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一室死寂。
太监们搬抬各色奇花异草入殿,又有宫娥分发笔墨纸砚,全程无声。
青年靠坐在玉阶上把玩折扇,忽然想起什么,漫不经心地说:
“若做得不好,拉出去敲了罢。孤记得父皇在时,应制诗就有这么个‘规矩’,是不是?”
跪在地上的官员们闻言几乎五体投地,一时只传来簌簌的落笔声。
--------------------
诗出自杜甫夔州诗《不离西阁(其二)》。
这一卷快结束了。
第七十二章 忠臣
日暮时分,夕阳绮丽似血,十六扇格子窗门投下纵横的光影,殿内百花争艳。
摆在正中央的是寒山寺僧人栽培的绿梅,枝干盘虬,花已残败,犹有冷香萦绕。
傅润放下折扇,眸光凛冽,“孤看今日这动静,你们是打定主意都要作一首长诗了。也好,长诗之开合,宋以来莫有胜于苏子者……孤记得苏轼在杭州任上正值安石行新法,抱负难展,见酷法庸官扰民,屡有同情不忍之作。如今杭州又如何?尽可以入诗,不拘俗雅。”
由黄剑泉、何自愚带头,官员们低声称是,愈发不敢下笔,字字斟酌,生怕害了全家性命。
傅润起身走下玉阶,见一人写得尤其大汗淋漓,脚步一顿。
自有太监递呈此人诗作。
“……你是长治四年的榜眼?当时父皇本要选你做状元,但元勉嫌你诗赋缠绵温柔、不是正格。”
“是、是,微臣惶恐……臣确实不大通诗、诗赋。”
傅润笑,“是个老实人。孤看你这首诗写得寻常,自序倒洋洋洒洒写了三页纸,难为你了。”
他心里有数,哪些震慑一番或可留用,哪些留不得——三月初便敲定了一份名单。
不如说今日有这么多官员狼狈地从杭州跑来宣誓忠心,他还有一点吃惊。
傅润边读诗边问话,在对方结巴应答的间隙想了想:大抵是有黄、何二人率先倒戈的缘故罢。
官员们的诗越写越长,自序、自注一加再加,说是毕生呕心沥血之作绝不为过。
夜幕降临,太监收走诗稿。众人仍旧跪伏在地,个个手腕充血酸胀,手心汗淋淋拿不住笔。
傅润已在侧殿用过膳,吩咐道:“拿火盆来,连日下雨,屋子里湿气太重。”
他站着翻看诗稿,分别点评,态度不冷不淡的,翻完最后一篇,叹道:“出去罢。”
无一人敢动。
黄剑泉双腿有旧伤,久跪久坐,此时腰部以下已失去知觉,全凭两位同僚暗中帮扶一二。
傅润沉吟不语,蓦然发作,狠踹了一脚黄剑泉,冷笑道:“你是汉人、是占城(今越南)人?”
黄剑泉爬起来,膝行着回到原位,低头垂手吞咽唾沫,“回陛下,臣是汉人。”
“你是汉人,哈,你是汉人,你还记得你是汉人!你是孤的平章政事、是太子的平章政事?”
“自、自然是陛下的平章政事。”
傅润再瞥一眼何自愚,“四月初,孤的人去杭州搜查番船,一无所获,你们是这样想的,是不是?番船内藏有蹊跷,你们当孤愚昧不知。占城人通过石斌引介与太子勾结,意图用硫磺火烧杭州城,继而太子就可以借机发难,说孤即位四年滥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这些你们都知道,但你们没有一个人告诉孤。杭州一百万人口,远比不上你们一家子的狗命,是不是?”
这话说得忒重!
黄剑泉面色发白,嘴唇青紫,战战兢兢几次想开口辩解。
君臣二人目光隔空交汇。
心虚者先怯懦。
傅润拔出剑挑一沓诗稿送入火盆,如玉面容在扑朔的火光中显得傲慢而光明。
他总是笑,常常懒洋洋的,可他真动了杀心的时候,谁也不敢拿“美人”这轻佻的称呼形容他。
“都出去罢。”傅润侧身看向墙角龙凤交首玫瑰掐丝样式的西洋钟,“时辰不早了。作一首诗而已,竟耗去半日光景!以为做得好的,随王长全去偏殿用饭,以为做得不好的——哼。君无戏言。”
何自愚思及家中老妻与儿孙,不禁泪流满面,心下大恸,知道自己是万万活不成了。
黄剑泉亦如此想,毅然决然叩首四次,泣不成声:“臣罪该万死。愿陛下息怒。”
傅润定定地打量他两个。
春风和煦,吹动檐下金铃,一时满室充斥清泠之音。
傅润按下在苏州问斩以儆效尤的念头,将镶嵌珠玉的佩剑收回腰间刀鞘,冷声道:
“知情不报,亦是反贼;袖手旁观,通敌番人,罪加一等,你们是昏了头!
