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四面都是秦军,往哪逃?倘若围三缺一,那唯一的生路就必然是死路。
这跟四面楚歌也没有分别了。
等等,四面楚歌?
“我还有个法子,说与诸位听听,未必能用,但若是可以的话……”
又来了,这小子。还以为有多稳重呢,话一多起来就暴露本性。嬴政打断他:“说!”
“哦。诸位读《魏风》吗?”李世民正襟危坐,笑语吟吟。
嬴政被他钓得不上不下的,莫名有种在听纵横家侃侃而谈的错觉。荀门也没有纵横家啊,怎么这个狡猾的味儿那么浓呢?
两位武将加一个水利工程学家一时没好意思接话,怕他聊得太深入,暴露自己偏科。
嬴政就不情不愿给他搭台:“略知一二。”
怎么,秦王通读过《诗三百》,很奇怪吗?
“《魏风》虽只有七篇,却是我看过最多遍的,因为其中诸如《硕鼠》《陟岵》等,道尽了权贵欺压黔首的无奈与劳役的苦楚。”
众人皆默了默,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是,身为秦国太子,说这些话好奇怪啊!
论权贵,谁能比秦王父子更权贵?
嬴政听得浑身不对劲,听感立刻从纵横家变成了儒家,险些怀疑自己在听大儒劝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小子更来劲了,他还念出来了。
他不会是在指桑骂槐吧?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这句话一出来,麒麟殿更是一片寂静,连个接话的人都没了。
唯有被太子祸害过千千万万遍的秦王心如钢铁,绝不默然,极力让自己的语气毫无波澜,与他对话:“你想说什么?”
最好说出点道理来!不然他可就要找机会动手了!
他可是很久没打过孩子了!
谁都不许拦他!
第156章 水淹大梁:王翦
好在李世民不是想趁这个机会劝谏秦王,而只是想把四面楚歌,变成四面“魏”歌。
“这种歌放出去,没有几个黔首听了,能无动于衷吧?更何况洪水就在眼前。”他把自己的想法描述了一下。
“太子真的很擅长攻心。”李牧忍不住低声感叹。
没有人比他体会得更深了。倘若言辞如刀,那太子攻心时的言语,杀伤力不逊于太阿剑。
王贲思量着,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驳。
嬴政轻轻叩击桌案,寻思着:“然,《魏风》之魏,非大梁之魏。”
是的,这两个魏国不是同一个魏国。前一个魏国,是周王室分封的小国,早在几百年前就灭亡了;现在他们要打的这个魏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仅仅是同名而已。
“时隔数百年,非同一国,黔首们饱受硕鼠欺凌与劳役之苦的惨状,有何不同吗?”李世民从容反问。
这话题没法聊了。
明明是在说魏国,但听在几人耳朵里,却没有办法只思考魏国。
嬴政缓缓地深呼吸:“你欲以此乱大梁人心?”
“然也。”
“王贲将军以为呢?”秦王直接点名。
“可以一试。”王贲忙道,“若能因此早日从内部撬开城门,逼迫魏王投降,也是件好事。反正对我秦军没有影响。”
仔细算算,这几年的仗虽打得飞快,但最难啃的赵国打的是闪电战,韩国没打起来,燕国弱小,也就耗费了些粮草,这次打魏国也不会有什么折损,秦国的实力保存得还是非常好的。
就冲着这个,嬴政也懒得计较太子是不是在暗暗讽谏什么,一锤定音。
“那攻魏之事,便如此定了,诸多事宜,三位到了前线再行商议。便以李牧为主将,王贲为副将,郑国为水丞,行水攻之法,早做准备。”
“王上,臣请求为副。”话音刚落,李牧就毫不犹豫道,“秦军的作战方式,王贲将军更为熟悉,臣怕影响大局,指挥失当,是以愿配合王将军,彼此磨合,以发挥秦军最强战力,达到王上想要的战果。”
“好。”嬴政很满意,“就依将军所言。”
他就喜欢有能力又谦逊听话的将领。
李牧的推辞,谁听谁满意,调换一下,让王贲为主将,不仅王贲会领他的情,秦军也不会有异议。
外来的和自家的,一开始到底有点不一样,这场仗打完,以李牧的指挥风格与为人做事,就不会和王贲有什么隔阂了。
“至于攻楚之事……”嬴政已经琢磨很久了,他记得太子所说的派李信攻楚失利的事情,也知道最后改为王翦领兵成功了,但是——
六十万真的太多了!
