体会到你的辛苦。”
“我也是,”萧秋回抱住她,脸埋在她的肩窝,闻着她身上熟悉的、淡淡的冷香,“山晴,以后我会更理解你的。”
阳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洒在相拥的两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失而复得的安心和更加深厚的温情。
这次意外的“交换”,虽然过程惊险又狼狈,却像一面镜子,让她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对方的世界,也更懂得了珍惜和体谅。
“对了,”萧秋忽然想起什么,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许山晴,
“山晴,那个交换喷雾……真的好神奇啊!洛筠是不是可以考虑量产啊?说不定能拿诺贝尔奖呢!”
许山晴无奈地刮了刮她的鼻子:“想什么呢?那东西风险还很大,而且……”她顿了顿,眼神变得幽深,“这种事,经历一次就够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你,在我怀里,触手可及。”
萧秋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她一眼,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是啊,无论身体如何交换,灵魂深处的羁绊和爱意,始终是连接她们的最牢固的纽带。
第60章
许山晴打开家门时,脖颈上那枚刻着“秋”字的银质吊坠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线从墙角漫开来,恰好与客厅里那道俯身于案几的身影边缘相接,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
“我回来了。”她换上皮拖鞋,将名牌包随意搁在柜子上,那包的皮革表面还残留着户外阳光的温度。声音里带着总裁特有的干练,声音却在踏入客厅的瞬间不自觉地柔化,像是原本紧绷的弓弦忽然触到了棉花。
她今天特意提前下班,高跟鞋踩在光洁地板上的清脆声响还未完全消散,便被室内的静谧吞没。
萧秋闻声抬头,额前碎发滑落,几缕发丝被汗水黏在鬓角。她抬手用手腕轻轻将发丝拢到耳后,这个动作带着常年握笔形成的优雅弧度,指尖还沾着些许未干的墨痕,在阳光下呈现出深紫近黑的色泽。
“回来了?今天好像早了很多呢,山晴。”她的声音带着刚从笔墨世界抽离的氤氲水汽,目光落在许山晴身上时,眼角都盛着笑意。
她面前的花梨木书案是去年在苏州古玩市场淘来的,木纹里沉淀着岁月的包浆,此刻铺着一张半生熟的宣纸,狼毫笔斜搁在笔山之上,笔杆上刻着“山高月小”的隶书,墨汁在砚台里凝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黑曜石,写了一半的小楷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用尺子量过般工整,却又在转折处透着不经意的灵动,风骨里藏着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