“来人,砍了丞相右手,押解京都。”
……
苏州城宵禁迟,街头巷尾漂浮着馄饨和糖糕的香气。
感念文宗朝风雅的老人自发地祷祝先帝冥寿,旁边围着一群落第的酸腐秀才看热闹。
傅润背手站在高楼上眺望月色,神情寂寞,“彗之,我——”
他忽然想起赵彗之和飞玄一同去杭州了,垂下眼眸,一口喝尽碗中汤药。
*
杭州城外的火烧了两天两夜。
阿图鲁儿的尸体被烧干了,皮和骨头黏在桅杆上扒都扒不下来,最后随桅杆掉入江底。
城内的百姓和外来做生意的番人则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谨慎的人家连烧火做饭也不怎么敢。
街上只有骑马挥鞭来回呼喝的北海军。
元勉坐在石府的密室里,衣袖沾血,一声不吭地喝茶。
唯一的烛火兀地微弱如黄豆。
元勉整个人落在阴影中,如释重负,叹息道:“来得不迟。你若是为陛下,可安心了。”
赵彗之掩下少许讶然,示意在外搜寻的飞玄不要轻举妄动。
元勉懒得瞧来人是哪个暗卫,说:“你回去禀报陛下,就说……太医罗住春、廉万户遗失的书信——不,是所有对陛下不利的东西……都解决了。请陛下尽早回京,不必再以身试险。”
老人白发苍苍,目光炯然,瞟见地面的影子一步步后退消失,复又自顾自喝茶解渴。
他不是太子党。
元勉为人耿介,年少得志青云直上,遭小人嫉恨,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屡迁屡调,中年再回京都做官,内里已是沉默寡言的性格,万没有想到自己在皇次子眼中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奸臣。
陇右元氏子弟,顶天立地,人人熟读经史,深知忠于君父(皇帝)的道理,怎会参与党争!
当年他因文宗的意思指点在六部行走的太子、为太子招募兵马……后来文宗急诏他入宫商议,意思是让他分担了谋逆的罪名。他是纯臣,只为皇帝办事,想了想,虽犹豫,还是领了旨。
再后来,文宗升遐,皇次子润即位,元勉理所当然以辅佐新君为己任——
这不必特意挑个时机表忠心罢?又不是阉人。
上朝装糊涂是为躲避李季臣等人的谋害,包大振在明,他在暗,如此保住京都和最要紧的武库司;
至于递折子劝谏陛下“为政以德”,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绝没有暗藏嘲讽;
请程淑人推荐自家女孩儿入宫为妃,则是为陛下与皇后成婚三年无子嗣的事着急的缘故……
年过七十的西北汉子饱经风霜,官复原职后愈发不善言辞,钻了牛角尖只知埋头做实事。
密室阴冷幽暗,烧成灰烬看不出原样的“罪证”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元勉两夜未眠,一个劲喝茶提神,想到总算解决了陛下留在江南的麻烦,颇觉快意高兴。
他想他还算“年轻”,还可以为陛下除了李季臣。
若陛下要动赵家父子,他的门生遍天下,他元家从前亦是武将世家,也很能帮把手罢。
*
赵彗之出了密室,一路不见飞玄,正想撤退,却在官巷里遇见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他从未见过面的三哥赵彰之。
第七十三章 生辰
傅润疑心重,是以直到赵彗之动身,方含糊地透露一点风声,说北海军已在钱塘江口埋伏着。
夜深风凉,青石板坑坑洼洼蓄满雨水,星河倒映其中。
赵彗之的双脚像是在原地扎了根,手腕悄然紧绷,旋即反握短刀。
他不确定这位将军打扮的青年的身份和意图。
赵彰之也在打量眼前的蒙面少年,想到什么,短促地笑了一声,双手抱臂打趣道:
“今日不打架,我同那波斯儿刚打了一场——他不讲理也不认输,小小年纪耍赖偷袭——我就把他扔臭水沟里了,没事,死不了。说回你罢,赵、欃、枪,是我赵家人,久仰大名。”
赵彗之在出宫后的四个月里又长高两寸。
一头黑发用青绳绑束于脑后,身着苍服劲装,肩宽腿长,骨气凌冽,如一柄寒霜剑。
只是未真刀实枪地上过战场,纵然气力奇多、勇猛无畏,肩背较之父兄略显单薄。
太监们搬抬各色奇花异草入殿,又有宫娥分发笔墨纸砚,全程无声。
青年靠坐在玉阶上把玩折扇,忽然想起什么,漫不经心地说:
“若做得不好,拉出去敲了罢。孤记得父皇在时,应制诗就有这么个‘规矩’,是不是?”
