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87节
  汤婵故作认真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者,心之大端也。”
  这是礼记里的话,原文还有一句“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大意是欲望和生死是人们心里主要思考的内容。
  解瑨反射性脱口道:“‘存天理,去人欲’,淫-欲、纵欲不可取……”
  “可人欲就是天理,”汤婵说,“你们孔圣人可都说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解瑨无奈,“你这是歪理……”
  “那灭人欲是你们儒家君子的道德目标,我是女子,不是君子,总行了吧。”
  汤婵不再跟解瑨争辩,倾身上前把书从他手里夺回来。
  她身上带着沐浴后的清香,湿润的头发裹挟着水气和香气掠过解瑨的鼻尖,他突然就忘了要说什么。
  好一会儿,解瑨才反应过来什么,忽然问道:“你读过四书五经?”
  “自然没有,只是听说过几句罢了。”汤婵很没有仪态地耸了耸肩,不甚在意道。
  解瑨思绪纷扰,只觉得眼前之人愈发捉摸不透。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才会让她长成如今这般模样?
  “解大人今日要留宿吗?”
  汤婵突然笑眯眯地凑近,意味深长地问。
  解瑨回过神来,再次板起了脸。
  “我还有些公务要处理,你早些休息。”
  说完他就转身离开,背影莫名带着点儿落荒而逃的意味。
  切,怂货。
  汤婵收回表情,没什么意思地撇了撇嘴。
  不过仔细品味一下解瑨的反应……
  汤婵唇角不自觉弯了弯,心情瞬间好了不少。她施施然靠到榻上,拿起书继续看小寡妇如何快活了。
  第73章
  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汤婵给忠国公府黄夫人的儿媳陆氏下了帖子,约她一起喝茶。
  约陆氏出来不是为别的,汤婵记得上次踏春时,陆氏提过她娘家的姑娘们会上女私塾,而且跟庆祥侯府那类只为嫁人作准备的女学不太一样,陆家的姑娘们上学,是实打实的要写诗作文、修习琴棋书画,汤婵就想着问问陆氏,有没有合适的女先生推荐。
  陆氏没有想到汤婵竟是找自己帮忙,她以往很少有这种经历,顿觉重任在身。她认真地听完汤婵的请求,很是痛快地应了下来。
  “我娘最是清楚这些,回头我就帮您问问。”
  能帮上忙,陆氏显得十分开心,随即她想了想,又补充道:“只不过那些最好的女先生,现在基本都已经受聘在各家府邸,婶娘您有没有想过,让两个妹妹去别府上学?”
  汤婵跟陆氏的婆婆黄夫人同辈相交,陆氏又跟德音交好,就称呼汤婵为婶娘。听了陆氏的话,汤婵有些意外,“各家女学,竟也允许别姓的姑娘前去就读吗?”
  “有些人家的女私塾确实只收自家姑娘,比如杨首辅家,”陆氏细细解释,“但还有些人家,比如我的娘家,家里人丁没有那么枝繁叶茂,就会与三两交好的人家一同办学,还会邀请亲友家的姑娘一起,如此一来,也好让姑娘们多些交际。”
  汤婵听了,不禁有些心动,“不知想要入这样的女学,须得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没什么特别要求,姑娘家只要年纪合适,身子康健就可以。再就是女学里还要有空余位置,以及姑娘家中距离近些才好,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
  陆氏唯恐自己讲不明白,说得十分仔细,末了还盛情邀请道:“如今陆家女学里只有六七人,而且陆府离解府只隔两条街,婶娘要不考虑考虑,让两位妹妹去陆家女学?”
