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禧嘴角一抽,“阿婆,你孙子还没断奶呢!”
但是嘛……调侃打趣的人居多,真正找他说亲的人是一个也没有!
不得不说,江祈安的点拨极其有效,不过是解决了一件坏事,她最少走访了十几户人家,这街巷的人对她也渐渐熟悉起来,比给人说亲要快得多。
江祈安离开已有半个多月,千禧竟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见他。
*
菱州府。
堂中坐着州府刺史和周围几个县的县令,江祈安乃其中一员。
不过只有他站着,面对周围人事不关己的闲散模样,他心头一阵阵烦闷,面上却只能保持体面。
他朝刺史周怀生逼近两步,“周大人,这红石山头若不不开,等下一次山洪来袭,岚县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受灾!”
周怀生听得有些烦,这事情来来回回说了好几日,到今日还没有个定论,他扫了一眼其他县令的表情,只道,“小江大人,不止你岚县有用钱的地方,羡江,西溪,弗口每年也有人受灾,我不能厚此薄彼啊!”
说来说去也只有这些废话,江祈安胸膛起起伏伏,面色已有不悦。
他厉声开口,“周大人,又不是分馒头,何来厚此薄彼!若是能炸破红石山,从此处开渠,将水引至红石山南面,那时我们便能拥有数不尽的良田,此乃万世之功!届时,羡江,西溪,弗口也可以将水引至此渠,有了这口子,至少能解决大半水患!”
“若此时你我不能齐心,难道要眼睁睁等着山洪来?”
尽管他说的慷慨激昂,一旁坐着的县令只淡漠笑着,“小江大人啊,你头一年当官儿,就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你不觉得太过鲁莽草率吗?你是要开山,这需要多少人?要征多少徭役?若是引起民怨,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整个屋里,就江祈安最年轻,其余人少说也当了十几年的官儿。
江祈安明白,无论他说什么,对方都会用他
年轻经验不足为由,一一驳斥。
他倍感无力,哪怕皇帝再赏识他,他一个人如何撬得动这几十年形成的格局。
江祈安也不想争了,他沉下呼吸,嘴角轻讽,“刘大人,图纸也有,计划也有,所有的要求都写的详尽,您若是真看过,便该指出具体是哪一处不可。”
“事情到底能不能做,与我当了几年官有何关系?”
堂中几个官悄摸对视几眼,皆缄口不言。
“几位大人,不如再看看祈安的图纸,等看得清晰明白了,我们再来聊谈。”
江祈安向刺史周怀生告辞后,拂袖而去。
今日又是不欢而散。
刺史周怀生也有些愁,他拒绝了江祈安许多次,可这个年轻的后生却犟得跟牛一样,非要炸山开渠,犟得让人厌烦。
菱州不算富有,也不算穷,水患几乎年年有,好在农田丰茂,收成也不低,勉强能填补水患造成的损失。
这里的百姓也好,官也好,从前朝开始便一直温温吞吞,如今,突然跳出个状元,说要一举解决水患,强势得令人害怕战栗。
屋里大大小小的官,看着江祈安昂扬离去的身姿,皆倒吸一口凉气。
第21章 武一鸿行踪江祈安向刺史求款多日……
江祈安向刺史求款多日无果,只好暂时离开了菱州城。
不过,他对此早有预料,转身前往都城梁京。
十日星夜兼程,江祈安至恩师顾枳府邸拜访,顾枳任礼部尚书,见得意门生来访,自是高高兴兴地招待。
家宴上,师徒二人推杯换盏,顾枳屏退众人,才道,“祈安,公主有没有再扰你?”
江祈安摇头,将那些日子马奉春的事情说与顾枳听,逗得顾枳哈哈大笑,“你是有法子的!”
顾枳看着学生始终兴致不高,便猜到了他此来定是有事相求,捻了捻胡须,笑呵呵道,“祈安,说说吧,遇着什么事儿了?”
江祈安垂眸,一番思索后,他走到中间掀袍跪地,“老师,大业未成,学生不敢懈怠,但学生一人之力如何能颠覆菱州乱局?”
