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5节
冯石亲自给李锐和陆光达又一人续上一点酒。
“同志之间在工作上有分歧,这很正常。刚刚我在楼下就听见你们俩人吵架的声音了。”
陆光达辩解了一句:“我们没吵架。就是辩论的太大声了而已。”
李锐则是又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冯石左手虚按,示意陆光达先不要急着辩解。
冯石说道:“是讨论也好,是吵架也好,这是你们的事。但你们都是基地里的高层领导,这样爆发冲突影响不好。”
“而且刚刚我也听了你们这讨论的经过。老陆这里我要批评你了,小李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你和基地内科学家的身体健康着想。你不应该那么大声吼他。”
陆光达仔细想了想后叹息一声:“这事儿确实是我不对,小李对不住了。这杯酒算是我自罚了。”
他举起搪瓷杯,一口气把一两老白干给干了。
这酒还是有些辣的,他甩了甩腮帮子,连呼好几口气才缓过来。
李锐对此还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举起酒杯陪着人家走一个了:“别这么说,都是为了建设祖国。”李锐也把酒干了。
两人都把酒喝了之后,冯石才开心的笑了起来:“这才对嘛。同志之间有分歧要好好商量解决,不是谁声音大谁有理。”
在冯石的干预下,李锐和陆光达本就不大的矛盾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就着花生米、黄瓜和烧鸡,三人喝着酒,暂时抛开了眼前的烦恼。聊起了家长里短,说起了见识趣闻。
这话题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美国身上去了。“老陆,你是在美国读的大学吧?”
“对,麻省理工,硕博连读。”“那大学怎么样?”“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理工科学校了。”
“苏联也比不上?”
“这不好说。莫斯科大学也挺强。小李,七十年后麻省怎么样?”“依旧是全球最强的理工大学。”
“那莫斯科大学呢?”
“哎,莫斯科大学……只能说底蕴还在,而且被严重低估。但是想要和麻省分庭抗礼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也许是喝了二两酒,陆光达酒酣耳热之际突然站起来用法语高唱《国际歌》。
冯石和李锐都不会法文,但两人都用中文附和着一起唱。
一曲歌了,李锐和冯石鼓掌,且忍不住赞叹到:“老陆,你还会法语啊。”
“我不光会法语,我还会俄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我会五个国家的语言,厉害吗?”
“厉害!”
“厉害,但是没用。我在麻省读书,我考试拿高分就会有白人同学说我作弊。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一个中国人能比白人聪明!所以我铆足了力气拼命学习,我要为自己争口气,为中国人争口气。”陆光达已经有些微醺了。
他手舞足蹈的继续说道:“我好不容易读完了硕士,靠上了博士。人家依旧看不起我。为什么?因为中国,这么大一个中国啊!居然被日本那么小的一个国家蹂躏至此啊!十室九空,山河破碎!”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发誓,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去我的祖国。我要把她建设成一个不容他国欺辱的国家!我发了誓!基地里那些我的同事们也是如此。”
“老冯,小李。我恳求你们,工作的时间真的太短了。不够!必须要延长!”
冯石龇牙:“老陆你看看,你看看。你怎么又聊这个了。”
李锐也说到:“增加工作时间这件事至少要等白羽鸡场的鸡肉能稳定供应,保证大家每天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之后,我才会考虑。现在不行。”李锐其实已经在让步了,陆光达和他的同行们高涨的工作热情是不能简单的被盖住的。
冯石也帮腔道:“我觉得小李说的对。老陆别倔。”
陆光达喝了二两酒现在已经没有一副高级知识分子的那种冷静清高的范了。
他一只手拿着一只鸡腿在啃,一只手拿着搪瓷杯又喝了一口酒。
他对冯石说道:“老冯,你去过美国吗?”
“没有。”“那苏联呢?”“也没有。”“那你去过的最大城市是哪儿?”
“上海。”“上海繁华吗?”
