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莫叔叹了口气:“那不然怎么样,看着您和殿下惊惧死去吗?”
看着公主苍白的脸,他安慰:“昭武大帝同意了,没事的。”
“只要您顺利的进入陈王府,生下长子,我们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位来自璃国的使臣如此说。
来之前,他们已经打听好了上国的情况,昭武大帝马上过四十岁寿诞了,且还有九个儿子,前六位皆已成年,这就不考虑了,把本国的公主送进昭武帝的后宫,即便是生下皇子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再看周朝的几位殿下,康王,长子,倒是个好人选,但是那是在他的母族没倒的情况下,现在的话,除非他的几位兄弟都死光了,否则他不可能坐上帝位的,况且,听闻他的王妃已经怀有身孕了。
康王自然也被排除。
接下来是陈王,康王退出争储,那他长子的政治身份便会被陈王继承,再加上,陈王背后的吏部,程氏。毫无疑问,他便是下一届帝位的热门人选。
赵王,昭武大帝第三子,背后是工部尚书,能试试争位,但,也比不得陈王有优势。
至于说后面的雍郡王,楚郡王……这都不在璃国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已然被降为郡王,什么时候恢复亲王之尊还说不定呢,更别提争储了。
魏王,背后是刑部,此次还负责了苏氏之案,他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他的母亲早逝,后宫之中没有能吹耳旁风的,这一点,比不过陈王。
至于说秦王,受宠是受宠,问题是,秦王现在才还是个孩童,他们绝不可能把公主嫁给一个孩童。
综上,将公主献给陈王是最好的选择。
陈王还不知道他将迎来美人恩,此刻他倒是有些焦头烂额了,不复此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苏齐贤虽已经死去,但,他布下的局依然在生效,或者说,是在猛烈的推进。
程铄此前因为想要救程鑫的念头,选择相信苏齐贤,不管是否厌恨苏齐贤,但他的智谋世人皆认可。
而且,捞犯了大罪的苏氏肯定不好捞,他也不会为了往日的仇敌出手,但,针对还不好针对吗,反正,苏齐贤给他的纸条也是针对他们,而救程鑫。
后来,康王弹劾母族,苏氏以极快的速度被立案,下狱。
程鑫眼见着是救不出来了,程铄放弃了。而苏氏被定罪,其他曾经被苏齐贤在军需案的时候拖下水的其他官员自然也收了手,毕竟,苏齐贤已经有了他的苦果。
但是,那是之前,在知道自己的官位可能被苏齐贤调换过之后,原本逐渐熄灭的怒火蹭一下又点燃了,而且这一次烧的更加猛烈。
新任御史大夫也是如此,他也是寒门一系的官员,鬼知道他有没有被调换过官位……怒火让他顾不得捅出这件事的后果,他调查了下去。
在昭武帝四十岁寿辰来临之前,在各国使臣陆陆续续到达京都的时候,在今天。
新任御史大夫,陆鸣一封奏折撬动了整个朝野。
被罚闭门思过的陈王,雍郡王,楚郡王罕见的被昭武帝传唤。
陈王三人踏进大殿时,整个朝野都向他们行了注目礼,这目光,可不怎么友好。
陈王心下微沉,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后面的雍郡王眉眼积聚了些许阴郁,此刻心下一紧,楚郡王则是对上了礼部尚书的目光,看着他眼中的担忧,手攥了下。
“儿臣参见父皇,请父皇安。”
请安过后,昭武帝却没有开口。
陈王他们便知道,这件事可能比他们想的更遭……但,到底发生了何事?
科举舞弊!
……随着陆鸣的再次讲述,这四个字仿佛炸开在陈王等人的心头。
在张天择那里发现了今年的科举题目,而且很巧的是,本届科举清风书院的学子们都取得了好成绩,甚至榜眼便是清风书院的李安。
科举前书院有押题的行为,这没问题,问题是清风书院是怎么做到押在几个字误差之间的?
要知道,科举出题可是在四书五经里,由昭武帝在会试前几天随机圈定的!
最重要的是,张天择曾是明牌站位康王的,且,苏齐贤有过对科举出手的经历,‘世贵’事件。
这次,他们苏氏子弟不得科举,那让偏向康王的清风书院子弟考个好成绩好像也不错?
