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谢老秀才夫妇既可怜倩娘短命,如花似玉一个孙儿媳妇突然去了。更感伤自家宝贝孙子年纪轻轻,好端端一位秀才相公,平白无故就成了鳏夫。于是对周倩娘同情惋惜中,也隐隐夹杂着几分不满。
  丧事完毕,亡者终于入土为安。谢凡便同祖父祖母一道拜别周老爷、周太太。几人自然一番客套应酬完毕,谢家众人正欲告辞。
  周太太忽然说道:“谢女婿读书备考实在辛苦,身边却只有一个小厮照顾服侍。不如将春风秋月一并带走收用了。
  她两个自小伏侍倩娘,从小在我家长大,都是清白女儿,又是陪嫁丫鬟。如今女儿没了,女婿留下两个丫鬟伺候,好似倩娘一般,也好做个念想。”
  说罢一旁周太太抬眼去看春风、秋月。两人皆是含羞带笑看着谢凡,眼中尽是殷切期盼之色。
  谢凡先是有几分恍惚,没听明白岳母是何意思。回过神来,被周太太一番话惊得外焦里嫩,又被春风、秋月灼灼目光看得心惊肉跳。
  他实在对此毫无兴趣。这几日肉身上为妻子后事,操劳过度,疲惫不堪。心灵上为亲近之人接连离世,悲痛不已。更对倩娘死因不明,绞尽脑汁,怀疑人生。
  倩娘去世固然遗憾,谢凡原本也不满包办婚姻,更加不想收用亡妻所留下丫鬟。没有感情基础,他可不想耽误人家姑娘。
  内心忍不住吐槽起来:“这刚死了女儿,就把从小照顾女儿的两个丫鬟送给女婿用?关爱女婿也不是这个关爱法啊?这什么思路?还是不是亲妈啊?”
  接着他反应过来:“忘了,还真不是亲妈。倩娘是小老婆生的,周太太是正房大老婆。难怪!”
  谢凡忙不迭一口拒绝,又说些“小婿深爱倩娘,心灰意冷,无暇顾及旁人”,“秋闱在即,大丈夫事业为重,只想用功读书”等等有的没的,才把周太太嘴堵住。
  这一番说辞之后,堂上几人皆流露失望神色,包括谢老秀才夫妇。周老爷和周太太甚至春风、秋月谢凡都能理解,只是心中有些疑惑:“为何祖父祖母也想自己收用这两个丫鬟?”
  周老爷失望之余,又叫人拿出一本自己所作乡试手札,赠予谢凡。翁婿两人客套几句,气氛复又融洽起来。
  离开周府回家路上,谢凡小声询问陆氏,为何想留下春风、秋月两人?若是家中人手短缺,自己可托张世贤在南京城里买个伶俐能干的。
  陆氏闻言微微一笑,神色不似一贯慈爱和善,一反常态地反问道:“乖孙如今也是七尺男儿,难道不想房中有妇人伺候吗?”
  这一问,倒把谢凡问住了。前世十六七岁谈恋爱还算早恋,会被家长、老师严厉打击。
  这里倒好,不光强势安排结婚对象,如果没有正经配偶,还安排……谢凡一时没想到合适的形容。
  陆氏见谢凡面色古怪,以为是少年人脸皮薄害羞。又恢复慈爱神情,说以后再给谢凡安排好的。
  谢凡连忙拒绝,说自己想先备战来年秋闱,考取功名之后再说。怕祖母误会,再三强调自己完全不需要。
  陆氏也不再多说,谢家一行人默默回家不提。
  周倩娘新婚夭折,自然无儿无女。因此周家所备丰厚嫁妆,谢家皆是原封不动,完璧归赵。周家也是体面讲究人家,谢家聘金彩礼,也一文不取,原路退回。
  这边周家看重谢凡潜力,望着不要断了这门亲戚。那边谢家烦恼孙媳妇早逝,谢凡年轻轻做了鳏夫。
  所以周太太打算送出春风、秋月,笼络谢凡。陆氏也担心谢凡单身寂寞,与其外出寻花问柳,不如就用家里丫鬟。
  春风、秋月两人则觉得谢姑爷年轻有为,更难得温柔体贴。谢家人口简单,陆氏年老和善,又无主母管束,自由自在。总之是个好归宿。
  所以在场众人达成微妙默契。只等周太太开口送人,谢凡欣然接受,皆大欢喜。可谢凡偏偏当场拒绝,也不能将人硬塞入他房中,只好作罢。
  众人决计意料不到:谢凡两世单身,拢共四十余年。对于单身生活简直不能更习惯,甚至隐隐有些期盼之情。
  第42章 考前划重点
  谢凡原也料想,时下男女关系,会与自己观念不同。只是没想到如此天差地别。不仅正经结婚极早,甚至婚内婚外都互不耽误。
  对于成功拒绝春风秋月一事,谢凡十分得意:“但凡我拒绝稍微慢一点点,那两个什么风啊月的就被塞给我了。得多影响考试!
