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这事情就还有得谈。
主要是君秋澜现在能给出的筹码太多了。
高产量的粮食, 都只是最基础的。
君秋澜看着大家,又笑了一下:“诸位不必着急, 且先听我们慢慢讲,我知道诸位大人都是好官, 否则今天也不会坐到这里来了。”
说着话,门外又走进来一个人。
“抱歉,来迟了。”
是君秋澜之前就说过很适合做宣传干事的孔盛。
“在下孔盛,给几位同志见礼了。”一来就摆起了架势。
同志,又是什么称呼?
几个老大臣云里雾里的。
“这位是?”
段文解释了一嘴:“这是我们的宣传干事。”
可是宣传干事又是个什么职位?官儿?什么官儿?
他们也没听说过呀。
孔盛也不多废话, “几位同志, 且听我慢慢细说……”
来都来了,现在也走不掉,他们还能怎么样?只能坐立不安地看着孔盛给他们洗脑。
嗯?洗脑?
好像孔盛的想法, 观念,确实是很新颖, 几乎完全将他们的旧观念给盖了过去。
只要是有脑子的, 都会觉得孔盛说的没问题。
按照孔盛的说法, 以后人人都吃得饱饭, 人人都能穿新衣,能盖新房子,能读得起书, 都能看得起病。
这个世间再也没有乞丐流浪汉,就算是孤寡老人,孤儿寡母, 也都有相应的照顾政策,再也不会有人卖儿卖女,再也不分士农工商和贱籍。
如此,圣贤书里说的天下大同,就此达成。
可是真的有这么美好的世界吗?
他们表示怀疑。
最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帝王,国家又该要如何运作呢?
谁在上面发号施令呢?重大决策,谁说了算呢?
他们有些无法想象。
等等,按照孔盛的说法,其实他们现在都在集全国之力,在供养皇帝一家。
好像也没毛病。
那皇帝一顿少则几十道菜,多则上百道菜,一道菜吃一口都得撑,可是民间,多得是一大家子十来口人,配着一碟咸菜就吃了。
然后其实现在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内阁在商讨处理,讨论出一个结果之后,他们再交给皇帝,皇帝点头或摇头。
所以他们真的需要这么一个替他们点头的人吗?
他们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就好像这次的旱灾,他们多次上书给朝廷,等不来半点儿的回应,到底是内阁出了问题,还是皇帝出了问题?
他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弃灾民于不顾,那就是上面的人出了问题,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皇帝的,都有问题。
再则,年初要他们交的人头税,就是因为皇帝生了个儿子。
这个皇子生来体弱,却被捧为新的领导者,明明还在襁褓之中,却是过得跟皇帝一样金贵。
他们这几个知府,虽然没有太多的人脉背景,但毕竟也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官了,从前的同窗,同年参加科举殿试的,总有些是有出息的,他们只是想打听一点儿京城的消息,还是有点门路的。
得到这样的答案,他们心中当然愤慨,但是又觉得好像很正常。
因为古往今来,好像发生类似的事情,都是有类似的处理方式。
百官代天子牧民,牧这个字,就代表很多东西了,百姓都是牛马,皇上是真龙,皇子就是龙子,龙子要吃牛马,似乎天经地义?
但是!!!
现在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
天下应该是老百姓的天下,不是皇帝老儿的天下。
天下的土地,资源,金钱,都应该在百姓手中流动,而不是全部拿去供养帝王,等帝王心情好了,再撒仨瓜俩枣的给百姓。
历来都是如此。
要是碰到个贤明的帝王,不添加苛捐杂税,不强行征徭役,再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景,百姓都要高呼今年过的是神仙日子了。
哪怕这一年也仅仅只是刚好够一个温饱。
若是碰到年景不好的时候,再碰到个倒霉催的皇帝,那民间更是民不聊生。
就比如说今年。
现在听孔盛这么一说,从前的规则,真的对吗?
制定规则的是谁?还是皇帝以及权力中心的大臣加以辅助。
何不食肉糜?
