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还是你有学问, ”余飞凤拍拍她,“那你来说说, 贤王之前提起石护卫是什么神情?”
身后的松风寨人等用巨石堵住了洞口,军师跟在余飞凤和石子濯的身后,脚步不停地往里走,口中也没有停下:“上次见到王爷时,王爷刚从卧房的地道中钻出来,和我等商议之时,亦久久望着地道口,却不像是忧心被人发觉,而像是——‘晓看天色暮看云’。”
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1]
石子濯怔然,他不知是不愿去深想,还是怎么,放任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悸动消失,转而去想:景俟见松风寨人,同她们及月将军共谋,应当不过是月将军回京之后的事,那也就是近日。但最近我都同他形影不离,他又是何时从卧房地道而出的?那地道果然内有乾坤,先前查看时,被景俟打断,后来又杀了杜介,杂事众多,也没有时机深查……
石子濯回想一阵,觉得只有在自己睡着之后,景俟才有机会钻入密道。但是,他今生这具身体十分敏感,不至于听不见、感受不到景俟起身的动静才是。要么就是景俟的武功在自己之上,要么就是景俟使了什么手段。
石子濯越想越觉得不爽,景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非要瞒着自己?
这种不爽已经压抑在石子濯心中许久了。从景俟不肯承认他就是自己开始,石子濯就想将景俟锁起来,锁在只有自己能进去的地方,连镜子都不许他看,日日夜夜床上床下逼问,总有一天能叫景俟松口承认。
但是,将心比心,换做石子濯自己,也不愿意被自己这般对待。所以,他隐忍不发,一边利用景俟,谋取锦衣卫的信任,一边又暗暗计划,给景俟一个教训。
这教训不会坏了自己的计划,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自己的计划。由是,石子濯和南宫土谋划着刺杀了景俟,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松风寨人接走,叫追兵听见她们称他为“王爷”——故技重施,偷梁换柱,石子濯成为了景俟。
景倬只会认为,死去的是石子濯,而景俟逃出生天。否则,石子濯怎么可能知道城外有叛军,又怎么知道叛军在何处?那些“床笫上探听来”的荒唐话,谁能当真?
石子濯确实不知道城外何处有叛军。他只是十分了解自己。
上一世,自己没有挖地道的癖好,想必这一世也没有。从卧房开始挖地道,太容易被人发现,故而多半是旁人从另一头挖的地道,一直连通到卧房。那么,自己上一次在地道中看到的房间,并非是地道尽头。这地道的尽头若是城里,没有太大的意义,多半就是城郊。什么事要大费周章地去城郊?屯粮屯兵。顺着地道延伸的方向,正是雁翎山。
所以,石子濯才能顺风顺水地成为景俟。
石子濯神思不属,这副神情在余飞凤和那军师眼中,又正应了那句“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余飞凤原本不懂军师说的诗句是何意,军师贴着她的耳朵解释一番,余飞凤明白过来,本想打趣几句,看着石子濯当真心不在焉,便改口道:“吉人自有天相,想必不久之后便能和石护卫相逢。”
石子濯淡淡颔了颔首,不欲多谈,转而问道:“我们这是往何处去?”
余飞凤和军师交换了一个“你看,我就说别人都不能提起这个名字”的眼神,说道:“从这个山洞穿过山腹,再从密林中行出,我们在那里扎了寨。今日景倬发难,恐怕是有所察觉,故而也不搞什么阴谋诡计,要对王爷直接下杀手。明日本欲同月将军里应外合,从南门攻入,如今这般,少不得连夜行军,绕道向西。”
石子濯问:“追兵甩得开否?”
“放心,”余飞凤道,“我们的人分几路引开追兵,这山头也挖了不少地道,月将军的兵又身经百战,甩开京城里这些兵易如反掌。”
正说话间,出了山洞,石子濯随着余飞凤穿过密林,果然没有听见身后有追兵之声。
营地从山脚扎到半山腰,看起来十分醒目。一则是这本就是月将军带来的兵,未免皇帝猜忌,不得进城,也不住城郊军营。二则是此地地势所致,若是全然驻扎在山脚,恐山上射箭冲锋居高临下,若是全然驻扎在山上,又恐重蹈覆辙马谡之失街亭。
石子濯在营中住了,余飞凤来同他商议:“御林军与锦衣卫已经见到我等往南而撤,必然能想到南边月将军这支军队,明日早朝上,将军必然是凶险万分。但景倬骤然发难,想必是得了什么信,月将军或许早就被猜忌,本就凶险万分。既然御林军不曾直接到此兴师问罪,想必是粉饰太平,我等白日之时也不需轻举妄动,夜晚拔营往西去便是。”
石子濯颔首道:“不错,景倬兵行险招,想必是狗急跳墙,我等倒也不必太过忧心。”
余飞凤道:“正是呢,我也想着不知是哪里出了内奸,这内奸倒也歪打正着,叫景倬以为我等棘手,搓了一搓他的锐气,于我等倒算是好事一桩。”
又说一阵,简单用了晚膳,待到暮色四合,石子濯便随军往西潜行。
不知是不是军师那句话作祟,石子濯看着天上若隐若现的星斗,倒不由想:不知景俟现今在何处?