  哼,前世高考复读都只有一年,考研考公也是年年有。可这秋闱,三年才一次!错过一次等三年啊,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年!得亏是我,换了别人,只要脑子慢一点,不就被耽误了。”
  此时皆是男尊女卑,素来丈夫为妻子服丧,多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丧期未过,就迎娶新人的。此事虽然不上台面,却也无人深究。
  可谢凡身为新晋鳏夫,却不时身披丧服,将哭丧棒拿在手中把玩。旁人见他怀念亡妻如此深情,都自觉不去打扰。所以家中十分清净,更绝无媒人登门,正合谢凡心意。
  经过丧事,喜事,丧事,这一连番忙碌折腾。谢凡身心俱疲之余,还有些怀疑人生。若是寻常少年,不免要消沉抑郁一阵。然而他两世为人,也历经风浪,心智成熟远胜旁人。谢凡回家安心休养一阵,便振作起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他心中为自己默默打气:“李宁得梅毒是因为他不慎失足,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虽然可惜,也是有因有果,有迹可循。
  倩娘那日症状,十有八九是坐轿子时候,手炉撞到了什么重要器官,内脏出血休克,才身上发凉。所以走得那么快、那么急。
  都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我命中注定孤单。论亲近程度,我与祖父祖母才是最亲近的。我过来这都十多年了,二老也还好好的。
  所以我还是得支棱起来,为了中举,为了过上好日子,fighting!”
  经过一番休养与心态建设,谢凡原地满血复活。便准备启程回南京城,专心备考来年秋闱。临行前陆氏亲自为宝贝孙子收拾行装,好一番叮咛嘱咐。
  谢老秀才则先是对着谢凡勉励鼓舞几句,又提起自己多次乡试(失败)经验。谢凡见祖父考前画重点,连忙洗耳恭听。
  只听谢老秀才说道:“县、府试重在拣选年轻学生。只要熟读四书五经,文理通顺,应对得体,便多得取中。乡试却是不同。因为一朝中举,便可候补选官。故而重在选拔老成堪用之才。
  乡试例由圣上亲点外省考官,在城内南直隶贡院命题、刷题、考试、判卷。外人绝不可靠近。为防舞弊,考生答卷先逐一用红笔誊写一份,为之“朱卷”,再送考官评阅。
  考后更要编制《登科录》与《乡试录》。《登科录》载明本科之考官、考题、录取者名次。
  《乡试录》由该科主、副考官撰写前后之序,载明考试时间、考官、参试与考中人数,更有考题和文风之评价等等。更选录该科优秀答卷及考官评语、取录结论等,以垂范后学。若是乖孙高中,文章出众,便可收录于其中,流传后世。
  我见乖孙已经读了不少《乡试录》与时文文集,可有何心得?”
  谢凡心想:“祖父这是考我呢。这几日都在放空自己,可没怎么用功读书。还是别班门弄斧,听祖父说吧。”
  便对祖父作了一揖,恭敬说道:“孙儿才疏学浅,还请祖父教诲。”
  谢老秀才微微一笑,抚须说道:“乡试考三场,虽然多是出自经书,每场侧重各有不同。首场考“四书五经”,莫约四、五题,必为“代圣人立言”,做好此卷,取中便大大有望。
  二场考“经学通论”,只有一题,务必做答,又有拟诏、诰、表、判等公文题目,约有七八道题,可任做一题,此题容易,重在文字通顺优美。
  三场考“策问”五题,多为经史、时论等杂题,历史地理、时政要闻、民风吏治,皆有涉猎,故不可做陈词烂调,须立足实际,合情合理。此外更需作八股文章,合辙押韵。”
  谢凡听闻祖父这番倾囊相授,结合前次备考所读《乡试录》与时文。顿觉谢老秀才所言,实在提纲挈领。一经点播,有豁然开朗之感。
  想来自己上次备考,疏漏之处实在众多。自己却志得意满,实属盲目自信。顿时涌上惭愧之情。
  谢老秀才见孙子面色越发恭敬认真,十分满意,继续说道:“一旦中举,即可选官。有望成为县令,做一县父母官,一展抱负志向。若是有幸为官,乖孙可要记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报皇恩。不可鱼肉百姓,欺压良善,为非作歹。
  若是不曾选官,未仕举人亦有种种优待,可优免田赋一千二百亩。如今我祖孙二人皆是生员秀才,一人只优免八十亩。”(注释:本文为架空,上述优免数量参考明万历时期规定)
  谢凡听得中举做官,心中未起波澜,只觉得距离太过遥远。但见谢老秀才说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脸向往之情。转念一想,这许是祖父毕生未成宏愿,所以也恭敬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