百姓一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皇宫里的那些真龙,龙子,穿的上好的锦缎,但基本上洗过一两次就不可能再穿了。
那些‘旧衣服’怎么办呢?
是真龙和龙子还有妃子们穿过的衣裳,自然不可能流落到民间,因为百姓不配,大部分情况都是直接烧了。
相比较之下,孔盛今天说的,好像才应该是他们所追求的盛世繁华?
他们这些当官的,是应该要为人民服务的。
从前说是百姓的父母官,以后他们是人民的公仆。
仆字听起来好像感觉不太舒服。
但是人民的公仆诶,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了。
几个老大臣被孔盛说得热血沸腾的,要是再年轻个十几二十岁的,他们保准巴掌一拍,就是干。
但是他们年纪大了,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般冲动了。
他们的顾虑,他们的软肋,如今也牵扯太多了。
即便是他们现在什么也不干,哪怕是被上面的遗忘了,一辈子做个知府,绝无升官发财的可能性,他们也能安稳度日,也是一州最大的官儿。
可是造反……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也是能牵连九族的事情。
谁知道能不能成功呢?
就算霍将军有十几万大军,那朝廷所有的军队加起来,差不多四五十万大军还是有的。
哪怕是抽出一半来跟他们打,他们的胜算也不会太大啊。
若是失败了,君秋澜他们这样的领头人,被砍头也就罢了,毕竟是他们掀起的革命。
但是他们呢?他们的一家老小,他们的族亲呢?
再退一步,君秋澜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有从龙之功?可偏偏又说他们所追求的世界不会再有皇帝。
好矛盾啊。
但是同样也心动。
君秋澜从头至尾带着谦和的笑容,偶尔给孔盛做个捧哏。
不得不说,选孔盛做这个宣传干事给人洗脑,还真没选错人。
这几位老大臣,都是读了圣贤书,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入仕的,但是孔盛并不差。
从前他说自己读书不行,君秋澜今天听了,他说的不行,也只是对于普通人而言。
给各位知府洗起脑来,那简直是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再说说他们现在的优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君秋澜看得出几位知府其实是动了心的。
就是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几位前辈。”君秋澜见时间差不多了,也就不废话了。
他道:“晚辈也不要求别的,后续我们要发展经济和农业,几位所管辖的州府与我们相近,也是兄弟州府了,自然不会忘了大家。”
意思就是说,不管你们跟不跟着我们干,我的发展也带上你们,让你们那边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
你们可以先看看情况再说。
他看着大家的眼睛,一字一顿:“晚辈也不要求什么,只是边城发生的改变,还望几位前辈暂时保密。”
几位知府都沉默了。
空气也变得有些安静。
过了好一会儿,陶隐才开了口:“不知太子殿下说的带我们一起发展,具体指的是什么?”
“陶大人叫我一声君同志即可,我本也不是什么太子了。”君秋澜说完,他才回答陶隐的问题,“想致富,先修路,不知陶同志可否注意到了边城的道路?”
几位知府肯定都是注意到的。
平坦,整洁。
他们甚至还研究了好一会儿,这路是怎么修的,用的什么材料。
但是一无所获。
想致富,先修路……
他们慢慢咀嚼这句话。
陶隐思索片刻,问:“太,不,君同志说的修路,应该不是跟边城一样修路吧?”
君秋澜笑了笑:“陶大人果然慧眼,我是想要把几条州府之间联通的官道都修了。”
这得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
几个知府都不赞同。
而且那光洁的地面,造价肯定不便宜吧。
就算全部征徭役,也得耗费时间精力啊。
这路修通了,他们自然是知道好处的,但是比较起来,不划算呐。
君秋澜含笑:“若是不出钱呢?我们造水泥,还得招人马,是要给工钱的,至于徭役,以后都不会存在了,我们只花钱雇工。”
如今也算是资金有限,工钱肯定不会太高,但是从前征收徭役,几乎是一分钱不给的。
主要是君秋澜现在能给出的筹码太多了。
高产量的粮食, 都只是最基础的。
君秋澜看着大家,又笑了一下:“诸位不必着急, 且先听我们慢慢讲,我知道诸位大人都是好官, 否则今天也不会坐到这里来了。”
说着话,门外又走进来一个人。
“抱歉,来迟了。”
是君秋澜之前就说过很适合做宣传干事的孔盛。
“在下孔盛,给几位同志见礼了。”一来就摆起了架势。
同志,又是什么称呼?