“上海嘛,都说十里洋场大上海,能不繁华嘛。上海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城市了。高楼那么多,真的壮观。”
陆光达放下酒杯,头凑到冯石面前:“上海繁华?呵呵,不,上海一点都不繁华,也不漂亮,更不壮观。”
“老冯,你对马列的信仰坚定吗?”“当然坚定!”“那你对我们国家信仰坚定吗?”
“你这话说的,我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我从工人纠察队起开始扛枪,后来参加秋收起义,建立中央苏区,哪件事我没参与了。”
陆光达用手指了指冯石:“好,老冯记住你的话。”
“我让你看看,我为什么要加班。我那些同行们为什么要加班。小李,网上有没有1950年美国纽约的视频?”
李锐叹了口气,他知道陆光达要干什么了。
但是他只能说道:“有。”
“你放出来,现在就放。我在在曼哈顿上的船,踏上回国的路。我望着曼哈顿的高楼大厦,我发誓有一天我也要让我祖国的城市这样繁华。哪怕要我拼上这条命!”
陆光达已经有三分醉意了,他指着李锐:“你把视频找出来。”
冯石也被勾起了好奇:“小李,你找出来给我看看,看看现在的美国是什么样子。”
李锐无奈,只能打开搜索软件,找到一个经过菜色修复后的高清视频。
视频内容是1950年的纽约街景和曼哈顿码头景象。
一座繁华的钢铁森林在电脑屏幕上徐徐拉开帷幕。
第二十二章 差距(下)
站在1950年的北平去看1950年的纽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李锐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绝望!如今的北平已经是全国有数的大城市了,这里作为五朝古都已经算得上是相当繁盛。
1949建国后,北平就很快开始恢复生机。
很多人以为建国以后国家就开始实行票证制度,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现如今的中国还是自由交易时代。
票证年代要到1955年才会实行。而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也很多,非三言两语能概括。
但只是早1950年的北平,除了少部分进口产品、药品等物品需要凭条子购买外,大多数物品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所以1950年的北平已经是近30年里北平渡过的最好时光,黄金岁月了。
冯石很喜欢现在的北平,因为现在北平透着一股朝气。商店盈门,摆地摊的小商小贩们卖力吆喝,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对许多国人来说,生活就是如此。
前门外有驼队的商贩运送着远方的货物来北平。
还有列队等活的四轮马车,这是北平的高级出租车。只要有钱就可以去全聚德吃烤鸭子,也能去前门都一处吃羊肉烧麦。
还能去内联升做一双漂亮的鞋子,去瑞福祥买身漂亮的大褂。这就是如今大多数国人的最高追求。
一年能吃一次全聚德烤鸭子,买两双内联升的鞋,年底有闲钱,一家人每人买一身瑞福祥的衣裳。
对大多数现如今的基层党员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幻想到的社会主义生活了。
冯石是个很朴实的人,虽然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但是他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其实也大抵如此。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这便是这位将军心中的大同盛世。
但是现在展现在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有些超乎这个朴实的将军所能想象的世界。
一栋栋钢筋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如同森林中的巨木一样扎根与纽约曼哈顿。
北平最高的建筑是前门楼子,大约45米。而纽约最高的建筑是帝国大厦,高度381米。
纽约的高楼鳞次栉比,一幢挨着一幢,一栋接着一栋。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214米。
伍尔沃斯大楼,240米。曼哈顿信托银行大楼,284米。克莱斯勒大楼,319米。
这些参天高楼仅仅是看一眼就让人眼晕。
而在纽约,一百米以上的高楼已经数不胜数了。