  这听起来跟竟然后世上学有点像,汤婵愈发意动,家里就徽音姐妹两个,若是能让她们认识些新的手帕交,也是好事。
  “婶娘不必现在就做决定,可以先去陆府瞧瞧再说。”陆氏很是善解人意,笑着说道,“我娘为人最是好客,我去信跟她说一声,若是得知婶娘做客,定然高兴。”
  汤婵闻言,自然欣然应下,跟陆氏约好,等过了端午便去陆家参观一番。
  转眼,五月初五在即,汤婵兴高采烈地准备过节。
  倒也不是对屈原怀着多么深邃的情感,汤婵期待的原因很是朴素,她突然馋粽子了。
  然而听了下头的禀报,汤婵睁大了眼,“竟然不包咸粽?”
  解府是北方吃口,厨房打算准备的都是最经典的北方粽子,包着红枣、蜜枣、豆沙或是果仁,蘸白砂糖吃,甜蜜中带着粽子特有的清香。
  甜粽有甜粽的好,但是吃粽子怎么能少了咸粽呢?
  去年在侯府的时候,托二房的福,他们一家从福建回来,过端午时就让厨房包了烧肉粽。
  糯米包裹着肥瘦比例适宜的红烧肉,另有香菇和虾干提鲜,还可以放入栗子、花生、芋头等食材,红黄闪亮,香甜嫩滑,油脂的香气浸透每一粒米……
  只是想想,汤婵的口水就要流出来了。
  除了烧肉,粽子的最佳伴侣还有鲜肉、火腿和咸蛋黄,一口下去,满口生香……
  汤婵再也忍不住,撸起袖子,亲自下厨房指挥包粽子。
  咸粽是这个时空就有的东西,汤婵不怕露出什么马脚,被人发现不对。
  不过说到这个,据汤婵观察,庞妍高调了这么长时间,也没见有什么问题,看来这里的穿越者要么不像汤婵原来想的那样到处都是,要么就是身份不够高,即便有身份高的,可能也不怎么管闲事。
  这算是好消息,汤婵现在除了需要在庞妍面前多加小心,其他时候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不过自然,她也不会得意忘形就是。
  到了节日当天,解府门楣插上艾草,堂中挂上菖蒲,众人聚在太夫人房里。
  解瑨白日有事,要稍晚些才回来,汤婵先带着两个姑娘来到了松鹤堂。
  佳音的身体总算是彻底痊愈,已经同徽音一起正式搬到了新住处,就在汤婵隔壁的院子。托张老大夫的福,佳音双足并未留下什么后遗症,只需定期检查一番便好。
  今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两个小姑娘的手腕脚腕上就被系上了五彩丝线,寓意驱邪迎吉。除此之外,二人穿着五毒艾虎纹样的衫裙,头上戴着五毒簪,胸前挂着绣着五毒、装着各类草药的香囊,耳朵上的耳钉是一对精致的小金蝎。
  汤婵也是同样式的衣裳首饰,只不过型号都大了一圈,香囊拴在了腰间
  ,耳朵上的耳环则是用了蛇。
  这些一看就是特意为端午准备的,太夫人看到打扮如此相似的一大两小,目光平和的眼睛里忍不住露出笑意。
  汤婵节日时的穿着总会有一些奇巧心思,太夫人每每看到,都会忍俊不禁,结果现在又多了两个小号的,太夫人觉得把两个姑娘交给汤婵这个决定确实没错。
  “把桓哥儿也抱过来吧。”
  被带上来的桓哥儿衣服围嘴都绣着老虎,穿着虎头鞋、戴着虎头帽,配上又白又胖的圆脸蛋,很是可爱,汤婵忍了好久才没上手捏捏他的脸。
  很快,解桓跟于氏小夫妻也到了。
  端午佳节,国子监休沐三天,解桓早两日便回了家,陪伴怀孕的妻子。
  于氏的身孕已经有七个月,肚子越来越大,她背着手撑着腰,被解桓搀扶着缓步走进屋后小心行礼坐下,看得汤婵都觉得辛苦极了。
  真是太不容易了……妈妈都很伟大啊!
