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我牙都快酸掉了。”
“真会哄啊,亲手做的琴,这么用心的礼物,我都没收到过呢。”宣太后瞥了嬴驷一眼,“看看人家。”
“这你也要比?咱们跟他们,根本不一样好不好?”嬴驷默默离她远点。
“太子画的政儿好像,政儿九岁那会儿是这样没错。”子楚乐呵呵地看着,“这画要是能捎给我就好了。”
“等夫人下来,我问问,不过我估计她舍不得给你。”存在感从来没有这么强过的嬴柱,笑容满面,颇为期待。
“你期待什么?不该期盼你夫人多活几年吗?”宣太后奇道。
“她有心疾,发作起来太难受了,吃什么药都没用,年纪大了发作更频繁,还带起头疼了。她虽舍不得太子,我却也舍不得她。早些过来,也能少疼几天。”
这个思维方式还挺务实的,其他人也都表示理解。
“就是太子有点可怜,接连送走两位亲长,不知得哭成什么样。”
“没办法,他年纪太小,长辈们年纪都太大了。”
嬴柱默默地算着时间,看着水镜里的华阳太后离开人世,而后就赶着去接她。
再次重逢的时候,隔着二十余载的光阴,他们都恢复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时光。
她比较爱美,便更年轻些,天青的长裙犹如流水迢迢,抱着琴和画,嗔怪道:“怎么还不过来帮我拿?”
嬴柱忙迎上去:“我这就来。实在是夫人绝色,忍不住看久了些。”
青山与碧水,终会重逢。
第155章 吃饭睡觉打魏国
攻魏确实没什么好谈的,太容易了。
任何一个秦国将领,都能扔出去打魏国,哪怕是王离这种没有正儿八经上过战场的,只要给他配个老成的副将,也打得赢。
让王贲去,既能分担一下王翦的责任,也能十分稳妥地完成这次任务。而李牧,则是用这次机会,与秦军互相磨合,将领之间彼此熟悉,融入秦国武将之中。
李牧知秦王好意,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虽然这个组合打魏国,有种拿着满电的电蚊拍扫荡草丛蚊子的感觉,蚊子不仅毫无还手之力,可能还要骂骂咧咧:至于嘛,至于嘛,弄啥嘞!俺们犯天条了么?
“先论攻魏。”秦王坚强地抵抗住了这个充满诱惑的问题,把基调先定下来,不要跳流程。
他大抵有点强迫症。
众人坐定,都认真地看向这河川纵横的立体沙盘式地图,这甚至不是太子做的,而是其他公子和公主们自告奋勇要帮忙的。
尽管有的孩子可能纯粹是想捏陶土玩,也搞砸过好几次,但最后成品差强人意,秦王也就当没看见。
王贲本来在等太子发言,等了两秒没有动静,便开口道:“赵韩归秦后,魏国西部和北部的屏障完全消失,如今两面受敌,边境几乎全部暴露在我们秦国铁蹄之下,战战兢兢,比杞人忧天更甚,是一个灭魏的好时机。”
杞人整日抬头看天,担忧天会塌地会裂,旁人会嘲笑他想得多。
但魏王看着自家越来越少的土地,离自己越来越近的边境线,越来越凶残的秦军大片大片与魏国接壤,没有直接投降,就是魏王最后的骨气了,谁也无法嘲笑他忧心太过。
尤其旁边一个接一个邻国,全都迅速消失之后,那种直面恐惧的感觉,堪比深夜一个人在家看《山村老尸》,还突然停电了。
秦王颔首,示意王贲继续说。
“自我王继位以来,大秦夺取魏国二十余座城池,设立东郡,又得朝歌等战略要地,步步紧逼。魏王屡次献地,现在除了都城大梁比较难打,也没有什么难处了。”
“不错,寡人也是这么想的。”秦王很满意。
秦国之所以这几年能次次灭国,就是因为前期早就打了足够多的仗,积攒了所有的优势了。若非如此,秦王哪来的战略自信呢?
“大梁……”秦王凝望着地图上那座坚固的城池,“此处易守难攻,你们准备如何作战?”