二百米以上的高楼也不再是凤毛麟角。
曼哈顿的港口,无数的轮船在此进出。
这一个码头一个月货运吞吐量比我国所有码头一年的吞吐量还要多久。
而停靠在码头的那些船舶吨位,比全中国的船只加起来的吨位还要重。
1950年,中国还有很多人连汽车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在纽约早已经是车水马龙的世界。
宽阔的四车道大街已经开始因为早高峰而出现汽车拥堵的情况。
极目所望,镜头下的纽约街头看不见穿着破烂的人。
所有人都西装革履,让冯石都判断不出谁有钱,谁没钱。
就连镜头里几个在帮人修车的工人都穿着没有补丁的背带裤和蓝色衬衫,头上还带着鸭舌帽。
繁华的时代广场,人头攒动。长岛的中产阶级居住区里,家家有车,户户住别墅。
纽约一个城市的汽车比全中国的汽车加起来还要多。
看着看着,陆光达的眼睛就流出了眼泪。“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敌人。这就是1950年的美国经济心脏,纽约。这就是我们要追赶的对象。”
陆光达哽咽着流泪:“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敌人不会停下来站在原地等着我们前进。他们会走会跑,会用最快的速度想办法甩掉我们。”
“老冯,你看到了,你有什么想法?”冯石沉默了许久,最后一口气喝干了酒杯里的酒,再给自己点上一根烟抽了半晌。
最后才说了一句:“震撼。我从前并不知道,美国居然如此发达。”
李锐看了眼冯石:“怎么,老冯你不是动摇了吧。”
冯石捡起一颗花生米砸在李锐身上:“说什么屁话。我冯石这一百多斤早就准备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了。我有什么好动摇的!”
“不过我现在是明白了,陆教授和他那些喝过洋墨水的同行们为什么那么着急了。要是我,我也着急。时间不等人,看看纽约,再看看我们北平。这看着像同一个年代的城市吗?”
李锐也点点头:“是啊,美国在1940年就基本完成了纽约的城市建设。一直到后世的2022年,纽约的大布局都几乎没有变过。”
“从各种方面来看,如今的中国落后美国怕是有百年。或者说只差百年还是留了点面子的说法。我们要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陆光达想要趁势说加班的事情,但是李锐抢先一步说道:“所以,我特别佩服陆教授你们这样在美国读了书,然后还能想着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
“同志之间在工作上有分歧,这很正常。刚刚我在楼下就听见你们俩人吵架的声音了。”
陆光达辩解了一句:“我们没吵架。就是辩论的太大声了而已。”
李锐则是又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冯石左手虚按,示意陆光达先不要急着辩解。
冯石说道:“是讨论也好,是吵架也好,这是你们的事。但你们都是基地里的高层领导,这样爆发冲突影响不好。”
“而且刚刚我也听了你们这讨论的经过。老陆这里我要批评你了,小李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你和基地内科学家的身体健康着想。你不应该那么大声吼他。”
陆光达仔细想了想后叹息一声:“这事儿确实是我不对,小李对不住了。这杯酒算是我自罚了。”
他举起搪瓷杯,一口气把一两老白干给干了。
这酒还是有些辣的,他甩了甩腮帮子,连呼好几口气才缓过来。
李锐对此还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举起酒杯陪着人家走一个了:“别这么说,都是为了建设祖国。”李锐也把酒干了。
两人都把酒喝了之后,冯石才开心的笑了起来:“这才对嘛。同志之间有分歧要好好商量解决,不是谁声音大谁有理。”
在冯石的干预下,李锐和陆光达本就不大的矛盾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就着花生米、黄瓜和烧鸡,三人喝着酒,暂时抛开了眼前的烦恼。聊起了家长里短,说起了见识趣闻。
这话题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美国身上去了。“老陆,你是在美国读的大学吧?”
“对,麻省理工,硕博连读。”“那大学怎么样?”“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理工科学校了。”
“苏联也比不上?”
“这不好说。莫斯科大学也挺强。小李,七十年后麻省怎么样?”“依旧是全球最强的理工大学。”
“那莫斯科大学呢?”
