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这番评价,基于公开信息和项目实绩,是纯粹的“建议”,程序上无懈可击。
李主任心领神会,立刻点头:
“老领导慧眼!实务经验正是我们当前亟需的宝贵视角。金成的方律师,业界早有口碑,新丝路项目做得扎实漂亮。法工委近期正筹备几场核心议题的专家论证会,方律师这样兼具国际视野和国内重大基建实操经验的人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数日后。
一封盖着“法制工作委员会”鲜红印章的正式公函,通过官方渠道,郑重送达金成律所,最终呈放在秦岚案头。
公函措辞严谨、规范,字里行间透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权威。
秦岚看着这封分量十足的公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激赏。
随即亲自拿着函件来到方允办公室。
“方律师,天大的好事!”
秦岚将函件递给她,笑容里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骄傲:
“法工委发函,正式邀请你以专家身份,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工作!这是对你专业能力的最高级背书,是无上荣光!”
方允接过函件,指尖拂过那象征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庄严落款——“法制工作委员会”。
心跳,不受控制地加速。
巨大的惊愕、难以置信的狂喜、沉甸甸的荣誉感,以及随之汹涌而来的、千钧重担般的责任感,瞬间交织成一张巨网,将她紧紧包裹。
怎能不激动?
参与组织立法,站在规则制定的最前沿,以毕生所学去塑造这个社会的法治筋骨——这正是当年站在法学院穹顶之下,那个身着学士袍的少女心中,最滚烫、最纯粹的理想之火。
虽然后来因缘际会,曾与梦想擦肩。
未曾想,兜兜转转,那道曾以为遥不可及的大门,竟在她孕晚期步履蹒跚之时,轰然向她敞开。
然而,激动过后,是律师职业本能带来的审慎。
她深知这份邀请的分量,也明白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考量。
这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可能牵动无形的丝线。
她的身份太特殊了——赵廷文的妻子。
这个身份,在某些时候是光环,在某些时候,却可能成为需要格外警惕的“标签”,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解读和困扰。
整个下午,方允处理工作时都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她反复研读邀请函的每一个字,分析论证会可能聚焦的核心议题,评估自己能够贡献的专业价值。
同时,那份关于身份避嫌的隐忧,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心头。
当晚,沐浴后的水汽尚未完全散去。
方允推开书房门。
赵廷文正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批阅文件,暖黄的台灯光晕勾勒出他沉静的侧脸轮廓,显得格外柔和。
她没有像往常那样依偎过去,而是拉过一旁的扶手椅坐下,将那份深蓝色封皮、印着庄严国徽的邀请函,轻轻推到了他面前的文件上。
赵廷文的目光从文件上抬起,落在那枚醒目的国徽上,眉眼微微一凝,随即恢复古井无波。
他放下手中钢笔,拿起邀请函,逐句仔细阅读,神情专注而沉静。
书房里一时静得落针可闻,只有他翻动纸张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
方允安静地等待着,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光滑的红木扶手边缘,目光却紧紧锁在赵廷文的脸上,试图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
他的眉峰在读到关键议题条款时几不可察地聚拢,又在扫过“特邀专家”四个字时,唇角似乎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弧度,快得如同错觉。
终于,他看完了最后一行。
将函件轻放回桌面,身体微微向后靠进座椅,目光转向方允,深邃如海。
“你怎么想?”他率先开口,声音温和。
方允深吸一口气,将下午翻腾的思绪梳理清晰:
“很意外,也很荣幸。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这个领域与新丝路项目高度契合,我的实务经验确实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视角。这个机会……弥足珍贵,是我一直以来的专业理想所向。”
她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而坦诚,直视着赵廷文:
“但是,我同时也在考虑……避嫌的问题。我的身份……会不会给这项纯粹的专业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额外关注?或者……给你带来潜在的困扰?”