楚国疆域辽阔,既是灭国之战,自然持续日久,补给线就会拉得很长很长,后勤压力特别大,六十万军队在前线,那就得倾整个秦国之力,一旦国内有个天灾,连赈灾都赈不了。
“此事等魏国归秦之后再议。”嬴政意味深长地看着李牧和王贲,尤其是李牧,“寡人在咸阳,静待两位将军凯旋。”
“臣领命!”
李牧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再多说什么,淡然地领命而去。
他们都离开之后,嬴政才没好气道:“你刚刚是在指责我吗?就因为我这几年修驰道修得急,征调了不少农夫?”
“阿父怎么会这么想?”李世民一脸无辜。
“要不是为了邮驿和战事,我会那么急吗?”
“阿父消消气,我真不是在说你。”太子卖乖讨巧不需要思考,微微一笑,往秦王边上一坐,茶一捧,语气一软,灭火器滋滋就开动了。
嬴政哼了一声,绷着脸接过茶,正要喝的时候,疑心顿起:“你有什么话要说?”
“我明明是在说魏国,阿父却想到了自己,如此善于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真乃圣人的品行啊!孩儿自愧不如,定以父王为楷模,多多向父王学习。”
嬴政:“。”
他放下了手里的杯子,心平气和道:“你是存心在气我吗?”
“我表达得不够真诚吗?”
“真诚得有点太过了。”
“那我下次改进。”
“邮驿是必须要抓紧铺满的,驰道我也急着修,军情至关重要,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知道你有怨言,长城不修了,行了吧?”嬴政退了一步,“你总不能让我陵墓都不修?”
“长城如今没有修的必要。”
“你果然还在意这件事。”
父子俩微妙地对视,少顷,嬴政无奈道:“我只是想早点做完所有该做的事,这样以后你接手时不就妥当了吗?骂名我来担,你做仁君就好。有我给你在前做对比,没有人能不盛赞你是尧舜。”
“我不需要阿父拿自己的声名为我注脚,我没有那么差,还需要你把饭喂到嘴里。”李世民平静道,“当今黔首的命也是命。”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双手交叠触地,头伏低下去,几乎挨到了自己的手。
“求你了。”
嬴政哪见过他这么低的姿态,何止心软,眼眶都要酸了,根本看不下去,本能地就匆匆来扶。
“何至于此?
“快起来,好好说话。
“我没有生你的气。
“你我之间,怎么就用到‘求’字了?”
嬴政难得这般失色,甚至有点慌乱,一迭声地说了好几句,连忙把太子扶起来,关切道:“出什么事了吗?”
“没有。”李世民摇摇头。
“你……征调民夫修长城之事,就此作罢,够不够?”
“加上此次攻魏与日后攻楚,劳役的次数与总量,是不是超出秦法的范围了?”
“你欲如何?”
“老秦人都未必受得了这么苦,何况新入秦的?”
“减半!可以了吧?”
真是够了!要是换个人敢这么得寸进尺,嬴政能把杯子砸对方脑袋上!
他有点着恼,一肚子火气:“我还不是为了你,这些事总得有人做吧?”
“可是你有我啊。”李世民依然跪着,握住了他的手,直起上半身,望进他的眼睛,“我不想等到覆舟的时候,再重新把船翻过来,修修补补。我虽然修得好,但那船上淹死的人,却已经回不来了。”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李世民真的不想眼睁睁看着,等着,无动于衷,一直到所有矛盾积压到无法调和、天下动荡不安、流寇与叛乱四起的时候,再来重新收拾旧河山。
他当然能做到,他擅长这个,但他是大秦太子,他不是六国旧贵,不是掀起叛乱的人,他不能看着生灵涂炭,然后坐等利益最大化。
难道他要等天下大乱的时候,再来造反吗?
何等荒谬!那得多死多少人?