这种基于苏齐贤的猜测合情合理,他有能力,也有动手的实力。
说不定,连科举学子对康王的态度都是一种避嫌,让朝野不会怀疑这是康王一脉。
若是此届真的科举舞弊,那陈王之前说的鼓励国之栋梁的说辞便成了笑话,他绝不可能被轻轻放过。
陈王想到这些,脑袋都要炸了。
同样,雍郡王和楚郡王也意识到了问题,冷汗从额头划过。
但,问题也在这里,若真的科举舞弊,就这么轻易被查到了?张天择九族不要了?要拿这个硬说人科举舞弊,说服力不够。他也有可能是真押上了呢,毕竟,之前又不是没有这种事,只是这次,他押的格外准确罢了。
而且,康王那边,之前猜测的苏氏不想要康王收得力干将的猜测也不是空穴来风,就以苏齐贤对康王的掌控欲,他会那么好心让清风书院的学子进入康王的麾下?
要知道,张天择是本身就是站位康王的,若是再有他的学生进入康王一脉,那在康王麾下,张天择便足以占据一大势力。
苏齐贤会让这可以和苏氏碰碰的势力出现在康王的麾下吗?
苏齐贤虽然已经死去,但,他临走之际还给朝堂诸位送了一份大礼。
他原本的打算是做实清风书院科举舞弊的事情,将科举主考官庄文君拖下水的,还有他隐晦的,想要报复皇帝的念头——庄文君可是昭武帝的心腹,担任右相第一件事便搞的砸砸的,可想昭武帝的脸面。
还有两位副考官,花都与以及身后的秦王,前谋害庶母,后花都与出事,这是他对秦王的恶意……名声,势力都要湮灭到一定程度。
而赵王,则是顺带,谁让殷硫是他的人,被扫射削弱也是应该的。
而陈王他们,苏齐贤看着他们上蹿下跳拉拢学子,然后反手给康王树了个不好的名声,让他被学子所恶,这样爆出来,这届科举舞弊的时候,虽然康,陈,雍,楚都拉拢了学子,但康王可是被学子所恶的,这样的康王又怎么会知道张天择科举舞弊呢?
反之,是张天择旗帜鲜明的站在康王一脉,借用康王的势力,拿到考题,康王是受害者啊……这是苏齐贤原本的谋划,但是,魏王上奏,苏氏私藏银矿……这一切都太快了。
苏氏的情况急转直下,连带着苏齐贤做这件事不如往昔好动手,于是,他做这件事的目的便从报复昭武帝,削弱秦王,攻击陈王他们变成了利用此事捞苏氏一把。
当初因为张天择站康王,他苏氏是康王母族,张天择,清风书院没设防,所以,这张纸条被轻易的送到张天择那里,现在,被启用。
借助程铄想要救程鑫的心,让其下手落井下石,勾起其他人曾经被他拖下军需案漩涡的恨意,将之勾连到康王,康王一脉,清风书院张天择身上。
而后拖时间,拖到苏氏私藏银矿案被草草收场。
但,苏齐贤没等到这天,被康王来了一个大的。
这也许是他掌控康王,自己塑造的苦果吧。
话说回来,虽然苏齐贤没达到自己的目的,苏氏已经灭亡,但,他还是成功的给朝堂留了一个绊子。
第91章 第91章科举(38)
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说张天择舞弊了吧,证据有些不足,说他没舞弊吧,又实在太巧了。
就卡在了那个临界点上。
若是定下张天择舞弊,那么清风书院是要被洗牌的,这样的有着源源不断中坚力量输送到朝堂的地方,总会有人心动,而且,张天择可是明牌支持康王的,虽然现在康王已不复当年的模样,翻不起什么风浪了,但是,只不过顺手针对一下,为什么不呢?
削康王一系的势力,而且,这定罪下来削的可不止是康王,陈王,赵王,雍郡王,楚郡王,秦王,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掉。
如此巨大的收益,魏王不经意与刑部尚书对上了眼,随后又看向别出,仿佛刚才只是随意一瞥。
虽然此时看似是魏王一系对陈王他们几人显得势弱,但,魏王并非没有帮手——在被昭武帝警告过,不再支持康王的,随后也不怎么愿意插手几位王爷夺储风波的老臣,他们是不同意张天择无罪的处罚的,太巧了,而且清风书院的学子还均取得了好成绩……这要是无罪,那以后要是有人也这么‘巧’,以他们作为先例,来一句‘自古便有之’也无罪,那他们便是罪人!