顾枳听完,一声叹息,良久,他缓缓开口,“你和陛下愁到一起去了。”
“难呐,青州扬州前朝势力盘踞,还富的流油,陛下也不敢动,陛下望你能在菱州开辟一条路,能一举改变梁国困境。”
江祈安跪得笔直,沉着开口,“老师,再好的良驹,也要精料投喂。”
顾枳沉思许久,才道,“祈安,陛下现在是有心无力,进退两难,我只能向陛下谏言。”
“老师,私下谏言吧,这回我是悄悄来找您,就是不想再招惹其他人,否则,学生恐怕回不去岚县。”
顾枳看着江祈安,倒是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个学生他很是喜欢,是个实打实会办事的,也有足够的警惕,且对状况非常明晰,他眯眼笑了,“好,明日我就去禀明陛下。”
翌日下了朝,顾枳带来了一个穿着寻常的男人,从后门而入,很是低调。
江祈安心里虽焦急,却是立在廊下,一动不动看着院墙上的雀儿,直至有人通禀,他一刻也没犹疑,大步流星而去。
见了来人,他淡定地掀袍跪下,“见过陛下。”
建元帝见着江祈安,整颗心舒展起来,忙伸手去扶他,“祈安,快快起身。”
江祈安一愣,新朝皇帝江湖草莽出生,平易近人,他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但都与他无关,他只要能解决眼前问题就行。
几人进了房里开启了长达一整日的密谈。
江祈安将他开凿的河道的图纸并着地图呈给建元帝,一一论述,听得建元帝啧啧称奇。
建元帝中间添了好几茶水,不由感叹,“祈安,就照你这法子,你觉着几年内能与青州扬州匹敌。”
“五年。”江祈安给了确切的数字。
“五年啊,甚好。”建元帝十分满意。
趁着建元帝还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时,江祈安话锋一转,“臣这图纸陛下觉得如何?”
“详尽,确切。”
江祈安微微叹息,“可除了陛下与老师,没人愿意看这图纸。”
建元帝听完,在软椅子上换了个姿势,“我可以把菱州刺史换了,周怀生那懒东西,早就该被换了。”
“还不够,开凿河道没有羡江府衙也不行。”
“祈安,虽然朕可以换,但朕这朝廷才建立四年,为了安抚民心,所有的刑罚都是从轻处置,朕不能诛他们九族,你不怕他们报复你?”
江祈安定定回答,“陛下,任何变革都是危险的,但危险之事总要有人做。”
“臣无父无母,无牵无挂……”说到此处,江祈安顿住。
他本以为自己孑然一身,此刻却忽然想起千禧的脸,骤时屏住呼吸,脑子稍微乱了一下。
建元帝没察觉他的异样,只觉得此人锋利非常,他自顾自地说着,“好啊,朕也是草莽出身,这突然当了皇帝还不适应,牵挂太多总是畏手畏脚,当年意气竟给忘了!祈安,你说你有什么难处?”
江祈安理了理思绪,暂时掩下了心头的担忧,“岚县开山凿河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难就难在前朝势力盘根错杂,官员们从上至下皆守着旧制度,只图安宁。”
“上有刺史推拒阻挠,下有官吏敷衍了事,内有流民不事耕作,外有逆贼从中作梗。”
“臣有四个请求,请陛下允准。”
江祈安声音沉着,条理清晰,建元帝思考一番后,微微点头,“讲。”
“臣要一支千人以上的兵,驻扎在良河沿岸,且要负责耕地,战时供我调遣。”
“准。”
“臣要从进士里挑选十人。”
“准。”
“臣要徭役千人。”
建元帝稍作思考,“准。”
“臣要钱。”
建元帝叹一口气,眉毛蹙起。
江祈安的所有的要求都有确切数字,但他却没说要多少钱。
建元帝也没有问多少,他也知道要让一座城富裕起来,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等到回馈需要五年,对现在的紧迫局势来讲,实在让人头疼。
建元帝沉默了一会儿,一咬牙,“好!分批给你送去。”
“臣明白。”江祈安松了一口气。
*
此番谈妥后,细则又商量了好几日,江祈安挂念岚县的乱局,不得不离开。
临走前一日,他找到了顾枳,一番欲言又止的模样。
“什么事这么难开口啊?”顾枳笑着道。
“老师,是私事。”江祈安低头应道。
“稀奇!还真以为你无牵无挂,说罢。”
“学生想找一人,是在开国那年被征入胡将军麾下。”
顾枳闻言,直爽地开口,“胡晋底下的人重编过,怕是不好找啊,这样吧,我写封信,你直接去找胡晋,让他替你找,反正你也顺路。”
“多谢老师!”江祈安声音微微颤抖。
但是嘛……调侃打趣的人居多,真正找他说亲的人是一个也没有!