斗转星移,石子濯望见了京城西门,瞧瞧天色,早朝已然上了。
早朝之上,诸般大小事务一一奏来,景倬高坐龙椅,面色始终沉肃。
直到兵部尚书上奏为月重表功,景倬方才有所动:“月将军出身微末,凭着战功从小卒做到了将军,此次征西有功,本该嘉奖。”
月重出班,静待下文。
“只是朕近日听了些风言风语,不知月将军可否为朕解惑?”
月重不卑不亢道:“陛下请讲。”
景倬道:“朕听闻,月将军同我那皇弟私交甚笃?”
“陛下明鉴,”月重道,“臣与贤王当街有了些小摩擦,不过误会一场,彼此早就当场说开,不曾有什么私交。”
景倬的声音不辨喜怒:“朕怎么听说,这正是你同皇弟做的一出戏?所谓欲盖弥彰,我那皇弟平日里最好息事宁人,怎么会同你结下梁子?”
“陛下,臣出身微末,拼死搏杀才在这朝堂之中有了立锥之地,”月重道,“有人看不惯我,也是平常。臣并不晓得贤王秉性,想必当时心情不畅,行事有变,也未可知。”
景倬又说道:“空口无凭,贤王之事暂且不算,月重,你为何同那西域使者也有私交?”
月重并不慌乱:“回陛下,她是臣手下败将,自然认得。”
景倬又待要逐步加码,给月重扣上一顶非死不可的帽子,月重却前踏一步,抬首振声说道:“陛下问了臣两问,臣也有两问要问陛下。”
这句话说得太过大胆,朝堂之上一阵哗然。
景倬不知怎的并未发怒,反而抬手下压,止住了群臣的议论:“你要问朕什么?”
月重便道:“这第一问,陛下杀弟,可是仁君所为?”
这一问十分骇人,群臣却恨不得什么也没有听到,各个低垂着头,鸦雀无声。
景倬冷笑道:“荒唐,朕何时杀弟?”
月重道:“就在昨日,陛下微服出宫,在那福满戏楼中,无凭无据,就叫人杀了贤王!”
景倬没有慌乱,在他看来,这次正好借月重之事做一个指鹿为马,如此朝中是忠是奸便可分明。
景倬道:“月将军讲得煞有介事,若不是胡编乱造,便是对朕行踪了如指掌了。”
窥探帝迹,可是杀头的大罪。
月重步步紧逼:“陛下这是承认杀了贤王了?”
景倬不慌不忙:“贤王犯法,朕念着他的颜面,不叫菜市口行刑,怎么便不算宽仁?”
“但不知贤王犯了何罪?”
“杀死锦衣卫千户杜介,”景倬道,“岂不要杀人偿命?”
月重道:“锦衣卫乃是皇家奴才,贤王是主子,杀便杀了,何必偿命?”
景倬说:“虽有贵贱,却不该滥杀无辜。”
月重闻言放声大笑,直呼皇帝大名:“景倬!你也知不该滥杀无辜!我这第二问,就是要问你,十二年前,你弑父杀兄,屠戮旁人满门,可曾睡得安稳!”
景倬面色一变,道:“难道你是——”
“不错,”月重恨声道,“我正是被你戕害的风氏族人,托着那奸贼燕鹏举的福,我的本名还算响亮——我叫风揽月!”
她说到后面,不再故意压低声音,那清亮的声音就如同她腰间的软剑,骤然亮出,直刺景倬面门!
而景倬不慌不忙,高声唤道:“来人!拿下!”
朝臣之中有人动了,挥着笏板就向身旁之人砸去。变故陡生,人人自危,有人高喊“护驾”,却不见有人进来,只听得门外刀兵相接之声,而月重处软剑也离景倬首级不过一尺!
景倬这才猛然色变,他自以为算无遗策,却不知哪里出了变故?不及细想,服侍他多年的太监也在一旁一动不动,景倬十分狼狈地往龙椅后一躲,慌道:“朕这就下旨,为风氏族人正名!”