这是她心底最深的顾虑。
她无惧挑战,无畏辛劳,只怕因自己身上附带的“标签”,让这份沉甸甸的专业使命沾染上非议的色彩,甚至……牵累他的清誉。
赵廷文静静聆听着,温柔目光始终笼罩着她,眼底是洞悉一切的明了与全然的理解。
待她话音落下,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首先,允儿,法工委以专家身份发出正式邀请,这本身就是对你专业能力和行业地位最权威的背书。他们看中的,是‘优秀律师方允’的学识与经验,而非‘赵廷文的妻子’这个附加称谓。”
他语气肯定,带着对她能力的绝对信任。
“其次,关于避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锐利:
“这确实需要审慎处理,但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把握两条原则。”
“第一,身份纯粹,界限分明。”
他字字清晰,“在立法论证的全过程中,你只代表一个身份:专业律师方允。你的每一个观点、每一项建议,必须且只能基于法律条文、客观事实和你的实务经验,对法律本身负责。绝不允许掺杂私人情感,更不得传递或暗示任何你身份之外的意志。”
“第二,程序公开,经得起审视。”
他继续道,“律所收到的是官方公函,你的参与是公开透明的专家咨询行为。只要过程公开、公正、专业,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推敲和检验,任何无端的揣测都将失去立足之地。”
利弊清晰,条分缕析。
最后,他话锋微转,目光沉淀为更深沉的柔和:
“当然,挑战与风险并存。更广泛的关注,更严苛的审视目光,都可能随之而来。你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无可挑剔的专业性来证明你观点的纯粹性。”
他停顿片刻,起身走到她身边,动作轻柔地将她拥入怀中。
“允儿,利弊我已为你剖析清楚。但最终的选择权,”他低头,望进她眼底,“在你。”
本就温沉的嗓音放得更缓:
“这是你深耕的专业领域,是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我不会,也不该,因为我的身份,去替你做出决定。我的身份,更不应该成为你人生的边界线。”
……
第125章 凤鸟振翅
他既清晰地指出了前方道路上的荆棘,也坚定地捍卫了她选择的自由。
没有用“保护”的名义将她隔绝在外,也没有用“机会难得”来替她做决定。
他只是将选择权,完完整整地交还到她手中,并承诺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方允仰头,望进他眼底那片毫无保留的信任之海。翻涌的顾虑,仿佛被这力量悄然抚平。
她伸手紧紧环抱住他的腰身,眼中重新燃起坚定明亮的光芒。
“我想试试。”
听着这清脆的回答,在她视线不及之处,赵廷文唇角勾起一抹欣慰弧度。
抬手揉了揉她的发顶,字音笃定:
“好。我拭目以待,相信你定能将这条路走得堂堂正正,光芒万丈。”
秋阳斜穿窗棂,为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镀上一层暖金。
红木长桌旁,围坐着来自法*委、发*委、司*部等核心部委的领导、资深法学专家以及特邀实务界代表济济一堂。
空气里浮动着文件墨香与清茶气息。
方允身着深色西装套裙,低挽的发髻柔和了孕期的轮廓,却丝毫不减专业气场。
端坐于“特邀专家”席,腰背挺直,面前摊开的厚重资料与摊开的笔记本,是她此刻的疆场。
隆起的孕腹承载着双胎的重量,却丝毫无损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沉稳力量,令人无法移目。
出门前,玄关处,赵廷文在她额角落下轻吻,低语如风:
“允儿,记住,法律才是你唯一的立场。”
这份无言的鼓励,如同定心丸。
会议深入,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核心难点——“政府监管与市场活力平衡机制”。
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僵持不下。
有人主张强化z府前置审批,有人则力推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法*委李主任端坐上首,目光看似随意扫过全场,实则锐利如鹰。他与几位核心官员,都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方允。
当讨论陷入核心难题时,各方意见僵持不下。
李主任心领神会,立刻点头:
“老领导慧眼!实务经验正是我们当前亟需的宝贵视角。金成的方律师,业界早有口碑,新丝路项目做得扎实漂亮。法工委近期正筹备几场核心议题的专家论证会,方律师这样兼具国际视野和国内重大基建实操经验的人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数日后。
一封盖着“法制工作委员会”鲜红印章的正式公函,通过官方渠道,郑重送达金成律所,最终呈放在秦岚案头。
公函措辞严谨、规范,字里行间透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权威。
秦岚看着这封分量十足的公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激赏。
随即亲自拿着函件来到方允办公室。
“方律师,天大的好事!”
秦岚将函件递给她,笑容里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骄傲:
“法工委发函,正式邀请你以专家身份,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工作!这是对你专业能力的最高级背书,是无上荣光!”
方允接过函件,指尖拂过那象征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庄严落款——“法制工作委员会”。
心跳,不受控制地加速。
巨大的惊愕、难以置信的狂喜、沉甸甸的荣誉感,以及随之汹涌而来的、千钧重担般的责任感,瞬间交织成一张巨网,将她紧紧包裹。
怎能不激动?
参与组织立法,站在规则制定的最前沿,以毕生所学去塑造这个社会的法治筋骨——这正是当年站在法学院穹顶之下,那个身着学士袍的少女心中,最滚烫、最纯粹的理想之火。
虽然后来因缘际会,曾与梦想擦肩。
未曾想,兜兜转转,那道曾以为遥不可及的大门,竟在她孕晚期步履蹒跚之时,轰然向她敞开。
然而,激动过后,是律师职业本能带来的审慎。
她深知这份邀请的分量,也明白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考量。
这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可能牵动无形的丝线。
她的身份太特殊了——赵廷文的妻子。
这个身份,在某些时候是光环,在某些时候,却可能成为需要格外警惕的“标签”,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解读和困扰。
整个下午,方允处理工作时都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她反复研读邀请函的每一个字,分析论证会可能聚焦的核心议题,评估自己能够贡献的专业价值。
同时,那份关于身份避嫌的隐忧,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心头。
当晚,沐浴后的水汽尚未完全散去。
方允推开书房门。
赵廷文正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批阅文件,暖黄的台灯光晕勾勒出他沉静的侧脸轮廓,显得格外柔和。
她没有像往常那样依偎过去,而是拉过一旁的扶手椅坐下,将那份深蓝色封皮、印着庄严国徽的邀请函,轻轻推到了他面前的文件上。
赵廷文的目光从文件上抬起,落在那枚醒目的国徽上,眉眼微微一凝,随即恢复古井无波。
他放下手中钢笔,拿起邀请函,逐句仔细阅读,神情专注而沉静。
书房里一时静得落针可闻,只有他翻动纸张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
方允安静地等待着,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光滑的红木扶手边缘,目光却紧紧锁在赵廷文的脸上,试图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
他的眉峰在读到关键议题条款时几不可察地聚拢,又在扫过“特邀专家”四个字时,唇角似乎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弧度,快得如同错觉。
终于,他看完了最后一行。
将函件轻放回桌面,身体微微向后靠进座椅,目光转向方允,深邃如海。
“你怎么想?”他率先开口,声音温和。
方允深吸一口气,将下午翻腾的思绪梳理清晰:
“很意外,也很荣幸。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这个领域与新丝路项目高度契合,我的实务经验确实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视角。这个机会……弥足珍贵,是我一直以来的专业理想所向。”
她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而坦诚,直视着赵廷文:
“但是,我同时也在考虑……避嫌的问题。我的身份……会不会给这项纯粹的专业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额外关注?或者……给你带来潜在的困扰?”
