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聂晋眉头一皱:“裴靖逸?”
梅公子施施然地向外走,雪色貂裘扫过门槛,头也不回道:“我随时候着聂大人来抓我……”
似是有意拖长尾音,他带着几分慵懒的鼻音,“可别让我等太久了呀。”
最后一个音节微微上扬,像把小钩子似的轻轻挠在人心尖上,那声“呀”带着气音,既像撒娇又像挑衅。
聂晋神色冷静生硬,官服领口处,却能清晰看到颈动脉在剧烈勃动。
第25章 他又不是顾怀玉养的狗。……
顾怀玉说有“实事”要裴靖逸办, 他进了寺庙才知道,敢情是让他来当监工。
香火缭绕的大雄宝殿前支着几口大锅,粥棚排得整整齐齐。
他挺拔高大的身板, 即便穿着宽袍大袖便服,也难掩一身凌厉的匪气。
一走进庙门, 就惹得众人纷纷侧目,几个正在排队的老妇人甚至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半步。
小沙弥拿着木勺, 战战兢兢地给灾民分粥。
老住持见他进来, 局促地搓着双手,笑得慈眉善目, “这位军爷!这边请!”
裴靖逸径直走到粥锅前,随手抄起木勺在锅里搅了搅, 米粒还算饱满,粥汤浓稠适中。
住持跟在他身后, 殷切道:“军爷放心,相爷有令要本寺照顾好灾民, 贫僧岂敢怠慢?”
裴靖逸鼻间溢出一声嗤笑,随手将木勺扔回锅里, 发出“咣当”一声响。
小沙弥们吓得一哆嗦,差点打翻粥碗。
“每日供粥多少?”他漫不经心地问。
“回将军,早中晚各一锅, 每锅......”
“账册拿来。”
住持忙不迭递上簿子,裴靖逸随手翻过几页, 眉尖微微挑起。
这账做得漂亮, 连每勺粥的分量都记得清清楚楚。
但他又不是第一天做官,哪能不知其中的门道?自幼在镇北军长大,这些糊弄人的把戏他见得多了。
上头下来视察, 下面就做足表面功夫,等巡察的人一走,该掺水的掺水,该克扣的克扣。
一层糊弄一层,最后到灾民嘴里的,怕是喂鸡都嫌不够。
“将军可要用些斋饭?”
住持小心翼翼地问,却向身后的小沙弥使个眼色。
裴靖逸稍一眯眼,见那小沙弥的手正往袖子里摸,怕是早已准备好“孝敬”的银票。
这戏码他见得多了,小动作一起,后头的套路他司空见惯。
送礼不光看心意,还得讲门道,官阶越高,码子越大,左右随从、办事师爷,也都讲究“雨露均沾”。
谁出面、谁收钱、谁开口提账,他全门儿清。
那些视察的官员不就是为了这个?拿够好处,自然会对账册上那些猫腻睁只眼闭只眼。
顾怀玉确实宠他,将这种“好差事”交给他来办。
小沙弥堆着满脸谄笑凑上前来,裴靖逸淡淡扫一眼,吓得小沙弥踉跄倒退几步,他转身就走,没工夫跟这帮秃驴扯皮。
还未走出寺庙,迎面遇上柳二郎。
柳二郎原本跟在顾怀玉身边伺候,也被顾怀玉扔出来办事,一见裴靖逸,当即拉下脸:“原来你在这儿?早知道我就不来了。”
裴靖逸抱着手臂,眉头微挑,“怎么?顾相不放心我?”
怕他一时兴起,宰几个秃驴玩?
柳二郎看不顺眼他,那日他掐顾怀玉脖子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于是没好气地说:“我看相爷是这个意思,将军性子急,要是掐死和尚,谁给你善后?”
裴靖逸扫一圈寺庙的红墙青瓦,自嘲地嗤笑:“这帮秃驴账做得漂亮,粥也熬得浓,我能挑什么毛病?”
柳二郎见他不知情,不由冷笑道:“账做得漂亮?那是因为他们怕相爷。”
说罢,他皮笑肉不笑,“你不知吧?相爷每日会派人突袭抽查寺庙道观,若发现粥里掺水,账目作假……”
裴靖逸唇角微挑,“宰了?”
柳二郎笑而不答,只淡淡道:“昨夜慈云寺被抓到克扣粥米,相爷让人把粥烧得滚烫,当着那群和尚的面,一滴不剩地灌进住持嘴里。”
裴靖逸眸光乍然发亮,舌尖抵着上颚轻啧一声,“狠。”
“住持肚子吃个滚饱,给活活烫死了。”
柳二郎说完一笑,脸上透着股与有荣焉的得意劲儿,“现在这满城的寺庙,没人敢在相爷眼皮子底下耍花样。”
说完,柳二郎看向他,意味深长地道:“相爷哪比得上将军狠,将军掐了相爷的脖子都能全身而退,您才是真狠啊!”