科举,不容许过于巧合之事!必须以实力定基。
而且,此事还*牵扯了昭武帝想要给此届学子从五六品官位授起。
看着公主苍白的脸,他安慰:“昭武大帝同意了,没事的。”
“只要您顺利的进入陈王府,生下长子,我们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位来自璃国的使臣如此说。
来之前,他们已经打听好了上国的情况,昭武大帝马上过四十岁寿诞了,且还有九个儿子,前六位皆已成年,这就不考虑了,把本国的公主送进昭武帝的后宫,即便是生下皇子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再看周朝的几位殿下,康王,长子,倒是个好人选,但是那是在他的母族没倒的情况下,现在的话,除非他的几位兄弟都死光了,否则他不可能坐上帝位的,况且,听闻他的王妃已经怀有身孕了。
康王自然也被排除。
接下来是陈王,康王退出争储,那他长子的政治身份便会被陈王继承,再加上,陈王背后的吏部,程氏。毫无疑问,他便是下一届帝位的热门人选。
赵王,昭武大帝第三子,背后是工部尚书,能试试争位,但,也比不得陈王有优势。
至于说后面的雍郡王,楚郡王……这都不在璃国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已然被降为郡王,什么时候恢复亲王之尊还说不定呢,更别提争储了。
魏王,背后是刑部,此次还负责了苏氏之案,他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他的母亲早逝,后宫之中没有能吹耳旁风的,这一点,比不过陈王。
至于说秦王,受宠是受宠,问题是,秦王现在才还是个孩童,他们绝不可能把公主嫁给一个孩童。
综上,将公主献给陈王是最好的选择。
陈王还不知道他将迎来美人恩,此刻他倒是有些焦头烂额了,不复此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苏齐贤虽已经死去,但,他布下的局依然在生效,或者说,是在猛烈的推进。
程铄此前因为想要救程鑫的念头,选择相信苏齐贤,不管是否厌恨苏齐贤,但他的智谋世人皆认可。
而且,捞犯了大罪的苏氏肯定不好捞,他也不会为了往日的仇敌出手,但,针对还不好针对吗,反正,苏齐贤给他的纸条也是针对他们,而救程鑫。
后来,康王弹劾母族,苏氏以极快的速度被立案,下狱。
程鑫眼见着是救不出来了,程铄放弃了。而苏氏被定罪,其他曾经被苏齐贤在军需案的时候拖下水的其他官员自然也收了手,毕竟,苏齐贤已经有了他的苦果。
但是,那是之前,在知道自己的官位可能被苏齐贤调换过之后,原本逐渐熄灭的怒火蹭一下又点燃了,而且这一次烧的更加猛烈。
新任御史大夫也是如此,他也是寒门一系的官员,鬼知道他有没有被调换过官位……怒火让他顾不得捅出这件事的后果,他调查了下去。
在昭武帝四十岁寿辰来临之前,在各国使臣陆陆续续到达京都的时候,在今天。
新任御史大夫,陆鸣一封奏折撬动了整个朝野。
被罚闭门思过的陈王,雍郡王,楚郡王罕见的被昭武帝传唤。
陈王三人踏进大殿时,整个朝野都向他们行了注目礼,这目光,可不怎么友好。
陈王心下微沉,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后面的雍郡王眉眼积聚了些许阴郁,此刻心下一紧,楚郡王则是对上了礼部尚书的目光,看着他眼中的担忧,手攥了下。
“儿臣参见父皇,请父皇安。”
请安过后,昭武帝却没有开口。
陈王他们便知道,这件事可能比他们想的更遭……但,到底发生了何事?
科举舞弊!
……随着陆鸣的再次讲述,这四个字仿佛炸开在陈王等人的心头。
在张天择那里发现了今年的科举题目,而且很巧的是,本届科举清风书院的学子们都取得了好成绩,甚至榜眼便是清风书院的李安。
科举前书院有押题的行为,这没问题,问题是清风书院是怎么做到押在几个字误差之间的?
要知道,科举出题可是在四书五经里,由昭武帝在会试前几天随机圈定的!
最重要的是,张天择曾是明牌站位康王的,且,苏齐贤有过对科举出手的经历,‘世贵’事件。
这次,他们苏氏子弟不得科举,那让偏向康王的清风书院子弟考个好成绩好像也不错?