这是她心底最深的顾虑。
她无惧挑战,无畏辛劳,只怕因自己身上附带的“标签”,让这份沉甸甸的专业使命沾染上非议的色彩,甚至……牵累他的清誉。
赵廷文静静聆听着,温柔目光始终笼罩着她,眼底是洞悉一切的明了与全然的理解。
待她话音落下,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首先,允儿,法工委以专家身份发出正式邀请,这本身就是对你专业能力和行业地位最权威的背书。他们看中的,是‘优秀律师方允’的学识与经验,而非‘赵廷文的妻子’这个附加称谓。”
他语气肯定,带着对她能力的绝对信任。
“其次,关于避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锐利:
“这确实需要审慎处理,但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把握两条原则。”
“第一,身份纯粹,界限分明。”
他字字清晰,“在立法论证的全过程中,你只代表一个身份:专业律师方允。你的每一个观点、每一项建议,必须且只能基于法律条文、客观事实和你的实务经验,对法律本身负责。绝不允许掺杂私人情感,更不得传递或暗示任何你身份之外的意志。”
“第二,程序公开,经得起审视。”
他继续道,“律所收到的是官方公函,你的参与是公开透明的专家咨询行为。只要过程公开、公正、专业,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推敲和检验,任何无端的揣测都将失去立足之地。”
利弊清晰,条分缕析。
最后,他话锋微转,目光沉淀为更深沉的柔和:
“当然,挑战与风险并存。更广泛的关注,更严苛的审视目光,都可能随之而来。你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无可挑剔的专业性来证明你观点的纯粹性。”
他停顿片刻,起身走到她身边,动作轻柔地将她拥入怀中。
“允儿,利弊我已为你剖析清楚。但最终的选择权,”他低头,望进她眼底,“在你。”
本就温沉的嗓音放得更缓:
“这是你深耕的专业领域,是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我不会,也不该,因为我的身份,去替你做出决定。我的身份,更不应该成为你人生的边界线。”
……
第125章 凤鸟振翅
他既清晰地指出了前方道路上的荆棘,也坚定地捍卫了她选择的自由。
没有用“保护”的名义将她隔绝在外,也没有用“机会难得”来替她做决定。
他只是将选择权,完完整整地交还到她手中,并承诺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方允仰头,望进他眼底那片毫无保留的信任之海。翻涌的顾虑,仿佛被这力量悄然抚平。
她伸手紧紧环抱住他的腰身,眼中重新燃起坚定明亮的光芒。
“我想试试。”
听着这清脆的回答,在她视线不及之处,赵廷文唇角勾起一抹欣慰弧度。
抬手揉了揉她的发顶,字音笃定:
“好。我拭目以待,相信你定能将这条路走得堂堂正正,光芒万丈。”
秋阳斜穿窗棂,为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镀上一层暖金。
红木长桌旁,围坐着来自法*委、发*委、司*部等核心部委的领导、资深法学专家以及特邀实务界代表济济一堂。
空气里浮动着文件墨香与清茶气息。
方允身着深色西装套裙,低挽的发髻柔和了孕期的轮廓,却丝毫不减专业气场。
端坐于“特邀专家”席,腰背挺直,面前摊开的厚重资料与摊开的笔记本,是她此刻的疆场。
隆起的孕腹承载着双胎的重量,却丝毫无损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沉稳力量,令人无法移目。
出门前,玄关处,赵廷文在她额角落下轻吻,低语如风:
“允儿,记住,法律才是你唯一的立场。”
这份无言的鼓励,如同定心丸。
会议深入,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核心难点——“政府监管与市场活力平衡机制”。
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僵持不下。
有人主张强化z府前置审批,有人则力推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法*委李主任端坐上首,目光看似随意扫过全场,实则锐利如鹰。他与几位核心官员,都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方允。
当讨论陷入核心难题时,各方意见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