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6节
“你们很难的,你的忠诚天地可鉴。”
“从我们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来看,我们估计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有机会派遣留学生去美国学技术了。虽然说网咖可以找到很多更先进的资料,但有的东西有人教和自学毕竟不一样。”
“所以你们这些科学家才更重要,你们是点点星火,你们发光发热的事情要更长,而是不是短时间把自己燃烧的化为灰烬。”陆光达悻悻的坐下。
冯石看着视频里那繁华的纽约,他突然说道:“小李,你说有人去了美国,第一眼看见曼哈顿后。他们会不会直接叛逃啊?”
“会。事实证明这类人还很不少。”李锐无奈的说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陆教授他们一样,见过繁华后还能甘于清贫的。”
“有的同志在红军时期就跟着我党了。白军围剿他们没怕过,抗日他们也没怕过,解放战争也是出生入死。可是当知道我们要和美国为敌的时候,他们就跪下去了。”
“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支持我们二十年了,有的同志还和毛主席在城楼上见证了开国大典。但是在那一刻他们怕了,没有了信心,只有绝望。”
“因为这部分同志是有知识有文化,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才会绝望。”
“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在很多人看见曼哈顿港的那一瞬间就被击破了。同理还有去苏联学习的同志。”
李锐不无烦恼的说道:“我们党内亲苏派一直不少,甚至唯苏联论的同志也有很多。说到底还是他们去了莫斯科,见过了苏联的强大。他们已经五体投地的崇拜下去了。”
“我们国家还是需要多一些和陆教授他们一样的学者才好。我们不能盲目的对人无所不从,哪怕是对苏联也是如此。”
冯石的一根烟抽完:“小李,那对于这种事情,你有没有办法?”
再旁的陆光达本来是来找李锐要求加班的事情的,但不知道怎么着话题就歪到这了。
但是他也好奇的问道:“对,小李。你平时鬼主意最多了,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同志统一思想,上下团结。不能对外人唯命是从,你有什么想法?”李锐想了想:“还真有一点想法,但是我也不知道行不行。”
第二十三章 另一处阵地
“是这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是外校的。学的是传播学,当时为了追求她,我还跑去她学校听过课。虽然最后也没追到,但是传播学的课我还是听了一点的。”
李锐并不在意的将自己过往失败的恋爱经历讲出来。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是最能对人产生影响的。”
“以后世为例,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且到那个时候依旧有无数的人认为美国强大到不可战胜。”
“如果你仔细追问这些人为什么美国强大的不可战胜?他们多半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原因。但他们就是觉得美国无比强大。”
“这里面除了美国本就强大的世界军队和核武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将影响力渗透到每一寸地方了。”
“从洋快餐的kfc、麦当劳。到服装鞋袜的阿迪、耐克。再到汽车的福特、通用。还有通讯设备的苹果,软件行业的微软。甚至是平常喝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这些所有东西都是美国的,让普通人很难不接触到。而除了这些之外更厉害的则是美国电影、电视剧、漫画。”
“美国电影向全世界宣传他们的普世价值,用一种大家喜欢看的方式莫名的就给你洗脑了,让你接受了他们的那一套。”
听见李锐这么说,冯石有些感兴趣:“小李,这个你展开说说。”
李锐继续道:“其实把他们的电影简单的解构就会知道他们在其中包含的政治寓意。我给你们看一段西贡小姐的片段。”
李锐说着找出著名音乐剧《西贡小姐》。这片子网络上挺好找的,李锐找了一个精剪版,内容被压缩到了二十分钟。
冯石和陆光达看完总觉得怪怪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陆光达皱着眉头说道:“这歌剧唱的不错,但为什么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
“对,如果有独立思考,那确实是会觉得内容很不舒服。”李锐接过话茬:“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白人是救世主。”
“他们杀掉为非作歹的有色人种领袖,解救漂亮的女人,在有色人种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最后高喊你们获得了自由。”
“当然,现在他们如果要拍这类电影的话,会把有色人种换成苏联人。”李锐低笑一声:“他们一直这么做。”
冯石好奇道:“但这样的电影,真的有人喜欢看?”