这种基于苏齐贤的猜测合情合理,他有能力,也有动手的实力。
说不定,连科举学子对康王的态度都是一种避嫌,让朝野不会怀疑这是康王一脉。
若是此届真的科举舞弊,那陈王之前说的鼓励国之栋梁的说辞便成了笑话,他绝不可能被轻轻放过。
陈王想到这些,脑袋都要炸了。
同样,雍郡王和楚郡王也意识到了问题,冷汗从额头划过。
但,问题也在这里,若真的科举舞弊,就这么轻易被查到了?张天择九族不要了?要拿这个硬说人科举舞弊,说服力不够。他也有可能是真押上了呢,毕竟,之前又不是没有这种事,只是这次,他押的格外准确罢了。
而且,康王那边,之前猜测的苏氏不想要康王收得力干将的猜测也不是空穴来风,就以苏齐贤对康王的掌控欲,他会那么好心让清风书院的学子进入康王的麾下?
要知道,张天择是本身就是站位康王的,若是再有他的学生进入康王一脉,那在康王麾下,张天择便足以占据一大势力。
苏齐贤会让这可以和苏氏碰碰的势力出现在康王的麾下吗?
苏齐贤虽然已经死去,但,他临走之际还给朝堂诸位送了一份大礼。
他原本的打算是做实清风书院科举舞弊的事情,将科举主考官庄文君拖下水的,还有他隐晦的,想要报复皇帝的念头——庄文君可是昭武帝的心腹,担任右相第一件事便搞的砸砸的,可想昭武帝的脸面。
还有两位副考官,花都与以及身后的秦王,前谋害庶母,后花都与出事,这是他对秦王的恶意……名声,势力都要湮灭到一定程度。
而赵王,则是顺带,谁让殷硫是他的人,被扫射削弱也是应该的。
而陈王他们,苏齐贤看着他们上蹿下跳拉拢学子,然后反手给康王树了个不好的名声,让他被学子所恶,这样爆出来,这届科举舞弊的时候,虽然康,陈,雍,楚都拉拢了学子,但康王可是被学子所恶的,这样的康王又怎么会知道张天择科举舞弊呢?
反之,是张天择旗帜鲜明的站在康王一脉,借用康王的势力,拿到考题,康王是受害者啊……这是苏齐贤原本的谋划,但是,魏王上奏,苏氏私藏银矿……这一切都太快了。
苏氏的情况急转直下,连带着苏齐贤做这件事不如往昔好动手,于是,他做这件事的目的便从报复昭武帝,削弱秦王,攻击陈王他们变成了利用此事捞苏氏一把。
当初因为张天择站康王,他苏氏是康王母族,张天择,清风书院没设防,所以,这张纸条被轻易的送到张天择那里,现在,被启用。
借助程铄想要救程鑫的心,让其下手落井下石,勾起其他人曾经被他拖下军需案漩涡的恨意,将之勾连到康王,康王一脉,清风书院张天择身上。
而后拖时间,拖到苏氏私藏银矿案被草草收场。
但,苏齐贤没等到这天,被康王来了一个大的。
这也许是他掌控康王,自己塑造的苦果吧。
话说回来,虽然苏齐贤没达到自己的目的,苏氏已经灭亡,但,他还是成功的给朝堂留了一个绊子。
第91章 第91章科举(38)
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说张天择舞弊了吧,证据有些不足,说他没舞弊吧,又实在太巧了。
就卡在了那个临界点上。
若是定下张天择舞弊,那么清风书院是要被洗牌的,这样的有着源源不断中坚力量输送到朝堂的地方,总会有人心动,而且,张天择可是明牌支持康王的,虽然现在康王已不复当年的模样,翻不起什么风浪了,但是,只不过顺手针对一下,为什么不呢?
削康王一系的势力,而且,这定罪下来削的可不止是康王,陈王,赵王,雍郡王,楚郡王,秦王,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掉。
如此巨大的收益,魏王不经意与刑部尚书对上了眼,随后又看向别出,仿佛刚才只是随意一瞥。
虽然此时看似是魏王一系对陈王他们几人显得势弱,但,魏王并非没有帮手——在被昭武帝警告过,不再支持康王的,随后也不怎么愿意插手几位王爷夺储风波的老臣,他们是不同意张天择无罪的处罚的,太巧了,而且清风书院的学子还均取得了好成绩……这要是无罪,那以后要是有人也这么‘巧’,以他们作为先例,来一句‘自古便有之’也无罪,那他们便是罪人!
科举,不容许过于巧合之事!必须以实力定基。
而且,此事还*牵扯了昭武帝想要给此届学子从五六品官位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