死去的人是回不来的。灭火,当然要在火苗的时候灭,而不是冷眼旁观烽烟四起。
这跟四面楚歌也没有分别了。
等等,四面楚歌?
“我还有个法子,说与诸位听听,未必能用,但若是可以的话……”
又来了,这小子。还以为有多稳重呢,话一多起来就暴露本性。嬴政打断他:“说!”
“哦。诸位读《魏风》吗?”李世民正襟危坐,笑语吟吟。
嬴政被他钓得不上不下的,莫名有种在听纵横家侃侃而谈的错觉。荀门也没有纵横家啊,怎么这个狡猾的味儿那么浓呢?
两位武将加一个水利工程学家一时没好意思接话,怕他聊得太深入,暴露自己偏科。
嬴政就不情不愿给他搭台:“略知一二。”
怎么,秦王通读过《诗三百》,很奇怪吗?
“《魏风》虽只有七篇,却是我看过最多遍的,因为其中诸如《硕鼠》《陟岵》等,道尽了权贵欺压黔首的无奈与劳役的苦楚。”
众人皆默了默,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是,身为秦国太子,说这些话好奇怪啊!
论权贵,谁能比秦王父子更权贵?
嬴政听得浑身不对劲,听感立刻从纵横家变成了儒家,险些怀疑自己在听大儒劝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小子更来劲了,他还念出来了。
他不会是在指桑骂槐吧?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这句话一出来,麒麟殿更是一片寂静,连个接话的人都没了。
唯有被太子祸害过千千万万遍的秦王心如钢铁,绝不默然,极力让自己的语气毫无波澜,与他对话:“你想说什么?”
最好说出点道理来!不然他可就要找机会动手了!
他可是很久没打过孩子了!
谁都不许拦他!
第156章 水淹大梁:王翦
好在李世民不是想趁这个机会劝谏秦王,而只是想把四面楚歌,变成四面“魏”歌。
“这种歌放出去,没有几个黔首听了,能无动于衷吧?更何况洪水就在眼前。”他把自己的想法描述了一下。
“太子真的很擅长攻心。”李牧忍不住低声感叹。
没有人比他体会得更深了。倘若言辞如刀,那太子攻心时的言语,杀伤力不逊于太阿剑。
王贲思量着,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驳。
嬴政轻轻叩击桌案,寻思着:“然,《魏风》之魏,非大梁之魏。”
是的,这两个魏国不是同一个魏国。前一个魏国,是周王室分封的小国,早在几百年前就灭亡了;现在他们要打的这个魏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仅仅是同名而已。
“时隔数百年,非同一国,黔首们饱受硕鼠欺凌与劳役之苦的惨状,有何不同吗?”李世民从容反问。
这话题没法聊了。
明明是在说魏国,但听在几人耳朵里,却没有办法只思考魏国。
嬴政缓缓地深呼吸:“你欲以此乱大梁人心?”
“然也。”
“王贲将军以为呢?”秦王直接点名。
“可以一试。”王贲忙道,“若能因此早日从内部撬开城门,逼迫魏王投降,也是件好事。反正对我秦军没有影响。”
仔细算算,这几年的仗虽打得飞快,但最难啃的赵国打的是闪电战,韩国没打起来,燕国弱小,也就耗费了些粮草,这次打魏国也不会有什么折损,秦国的实力保存得还是非常好的。
就冲着这个,嬴政也懒得计较太子是不是在暗暗讽谏什么,一锤定音。
“那攻魏之事,便如此定了,诸多事宜,三位到了前线再行商议。便以李牧为主将,王贲为副将,郑国为水丞,行水攻之法,早做准备。”
“王上,臣请求为副。”话音刚落,李牧就毫不犹豫道,“秦军的作战方式,王贲将军更为熟悉,臣怕影响大局,指挥失当,是以愿配合王将军,彼此磨合,以发挥秦军最强战力,达到王上想要的战果。”
“好。”嬴政很满意,“就依将军所言。”
他就喜欢有能力又谦逊听话的将领。
李牧的推辞,谁听谁满意,调换一下,让王贲为主将,不仅王贲会领他的情,秦军也不会有异议。
外来的和自家的,一开始到底有点不一样,这场仗打完,以李牧的指挥风格与为人做事,就不会和王贲有什么隔阂了。
“至于攻楚之事……”嬴政已经琢磨很久了,他记得太子所说的派李信攻楚失利的事情,也知道最后改为王翦领兵成功了,但是——
六十万真的太多了!