“水攻。”x3
三个不同的声音同时响起。
太子丝滑而顺利地度过了他的变声期,秦王日日与他相处,甚至没有察觉到哪里不对。还是出国回来的吕不韦发现的,笑眯眯道:“太子的声音听起来成熟了不少,果真是长大了。”
“个子也比我高了,时光真是不饶人啊,转眼臣也老了……”吕不韦感慨着,似乎是想博得一点秦王的怜悯,但秦王还心不在焉地琢磨着:声音有变化吗?好像是没有以前那么清脆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完全没有注意到……
还好没有变成难听的公鸭嗓。
“详细说说。”秦王想听具体点的。
从前最喜欢叽喳的太子渐渐也不吵闹了,谦让地不出风头。李牧更是低调,导致沉稳的王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声。
“大梁位于黄河与鸿沟之间,地势低洼,虽城高墙厚,护城河挖得很深,但只要在西北方的堤坝处开凿渠道,引黄河水灌入鸿沟,倒灌大梁,洪水泛滥,不出三个月,城中粮绝心溃,不攻自破。”
水攻是极残忍但好用的法子,用得好了,己方几乎毫无伤亡,敌人在人祸造成的天灾下死伤惨重,不得不降。
唯一的问题是,会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残酷确实是残酷的,但说出口的时候,三人一个也没犹豫。
没办法,处在什么阵营,就得为己方阵营考虑。慈不掌兵。
“你们两人觉得呢?”嬴政没听出什么问题,就去问另外两个默不作声的。
李牧不紧不慢道:“黄河六七月为汛期,若要今年灭魏,眼下就得准备征发民夫,修坝凿渠,待汛期时才能开闸放水,水淹大梁。”
“可以带上郑国,他擅长这个。”李世民这时才补充。
“可。”嬴政同意。
李牧略微迟疑了一秒,像有什么话想问,又像在等其他人先问。
嬴政注意到了,随即道:“李将军欲询何事?”
李牧便不再犹豫:“魏王增是否还健在?”
嬴政真的感觉有点微妙了,因为类似的话太子不仅说过,并且昨天还问过,一模一样的意思,只是语气更随意些。
这两人了解敌情的时候,思维方式好像啊。
“病笃,其子假着手继位。”
“魏国太子可有扭转战事之能?”李牧很谨慎地又问了一句。
听起来有点画蛇添足,毕竟那可是魏国,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是,在场的君臣三人不自觉地都瞄了一眼他们秦国的太子,就完全不觉得这个疑问多余了。
这要是万一呢,对吧?
秦国这些年打仗,特别喜欢提前很久用间,收集敌方情报,所以秦王给他的将军们吃了个定心丸 ,肯定道:“两位将军放心,魏国太子从不善于作战。魏国也并无能够抵抗大秦的将领。”
“那臣便放心了。”
秦王与他们确定水攻之后,召郑国过来,详细议论和规划日程与地点。
“太子怎么不发一言?”良久,嬴政忍不住问。
“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李世民淡定道。
“还有你觉得不该说的话?”嬴政匪夷所思。
“我其实觉着有点不该说的……”他这在磨磨蹭蹭。
嬴政面无表情:“说。”
话说一半留一半最讨厌了,在这钓谁胃口呢?
“僚先生与我之前推演过此次攻魏的战事,他犹豫了很久,知我为难,却还是问了一句,可有什么法子能减少水攻对黔首带来的伤亡?”李世民解释道,“僚先生没有参与此次议论,也没有上奏,只是心有不安,望王上莫要怪他心慈手软。”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
在出征之前,不求彻底干脆的胜利,而对己方的将领设置多余的道德枷锁,真的有点强人所难。
可尉僚的兵法就是那么写的,如果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话,那他就有违他的道了。
他就找到了太子,私底下求问了一句。
“这……臣不懂,臣只会修渠。”郑国老老实实道。
“臣亦不懂,臣只知作战。”王贲老老实实道。
“臣……”李牧也想效仿一下这个句式,但瞥见太子眼巴巴的目光,终是不忍,踌躇道,“无非两个法子。开闸前放消息,告诉魏国我们要水淹大梁了;开闸后乱人心,使间者趁着浑水摸鱼,鼓动黔首、串通守城兵吏,早日打开城门……如此,死的黔首自会少些。”
“但是……”王贲忍不住了,“若消息走漏,魏王逃了呢?”
郑国弱弱道:“上万人挖渠,一挖好几个月,魏国就算全是瞎子,也该发现我们的意图了吧?”
