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02节
  好人与正派的角色都是富人,或者至少是城市新中产。
  而普罗大众的角色是什么?只剩下市侩的市民,鸡娃的父母,就想着从富亲戚身上吸血的混子。
  而这还仅仅只是看得见的方面,看不见的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希腊论、罗马论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而最关键的是,你还没办法直接对付它们。就像是现在这样,李锐已经知道了这报纸肯定有问题。
  但是他不可能诉诸于暴力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人家做错什么了嘛?没有啊,不过写了个报道而已啊。但恶心就恶心在这里。
  在另一个时空中,《武训传》的上映引发了一群文人们的摇旗呐喊。
  其盛况达到什么程度?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一天播放二十七场《武训传》,所有影厅都在放,加场到凌晨三点。
  全国三十七家大型报纸、杂志、文摘写了数以百计的赞美文章。
  连篇累牍的夸了一个多月。
  逼得毛主席不得不亲自下场趟了一趟这摊混水。
  毛主席下场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批人确实是不说话了,但是他们不说话可不代表他们不做事了。
  他们的方法就是消极对抗。
  如某些人所说:“以后演戏,我已经不考虑角色了,只考虑正确。”
  有的作家说:“以后一定要先正确!”
  有的导演说:“正确第一!”
  对,就是这群人在八十年代说的。
  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表面顺从,实际上已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做事,就是他们处理的方式。
  就像是李锐不喜欢老电影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老电影里的人物是没有“灵魂”的。
  对,就是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所有人都高大上,所有人都极具有政治觉悟。
  电影里村口没读过书的大爷都能喊出各种高大上的口号。
  这就是这群人对抗的方式,你不是要文艺为人民服务吗?我们服务呀,我们把人民捧的高高的,把他们抽象化神像化。
  这下够正确了吧,你们不能说我有问题了吧!小说是如此,戏剧是如此,电影也是如此。
  对人性最大的抹杀便是将人变成神。
  他们要让所有人都当圣人!
  而他们则是在政治上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你能动他们吗?很明显,不能。毛主席其实是不能随便就一个问题直接发表明确的看法的,和直接进行斗争的。
  因为他一旦下场,那么就证明这件事走到了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而即便是这样,在《武训传》被批了几年后,《海瑞罢官》不也一样上映了?
  青天大老爷那一套又有什么意思?李锐可是特别找了这段电影来看的,就李锐个人来看这部《海瑞罢官》和后世那种霸总、赘婿、修罗战神一类的网文一样没有意义。
  百姓受苦了,然后来个青天大老爷下来啪啪打脸,打完了就结束了。
  李锐觉得其思想深度远远既不上后世拍摄的《大明王朝1566》。至少那部电视剧里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真正的吃人。
  【皇上心里装的是天下,区区一两个县算什么?】于是那一两个县的生死就无所谓了。
  李锐知道这群文人是很难对付的,所以他想要的做的就是用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冲击他们生存的土壤。
  等待新中国培养出一批新的,可堪重用的人才取代他们。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比自己还要急。
  自己的《朝闻》不过才刊登了两期,就已经让他们感觉到痛苦难耐了。
  李锐是知道的,《朝闻》发售后,其他以猎奇艳俗为主的报纸杂志销量是直接腰斩了。
  很多写风花雪月的文摘也遭受重创了。
  而这个《塘沽逸事》的聂勤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要说他背后没有人推波助澜,李锐打死都不相信。
  “后面应该是其他报纸媒体接着跟进报道吧。”“然后进行扩展,开始讨论文学问题。”
  “在进行思维发散,开始变成讨论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却在为这些事情讨论,到底是不是浪费国家资金。”
  “然后调动社会舆论,开始引发更大的论战,去讨论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最后七七八八,社会的舆论大势以成,最后绕回来攻击《朝闻》,一把就可以把它钉死。”
  李锐摸着下巴喃喃自语的说着。
  这套把戏在这个年代还算是一种挺厉害的招式。
  但是在经历过网络时代的洗礼后,李锐早就可以猜出这样的招式了。后世的公关学中,这几乎都是一种必须要学的经典案例了。
  李锐敲了敲桌子:“真的是,我本只是想要慢慢的磨掉你们的阵地。”
  “可惜啊,你们一直这么跳。”“也对,不跳还叫文化人吗?”