“何止喜欢,有的人简直狂热。不给他们看就好像杀了他们的父母一样。”
李锐耸耸肩:“这种人在后世多的到处都是。”
“因为人家剧情拍的跌宕起伏,特效好,动作好。看起来很过瘾,可以刺激肾上腺素,让人有一种爽快感。”
“这种文化海洛因有时候比真的海洛因还厉害。因为这让你防不胜防啊。”
李锐忽然想到了自己很喜欢玩的一款战略游戏《文明6》。其中一种获胜方式就是文化胜利。
后世的老美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在全球要获得文化胜利了,可惜资本家的贪婪让他们最后没绷住,还是现了原形。
“小李啊,我们国家在后世就没有拍一些好的电影来对抗美国人这种文化鸦片?”
“有。但拍摄手段总归还是差点。”
“那是七十年后,你说如果你把七十年后的好电影好片子拿出来到现在用。你说怎么样?”
冯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把那些好片子都找出来。给我们的同志看,给我们的人民看。我还就不信了,我们国家七十年后的片子还比不过现在美国佬拍的?”
陆光达也同意:“对,老冯的这个提议好。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
李锐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这还真不是没有,不过需要找找。能附和现在这个时代背景,而且还是好电影的……我现在一时间还真就只想得起一个大字系列的老电影了。”
“什么大字系列?”“《大转折》、《大进军》、《大决战》。哦对了!我想起来了,《紫日》、《黑太阳731》都是很不错的电影。《古田军号》、《血战湘江》也是不错的。”
说到这里李锐突然停顿了一下:“不过这些后世拍的电影里,有些可是没有给现在的领导留面子啊。”
冯石笑了笑:“这事儿啊,你我说了都不算。我们喝酒聊天想到的一个思路。这事具体怎么安排,还是要听中央的,听毛主席的。”
“不过前两天我碰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所长王光英。他和我抱怨那些国府死硬派将军们不肯认错,不能虚心接受改造。”
“我觉得要不然我们先从他们那里进行试点?看看你说的那个电影和文化宣传是不是那么有用?”
“他们那里给战犯看,也不用担心泄密的情况。反正战犯们也出不去嘛!”冯石想的还是很细的。
不过李锐还是说道:“还是找个胶片摄影机对着投影屏幕拍吧,高清全彩的电影放出去还是太危险了。”
陆光达现在也一时间忘记了自己强烈要求加班的事情了,他也谈兴正浓的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谈关于如何团结党内同志,让大家上下一心。
同时也要让新成立的共和国民众对这个国家拥有归属感。
土改是已经牢牢的抓住了占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农民的心。
但是城市里相当一分部知识分子却未必对这个新政权有好感。
还有很多市民对换个新政府这件事其实毫无感觉。
毕竟这些年中华大地打来打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已经成为常态。
有的人甚至还觉得某天蒋介石还会在打回来。
所以红旗和青天旗都在家里备着,谁来了插谁的。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了凌晨三点。
最终三人讨论决定,以电影和歌曲为核心,对同志和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并试着以文化的方式感化战犯与潜在的敌特分子等人员。
今晚的夜谈被李锐整理成详细的文件上报中央毛主席,请他批示。
陆光达晃晃悠悠回屋躺下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今天不是要谈加班吗?
怎么就突然拐到其他话题上去了?这班还加不加了?!
第二十四章 换一个对手
“这李锐、冯石、陆光达三人联合发来的这份报告来的好!来的及时!”中央的某间办公室内,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报告后高兴的拍了拍桌子,并且招来了警卫员,让他将这份报告送给周总理看。
过了二十分钟,周总理拿着报告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怎么样,周总理。你觉得这份报告说的怎么样。”面对毛主席的提问,周总理肯定道:“来的很好,很及时。如今我们党不过是刚刚解放中国的部分领土,还有新疆问题还有西藏问题,还有南边的老蒋我们都还没有解决。”
“但是我们党内已经有人开始有人摆起了老爷架子了。土地改革虽然说让我们团结了农民,但也让城市内一些小有资产的市民心中慌慌,害怕自己也被打倒。”
毛主席点燃一根香烟抽了起来:“是啊,基层工作不好做。还记得我们在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吗?”
