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谢临洲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暖意,心里也跟着热乎起来。他拿出一块姜糖放进嘴里,辛辣中带着微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驱散了残留的一丝凉意。
“多谢你们惦记,夫子真的没事了。”
他看着眼前几个少年,眼神里满是欣慰,“都回到座位上吧,咱们该上课了。”
“夫子,您还上什么课啊。”沈长风立刻摆手,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您刚落水,身子肯定虚着,得好好休息才是,这节课我们自己看书就行,您就坐在一旁歇着,有不懂的我们小声问,绝不打扰您。”
萧策也跟着点头,用力附和:“是啊夫子,长风说得对。您要是硬撑着讲课,我们心里也不安稳,根本没法好好听课。”
窦唯虽没说话,却也定定地看着谢临洲,眼神里满是“请夫子休息”的恳切。
课室内的学生们似乎达成了默契,齐齐站在谢临洲面前,大有“夫子不休息,我们就不回座位”的架势。
谢临洲看着眼前少年们认真的模样,心里又暖又笑。
他正要开口,斋舍门口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国子监祭酒李大人缓步走了进来。
李大人须发皆白,面容温和,目光扫过屋内,最后落在谢临洲身上,语气带着关切:“谢博士,今日落水之事我已听闻,身子可有大碍?”
谢临洲连忙躬身行礼:“劳烦祭酒大人挂心,学生无碍。”
李大人点点头,目光转向沈长风几人,看到少年们围着谢临洲,眼神里满是担忧,不禁露出一丝笑意,随即对谢临洲说道:“落水可不是小事,即便当下看着无碍,也需好生休养。今日下午的课便先免了,你回住处歇着,学生们这边,就让他们自学片刻,我会让人安排其他博士过来照看。”
在场的学生一听,立刻跟着劝道:“夫子,您看祭酒大人都这么说了,您就听劝,回去休息吧。我们肯定乖乖自学,绝不给夫子添乱。”
谢临洲看着祭酒的关切,又望着学生们真切的眼神,知道再推辞只会让大家担心,便笑着点头:“好,那夫子就听你们的。不过你们可要记得,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记下来,等先生明日回来,一一给你们解答。”
“放心吧夫子。”课室内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应道,脸上瞬间露出了笑容。
回到值房,让青砚到外面买些点心回来,他自己坐在太师椅上,思索片刻,便去寻李祭酒商量大事。
从值房出去,绕过一条青石板路,入目的高大楼阁便是李祭酒的书房也是值房。
这会乃是七月初,李祭酒还能忙里偷闲,等过几天就要忙了,忙着学务常规管理、祭祀礼仪筹备、暑后教学规划。
此时,李祭酒正在和谢珩商量事情。
谢临洲来到值房外,听到祭酒书童的话,便恭敬的站在外面等谢珩出来。
大约两刻钟后,谢珩捧着四五本书籍从里面出来,谢临洲听到祭酒唤他,他便进去。
李祭酒让他入座,脸上有些疑惑:“临洲,少见你来寻我,可是有什么事?”