嬴政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也就没有打断,饶有兴趣地听着。
“发现了又如何?”李世民冷静自若,“他们无处可逃。”
“真会哄啊,亲手做的琴,这么用心的礼物,我都没收到过呢。”宣太后瞥了嬴驷一眼,“看看人家。”
“这你也要比?咱们跟他们,根本不一样好不好?”嬴驷默默离她远点。
“太子画的政儿好像,政儿九岁那会儿是这样没错。”子楚乐呵呵地看着,“这画要是能捎给我就好了。”
“等夫人下来,我问问,不过我估计她舍不得给你。”存在感从来没有这么强过的嬴柱,笑容满面,颇为期待。
“你期待什么?不该期盼你夫人多活几年吗?”宣太后奇道。
“她有心疾,发作起来太难受了,吃什么药都没用,年纪大了发作更频繁,还带起头疼了。她虽舍不得太子,我却也舍不得她。早些过来,也能少疼几天。”
这个思维方式还挺务实的,其他人也都表示理解。
“就是太子有点可怜,接连送走两位亲长,不知得哭成什么样。”
“没办法,他年纪太小,长辈们年纪都太大了。”
嬴柱默默地算着时间,看着水镜里的华阳太后离开人世,而后就赶着去接她。
再次重逢的时候,隔着二十余载的光阴,他们都恢复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时光。
她比较爱美,便更年轻些,天青的长裙犹如流水迢迢,抱着琴和画,嗔怪道:“怎么还不过来帮我拿?”
嬴柱忙迎上去:“我这就来。实在是夫人绝色,忍不住看久了些。”
青山与碧水,终会重逢。
第155章 吃饭睡觉打魏国
攻魏确实没什么好谈的,太容易了。
任何一个秦国将领,都能扔出去打魏国,哪怕是王离这种没有正儿八经上过战场的,只要给他配个老成的副将,也打得赢。
让王贲去,既能分担一下王翦的责任,也能十分稳妥地完成这次任务。而李牧,则是用这次机会,与秦军互相磨合,将领之间彼此熟悉,融入秦国武将之中。
李牧知秦王好意,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虽然这个组合打魏国,有种拿着满电的电蚊拍扫荡草丛蚊子的感觉,蚊子不仅毫无还手之力,可能还要骂骂咧咧:至于嘛,至于嘛,弄啥嘞!俺们犯天条了么?
“先论攻魏。”秦王坚强地抵抗住了这个充满诱惑的问题,把基调先定下来,不要跳流程。
他大抵有点强迫症。
众人坐定,都认真地看向这河川纵横的立体沙盘式地图,这甚至不是太子做的,而是其他公子和公主们自告奋勇要帮忙的。
尽管有的孩子可能纯粹是想捏陶土玩,也搞砸过好几次,但最后成品差强人意,秦王也就当没看见。
王贲本来在等太子发言,等了两秒没有动静,便开口道:“赵韩归秦后,魏国西部和北部的屏障完全消失,如今两面受敌,边境几乎全部暴露在我们秦国铁蹄之下,战战兢兢,比杞人忧天更甚,是一个灭魏的好时机。”
杞人整日抬头看天,担忧天会塌地会裂,旁人会嘲笑他想得多。
但魏王看着自家越来越少的土地,离自己越来越近的边境线,越来越凶残的秦军大片大片与魏国接壤,没有直接投降,就是魏王最后的骨气了,谁也无法嘲笑他忧心太过。
尤其旁边一个接一个邻国,全都迅速消失之后,那种直面恐惧的感觉,堪比深夜一个人在家看《山村老尸》,还突然停电了。
秦王颔首,示意王贲继续说。
“自我王继位以来,大秦夺取魏国二十余座城池,设立东郡,又得朝歌等战略要地,步步紧逼。魏王屡次献地,现在除了都城大梁比较难打,也没有什么难处了。”
“不错,寡人也是这么想的。”秦王很满意。
秦国之所以这几年能次次灭国,就是因为前期早就打了足够多的仗,积攒了所有的优势了。若非如此,秦王哪来的战略自信呢?
“大梁……”秦王凝望着地图上那座坚固的城池,“此处易守难攻,你们准备如何作战?”
