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72节
  “他们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工作,不愿意用勤劳努力换取金钱未来,我如何负担得了?再一个,搞均平,吃大锅饭,是对那些认真努力工作之人的不公平。”
  说难听点,这些国营大厂不就是这样被拖死了?反正做好做歹,都能混口饭吃,那大家何必要努力钻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更舒服自在?
  张副厂长听出了徐荷叶的未尽之言。
  他看着这个小姑娘,年纪小小,说话倒是一针见血。
  “你这样说话,不怕我一气之下不把设备卖给你了?”
  “不会。”徐荷叶摇头。
  “为什么?”
  为什么?
  公交车上,董杏花也这样问徐荷叶。
  “因为那位副厂长心里有员工。”徐荷叶解释道,“小姨,你有没有注意,当时那位江主任劝他时,他始终不肯松口。可是最后,在听江主任说卖掉设备给下岗职工多发点补偿金时,他才终于有所松动。”
  董杏花仔细回忆了一下,点了点头,“是了,好像就是江主任说完那句话,他才妥协的。”
  “愿意把卖设备的钱拿出来发给职工做补偿金,说明这位张副厂长是个还不错的人,起码身居高位,还能体恤底层的职工。”
  “他既然体恤职工,自然不忍心看到他们下岗后无所着落,而咱们恰好需要这些熟练工,将设备卖给咱们,岂不是两全其美?”
  只是这笔交易稍微有点小瑕疵,不能马上拿到所有货款而已。
  “那他既然愿意咱们分期付款的方式,为什么不马上和咱们签合同?”
  “设备毕竟是厂里的,虽然由他出面选定买家,但他一个人也不能全权做主,估计还是要和厂里其他领导商量。”
  徐荷叶回头看了一眼江城纺织厂的方向:“现在就只能等了。等这位副厂长解决厂里的不同声音,然后联系她们。”
  徐荷叶想,她们还是很幸运的,遇到的是一位愿意为职工考虑的领导。
  如果江主任是张副厂长,她们估计刚开口就被赶走了。
  第106章 灭门惨案
  徐荷叶不知道, 就在她和小姨离开江城纺织厂没多久,厂领导们就为了这件事爆发了一场争吵。
  除了张副厂长,其他领导还是觉得一次性把机器买了比较合适。
  徐荷叶的分期付款说得很好听, 实际上明眼人一听就知道, 她就是想用那五千块定金, 租借厂里的生产线、厂房以及这条线上的员工三个月。
  三个月后,如果她能挣到足够多的钱,或者说她想要这些机器,愿意补足两万五的尾款, 厂里这条生产线归她。
  如果不能,厂里还要重新为这些机器找卖家。
  一件事做两遍, 麻烦不说, 下岗职工也是问题。
  两个女人开办的厂,其中一个还是未成年的小姑娘, 领导们打心底不认为她们能做起来。
  如果做不起来, 三个月后这些下岗职工们不又要经历一次下岗?
  下岗一次已经很让人难受了, 再来一次,这和钝刀子割肉有什么区别?
  心理素质差的, 没准还会因为这事一蹶不振。
  但张副厂长还是坚持可以给徐荷叶和董杏花一次机会。他从徐荷叶的工资记录本里看到了她的诚意,从那张订货单里看到了她们的前景。
  “你们知道现在整个扈城有多少下岗职工吗?整个纺织行业有多少职工下岗,又有多少员工即将下岗?这些人下岗了多久能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老本能吃多久?”
  “不久前, 杨浦区,有一对夫妻双双下岗, 手里只剩几十块钱时,家里还不懂事的小女儿闹着要吃肉。妻子拿手头的钱买了肉,煮熟, 拌老鼠药给女儿吃了。女儿死后,夫妻俩双双上吊身亡。一家子,灭了门。你们听到这个消息,难道就不痛心?”
  “我不知道这对姨甥能不能做下去,能做多久。我只知道不给她们这个机会,她们有没有什么损失我不知道,但我们这几十号员工好不容易有次找到工作的机会,却因为我们的懒政惰政生生流失了。”
  “你们怕三个月后她们做不下去,员工们还要再经历一次下岗打击。我却觉得如果有这三个月的缓冲期,很多职工没准就能找到出路,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总之,这件事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下,从员工的角度多考虑考虑,别光想着图便宜,图省事儿。这些下岗职工,时间久的跟了我们几十年,时间短的也有五六年,为我们厂做出了很多功绩。如今迫不得已让他们下岗,也不能像丢垃圾一样把人扫地出门就算完了。”
  张副厂长说完,站起身气势汹汹地出了会议室。会议室们碰的一声关上,里头诸位领导心头一震。
  过了半晌,另一位朱副厂长才尴尬地笑了一声:“这老张,还是这么暴躁,他心疼职工,倒显得我们这些人没心没肺,十恶不赦。”
  他看向为首的李厂长,开口道:“厂长,不然这件事就如老张说的办?”
  李厂长想了想:“老张想法是好的,但小江说得也在理。”
  “这样吧,老朱,你去问问职工们的想法,看看他们是什么意见。如果有超过半数职工同意把机器分期卖给那对姨甥,咱们就和她签合同,把设备买给她。三个月后,如果她们能如期付尾款,且我们的厂房没有其他用途时,依然低价租借给她。”
  朱副厂长点了点头:“行,我这就去办。”
  只能说这个时候的国企领导,有费尽心思侵占国家资产的,也有心怀人民的。后世为什么很多人都怀念这个时候的国营大厂呢?