  “你们不是嫌口水文俗气吗?没事,我给你们来个更俗气的。俗到你们想学都学不了的东西。”
  李锐嘴角微笑着离开办公室。
  如今破晓基地的规模比最开始一个网咖那点地方要大多了。
  而整个基地内,出了网咖的电脑在供应技术员和科学家们使用外,李锐也是配了许多其他的电脑放在其他地方使用。
  其中一部分是给经营网络短视频,同时也负责电影制作的部门使用。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网咖现在在后世赚钱的主力之一,给后世的动漫做外包的工作室。
  目前这个工作室已经扩充到了整整五百台电脑了。
  在这里工作的都是经过筛选的,可靠的战士和美术专业(或者是由美术知识)的一些青年组成。
  他们的电脑是不能上网的,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每天的工作。但俗话说得好,看得多了自己总想要上手试试。
  帮很多动漫做了上色、背景、线条等工作后,其中有那么一些战士和有美术知识的青年开始慢慢喜欢上这种用画面表达故事的方式。
  而李锐很早就考虑过一个计划,那就是利用动漫行业搞出中国的动漫文化,讲属于中国的故事。
  倒不是说中国自己发展的小人书连环画就不好。
  其实相对来说,连环画的艺术性是很不错的。
  创作连环画的画家们都是工笔画的大师,每一幅画面都很漂亮。如果是沾上青花料画在瓷器上,那多半都是属于重工重器,极具收藏价值的好物件。
  但是连环画有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连环画的本质是“看图讲故事”。
  故事是用文字推进的,光看画面是很难猜测推进故事的。可以说画面是为文字服务的。
  而漫画是相反的一种东西,好的漫画即便是没有文字。
  仅仅看画面都可以推测到故事的进展。
  也可以通过画面直观的反应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
  因为其直观易懂,所以更受大家欢迎。
  动漫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冲击力可远比文学文字要强的多。
  既然在这方面有这样的人才,李锐也不吝啬于培养他们。对展现出自己天赋的人,李锐也让他们好好的系统学习漫画的制作。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漫画需要的犀利的镜头感。
  李锐让他们模仿后世的漫画,画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在内部让他们多尝试多画。
  差不多一年的训练,这些年轻的漫画家们还很稚嫩,但是已经可以画一些东西了。
  利用电脑作画,他们的效率还是很快的。
  这十几名年轻的漫画家们已经开始在正经的画一些东西了。
  就像是有个战士开始创作《长征》的漫画。这位战士的画风深受港漫的影响,画出来的人物都棱角分明。
  这倒是也符合战士们坚毅的形象。还好他没有学习港漫,把所有的男性都画成肌肉猛男。
  不然那就非常违和了,红军可没有那么多富有蛋白质的食物去供应这样一批肌肉猛男。
  还有个叫刘小新的年轻人,特别喜欢科幻小说。所以在创作一套科幻科普漫画,就根据李锐提供的《小灵通漫游记》在进行创作。
  既可以科幻,也可以科普。还有个叫方然的,画画的风格在学习后世日本著名的漫画家“北条司”,现在正在创作《恰同学少年》。
  还有个女生叫孙家琪正在创作《水浒传》。虽然是个女生,但是她喜欢的画风却是许先哲。
  画出来的《水浒传》也颇有《镖人》的气质。还别说,这种画风就很适合《水浒传》。
  还有个叫李方玥的战士学的是蔡志忠的q版画风,正在创作《成语动画廊》。
  将古代的成语化成小段子,让更多人好理解。这里面还有人在画《识字侠》为进一步降低识字的难度而努力。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作品都在创作中。
  有反映战争年代的,有反映农村的,有古代历史的,也有科学幻想的。
  这些年轻漫画家们的笔力画功和分镜相比于八九十年代最辉煌时期的日漫和港漫还有差距。
  但是在这个年代,他们稚嫩的画笔却已经是这个世界独树一帜的东西。
  至于李锐搞了这个漫画后,上影美术的那些经典动画还搞不搞?那自然也是要搞的,不过不管是水墨动画还是剪纸动画,以后都只能成为艺术性的创作。
  大概率要从李锐这边搞得商业漫画贴钱,他们才能活得下去了。毕竟要艺术,也要生活,两者缺一不可。
  而这些商业漫画搞起来李锐已经可以预见,它将带来的冲击。漫画,它已经将文化娱乐的门槛降到无限低了,不识字总能看懂画面吧。
  你们那些人自诩文化精英,看不起咱搞得《朝闻》也就罢了,还想着准备着手攻击?
  那就别管洒家不讲武德了!
  “李主任!”“李主任!”李锐的到来让画室内的一众青年漫画家们纷纷打招呼。
  “李主任,我们已经画了两个多月了,没日没夜的画。都已经积攒了很多稿子了,你答应我们的漫画杂志什么时候搞啊?”
  画《水浒传》的孙家琪不由得开口说道。“对啊,李主任。你总说让我们等等,我们都快等不及了!”
  画《长征》的方子峰已经跃跃欲试:“我好像早日看见我的作品被大家看见啊!”
  “是啊,是啊。我觉得《识字侠》也很有帮助呢,可以降低识字的门槛。我都快创作完了。主任什么时候刊印发下去,让下面的同志用这种教材来教大家识字啊。”
  大家真的是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