几个老大臣云里雾里的。
“这位是?”
段文解释了一嘴:“这是我们的宣传干事。”
可是宣传干事又是个什么职位?官儿?什么官儿?
他们也没听说过呀。
孔盛也不多废话, “几位同志, 且听我慢慢细说……”
来都来了,现在也走不掉,他们还能怎么样?只能坐立不安地看着孔盛给他们洗脑。
嗯?洗脑?
好像孔盛的想法, 观念,确实是很新颖, 几乎完全将他们的旧观念给盖了过去。
只要是有脑子的, 都会觉得孔盛说的没问题。
按照孔盛的说法, 以后人人都吃得饱饭, 人人都能穿新衣,能盖新房子,能读得起书, 都能看得起病。
这个世间再也没有乞丐流浪汉,就算是孤寡老人,孤儿寡母, 也都有相应的照顾政策,再也不会有人卖儿卖女,再也不分士农工商和贱籍。
如此,圣贤书里说的天下大同,就此达成。
可是真的有这么美好的世界吗?
他们表示怀疑。
最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帝王,国家又该要如何运作呢?
谁在上面发号施令呢?重大决策,谁说了算呢?
他们有些无法想象。
等等,按照孔盛的说法,其实他们现在都在集全国之力,在供养皇帝一家。
好像也没毛病。
那皇帝一顿少则几十道菜,多则上百道菜,一道菜吃一口都得撑,可是民间,多得是一大家子十来口人,配着一碟咸菜就吃了。
然后其实现在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内阁在商讨处理,讨论出一个结果之后,他们再交给皇帝,皇帝点头或摇头。
所以他们真的需要这么一个替他们点头的人吗?
他们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就好像这次的旱灾,他们多次上书给朝廷,等不来半点儿的回应,到底是内阁出了问题,还是皇帝出了问题?
他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弃灾民于不顾,那就是上面的人出了问题,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皇帝的,都有问题。
再则,年初要他们交的人头税,就是因为皇帝生了个儿子。
这个皇子生来体弱,却被捧为新的领导者,明明还在襁褓之中,却是过得跟皇帝一样金贵。
他们这几个知府,虽然没有太多的人脉背景,但毕竟也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官了,从前的同窗,同年参加科举殿试的,总有些是有出息的,他们只是想打听一点儿京城的消息,还是有点门路的。
得到这样的答案,他们心中当然愤慨,但是又觉得好像很正常。
因为古往今来,好像发生类似的事情,都是有类似的处理方式。
百官代天子牧民,牧这个字,就代表很多东西了,百姓都是牛马,皇上是真龙,皇子就是龙子,龙子要吃牛马,似乎天经地义?
但是!!!
现在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
天下应该是老百姓的天下,不是皇帝老儿的天下。
天下的土地,资源,金钱,都应该在百姓手中流动,而不是全部拿去供养帝王,等帝王心情好了,再撒仨瓜俩枣的给百姓。
历来都是如此。
要是碰到个贤明的帝王,不添加苛捐杂税,不强行征徭役,再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景,百姓都要高呼今年过的是神仙日子了。
哪怕这一年也仅仅只是刚好够一个温饱。
若是碰到年景不好的时候,再碰到个倒霉催的皇帝,那民间更是民不聊生。
就比如说今年。
现在听孔盛这么一说,从前的规则,真的对吗?
制定规则的是谁?还是皇帝以及权力中心的大臣加以辅助。
何不食肉糜?