“哎,莫斯科大学……只能说底蕴还在,而且被严重低估。但是想要和麻省分庭抗礼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也许是喝了二两酒,陆光达酒酣耳热之际突然站起来用法语高唱《国际歌》。
冯石和李锐都不会法文,但两人都用中文附和着一起唱。
一曲歌了,李锐和冯石鼓掌,且忍不住赞叹到:“老陆,你还会法语啊。”
“我不光会法语,我还会俄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我会五个国家的语言,厉害吗?”
“厉害!”
“厉害,但是没用。我在麻省读书,我考试拿高分就会有白人同学说我作弊。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一个中国人能比白人聪明!所以我铆足了力气拼命学习,我要为自己争口气,为中国人争口气。”陆光达已经有些微醺了。
他手舞足蹈的继续说道:“我好不容易读完了硕士,靠上了博士。人家依旧看不起我。为什么?因为中国,这么大一个中国啊!居然被日本那么小的一个国家蹂躏至此啊!十室九空,山河破碎!”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发誓,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去我的祖国。我要把她建设成一个不容他国欺辱的国家!我发了誓!基地里那些我的同事们也是如此。”
“老冯,小李。我恳求你们,工作的时间真的太短了。不够!必须要延长!”
冯石龇牙:“老陆你看看,你看看。你怎么又聊这个了。”
李锐也说到:“增加工作时间这件事至少要等白羽鸡场的鸡肉能稳定供应,保证大家每天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之后,我才会考虑。现在不行。”李锐其实已经在让步了,陆光达和他的同行们高涨的工作热情是不能简单的被盖住的。
冯石也帮腔道:“我觉得小李说的对。老陆别倔。”
陆光达喝了二两酒现在已经没有一副高级知识分子的那种冷静清高的范了。
他一只手拿着一只鸡腿在啃,一只手拿着搪瓷杯又喝了一口酒。
他对冯石说道:“老冯,你去过美国吗?”
“没有。”“那苏联呢?”“也没有。”“那你去过的最大城市是哪儿?”
“上海。”“上海繁华吗?”
“上海嘛,都说十里洋场大上海,能不繁华嘛。上海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城市了。高楼那么多,真的壮观。”
陆光达放下酒杯,头凑到冯石面前:“上海繁华?呵呵,不,上海一点都不繁华,也不漂亮,更不壮观。”
“老冯,你对马列的信仰坚定吗?”“当然坚定!”“那你对我们国家信仰坚定吗?”
“你这话说的,我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我从工人纠察队起开始扛枪,后来参加秋收起义,建立中央苏区,哪件事我没参与了。”
陆光达用手指了指冯石:“好,老冯记住你的话。”
“我让你看看,我为什么要加班。我那些同行们为什么要加班。小李,网上有没有1950年美国纽约的视频?”
李锐叹了口气,他知道陆光达要干什么了。
但是他只能说道:“有。”
“你放出来,现在就放。我在在曼哈顿上的船,踏上回国的路。我望着曼哈顿的高楼大厦,我发誓有一天我也要让我祖国的城市这样繁华。哪怕要我拼上这条命!”