跪在地上的官员们闻言几乎五体投地,一时只传来簌簌的落笔声。
--------------------
诗出自杜甫夔州诗《不离西阁(其二)》。
这一卷快结束了。
第七十二章 忠臣
日暮时分,夕阳绮丽似血,十六扇格子窗门投下纵横的光影,殿内百花争艳。
摆在正中央的是寒山寺僧人栽培的绿梅,枝干盘虬,花已残败,犹有冷香萦绕。
傅润放下折扇,眸光凛冽,“孤看今日这动静,你们是打定主意都要作一首长诗了。也好,长诗之开合,宋以来莫有胜于苏子者……孤记得苏轼在杭州任上正值安石行新法,抱负难展,见酷法庸官扰民,屡有同情不忍之作。如今杭州又如何?尽可以入诗,不拘俗雅。”
由黄剑泉、何自愚带头,官员们低声称是,愈发不敢下笔,字字斟酌,生怕害了全家性命。
傅润起身走下玉阶,见一人写得尤其大汗淋漓,脚步一顿。
自有太监递呈此人诗作。
“……你是长治四年的榜眼?当时父皇本要选你做状元,但元勉嫌你诗赋缠绵温柔、不是正格。”
“是、是,微臣惶恐……臣确实不大通诗、诗赋。”
傅润笑,“是个老实人。孤看你这首诗写得寻常,自序倒洋洋洒洒写了三页纸,难为你了。”
他心里有数,哪些震慑一番或可留用,哪些留不得——三月初便敲定了一份名单。
不如说今日有这么多官员狼狈地从杭州跑来宣誓忠心,他还有一点吃惊。
傅润边读诗边问话,在对方结巴应答的间隙想了想:大抵是有黄、何二人率先倒戈的缘故罢。
官员们的诗越写越长,自序、自注一加再加,说是毕生呕心沥血之作绝不为过。
夜幕降临,太监收走诗稿。众人仍旧跪伏在地,个个手腕充血酸胀,手心汗淋淋拿不住笔。
傅润已在侧殿用过膳,吩咐道:“拿火盆来,连日下雨,屋子里湿气太重。”
他站着翻看诗稿,分别点评,态度不冷不淡的,翻完最后一篇,叹道:“出去罢。”
无一人敢动。
黄剑泉双腿有旧伤,久跪久坐,此时腰部以下已失去知觉,全凭两位同僚暗中帮扶一二。
傅润沉吟不语,蓦然发作,狠踹了一脚黄剑泉,冷笑道:“你是汉人、是占城(今越南)人?”
黄剑泉爬起来,膝行着回到原位,低头垂手吞咽唾沫,“回陛下,臣是汉人。”
“你是汉人,哈,你是汉人,你还记得你是汉人!你是孤的平章政事、是太子的平章政事?”
“自、自然是陛下的平章政事。”
傅润再瞥一眼何自愚,“四月初,孤的人去杭州搜查番船,一无所获,你们是这样想的,是不是?番船内藏有蹊跷,你们当孤愚昧不知。占城人通过石斌引介与太子勾结,意图用硫磺火烧杭州城,继而太子就可以借机发难,说孤即位四年滥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这些你们都知道,但你们没有一个人告诉孤。杭州一百万人口,远比不上你们一家子的狗命,是不是?”
这话说得忒重!
黄剑泉面色发白,嘴唇青紫,战战兢兢几次想开口辩解。
君臣二人目光隔空交汇。
心虚者先怯懦。
傅润拔出剑挑一沓诗稿送入火盆,如玉面容在扑朔的火光中显得傲慢而光明。
他总是笑,常常懒洋洋的,可他真动了杀心的时候,谁也不敢拿“美人”这轻佻的称呼形容他。
“都出去罢。”傅润侧身看向墙角龙凤交首玫瑰掐丝样式的西洋钟,“时辰不早了。作一首诗而已,竟耗去半日光景!以为做得好的,随王长全去偏殿用饭,以为做得不好的——哼。君无戏言。”
何自愚思及家中老妻与儿孙,不禁泪流满面,心下大恸,知道自己是万万活不成了。
黄剑泉亦如此想,毅然决然叩首四次,泣不成声:“臣罪该万死。愿陛下息怒。”
傅润定定地打量他两个。
春风和煦,吹动檐下金铃,一时满室充斥清泠之音。
傅润按下在苏州问斩以儆效尤的念头,将镶嵌珠玉的佩剑收回腰间刀鞘,冷声道:
“知情不报,亦是反贼;袖手旁观,通敌番人,罪加一等,你们是昏了头!