  因为它象征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因为这个时候国有工厂有着私企外企所没有的浓厚的人情味。
  *
  另一边,董杏花陪徐荷叶在外头简单吃了个中饭,然后送她回学校。
  虽然赶不上上午的课,但是下午的四节课还能上。
  “小姨,您回去后和小舅舅还有几位叔叔说一声,晚上六点都回老教堂,我有事想和你们商量。”如果能买到生产线,就不能和之前那样随便,该做的准备得做,该有的证件也得办起来。
  “行,小姨和他们说。”董杏花摆了摆手,“你别操心了,回学校好好复习。争取期末考拿个好成绩。”
  “好。”董杏花看着徐荷叶进了学校,想了想,坐公交回家一趟。
  到家一个人都没有,丈夫庞立在工厂上班,儿子女儿都在学校上学。见家里地面乱糟糟的,董杏花撸起袖子开始打扫卫生。
  打扫完卫生,她又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了好些鸡鸭鱼肉,做好后分成几盆放在桌上,用防尘布盖着。冬天天冷,做好的食物耐放,这些鱼肉够他们父子三人吃几天的了。
  做完这些,董杏花给丈夫还有两个孩子留了张小纸条,锁上门,然后去纺织厂请假。
  她请的假快到期了,但是荷叶那边的摊子才刚刚铺起来,还需要她的帮助,刚好纺织厂也没什么活儿,她再请一阵子也没什么问题。
  也算是给厂里减负了。
  董杏花的工友秦和看到她来,“杏花,你爸咋样了?”
  “还好。”董杏花笑道,“现在已经能够起床,也能拄着拐杖走几步。生活自理没问题。”
  “那就好。那你现在是回来上班?”
  董杏花摇了摇头:“不是,我是来请假的。”
  “还请假?”
  “嗯,有点事。”
  “什么事啊?”
  董杏花笑了笑,没说话。
  秦和瘪了瘪嘴,“神神秘秘的,当谁不知道你私下办了个小作坊呢!”
  是的,董杏花在小作坊干活的事情已经有部分工友知道了。
  董杏花去办公室,就像她想的那样,很快拿到了批假条。写请假时长时,办公室主任看了她一眼,道:“不然这假期我给你批长一点,也省得你总是来回请?”
  董杏花想了想,同意了。
  “主任,你就给我写三个月吧。”起码这三个月,她得给荷叶帮忙。
  董杏花请完假,回到老教堂继续工作。她不知道,老董家有个人一直眼巴巴地等着她去。
  老董家,王素梅看着戴盈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忍不住冷笑:“巴巴地看又有什么用?人家赚钱赚得热火朝天的,哪里想得起来你这个失业的大嫂?”
  是的,推荐的风终于吹到了钢铁厂家属院。
  戴盈原来也是服装厂的人,缝纫机用得好,大家为了赚推荐费,七拐八拐就找上了她。
  刚知道有这么个工作机会戴盈还挺高兴的,也准备去接点零活回来做。她以前上班,有工资,腰杆挺得直直的,现在没有工作,伸手向上的日子不好过。
  可等她知道老板是她小姑子后,戴盈的心态变了。她觉得自己身为大嫂,怎么能低声下气去小姑子手里接活儿干?
  再说了,董杏花这个小姑子若是懂事,就应该亲自上门,请她去上班。她是老板的大嫂,再接零活做散工丢面儿,老教堂里那个负责给大家统计件数的工作就很适合她。
  戴盈的想法如果让徐荷叶知道了,肯定会呸她一声,长得丑想的倒挺美的。
  他们的假领子事业都开始这么长时间了,也没人想让她来干活,还没明白自己有多不受待见吗?
  让她来,活儿做不了多少,还要摆长辈的谱。那不是找员工,是给自己找个婆婆。
  只可惜戴盈再怎么等待,也等不到董杏花来。
  老董生活能自理,董杏花昨天就和他商量过了,让他在家吃,她工作忙,之后不会专门做饭给他送过来。
  戴盈被怼了,也不甘示弱:“那又怎么样?”
  “宏富和杏花再怎么闹矛盾也是嫡亲的兄妹,我们之间好与不好,有你一个后嫁进来的继母什么事儿?”
  “杏花发达了,不帮衬她亲大哥侄子,难不成还能帮刘强一个半路带来的继弟?”
  王素梅:“……”
  “是,是,我们家刘强是享受不到她的帮衬。不过你以为你们又能沾到多少光?
  这都多少天了?他们那个小作坊也做了快二十天了吧?到处招人,还花钱请人推荐熟手,硬是想不到你这个从服装厂下岗的大嫂。”
  一记绝杀,戴盈嘴巴都快气歪了,开始人身攻击:“你这个疯婆子——”
  “我疯婆子,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两人吵着吵着,险些又要干起架。
  老董坐在一旁,眼神麻木地看着这对婆媳,心里悲愤。都是一群白眼狼,没一个好东西!
  他又想到小女儿。
  杏花那丫头也是个没良心的。
  看到他能下床后,也不愿意来伺候他了。不来就不来,难不成没了她,他还吃不上一口热乎饭了。
  可惜还真是,这婆媳光顾着吵架,谁也没想着给老董端碗热饭。等到两人吵完架,锅里的粗粮饭已经没了热乎气。
  只可惜这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选择。
  董杏花愿意在他病时请假来照顾他,是她身为女儿的责任心,这只能说明她这个人人品好,心地善良。
  现在老董好了,董杏花还愿不愿意多来看他,看的就是老董这个父亲前几十年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