百姓一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皇宫里的那些真龙,龙子,穿的上好的锦缎,但基本上洗过一两次就不可能再穿了。
那些‘旧衣服’怎么办呢?
是真龙和龙子还有妃子们穿过的衣裳,自然不可能流落到民间,因为百姓不配,大部分情况都是直接烧了。
相比较之下,孔盛今天说的,好像才应该是他们所追求的盛世繁华?
他们这些当官的,是应该要为人民服务的。
从前说是百姓的父母官,以后他们是人民的公仆。
仆字听起来好像感觉不太舒服。
但是人民的公仆诶,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了。
几个老大臣被孔盛说得热血沸腾的,要是再年轻个十几二十岁的,他们保准巴掌一拍,就是干。
但是他们年纪大了,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般冲动了。
他们的顾虑,他们的软肋,如今也牵扯太多了。
即便是他们现在什么也不干,哪怕是被上面的遗忘了,一辈子做个知府,绝无升官发财的可能性,他们也能安稳度日,也是一州最大的官儿。
可是造反……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也是能牵连九族的事情。
谁知道能不能成功呢?
就算霍将军有十几万大军,那朝廷所有的军队加起来,差不多四五十万大军还是有的。
哪怕是抽出一半来跟他们打,他们的胜算也不会太大啊。
若是失败了,君秋澜他们这样的领头人,被砍头也就罢了,毕竟是他们掀起的革命。
但是他们呢?他们的一家老小,他们的族亲呢?
再退一步,君秋澜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有从龙之功?可偏偏又说他们所追求的世界不会再有皇帝。
好矛盾啊。
但是同样也心动。
君秋澜从头至尾带着谦和的笑容,偶尔给孔盛做个捧哏。
不得不说,选孔盛做这个宣传干事给人洗脑,还真没选错人。
这几位老大臣,都是读了圣贤书,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入仕的,但是孔盛并不差。
从前他说自己读书不行,君秋澜今天听了,他说的不行,也只是对于普通人而言。
给各位知府洗起脑来,那简直是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再说说他们现在的优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君秋澜看得出几位知府其实是动了心的。
就是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几位前辈。”君秋澜见时间差不多了,也就不废话了。
他道:“晚辈也不要求别的,后续我们要发展经济和农业,几位所管辖的州府与我们相近,也是兄弟州府了,自然不会忘了大家。”
意思就是说,不管你们跟不跟着我们干,我的发展也带上你们,让你们那边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
你们可以先看看情况再说。
他看着大家的眼睛,一字一顿:“晚辈也不要求什么,只是边城发生的改变,还望几位前辈暂时保密。”
几位知府都沉默了。
空气也变得有些安静。
过了好一会儿,陶隐才开了口:“不知太子殿下说的带我们一起发展,具体指的是什么?”
“陶大人叫我一声君同志即可,我本也不是什么太子了。”君秋澜说完,他才回答陶隐的问题,“想致富,先修路,不知陶同志可否注意到了边城的道路?”
几位知府肯定都是注意到的。
平坦,整洁。
他们甚至还研究了好一会儿,这路是怎么修的,用的什么材料。
但是一无所获。
想致富,先修路……
他们慢慢咀嚼这句话。
陶隐思索片刻,问:“太,不,君同志说的修路,应该不是跟边城一样修路吧?”
君秋澜笑了笑:“陶大人果然慧眼,我是想要把几条州府之间联通的官道都修了。”
这得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
几个知府都不赞同。
而且那光洁的地面,造价肯定不便宜吧。
就算全部征徭役,也得耗费时间精力啊。
这路修通了,他们自然是知道好处的,但是比较起来,不划算呐。
君秋澜含笑:“若是不出钱呢?我们造水泥,还得招人马,是要给工钱的,至于徭役,以后都不会存在了,我们只花钱雇工。”
如今也算是资金有限,工钱肯定不会太高,但是从前征收徭役,几乎是一分钱不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