“来人,砍了丞相右手,押解京都。”
……
苏州城宵禁迟,街头巷尾漂浮着馄饨和糖糕的香气。
感念文宗朝风雅的老人自发地祷祝先帝冥寿,旁边围着一群落第的酸腐秀才看热闹。
傅润背手站在高楼上眺望月色,神情寂寞,“彗之,我——”
他忽然想起赵彗之和飞玄一同去杭州了,垂下眼眸,一口喝尽碗中汤药。
*
杭州城外的火烧了两天两夜。
阿图鲁儿的尸体被烧干了,皮和骨头黏在桅杆上扒都扒不下来,最后随桅杆掉入江底。
城内的百姓和外来做生意的番人则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谨慎的人家连烧火做饭也不怎么敢。
街上只有骑马挥鞭来回呼喝的北海军。
元勉坐在石府的密室里,衣袖沾血,一声不吭地喝茶。
唯一的烛火兀地微弱如黄豆。
元勉整个人落在阴影中,如释重负,叹息道:“来得不迟。你若是为陛下,可安心了。”
赵彗之掩下少许讶然,示意在外搜寻的飞玄不要轻举妄动。
元勉懒得瞧来人是哪个暗卫,说:“你回去禀报陛下,就说……太医罗住春、廉万户遗失的书信——不,是所有对陛下不利的东西……都解决了。请陛下尽早回京,不必再以身试险。”
老人白发苍苍,目光炯然,瞟见地面的影子一步步后退消失,复又自顾自喝茶解渴。
他不是太子党。
元勉为人耿介,年少得志青云直上,遭小人嫉恨,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屡迁屡调,中年再回京都做官,内里已是沉默寡言的性格,万没有想到自己在皇次子眼中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奸臣。
陇右元氏子弟,顶天立地,人人熟读经史,深知忠于君父(皇帝)的道理,怎会参与党争!
当年他因文宗的意思指点在六部行走的太子、为太子招募兵马……后来文宗急诏他入宫商议,意思是让他分担了谋逆的罪名。他是纯臣,只为皇帝办事,想了想,虽犹豫,还是领了旨。
再后来,文宗升遐,皇次子润即位,元勉理所当然以辅佐新君为己任——
这不必特意挑个时机表忠心罢?又不是阉人。
上朝装糊涂是为躲避李季臣等人的谋害,包大振在明,他在暗,如此保住京都和最要紧的武库司;
至于递折子劝谏陛下“为政以德”,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绝没有暗藏嘲讽;
请程淑人推荐自家女孩儿入宫为妃,则是为陛下与皇后成婚三年无子嗣的事着急的缘故……
年过七十的西北汉子饱经风霜,官复原职后愈发不善言辞,钻了牛角尖只知埋头做实事。
密室阴冷幽暗,烧成灰烬看不出原样的“罪证”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元勉两夜未眠,一个劲喝茶提神,想到总算解决了陛下留在江南的麻烦,颇觉快意高兴。
他想他还算“年轻”,还可以为陛下除了李季臣。
若陛下要动赵家父子,他的门生遍天下,他元家从前亦是武将世家,也很能帮把手罢。
*
赵彗之出了密室,一路不见飞玄,正想撤退,却在官巷里遇见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他从未见过面的三哥赵彰之。
第七十三章 生辰
傅润疑心重,是以直到赵彗之动身,方含糊地透露一点风声,说北海军已在钱塘江口埋伏着。
夜深风凉,青石板坑坑洼洼蓄满雨水,星河倒映其中。
赵彗之的双脚像是在原地扎了根,手腕悄然紧绷,旋即反握短刀。
他不确定这位将军打扮的青年的身份和意图。
赵彰之也在打量眼前的蒙面少年,想到什么,短促地笑了一声,双手抱臂打趣道:
“今日不打架,我同那波斯儿刚打了一场——他不讲理也不认输,小小年纪耍赖偷袭——我就把他扔臭水沟里了,没事,死不了。说回你罢,赵、欃、枪,是我赵家人,久仰大名。”
赵彗之在出宫后的四个月里又长高两寸。
一头黑发用青绳绑束于脑后,身着苍服劲装,肩宽腿长,骨气凌冽,如一柄寒霜剑。
只是未真刀实枪地上过战场,纵然气力奇多、勇猛无畏,肩背较之父兄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