谢临洲落座,神色郑重,将今日发生的事情一一告知给对方,随后又补充,“阿朝无父母在侧,寄住在外祖父母家中。”
闻言,李祭酒微微挑眉,随即点头道:“你这般打算也不错,既让阿朝那个小哥儿免于流言蜚语,也解决了你的终身大事。”
他话音一转,提点:“只是临洲你可要想清楚了,那小哥儿乃是外族人,你娶回来不仅得不到任何助力还会陷入舆论之中。”
他们这些当官的,当夫子的娶亲都讲究门当户对,或是高娶,总之娶的另一半能给自己提供助力。
第37章
当今皇帝能为了快乐不顾流言蜚语,大臣上奏,朝廷命官能私下纳外族之人为妾,可没人敢将外族之人娶为正室。
谢临洲不外乎对方会这样说,先前对方打算给自己介绍姑娘、小哥儿的时候,介绍的都是京都内有名有姓的大户人家。
像阿朝这样名不经传的小哥儿,在对方眼里着实配不上他。
可,他不在乎这些,直言:“大人所言,在下也想过。只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下已经想好了。”
“罢了,罢了,那便依你的。”李祭酒没太反对,“那小哥儿有外祖父母,那提亲之事,按情理应当告知他们。毕竟长辈在场,才算是全了礼数,也能让他更有归属感。”
他手下千千万,唯独出了谢临洲这个另类。教学与众不同,为人处世洒脱。他忽的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载,就让对方闹吧。
再怎么着,他也能兜底。
“大人所言极是。”谢临洲面露赞同,语气中带着一丝顾虑,“只是阿朝与我相熟不久,如今要告知他们提亲之事,一来怕唐突了老人家,二来也担心他们对我不甚了解,会对这门亲事有所顾虑。”
李祭酒大笑,“临洲啊临洲,对你不了解,整个京都说不认识你的少之又少,不了解你的更少。你莫要妄自菲薄了。”
他清楚,国子监内外,百姓、同僚们对谢珩谢临洲二人的比较。想必,有人比谢临洲自己都更加了解他自己。
谢临洲笑言,“大人莫要打趣我了,我这会正心神大乱,想寻大人要个解决办法。”
在外面流传的事儿,他本人也清楚。
李祭酒严肃起来,捻着胡须,沉思片刻道:“此事不难。你既有心,便先派人去外城一趟,将你对他的心意,如实告知两位老人。顺带也说明,此次提亲由老夫出面主持,让他们放心。待老人有了心理准备,我们再正式登门拜访,商议婚事细节,这样便不会显得唐突了。”
他也有子女哥儿,对此事一清二楚。
谢临洲眼前一亮,连忙起身致谢:“多谢大人指点,这般安排,既尊重了长辈,也能让阿朝感受到被重视。只是派去的人,需得言辞妥当,既能讲清事由,又不会让老人家心生不安。”
他活了两世,对这些事情不甚清楚,交给谢忠去办又怕不够重视对方,交由李大人去办才是最好。。
“老夫身边有个管家,姓周,为人稳重,嘴也严实,让他去再合适不过。”李大人笑着说道:“周管家在府中多年,处理这类事情颇有经验,定会将话带到,也会把两位老人的态度如实带回。”
“那便有劳大人和周管家了。”谢临洲心中的顾虑消散大半,又补充道,“我已让府中管事备下一些薄礼,皆是适合老人用的滋补品和布料,届时让周管家一并带去,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略表敬意。”
李大人颔首认可:“你考虑得周全。不过切记,礼物只需表心意即可,不必太过贵重,免得让老人家觉得有压力。重点是让他们知道,阿朝如今有人疼惜,往后的日子会安稳顺遂。”
谢临洲一一记下:“大人放心,我明白分寸。待周管家回来,知晓两位老人的态度后,我们再敲定具体的提亲日期,您看如何?”
“如此甚好。”李大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中带着欣慰,“阿朝这孩子命苦,能遇到你这般真心待他的人,是他的造化。咱们把这桩亲事办得妥帖些,也算是给这孩子一个安稳的归宿。”
谢临洲望着李大人,心中满是感激:“全靠大人相助,否则我真不知该如何周全此事。”
“你这小子,若不是有万全的把握如何回来寻我商量这事。这功劳我就不沾了。”李大人摆了摆手,语气亲和,“快去忙吧,周管家那边,我这就去吩咐。有消息了,我会第一时间告知你。”
谢临洲笑着说:“到底是借了大人的面子,这功劳让给大人。”
他无父无母,这种事情交给李祭酒去办是最好的。
他拱手行礼,转身离开书房。
夕阳已沉,天边泛起淡淡的霞光。
谢临洲下值之后回到家中,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博古架踱步沉思。
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可此刻他无心研读,脑海里全是阿朝在王家的艰难处境。
身为夫子,他知晓礼教规矩,也明白贸然行事对阿朝名声的损害。但阿朝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又让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将他护在羽翼之下。
他想到自己与阿朝已然私定终身,可还祭酒哪里还没定好良辰吉日,未曾上门提亲,心中满是愧疚与急切。
窗外,月光如水,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谢临洲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前段时间因为系统任务筹备了学馆,专为贫寒子弟启蒙,馆中除了授课的先生,还需有人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缝补破旧的衣衫、准备温热的茶水、打理学馆的杂务。
阿朝虽不识字,却手巧能干,性子又温和耐心,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以‘帮工学馆’为由,既合情合理,又能避开‘私相授受’的闲话,还能让他在外人面前有个体面的由头。
当夜,他让青砚去了周司丞家中,请求对方明日上第一节课。而后,让谢管事备上薄礼。
“多谢你们惦记,夫子真的没事了。”
他看着眼前几个少年,眼神里满是欣慰,“都回到座位上吧,咱们该上课了。”
“夫子,您还上什么课啊。”沈长风立刻摆手,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您刚落水,身子肯定虚着,得好好休息才是,这节课我们自己看书就行,您就坐在一旁歇着,有不懂的我们小声问,绝不打扰您。”
萧策也跟着点头,用力附和:“是啊夫子,长风说得对。您要是硬撑着讲课,我们心里也不安稳,根本没法好好听课。”
窦唯虽没说话,却也定定地看着谢临洲,眼神里满是“请夫子休息”的恳切。
课室内的学生们似乎达成了默契,齐齐站在谢临洲面前,大有“夫子不休息,我们就不回座位”的架势。
谢临洲看着眼前少年们认真的模样,心里又暖又笑。
他正要开口,斋舍门口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国子监祭酒李大人缓步走了进来。
李大人须发皆白,面容温和,目光扫过屋内,最后落在谢临洲身上,语气带着关切:“谢博士,今日落水之事我已听闻,身子可有大碍?”