  于氏感觉到她的视线,却是误会了什么,她以为汤婵是盼着自己的子嗣,便找机会凑近小声安慰汤婵道:“婶婶别急,缘分到了自然就会有好消息的。”
  “没事儿,我没急。”汤婵愣了一会儿才想明白于氏的意思,她笑着指了指坐在太夫人身边的桓哥儿,“有他在呢。”
  桓哥儿快一岁半了,已经偶尔能蹦出个半句话,他认得太夫人,还知道叫她祖母,小嘴特甜,哄得太夫人合不拢嘴。
  还好有这个团子在,这要是没有桓哥儿,汤婵都不敢想,太夫人明里暗里会把她催成什么样。
  桌上摆着桑葚、樱桃、茯苓这些时令水果,汤婵还准备了菖蒲酒和雄黄酒。
  小孩不能喝酒,但有以雄黄酒涂身的习俗,太夫人笑着把桓哥儿递给汤婵,“你来吧。”
  汤婵有些意外,但还是笑着应了下来。
  桓哥儿不怎么怕人,经常能见着汤婵,知道这是母亲,但不熟悉,便睁着眼睛瞪她,一副不好惹的模样。
  汤婵拿毛笔沾了雄黄酒,涂在桓哥儿脸颊、耳朵、和鼻子,最后看了看桓哥儿一身小老虎的打扮,又在他额头上画了个王字,笑着说道:“驱毒镇邪,祛病消灾,百毒不侵。”
  桓哥儿觉得还挺好玩,不由得拍着小手笑出声来,要再来一回。
  汤婵没理他,转而给徽音和佳音画额,桓哥儿见到姐姐,倒也消停了。
  等仨孩子每个人脑袋上一个王字之后,解瑨回来了。
  人总算齐全,可以开始吃粽子,汤婵让厨房把蒸好的粽子端上来。
  “粽子还能包鲜肉?”
  得知汤婵做了许多咸粽,解瑨第一个怀疑,从小到大只吃过甜粽子的解瑨不禁皱了皱眉。
  但推销人员的热情让解瑨不好拒绝,汤婵期盼的眼神下,解瑨咬下了一口。
  随即他顿了一下,默默把粽子吃完了。
  汤婵忍不住笑,解瑨真香的样子她百看不厌,好一会儿也没压下上扬的嘴角。
  没人能躲过咸蛋黄肉粽的魅力!
  不仅是解瑨,家里其他人也都对咸粽十分喜爱。
  桓哥儿年纪小,不敢给他吃难以消化的糯米,他吃不着,急得开始闹,还是太夫人开了口:“切一小口给他尝尝味道就是。”
  结果这一口吃了,桓哥儿更不满足了,闹着还要。
  见太夫人摇头拒绝,桓哥儿张口便要哭。
  奶娘没有办法,只得连忙将他抱下去哄,汤婵看得微微皱了皱眉。
  这孩子……感觉不太好相与啊。
  幸好徽音跟佳音都是听话孩子,让吃多少就吃多少。
  解桓仗着年轻,没轻没重吃得撑了,还惹来太夫人笑话:“连你两个妹妹也不如,羞不羞。”
  家里只有她是老派,咸粽花样太多,太夫人还是偏好传统的蘸糖甜粽。
  汤婵便剥了一个碱水粽给太夫人——因着解府众人都吃甜粽,汤婵特意包了碱水粽。主要是为了好看,打开绿色的粽叶,便露出色泽金黄的粽肉,有一半里头放了一点豆沙添些甜味,什么都没加的就可以沾糖水吃。
  太夫人很喜欢碱水粽喜庆的颜色,可惜太夫人年事已高,也不敢多用,吃了两口便浅尝辄止。
  “可惜京城没什么适合竞舟的水,不然还有赛龙舟可以看。”
  汤婵有点遗憾,记忆里,在杭州府赛龙舟的景象似乎很热闹呢!
  “今年的端午已经够热闹,辛苦你操持了。”太夫人笑道,“对了,马上就是你的生辰,有没有什么打算?”
  解瑨正在喝茶消食,闻言动作不由一顿。
  原来她的生辰就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