楚国疆域辽阔,既是灭国之战,自然持续日久,补给线就会拉得很长很长,后勤压力特别大,六十万军队在前线,那就得倾整个秦国之力,一旦国内有个天灾,连赈灾都赈不了。
“此事等魏国归秦之后再议。”嬴政意味深长地看着李牧和王贲,尤其是李牧,“寡人在咸阳,静待两位将军凯旋。”
“臣领命!”
李牧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再多说什么,淡然地领命而去。
他们都离开之后,嬴政才没好气道:“你刚刚是在指责我吗?就因为我这几年修驰道修得急,征调了不少农夫?”
“阿父怎么会这么想?”李世民一脸无辜。
“要不是为了邮驿和战事,我会那么急吗?”
“阿父消消气,我真不是在说你。”太子卖乖讨巧不需要思考,微微一笑,往秦王边上一坐,茶一捧,语气一软,灭火器滋滋就开动了。
嬴政哼了一声,绷着脸接过茶,正要喝的时候,疑心顿起:“你有什么话要说?”
“我明明是在说魏国,阿父却想到了自己,如此善于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真乃圣人的品行啊!孩儿自愧不如,定以父王为楷模,多多向父王学习。”
嬴政:“。”
他放下了手里的杯子,心平气和道:“你是存心在气我吗?”
“我表达得不够真诚吗?”
“真诚得有点太过了。”
“那我下次改进。”
“邮驿是必须要抓紧铺满的,驰道我也急着修,军情至关重要,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知道你有怨言,长城不修了,行了吧?”嬴政退了一步,“你总不能让我陵墓都不修?”
“长城如今没有修的必要。”
“你果然还在意这件事。”
父子俩微妙地对视,少顷,嬴政无奈道:“我只是想早点做完所有该做的事,这样以后你接手时不就妥当了吗?骂名我来担,你做仁君就好。有我给你在前做对比,没有人能不盛赞你是尧舜。”
“我不需要阿父拿自己的声名为我注脚,我没有那么差,还需要你把饭喂到嘴里。”李世民平静道,“当今黔首的命也是命。”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双手交叠触地,头伏低下去,几乎挨到了自己的手。
“求你了。”
嬴政哪见过他这么低的姿态,何止心软,眼眶都要酸了,根本看不下去,本能地就匆匆来扶。
“何至于此?
“快起来,好好说话。
“我没有生你的气。
“你我之间,怎么就用到‘求’字了?”
嬴政难得这般失色,甚至有点慌乱,一迭声地说了好几句,连忙把太子扶起来,关切道:“出什么事了吗?”
“没有。”李世民摇摇头。
“你……征调民夫修长城之事,就此作罢,够不够?”
“加上此次攻魏与日后攻楚,劳役的次数与总量,是不是超出秦法的范围了?”
“你欲如何?”
“老秦人都未必受得了这么苦,何况新入秦的?”
“减半!可以了吧?”
真是够了!要是换个人敢这么得寸进尺,嬴政能把杯子砸对方脑袋上!
他有点着恼,一肚子火气:“我还不是为了你,这些事总得有人做吧?”
“可是你有我啊。”李世民依然跪着,握住了他的手,直起上半身,望进他的眼睛,“我不想等到覆舟的时候,再重新把船翻过来,修修补补。我虽然修得好,但那船上淹死的人,却已经回不来了。”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李世民真的不想眼睁睁看着,等着,无动于衷,一直到所有矛盾积压到无法调和、天下动荡不安、流寇与叛乱四起的时候,再来重新收拾旧河山。
他当然能做到,他擅长这个,但他是大秦太子,他不是六国旧贵,不是掀起叛乱的人,他不能看着生灵涂炭,然后坐等利益最大化。
难道他要等天下大乱的时候,再来造反吗?
何等荒谬!那得多死多少人?
死去的人是回不来的。灭火,当然要在火苗的时候灭,而不是冷眼旁观烽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