身后的松风寨人等用巨石堵住了洞口,军师跟在余飞凤和石子濯的身后,脚步不停地往里走,口中也没有停下:“上次见到王爷时,王爷刚从卧房的地道中钻出来,和我等商议之时,亦久久望着地道口,却不像是忧心被人发觉,而像是——‘晓看天色暮看云’。”
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1]
石子濯怔然,他不知是不愿去深想,还是怎么,放任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悸动消失,转而去想:景俟见松风寨人,同她们及月将军共谋,应当不过是月将军回京之后的事,那也就是近日。但最近我都同他形影不离,他又是何时从卧房地道而出的?那地道果然内有乾坤,先前查看时,被景俟打断,后来又杀了杜介,杂事众多,也没有时机深查……
石子濯回想一阵,觉得只有在自己睡着之后,景俟才有机会钻入密道。但是,他今生这具身体十分敏感,不至于听不见、感受不到景俟起身的动静才是。要么就是景俟的武功在自己之上,要么就是景俟使了什么手段。
石子濯越想越觉得不爽,景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非要瞒着自己?
这种不爽已经压抑在石子濯心中许久了。从景俟不肯承认他就是自己开始,石子濯就想将景俟锁起来,锁在只有自己能进去的地方,连镜子都不许他看,日日夜夜床上床下逼问,总有一天能叫景俟松口承认。
但是,将心比心,换做石子濯自己,也不愿意被自己这般对待。所以,他隐忍不发,一边利用景俟,谋取锦衣卫的信任,一边又暗暗计划,给景俟一个教训。
这教训不会坏了自己的计划,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自己的计划。由是,石子濯和南宫土谋划着刺杀了景俟,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松风寨人接走,叫追兵听见她们称他为“王爷”——故技重施,偷梁换柱,石子濯成为了景俟。
景倬只会认为,死去的是石子濯,而景俟逃出生天。否则,石子濯怎么可能知道城外有叛军,又怎么知道叛军在何处?那些“床笫上探听来”的荒唐话,谁能当真?
石子濯确实不知道城外何处有叛军。他只是十分了解自己。
上一世,自己没有挖地道的癖好,想必这一世也没有。从卧房开始挖地道,太容易被人发现,故而多半是旁人从另一头挖的地道,一直连通到卧房。那么,自己上一次在地道中看到的房间,并非是地道尽头。这地道的尽头若是城里,没有太大的意义,多半就是城郊。什么事要大费周章地去城郊?屯粮屯兵。顺着地道延伸的方向,正是雁翎山。
所以,石子濯才能顺风顺水地成为景俟。
石子濯神思不属,这副神情在余飞凤和那军师眼中,又正应了那句“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余飞凤原本不懂军师说的诗句是何意,军师贴着她的耳朵解释一番,余飞凤明白过来,本想打趣几句,看着石子濯当真心不在焉,便改口道:“吉人自有天相,想必不久之后便能和石护卫相逢。”
石子濯淡淡颔了颔首,不欲多谈,转而问道:“我们这是往何处去?”
余飞凤和军师交换了一个“你看,我就说别人都不能提起这个名字”的眼神,说道:“从这个山洞穿过山腹,再从密林中行出,我们在那里扎了寨。今日景倬发难,恐怕是有所察觉,故而也不搞什么阴谋诡计,要对王爷直接下杀手。明日本欲同月将军里应外合,从南门攻入,如今这般,少不得连夜行军,绕道向西。”
石子濯问:“追兵甩得开否?”
“放心,”余飞凤道,“我们的人分几路引开追兵,这山头也挖了不少地道,月将军的兵又身经百战,甩开京城里这些兵易如反掌。”
正说话间,出了山洞,石子濯随着余飞凤穿过密林,果然没有听见身后有追兵之声。
营地从山脚扎到半山腰,看起来十分醒目。一则是这本就是月将军带来的兵,未免皇帝猜忌,不得进城,也不住城郊军营。二则是此地地势所致,若是全然驻扎在山脚,恐山上射箭冲锋居高临下,若是全然驻扎在山上,又恐重蹈覆辙马谡之失街亭。
石子濯在营中住了,余飞凤来同他商议:“御林军与锦衣卫已经见到我等往南而撤,必然能想到南边月将军这支军队,明日早朝上,将军必然是凶险万分。但景倬骤然发难,想必是得了什么信,月将军或许早就被猜忌,本就凶险万分。既然御林军不曾直接到此兴师问罪,想必是粉饰太平,我等白日之时也不需轻举妄动,夜晚拔营往西去便是。”
石子濯颔首道:“不错,景倬兵行险招,想必是狗急跳墙,我等倒也不必太过忧心。”
余飞凤道:“正是呢,我也想着不知是哪里出了内奸,这内奸倒也歪打正着,叫景倬以为我等棘手,搓了一搓他的锐气,于我等倒算是好事一桩。”
又说一阵,简单用了晚膳,待到暮色四合,石子濯便随军往西潜行。
不知是不是军师那句话作祟,石子濯看着天上若隐若现的星斗,倒不由想:不知景俟现今在何处?