不得不说,江祈安的点拨极其有效,不过是解决了一件坏事,她最少走访了十几户人家,这街巷的人对她也渐渐熟悉起来,比给人说亲要快得多。
江祈安离开已有半个多月,千禧竟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见他。
*
菱州府。
堂中坐着州府刺史和周围几个县的县令,江祈安乃其中一员。
不过只有他站着,面对周围人事不关己的闲散模样,他心头一阵阵烦闷,面上却只能保持体面。
他朝刺史周怀生逼近两步,“周大人,这红石山头若不不开,等下一次山洪来袭,岚县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受灾!”
周怀生听得有些烦,这事情来来回回说了好几日,到今日还没有个定论,他扫了一眼其他县令的表情,只道,“小江大人,不止你岚县有用钱的地方,羡江,西溪,弗口每年也有人受灾,我不能厚此薄彼啊!”
说来说去也只有这些废话,江祈安胸膛起起伏伏,面色已有不悦。
他厉声开口,“周大人,又不是分馒头,何来厚此薄彼!若是能炸破红石山,从此处开渠,将水引至红石山南面,那时我们便能拥有数不尽的良田,此乃万世之功!届时,羡江,西溪,弗口也可以将水引至此渠,有了这口子,至少能解决大半水患!”
“若此时你我不能齐心,难道要眼睁睁等着山洪来?”
尽管他说的慷慨激昂,一旁坐着的县令只淡漠笑着,“小江大人啊,你头一年当官儿,就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你不觉得太过鲁莽草率吗?你是要开山,这需要多少人?要征多少徭役?若是引起民怨,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整个屋里,就江祈安最年轻,其余人少说也当了十几年的官儿。
江祈安明白,无论他说什么,对方都会用他
年轻经验不足为由,一一驳斥。
他倍感无力,哪怕皇帝再赏识他,他一个人如何撬得动这几十年形成的格局。
江祈安也不想争了,他沉下呼吸,嘴角轻讽,“刘大人,图纸也有,计划也有,所有的要求都写的详尽,您若是真看过,便该指出具体是哪一处不可。”
“事情到底能不能做,与我当了几年官有何关系?”
堂中几个官悄摸对视几眼,皆缄口不言。
“几位大人,不如再看看祈安的图纸,等看得清晰明白了,我们再来聊谈。”
江祈安向刺史周怀生告辞后,拂袖而去。
今日又是不欢而散。
刺史周怀生也有些愁,他拒绝了江祈安许多次,可这个年轻的后生却犟得跟牛一样,非要炸山开渠,犟得让人厌烦。
菱州不算富有,也不算穷,水患几乎年年有,好在农田丰茂,收成也不低,勉强能填补水患造成的损失。
这里的百姓也好,官也好,从前朝开始便一直温温吞吞,如今,突然跳出个状元,说要一举解决水患,强势得令人害怕战栗。
屋里大大小小的官,看着江祈安昂扬离去的身姿,皆倒吸一口凉气。
第21章 武一鸿行踪江祈安向刺史求款多日……
江祈安向刺史求款多日无果,只好暂时离开了菱州城。
不过,他对此早有预料,转身前往都城梁京。
十日星夜兼程,江祈安至恩师顾枳府邸拜访,顾枳任礼部尚书,见得意门生来访,自是高高兴兴地招待。
家宴上,师徒二人推杯换盏,顾枳屏退众人,才道,“祈安,公主有没有再扰你?”
江祈安摇头,将那些日子马奉春的事情说与顾枳听,逗得顾枳哈哈大笑,“你是有法子的!”
顾枳看着学生始终兴致不高,便猜到了他此来定是有事相求,捻了捻胡须,笑呵呵道,“祈安,说说吧,遇着什么事儿了?”
江祈安垂眸,一番思索后,他走到中间掀袍跪地,“老师,大业未成,学生不敢懈怠,但学生一人之力如何能颠覆菱州乱局?”
