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百姓安居乐业,所求便不止于温饱,人人都想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土地,能有片瓦遮头。
  需求暴涨之下,地皮的价格自然就被炒了起来。
  多少升斗小民,终其一生劳碌也攒不够房价百一,只得草席一卷,蜗居陋巷,日子过得艰难可怜。
  大懿的疆域就这般大,想要安置过盛的人口,唯有向外扩张。
  可周遭万国大多早已臣服于大懿的庇护之下。
  若强行将大懿百姓迁入他国,几代之后,这些移民必然被当地同化,彻底成为他国子民。
  到时大懿耗费百年心血增长的人口,最终却是为旁人做了嫁衣。
  因而对外扩张版图,就成了眼下唯一可行的法子。
  放眼四邻,最辽阔富庶者唯有北狄。
  然而北狄名义上已臣服,若无端兴兵讨伐,必使其他藩属国人人自危,恐有联合反噬之险。
  而兰婼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恰好给了沈晏辞一个正当的理由,
  让他可以以北狄狼子野心为由,堂堂正正荡平北狄。
  如此师出有名,别的国家也只会道一句,是北狄不懂安分守己,咎由自取。
  待荡平北狄后,其广袤土地正好可用来安置大懿过盛的百姓。
  到时本土人口压力骤减,房价地价也自然会有所回落。
  百姓得以安居,怨气消散,四海方能升平。
  故而攻打北狄,于沈晏辞而言,已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可昭淑公主嫁去和亲的是捐毒,
  沈晏辞既然要对北狄用兵,此刻就绝不能再对捐毒动武,否则便是向所有藩属国昭示大懿的野心,必然引得人心惶惶,联盟反扑。
  既不能对捐毒用强,那么沈晏辞在万国来朝的盛大场合上,也绝不可能公然扣押前来赴会的捐毒王,以此胁迫他送昭淑公主还朝。
  那么昭淑究竟是如何能在两国即将开战的节骨眼上,突然得以还朝的?
  众人心头的疑云,是在返回上京的漫长车途中,才听随行伺候的小斌子解了惑。
  “万国来朝那日,皇上当着诸部首领的面,叫人挪来了兰婼的尸身。当场便有几位部族首领认出,她正是北狄王的二公主。
  皇上龙颜震怒,旋即决定向北狄发兵。北狄早已是强弩之末,我大懿举国精锐压境,荡平只在旦夕之间。但这其中也有意外......”
  他顿了顿,目光不经意瞥了荣嫔一眼,又道:
  “捐毒王身为西域三十六部的首领,此番亲自入京朝觐,是抽调了捐毒精锐部队随行相护的。
  却不料楼兰王竟趁机联合了其他几个素来不满捐毒王横征暴敛、恃强凌弱的部族,举兵起义,反了捐毒。
  捐毒群龙无首,楼兰联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掌控了局面。
  但昭淑公主毕竟是我大懿的和亲公主,身份尊贵,他们岂敢怠慢?
  楼兰王不仅对公主以礼相待,更因畏惧皇上龙威,不敢有丝毫留难,立刻恭恭敬敬地将昭淑公主护送还朝了。”
  众人听罢目光齐齐投向荣嫔,而皇后却是不动声色,只是问:
  “这事儿皇上怎么说?”
  小斌子道:“大懿如今正全力攻打北狄,皇上哪里有心思去管西域三十六部自己的‘家事’?再者说,当年捐毒王能成了西域三十六部的首领,不也是靠武力打下的江山?
  如今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就算哭天抢地跑回上京,在皇上面前痛陈自己遭了‘暗算’,想来皇上也是要避而不见,无心置喙了。”
  这些前朝的事儿,旁人听在耳中,不关己身的只当是听个乐子。
  而荣嫔却不一样。
  她的母族正是楼兰。
  她幼时在楼兰长大,亲眼目睹捐毒是如何在一方称霸,鱼肉百姓的。
  而今听得捐毒一夜覆灭,她心中自然痛快,“那当真是喜事了。”
  又问小斌子,“公公方才说,是楼兰联合其他部族一同反了捐毒?”
  小斌子应道:“是。但因着楼兰王护送昭淑公主还朝有功,这事儿到底也算是西域的内乱,所以皇上并未问责。”
  荣嫔安心之余却也觉得疑惑。
  捐毒近些年来,一直都钳制着楼兰的兵力,即便捐毒王离开捐毒来了上京,捐毒也不该如此轻易就能被他们攻下才是。
  且她父兄又是个软弱性子,被人欺负到头上去也不敢反抗。
  当初被捐毒压迫得走投无路,无奈之下才选择将她远嫁大懿,寻求庇护。
  怎么几年不见,她的父兄却变得如此有胆识气魄了?