说道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周总理罕见的有一瞬间的局促,但是下一秒又放开释然了。
他说道:“记得,王明一派搞左倾冒险主义。打土豪分田地被他们搞成了不分好坏全都打倒。没有劣迹的士绅也一并抄家。”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最后还要搞什么往上查三代,祖上有富农和地主都要被打倒。”
“他那是瞎搞!”毛主席听到这里忍不住冷哼一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
但是他对于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因为中华苏维埃国是他一手创立的,最早他和老总在井冈山开辟第一根据地,当时建设根据地时还没有经验。
两人完全按照苏联的经验导致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井冈山根据地因为经济枯竭而被迫转移。
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二月来信”和“九月来信”事件。
同时也有著名的“古田会议”。
在这期间毛主席深刻反思了井冈山的失败,并且归纳总结了经验。他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按照苏联模式生搬硬套的把他们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带到中国。
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自己的文化属性,强行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
所以在建立第二根据地的时候毛主席归纳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方法。
第一就是除非罪大恶极必须坐牢或枪毙的地主外,普通地主也要分田。
他们也有种田养活自己的权力。
第二,在乡间没有做过恶的地主只分田不抄家。
第三,不取消乡土的大家族管理制度。只派红军监督,让家长管理制度得到监控。
第四,鼓励商业流通,全面盘活红区经济。
对小商小贩进行少收税或不收税政策。
一年营业额在一百大洋以下的商贩不收税。
一年营收一百大洋到两百大洋之间的只收取百分之三的商业税。
二百大洋到四百大洋之间的收取百分之四的商业税。
只对奢侈品如猪肉、丝绸、洋货之类的商户收取百分之十七的商业税。
第五,对于分了田的农户,所有田亩都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租售。
并且雇佣当地农户为分了田的红军战士进行耕种。
第六,抽肥补瘦。因为各家分田的情况不一样,根据田亩的质量和粮食的产量,每年上缴的公粮也不一样。
“从我们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来看,我们估计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有机会派遣留学生去美国学技术了。虽然说网咖可以找到很多更先进的资料,但有的东西有人教和自学毕竟不一样。”
“所以你们这些科学家才更重要,你们是点点星火,你们发光发热的事情要更长,而是不是短时间把自己燃烧的化为灰烬。”陆光达悻悻的坐下。
冯石看着视频里那繁华的纽约,他突然说道:“小李,你说有人去了美国,第一眼看见曼哈顿后。他们会不会直接叛逃啊?”
“会。事实证明这类人还很不少。”李锐无奈的说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陆教授他们一样,见过繁华后还能甘于清贫的。”
“有的同志在红军时期就跟着我党了。白军围剿他们没怕过,抗日他们也没怕过,解放战争也是出生入死。可是当知道我们要和美国为敌的时候,他们就跪下去了。”
“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支持我们二十年了,有的同志还和毛主席在城楼上见证了开国大典。但是在那一刻他们怕了,没有了信心,只有绝望。”
“因为这部分同志是有知识有文化,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才会绝望。”
“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在很多人看见曼哈顿港的那一瞬间就被击破了。同理还有去苏联学习的同志。”
李锐不无烦恼的说道:“我们党内亲苏派一直不少,甚至唯苏联论的同志也有很多。说到底还是他们去了莫斯科,见过了苏联的强大。他们已经五体投地的崇拜下去了。”
“我们国家还是需要多一些和陆教授他们一样的学者才好。我们不能盲目的对人无所不从,哪怕是对苏联也是如此。”
冯石的一根烟抽完:“小李,那对于这种事情,你有没有办法?”