谢临洲连忙躬身行礼:“劳烦祭酒大人挂心,学生无碍。”
李大人点点头,目光转向沈长风几人,看到少年们围着谢临洲,眼神里满是担忧,不禁露出一丝笑意,随即对谢临洲说道:“落水可不是小事,即便当下看着无碍,也需好生休养。今日下午的课便先免了,你回住处歇着,学生们这边,就让他们自学片刻,我会让人安排其他博士过来照看。”
在场的学生一听,立刻跟着劝道:“夫子,您看祭酒大人都这么说了,您就听劝,回去休息吧。我们肯定乖乖自学,绝不给夫子添乱。”
谢临洲看着祭酒的关切,又望着学生们真切的眼神,知道再推辞只会让大家担心,便笑着点头:“好,那夫子就听你们的。不过你们可要记得,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记下来,等先生明日回来,一一给你们解答。”
“放心吧夫子。”课室内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应道,脸上瞬间露出了笑容。
回到值房,让青砚到外面买些点心回来,他自己坐在太师椅上,思索片刻,便去寻李祭酒商量大事。
从值房出去,绕过一条青石板路,入目的高大楼阁便是李祭酒的书房也是值房。
这会乃是七月初,李祭酒还能忙里偷闲,等过几天就要忙了,忙着学务常规管理、祭祀礼仪筹备、暑后教学规划。
此时,李祭酒正在和谢珩商量事情。
谢临洲来到值房外,听到祭酒书童的话,便恭敬的站在外面等谢珩出来。
大约两刻钟后,谢珩捧着四五本书籍从里面出来,谢临洲听到祭酒唤他,他便进去。
李祭酒让他入座,脸上有些疑惑:“临洲,少见你来寻我,可是有什么事?”
谢临洲落座,神色郑重,将今日发生的事情一一告知给对方,随后又补充,“阿朝无父母在侧,寄住在外祖父母家中。”
闻言,李祭酒微微挑眉,随即点头道:“你这般打算也不错,既让阿朝那个小哥儿免于流言蜚语,也解决了你的终身大事。”
他话音一转,提点:“只是临洲你可要想清楚了,那小哥儿乃是外族人,你娶回来不仅得不到任何助力还会陷入舆论之中。”
他们这些当官的,当夫子的娶亲都讲究门当户对,或是高娶,总之娶的另一半能给自己提供助力。
第37章
当今皇帝能为了快乐不顾流言蜚语,大臣上奏,朝廷命官能私下纳外族之人为妾,可没人敢将外族之人娶为正室。
谢临洲不外乎对方会这样说,先前对方打算给自己介绍姑娘、小哥儿的时候,介绍的都是京都内有名有姓的大户人家。
像阿朝这样名不经传的小哥儿,在对方眼里着实配不上他。
可,他不在乎这些,直言:“大人所言,在下也想过。只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下已经想好了。”
“罢了,罢了,那便依你的。”李祭酒没太反对,“那小哥儿有外祖父母,那提亲之事,按情理应当告知他们。毕竟长辈在场,才算是全了礼数,也能让他更有归属感。”
他手下千千万,唯独出了谢临洲这个另类。教学与众不同,为人处世洒脱。他忽的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载,就让对方闹吧。
再怎么着,他也能兜底。
“大人所言极是。”谢临洲面露赞同,语气中带着一丝顾虑,“只是阿朝与我相熟不久,如今要告知他们提亲之事,一来怕唐突了老人家,二来也担心他们对我不甚了解,会对这门亲事有所顾虑。”
李祭酒大笑,“临洲啊临洲,对你不了解,整个京都说不认识你的少之又少,不了解你的更少。你莫要妄自菲薄了。”
他清楚,国子监内外,百姓、同僚们对谢珩谢临洲二人的比较。想必,有人比谢临洲自己都更加了解他自己。
谢临洲笑言,“大人莫要打趣我了,我这会正心神大乱,想寻大人要个解决办法。”
在外面流传的事儿,他本人也清楚。
李祭酒严肃起来,捻着胡须,沉思片刻道:“此事不难。你既有心,便先派人去外城一趟,将你对他的心意,如实告知两位老人。顺带也说明,此次提亲由老夫出面主持,让他们放心。待老人有了心理准备,我们再正式登门拜访,商议婚事细节,这样便不会显得唐突了。”