  不过这些疑惑,荣嫔只压在自己心底,并未向众人提及。
  【因为要走大剧情,所以明天会有五更,再带一个阶段性复盘。】
  第375章 昭淑还朝
  后妃的行队,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初二折返回上京的。
  避过了六月大暑,虽说午间仍有些闷热,但晨起暮时,微风已带上了丝丝清凉,不似前阵子那般熬人。
  天气转好,连带着人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尤其是太后。
  为贺昭淑还朝,她竟自掏腰包恩赏了满宫宫人,一人分得几两碎银也是讨了彩,各自都欢喜得很。
  昭淑公主还朝的这一日,沈晏辞格外重视,为此破例停了一日早朝,在重华宫设家宴,携后妃为她接风洗尘。
  席间南瑾依旧挨着荣嫔落座。
  昭淑公主还朝,满宫除却太后外,荣嫔当是最欢喜的那一个。
  因着此番负责护送公主平安抵京的,正是楼兰王。
  荣嫔入宫多年,思乡情切,却从未有过再见家人的机会。
  今日好容易盼来了与家人短暂的团聚,荣嫔天不亮就起身,费心装扮了好一番。
  她得了沈晏辞的特许,褪下了规整的宫装,换上了自己家乡的衣裳。
  那是一件石榴红绞缬薄纱裁制的宽袖曳地裙衣。红纱之上,金线与孔雀蓝丝线交织,绣满了精致的雪莲花纹。
  裙摆处用银线缀满了细小的石英,随着她的动作折射出点点星芒,仿佛将整条银河裁作了裙裾。
  她并未梳繁复的宫髻,而是将浓密乌亮的长发编成了数条发辫,松松地挽起,
  发间不添珠玉,只簪着几朵洁白清新的素馨花,衬得她蜜色的肌肤愈发莹润。
  这样一身行头穿在荣嫔身上,在炎炎夏日里显得如此轻盈灵动,有勃勃生气扑面而来。
  她坐在那里,唇角含笑,眼波流转间,整个人都好似在发着光。
  南瑾一时贪看得痴了,倒叫荣嫔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她微微侧首,低声问:“我这样的打扮,瞧着很奇怪吗?”
  南瑾笑着摇头,“姐姐是美得叫人挪不开眼呢。”
  而昭淑公主便在她二人的低语说笑间,徐徐步入众人的眼帘。
  她穿着一身雪色的曳地长裙,长发并未精心梳髻,只是简单地轻绾于脑后,散了几缕碎发垂落颊边。
  旅途的颠沛劳顿在她身上刻下了明显的痕迹,她的脸色发白憔悴,眼神也有些飘忽,像是被人抽走了魂魄,只留下了一具躯壳,麻木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南瑾目光循循,紧随在昭淑身侧半步之后的,是一名留着浓密络腮胡的中年男子,
  见荣嫔目光焦在男子身上,情绪激动到眼眶微微泛红,不难猜测,这人便是楼兰王。
  只是楼兰王的形象,却与南瑾的想象相去甚远。
  原以为他能生出荣嫔这样明艳的美人,应该也是个伟岸英俊的男子。
  可眼下瞧着,楼兰王个头不高,身材敦实发福,虽蓄了半面胡子,但脸上一直拘着笑,倒是看着憨厚。
  他护着昭淑,还不等至殿中拜见,上首位坐着的太后早已按捺不住。
  她猛地站起身,甚至等不及慧莲完全搀扶稳当,便踉跄着快步迎下玉阶,直朝昭淑而去。
  在昭淑即将屈膝福身的刹那,太后已紧紧攥住了她的双臂扶她起来。
  太后泪眼婆娑地看着昭淑,手指颤抖着抚上她的鬓角,哽咽道:
  “好孩子......这些年实在是让你受苦了。”
  然而昭淑在见到太后时的表现,却好似并不大亲近。
  她的神情看上去有些恍惚,眼神空洞迷离,只是木讷地看着太后,沉闷地开口道:
  “儿臣给母后请安。”
  南瑾听得,昭淑说话已经没了上京的口音,反倒和荣嫔平日说汉话时偶尔流露出的语调有几分相似。
  可见远嫁他乡,经年累月,是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
  顺妃见昭淑如此,抱着盈月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了几分,别过脸去不忍再看。
  倒是荣嫔悄悄拉了拉南瑾的衣袖,小声嘀咕了一句,
  “这昭淑公主怎么穿了这样的衣裳就入宫了?阿塔也太不仔细了些!宫里头到处都忌晦气,讲规矩,还盼着皇上别怪罪才好。”
  她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偷觑着沈晏辞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