再旁的陆光达本来是来找李锐要求加班的事情的,但不知道怎么着话题就歪到这了。
但是他也好奇的问道:“对,小李。你平时鬼主意最多了,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同志统一思想,上下团结。不能对外人唯命是从,你有什么想法?”李锐想了想:“还真有一点想法,但是我也不知道行不行。”
第二十三章 另一处阵地
“是这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是外校的。学的是传播学,当时为了追求她,我还跑去她学校听过课。虽然最后也没追到,但是传播学的课我还是听了一点的。”
李锐并不在意的将自己过往失败的恋爱经历讲出来。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是最能对人产生影响的。”
“以后世为例,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且到那个时候依旧有无数的人认为美国强大到不可战胜。”
“如果你仔细追问这些人为什么美国强大的不可战胜?他们多半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原因。但他们就是觉得美国无比强大。”
“这里面除了美国本就强大的世界军队和核武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将影响力渗透到每一寸地方了。”
“从洋快餐的kfc、麦当劳。到服装鞋袜的阿迪、耐克。再到汽车的福特、通用。还有通讯设备的苹果,软件行业的微软。甚至是平常喝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这些所有东西都是美国的,让普通人很难不接触到。而除了这些之外更厉害的则是美国电影、电视剧、漫画。”
“美国电影向全世界宣传他们的普世价值,用一种大家喜欢看的方式莫名的就给你洗脑了,让你接受了他们的那一套。”
听见李锐这么说,冯石有些感兴趣:“小李,这个你展开说说。”
李锐继续道:“其实把他们的电影简单的解构就会知道他们在其中包含的政治寓意。我给你们看一段西贡小姐的片段。”
李锐说着找出著名音乐剧《西贡小姐》。这片子网络上挺好找的,李锐找了一个精剪版,内容被压缩到了二十分钟。
冯石和陆光达看完总觉得怪怪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陆光达皱着眉头说道:“这歌剧唱的不错,但为什么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
“对,如果有独立思考,那确实是会觉得内容很不舒服。”李锐接过话茬:“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白人是救世主。”
“他们杀掉为非作歹的有色人种领袖,解救漂亮的女人,在有色人种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最后高喊你们获得了自由。”
“当然,现在他们如果要拍这类电影的话,会把有色人种换成苏联人。”李锐低笑一声:“他们一直这么做。”
冯石好奇道:“但这样的电影,真的有人喜欢看?”
“何止喜欢,有的人简直狂热。不给他们看就好像杀了他们的父母一样。”
李锐耸耸肩:“这种人在后世多的到处都是。”
“因为人家剧情拍的跌宕起伏,特效好,动作好。看起来很过瘾,可以刺激肾上腺素,让人有一种爽快感。”
“这种文化海洛因有时候比真的海洛因还厉害。因为这让你防不胜防啊。”
李锐忽然想到了自己很喜欢玩的一款战略游戏《文明6》。其中一种获胜方式就是文化胜利。
后世的老美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在全球要获得文化胜利了,可惜资本家的贪婪让他们最后没绷住,还是现了原形。
“小李啊,我们国家在后世就没有拍一些好的电影来对抗美国人这种文化鸦片?”
“有。但拍摄手段总归还是差点。”
“那是七十年后,你说如果你把七十年后的好电影好片子拿出来到现在用。你说怎么样?”
冯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把那些好片子都找出来。给我们的同志看,给我们的人民看。我还就不信了,我们国家七十年后的片子还比不过现在美国佬拍的?”
陆光达也同意:“对,老冯的这个提议好。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
李锐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这还真不是没有,不过需要找找。能附和现在这个时代背景,而且还是好电影的……我现在一时间还真就只想得起一个大字系列的老电影了。”
“什么大字系列?”“《大转折》、《大进军》、《大决战》。哦对了!我想起来了,《紫日》、《黑太阳731》都是很不错的电影。《古田军号》、《血战湘江》也是不错的。”
说到这里李锐突然停顿了一下:“不过这些后世拍的电影里,有些可是没有给现在的领导留面子啊。”
冯石笑了笑:“这事儿啊,你我说了都不算。我们喝酒聊天想到的一个思路。这事具体怎么安排,还是要听中央的,听毛主席的。”
“不过前两天我碰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所长王光英。他和我抱怨那些国府死硬派将军们不肯认错,不能虚心接受改造。”
“我觉得要不然我们先从他们那里进行试点?看看你说的那个电影和文化宣传是不是那么有用?”