“水攻。”x3
三个不同的声音同时响起。
太子丝滑而顺利地度过了他的变声期,秦王日日与他相处,甚至没有察觉到哪里不对。还是出国回来的吕不韦发现的,笑眯眯道:“太子的声音听起来成熟了不少,果真是长大了。”
“个子也比我高了,时光真是不饶人啊,转眼臣也老了……”吕不韦感慨着,似乎是想博得一点秦王的怜悯,但秦王还心不在焉地琢磨着:声音有变化吗?好像是没有以前那么清脆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完全没有注意到……
还好没有变成难听的公鸭嗓。
“详细说说。”秦王想听具体点的。
从前最喜欢叽喳的太子渐渐也不吵闹了,谦让地不出风头。李牧更是低调,导致沉稳的王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声。
“大梁位于黄河与鸿沟之间,地势低洼,虽城高墙厚,护城河挖得很深,但只要在西北方的堤坝处开凿渠道,引黄河水灌入鸿沟,倒灌大梁,洪水泛滥,不出三个月,城中粮绝心溃,不攻自破。”
水攻是极残忍但好用的法子,用得好了,己方几乎毫无伤亡,敌人在人祸造成的天灾下死伤惨重,不得不降。
唯一的问题是,会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残酷确实是残酷的,但说出口的时候,三人一个也没犹豫。
没办法,处在什么阵营,就得为己方阵营考虑。慈不掌兵。
“你们两人觉得呢?”嬴政没听出什么问题,就去问另外两个默不作声的。
李牧不紧不慢道:“黄河六七月为汛期,若要今年灭魏,眼下就得准备征发民夫,修坝凿渠,待汛期时才能开闸放水,水淹大梁。”
“可以带上郑国,他擅长这个。”李世民这时才补充。
“可。”嬴政同意。
李牧略微迟疑了一秒,像有什么话想问,又像在等其他人先问。
嬴政注意到了,随即道:“李将军欲询何事?”
李牧便不再犹豫:“魏王增是否还健在?”
嬴政真的感觉有点微妙了,因为类似的话太子不仅说过,并且昨天还问过,一模一样的意思,只是语气更随意些。
这两人了解敌情的时候,思维方式好像啊。
“病笃,其子假着手继位。”
“魏国太子可有扭转战事之能?”李牧很谨慎地又问了一句。
听起来有点画蛇添足,毕竟那可是魏国,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是,在场的君臣三人不自觉地都瞄了一眼他们秦国的太子,就完全不觉得这个疑问多余了。
这要是万一呢,对吧?
秦国这些年打仗,特别喜欢提前很久用间,收集敌方情报,所以秦王给他的将军们吃了个定心丸 ,肯定道:“两位将军放心,魏国太子从不善于作战。魏国也并无能够抵抗大秦的将领。”
“那臣便放心了。”
秦王与他们确定水攻之后,召郑国过来,详细议论和规划日程与地点。
“太子怎么不发一言?”良久,嬴政忍不住问。
“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李世民淡定道。
“还有你觉得不该说的话?”嬴政匪夷所思。
“我其实觉着有点不该说的……”他这在磨磨蹭蹭。
嬴政面无表情:“说。”
话说一半留一半最讨厌了,在这钓谁胃口呢?
“僚先生与我之前推演过此次攻魏的战事,他犹豫了很久,知我为难,却还是问了一句,可有什么法子能减少水攻对黔首带来的伤亡?”李世民解释道,“僚先生没有参与此次议论,也没有上奏,只是心有不安,望王上莫要怪他心慈手软。”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
在出征之前,不求彻底干脆的胜利,而对己方的将领设置多余的道德枷锁,真的有点强人所难。
可尉僚的兵法就是那么写的,如果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话,那他就有违他的道了。
他就找到了太子,私底下求问了一句。
“这……臣不懂,臣只会修渠。”郑国老老实实道。
“臣亦不懂,臣只知作战。”王贲老老实实道。
“臣……”李牧也想效仿一下这个句式,但瞥见太子眼巴巴的目光,终是不忍,踌躇道,“无非两个法子。开闸前放消息,告诉魏国我们要水淹大梁了;开闸后乱人心,使间者趁着浑水摸鱼,鼓动黔首、串通守城兵吏,早日打开城门……如此,死的黔首自会少些。”
“但是……”王贲忍不住了,“若消息走漏,魏王逃了呢?”
郑国弱弱道:“上万人挖渠,一挖好几个月,魏国就算全是瞎子,也该发现我们的意图了吧?”
嬴政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也就没有打断,饶有兴趣地听着。
“发现了又如何?”李世民冷静自若,“他们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