斗转星移,石子濯望见了京城西门,瞧瞧天色,早朝已然上了。
早朝之上,诸般大小事务一一奏来,景倬高坐龙椅,面色始终沉肃。
直到兵部尚书上奏为月重表功,景倬方才有所动:“月将军出身微末,凭着战功从小卒做到了将军,此次征西有功,本该嘉奖。”
月重出班,静待下文。
“只是朕近日听了些风言风语,不知月将军可否为朕解惑?”
月重不卑不亢道:“陛下请讲。”
景倬道:“朕听闻,月将军同我那皇弟私交甚笃?”
“陛下明鉴,”月重道,“臣与贤王当街有了些小摩擦,不过误会一场,彼此早就当场说开,不曾有什么私交。”
景倬的声音不辨喜怒:“朕怎么听说,这正是你同皇弟做的一出戏?所谓欲盖弥彰,我那皇弟平日里最好息事宁人,怎么会同你结下梁子?”
“陛下,臣出身微末,拼死搏杀才在这朝堂之中有了立锥之地,”月重道,“有人看不惯我,也是平常。臣并不晓得贤王秉性,想必当时心情不畅,行事有变,也未可知。”
景倬又说道:“空口无凭,贤王之事暂且不算,月重,你为何同那西域使者也有私交?”
月重并不慌乱:“回陛下,她是臣手下败将,自然认得。”
景倬又待要逐步加码,给月重扣上一顶非死不可的帽子,月重却前踏一步,抬首振声说道:“陛下问了臣两问,臣也有两问要问陛下。”
这句话说得太过大胆,朝堂之上一阵哗然。
景倬不知怎的并未发怒,反而抬手下压,止住了群臣的议论:“你要问朕什么?”
月重便道:“这第一问,陛下杀弟,可是仁君所为?”
这一问十分骇人,群臣却恨不得什么也没有听到,各个低垂着头,鸦雀无声。
景倬冷笑道:“荒唐,朕何时杀弟?”
月重道:“就在昨日,陛下微服出宫,在那福满戏楼中,无凭无据,就叫人杀了贤王!”
景倬没有慌乱,在他看来,这次正好借月重之事做一个指鹿为马,如此朝中是忠是奸便可分明。
景倬道:“月将军讲得煞有介事,若不是胡编乱造,便是对朕行踪了如指掌了。”
窥探帝迹,可是杀头的大罪。
月重步步紧逼:“陛下这是承认杀了贤王了?”
景倬不慌不忙:“贤王犯法,朕念着他的颜面,不叫菜市口行刑,怎么便不算宽仁?”
“但不知贤王犯了何罪?”
“杀死锦衣卫千户杜介,”景倬道,“岂不要杀人偿命?”
月重道:“锦衣卫乃是皇家奴才,贤王是主子,杀便杀了,何必偿命?”
景倬说:“虽有贵贱,却不该滥杀无辜。”
月重闻言放声大笑,直呼皇帝大名:“景倬!你也知不该滥杀无辜!我这第二问,就是要问你,十二年前,你弑父杀兄,屠戮旁人满门,可曾睡得安稳!”
景倬面色一变,道:“难道你是——”
“不错,”月重恨声道,“我正是被你戕害的风氏族人,托着那奸贼燕鹏举的福,我的本名还算响亮——我叫风揽月!”
她说到后面,不再故意压低声音,那清亮的声音就如同她腰间的软剑,骤然亮出,直刺景倬面门!
而景倬不慌不忙,高声唤道:“来人!拿下!”
朝臣之中有人动了,挥着笏板就向身旁之人砸去。变故陡生,人人自危,有人高喊“护驾”,却不见有人进来,只听得门外刀兵相接之声,而月重处软剑也离景倬首级不过一尺!
景倬这才猛然色变,他自以为算无遗策,却不知哪里出了变故?不及细想,服侍他多年的太监也在一旁一动不动,景倬十分狼狈地往龙椅后一躲,慌道:“朕这就下旨,为风氏族人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