陆光达已经有三分醉意了,他指着李锐:“你把视频找出来。”
冯石也被勾起了好奇:“小李,你找出来给我看看,看看现在的美国是什么样子。”
李锐无奈,只能打开搜索软件,找到一个经过菜色修复后的高清视频。
视频内容是1950年的纽约街景和曼哈顿码头景象。
一座繁华的钢铁森林在电脑屏幕上徐徐拉开帷幕。
第二十二章 差距(下)
站在1950年的北平去看1950年的纽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李锐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绝望!如今的北平已经是全国有数的大城市了,这里作为五朝古都已经算得上是相当繁盛。
1949建国后,北平就很快开始恢复生机。
很多人以为建国以后国家就开始实行票证制度,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现如今的中国还是自由交易时代。
票证年代要到1955年才会实行。而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也很多,非三言两语能概括。
但只是早1950年的北平,除了少部分进口产品、药品等物品需要凭条子购买外,大多数物品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所以1950年的北平已经是近30年里北平渡过的最好时光,黄金岁月了。
冯石很喜欢现在的北平,因为现在北平透着一股朝气。商店盈门,摆地摊的小商小贩们卖力吆喝,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对许多国人来说,生活就是如此。
前门外有驼队的商贩运送着远方的货物来北平。
还有列队等活的四轮马车,这是北平的高级出租车。只要有钱就可以去全聚德吃烤鸭子,也能去前门都一处吃羊肉烧麦。
还能去内联升做一双漂亮的鞋子,去瑞福祥买身漂亮的大褂。这就是如今大多数国人的最高追求。
一年能吃一次全聚德烤鸭子,买两双内联升的鞋,年底有闲钱,一家人每人买一身瑞福祥的衣裳。
对大多数现如今的基层党员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幻想到的社会主义生活了。
冯石是个很朴实的人,虽然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但是他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其实也大抵如此。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这便是这位将军心中的大同盛世。
但是现在展现在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有些超乎这个朴实的将军所能想象的世界。
一栋栋钢筋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如同森林中的巨木一样扎根与纽约曼哈顿。
北平最高的建筑是前门楼子,大约45米。而纽约最高的建筑是帝国大厦,高度381米。
纽约的高楼鳞次栉比,一幢挨着一幢,一栋接着一栋。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214米。
伍尔沃斯大楼,240米。曼哈顿信托银行大楼,284米。克莱斯勒大楼,319米。
这些参天高楼仅仅是看一眼就让人眼晕。
而在纽约,一百米以上的高楼已经数不胜数了。
二百米以上的高楼也不再是凤毛麟角。
曼哈顿的港口,无数的轮船在此进出。
这一个码头一个月货运吞吐量比我国所有码头一年的吞吐量还要多久。
而停靠在码头的那些船舶吨位,比全中国的船只加起来的吨位还要重。
1950年,中国还有很多人连汽车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在纽约早已经是车水马龙的世界。
宽阔的四车道大街已经开始因为早高峰而出现汽车拥堵的情况。
极目所望,镜头下的纽约街头看不见穿着破烂的人。
所有人都西装革履,让冯石都判断不出谁有钱,谁没钱。
就连镜头里几个在帮人修车的工人都穿着没有补丁的背带裤和蓝色衬衫,头上还带着鸭舌帽。
繁华的时代广场,人头攒动。长岛的中产阶级居住区里,家家有车,户户住别墅。
纽约一个城市的汽车比全中国的汽车加起来还要多。
看着看着,陆光达的眼睛就流出了眼泪。“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敌人。这就是1950年的美国经济心脏,纽约。这就是我们要追赶的对象。”
陆光达哽咽着流泪:“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敌人不会停下来站在原地等着我们前进。他们会走会跑,会用最快的速度想办法甩掉我们。”
“老冯,你看到了,你有什么想法?”冯石沉默了许久,最后一口气喝干了酒杯里的酒,再给自己点上一根烟抽了半晌。
最后才说了一句:“震撼。我从前并不知道,美国居然如此发达。”
李锐看了眼冯石:“怎么,老冯你不是动摇了吧。”
冯石捡起一颗花生米砸在李锐身上:“说什么屁话。我冯石这一百多斤早就准备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了。我有什么好动摇的!”
“不过我现在是明白了,陆教授和他那些喝过洋墨水的同行们为什么那么着急了。要是我,我也着急。时间不等人,看看纽约,再看看我们北平。这看着像同一个年代的城市吗?”
李锐也点点头:“是啊,美国在1940年就基本完成了纽约的城市建设。一直到后世的2022年,纽约的大布局都几乎没有变过。”
“从各种方面来看,如今的中国落后美国怕是有百年。或者说只差百年还是留了点面子的说法。我们要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陆光达想要趁势说加班的事情,但是李锐抢先一步说道:“所以,我特别佩服陆教授你们这样在美国读了书,然后还能想着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