顾枳听完,一声叹息,良久,他缓缓开口,“你和陛下愁到一起去了。”
“难呐,青州扬州前朝势力盘踞,还富的流油,陛下也不敢动,陛下望你能在菱州开辟一条路,能一举改变梁国困境。”
江祈安跪得笔直,沉着开口,“老师,再好的良驹,也要精料投喂。”
顾枳沉思许久,才道,“祈安,陛下现在是有心无力,进退两难,我只能向陛下谏言。”
“老师,私下谏言吧,这回我是悄悄来找您,就是不想再招惹其他人,否则,学生恐怕回不去岚县。”
顾枳看着江祈安,倒是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个学生他很是喜欢,是个实打实会办事的,也有足够的警惕,且对状况非常明晰,他眯眼笑了,“好,明日我就去禀明陛下。”
翌日下了朝,顾枳带来了一个穿着寻常的男人,从后门而入,很是低调。
江祈安心里虽焦急,却是立在廊下,一动不动看着院墙上的雀儿,直至有人通禀,他一刻也没犹疑,大步流星而去。
见了来人,他淡定地掀袍跪下,“见过陛下。”
建元帝见着江祈安,整颗心舒展起来,忙伸手去扶他,“祈安,快快起身。”
江祈安一愣,新朝皇帝江湖草莽出生,平易近人,他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但都与他无关,他只要能解决眼前问题就行。
几人进了房里开启了长达一整日的密谈。
江祈安将他开凿的河道的图纸并着地图呈给建元帝,一一论述,听得建元帝啧啧称奇。
建元帝中间添了好几茶水,不由感叹,“祈安,就照你这法子,你觉着几年内能与青州扬州匹敌。”
“五年。”江祈安给了确切的数字。
“五年啊,甚好。”建元帝十分满意。
趁着建元帝还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时,江祈安话锋一转,“臣这图纸陛下觉得如何?”
“详尽,确切。”
江祈安微微叹息,“可除了陛下与老师,没人愿意看这图纸。”
建元帝听完,在软椅子上换了个姿势,“我可以把菱州刺史换了,周怀生那懒东西,早就该被换了。”
“还不够,开凿河道没有羡江府衙也不行。”
“祈安,虽然朕可以换,但朕这朝廷才建立四年,为了安抚民心,所有的刑罚都是从轻处置,朕不能诛他们九族,你不怕他们报复你?”
江祈安定定回答,“陛下,任何变革都是危险的,但危险之事总要有人做。”
“臣无父无母,无牵无挂……”说到此处,江祈安顿住。
他本以为自己孑然一身,此刻却忽然想起千禧的脸,骤时屏住呼吸,脑子稍微乱了一下。
建元帝没察觉他的异样,只觉得此人锋利非常,他自顾自地说着,“好啊,朕也是草莽出身,这突然当了皇帝还不适应,牵挂太多总是畏手畏脚,当年意气竟给忘了!祈安,你说你有什么难处?”
江祈安理了理思绪,暂时掩下了心头的担忧,“岚县开山凿河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难就难在前朝势力盘根错杂,官员们从上至下皆守着旧制度,只图安宁。”
“上有刺史推拒阻挠,下有官吏敷衍了事,内有流民不事耕作,外有逆贼从中作梗。”
“臣有四个请求,请陛下允准。”
江祈安声音沉着,条理清晰,建元帝思考一番后,微微点头,“讲。”
“臣要一支千人以上的兵,驻扎在良河沿岸,且要负责耕地,战时供我调遣。”
“准。”
“臣要从进士里挑选十人。”
“准。”
“臣要徭役千人。”
建元帝稍作思考,“准。”
“臣要钱。”
建元帝叹一口气,眉毛蹙起。
江祈安的所有的要求都有确切数字,但他却没说要多少钱。
建元帝也没有问多少,他也知道要让一座城富裕起来,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等到回馈需要五年,对现在的紧迫局势来讲,实在让人头疼。
建元帝沉默了一会儿,一咬牙,“好!分批给你送去。”
“臣明白。”江祈安松了一口气。
*
此番谈妥后,细则又商量了好几日,江祈安挂念岚县的乱局,不得不离开。
临走前一日,他找到了顾枳,一番欲言又止的模样。
“什么事这么难开口啊?”顾枳笑着道。
“老师,是私事。”江祈安低头应道。
“稀奇!还真以为你无牵无挂,说罢。”
“学生想找一人,是在开国那年被征入胡将军麾下。”
顾枳闻言,直爽地开口,“胡晋底下的人重编过,怕是不好找啊,这样吧,我写封信,你直接去找胡晋,让他替你找,反正你也顺路。”
“多谢老师!”江祈安声音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