“他们那里给战犯看,也不用担心泄密的情况。反正战犯们也出不去嘛!”冯石想的还是很细的。
不过李锐还是说道:“还是找个胶片摄影机对着投影屏幕拍吧,高清全彩的电影放出去还是太危险了。”
陆光达现在也一时间忘记了自己强烈要求加班的事情了,他也谈兴正浓的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谈关于如何团结党内同志,让大家上下一心。
同时也要让新成立的共和国民众对这个国家拥有归属感。
土改是已经牢牢的抓住了占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农民的心。
但是城市里相当一分部知识分子却未必对这个新政权有好感。
还有很多市民对换个新政府这件事其实毫无感觉。
毕竟这些年中华大地打来打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已经成为常态。
有的人甚至还觉得某天蒋介石还会在打回来。
所以红旗和青天旗都在家里备着,谁来了插谁的。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了凌晨三点。
最终三人讨论决定,以电影和歌曲为核心,对同志和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并试着以文化的方式感化战犯与潜在的敌特分子等人员。
今晚的夜谈被李锐整理成详细的文件上报中央毛主席,请他批示。
陆光达晃晃悠悠回屋躺下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今天不是要谈加班吗?
怎么就突然拐到其他话题上去了?这班还加不加了?!
第二十四章 换一个对手
“这李锐、冯石、陆光达三人联合发来的这份报告来的好!来的及时!”中央的某间办公室内,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报告后高兴的拍了拍桌子,并且招来了警卫员,让他将这份报告送给周总理看。
过了二十分钟,周总理拿着报告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怎么样,周总理。你觉得这份报告说的怎么样。”面对毛主席的提问,周总理肯定道:“来的很好,很及时。如今我们党不过是刚刚解放中国的部分领土,还有新疆问题还有西藏问题,还有南边的老蒋我们都还没有解决。”
“但是我们党内已经有人开始有人摆起了老爷架子了。土地改革虽然说让我们团结了农民,但也让城市内一些小有资产的市民心中慌慌,害怕自己也被打倒。”
毛主席点燃一根香烟抽了起来:“是啊,基层工作不好做。还记得我们在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吗?”
说道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周总理罕见的有一瞬间的局促,但是下一秒又放开释然了。
他说道:“记得,王明一派搞左倾冒险主义。打土豪分田地被他们搞成了不分好坏全都打倒。没有劣迹的士绅也一并抄家。”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最后还要搞什么往上查三代,祖上有富农和地主都要被打倒。”
“他那是瞎搞!”毛主席听到这里忍不住冷哼一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
但是他对于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因为中华苏维埃国是他一手创立的,最早他和老总在井冈山开辟第一根据地,当时建设根据地时还没有经验。
两人完全按照苏联的经验导致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井冈山根据地因为经济枯竭而被迫转移。
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二月来信”和“九月来信”事件。
同时也有著名的“古田会议”。
在这期间毛主席深刻反思了井冈山的失败,并且归纳总结了经验。他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按照苏联模式生搬硬套的把他们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带到中国。
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自己的文化属性,强行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
所以在建立第二根据地的时候毛主席归纳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方法。
第一就是除非罪大恶极必须坐牢或枪毙的地主外,普通地主也要分田。
他们也有种田养活自己的权力。
第二,在乡间没有做过恶的地主只分田不抄家。
第三,不取消乡土的大家族管理制度。只派红军监督,让家长管理制度得到监控。
第四,鼓励商业流通,全面盘活红区经济。
对小商小贩进行少收税或不收税政策。
一年营业额在一百大洋以下的商贩不收税。
一年营收一百大洋到两百大洋之间的只收取百分之三的商业税。
二百大洋到四百大洋之间的收取百分之四的商业税。
只对奢侈品如猪肉、丝绸、洋货之类的商户收取百分之十七的商业税。
第五,对于分了田的农户,所有田亩都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租售。
并且雇佣当地农户为分了田的红军战士进行耕种。
第六,抽肥补瘦。因为各家分田的情况不一样,根据田亩的质量和粮食的产量,每年上缴的公粮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