他也有子女哥儿,对此事一清二楚。
谢临洲眼前一亮,连忙起身致谢:“多谢大人指点,这般安排,既尊重了长辈,也能让阿朝感受到被重视。只是派去的人,需得言辞妥当,既能讲清事由,又不会让老人家心生不安。”
他活了两世,对这些事情不甚清楚,交给谢忠去办又怕不够重视对方,交由李大人去办才是最好。。
“老夫身边有个管家,姓周,为人稳重,嘴也严实,让他去再合适不过。”李大人笑着说道:“周管家在府中多年,处理这类事情颇有经验,定会将话带到,也会把两位老人的态度如实带回。”
“那便有劳大人和周管家了。”谢临洲心中的顾虑消散大半,又补充道,“我已让府中管事备下一些薄礼,皆是适合老人用的滋补品和布料,届时让周管家一并带去,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略表敬意。”
李大人颔首认可:“你考虑得周全。不过切记,礼物只需表心意即可,不必太过贵重,免得让老人家觉得有压力。重点是让他们知道,阿朝如今有人疼惜,往后的日子会安稳顺遂。”
谢临洲一一记下:“大人放心,我明白分寸。待周管家回来,知晓两位老人的态度后,我们再敲定具体的提亲日期,您看如何?”
“如此甚好。”李大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中带着欣慰,“阿朝这孩子命苦,能遇到你这般真心待他的人,是他的造化。咱们把这桩亲事办得妥帖些,也算是给这孩子一个安稳的归宿。”
谢临洲望着李大人,心中满是感激:“全靠大人相助,否则我真不知该如何周全此事。”
“你这小子,若不是有万全的把握如何回来寻我商量这事。这功劳我就不沾了。”李大人摆了摆手,语气亲和,“快去忙吧,周管家那边,我这就去吩咐。有消息了,我会第一时间告知你。”
谢临洲笑着说:“到底是借了大人的面子,这功劳让给大人。”
他无父无母,这种事情交给李祭酒去办是最好的。
他拱手行礼,转身离开书房。
夕阳已沉,天边泛起淡淡的霞光。
谢临洲下值之后回到家中,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博古架踱步沉思。
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可此刻他无心研读,脑海里全是阿朝在王家的艰难处境。
身为夫子,他知晓礼教规矩,也明白贸然行事对阿朝名声的损害。但阿朝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又让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将他护在羽翼之下。
他想到自己与阿朝已然私定终身,可还祭酒哪里还没定好良辰吉日,未曾上门提亲,心中满是愧疚与急切。
窗外,月光如水,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谢临洲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前段时间因为系统任务筹备了学馆,专为贫寒子弟启蒙,馆中除了授课的先生,还需有人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缝补破旧的衣衫、准备温热的茶水、打理学馆的杂务。
阿朝虽不识字,却手巧能干,性子又温和耐心,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以‘帮工学馆’为由,既合情合理,又能避开‘私相授受’的闲话,还能让他在外人面前有个体面的由头。
当夜,他让青砚去了周司丞家中,请求对方明日上第一节课。而后,让谢管事备上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