裴靖逸哼笑一声,若论起狠来,他跟顾怀玉不是一个路子。
他在战场上杀人,讲究的是痛快,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血溅三尺。
可顾怀玉这手滚粥灌喉,烫烂五脏,既不见血又不脏手,还让满城和尚都记住了教训。
手段阴毒是阴毒,可偏偏毒得漂亮,毒得精准,毒得让人……心痒难耐。
怪不得满朝文武背地里都叫顾怀玉“顾猫”。
真就像只猫儿,连害人性命都能害得这般赏心悦目。
裴靖逸出了寺庙,又在城中几处道观、粥棚转了一圈。
京城里的景象与平日并无不同,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安宁祥和,比平日里还要热闹几分。
这反倒令他眉头蹙起。
按理说,十万灾民入城,早该闹得鸡飞狗跳。
他在边关见过太多流民作乱的惨状,抢粮、偷盗、奸/淫,最后不得不派兵镇压。
但眼前的京城,竟比平日还要井然有序。
他走过街巷,竟连一个失控的都没看见,街边铺子照常开门,挑担的贩夫在吆喝,巡逻的捕快都比平日少了。
“有意思……”他拦住一个巡逻的小吏,旁敲侧击问道:“最近城中可太平?”
那小吏见他人高马大,惴惴不安地说:“太平啊!”
裴靖逸拽着衣领,凑近一些低声问:“江州来的——”
小吏立即会意,擦着头上冒出的虚汗,“原来您想问这个,相爷早就安排妥当了,商户聘用江州来的灾民能减税,现在江州来的可抢手了!”
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街对面,一张招工告示赫然贴在门边:
【本铺招车夫、伙计、打杂,限江州灾民,报官入册,即日上工。】
裴靖逸松开小吏的衣领,走马观花般沿着街巷继续前行。
各家商铺门前都贴着醒目的招工红纸,上面清一色写着“急招江州工”。
布庄里,灾民妇女们正麻利地纺线,酒楼外,几个年轻力壮的灾民在搬运酒坛,连药铺门口都有老者在分拣药材。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做工的灾民虽衣衫褴褛,却个个神色安定,不见半点流民常见的惶恐与戾气。
几个孩童甚至围在糖人摊前,眼巴巴地看着摊主捏糖人。
裴靖逸立在摊前,难得盯着糖人若有所思。
他原以为顾怀玉所谓的“实事”不过就是朝廷的一贯做派,做做样子糊弄人,没想到竟是这般滴水不漏的安排。
从寺庙的粥棚到街巷的工坊,一环扣一环,将十万灾民化整为零,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京城的生活。
自并州到京城来,他见过的文官不计其数,一个个却大同小异。
奏折写得花团锦簇,话说得天花乱坠,真到办事时却一塌糊涂。
那些个劳什子的学士,连最基本的军粮调度都能搞得一团乱麻,那些个地方官员,遇到灾情除了写请罪折子外束手无策。
可如今在这京城街头,他却破天荒地停了下来。
粥棚不空,工坊有活,灾民不闹,商户贴榜,一环接一环,滴水不漏,全像有人提前预判、提前铺排。
顾怀玉说的“实事”,原来真是实事。
“喂!裴将军!”
柳二郎小跑着追上来,脸上带着几分不情愿,“相爷要回府了,叫你一道回去。”
裴靖逸微微点头,跟着柳二郎往前走去。
转过街角,就见一处发放棉衣的摊位前排着长队,差役正在给灾民分发灰扑扑的棉衣。
那棉衣的气味不好闻,连差役都掩着鼻子,嫌弃溢于言表。
裴靖逸的狗鼻子灵得很,隔着长长距离,便能嗅到其中几味防虫去虱的草药。
柳二郎见他往街角看,撇撇嘴解释道:“你可别误会,相爷这样做,都是为了他们好,若不是——”
“我知道。”
裴靖逸截断他的话,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柳二郎小跑着跟上,只见这位将军的背影挺拔如松,每一步都踏得干脆利落,像是要把什么情绪都碾进青石板里。
他走得太快,以至于柳二郎不得不气喘吁吁地喊:“你慢些!相爷的轿子就在前面拐角!”
裴靖逸却恍若未闻,反而越走越快。
他并非书香门第出身的沈浚,也不是眼里不揉沙的聂晋,他是真正见过尸山血海的人,见识过城破之后的炼狱景象。
梅公子施施然地向外走,雪色貂裘扫过门槛,头也不回道:“我随时候着聂大人来抓我……”
似是有意拖长尾音,他带着几分慵懒的鼻音,“可别让我等太久了呀。”
最后一个音节微微上扬,像把小钩子似的轻轻挠在人心尖上,那声“呀”带着气音,既像撒娇又像挑衅。
聂晋神色冷静生硬,官服领口处,却能清晰看到颈动脉在剧烈勃动。
第25章 他又不是顾怀玉养的狗。……
顾怀玉说有“实事”要裴靖逸办, 他进了寺庙才知道,敢情是让他来当监工。
香火缭绕的大雄宝殿前支着几口大锅,粥棚排得整整齐齐。
他挺拔高大的身板, 即便穿着宽袍大袖便服,也难掩一身凌厉的匪气。
一走进庙门, 就惹得众人纷纷侧目,几个正在排队的老妇人甚至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半步。
小沙弥拿着木勺, 战战兢兢地给灾民分粥。
老住持见他进来, 局促地搓着双手,笑得慈眉善目, “这位军爷!这边请!”
裴靖逸径直走到粥锅前,随手抄起木勺在锅里搅了搅, 米粒还算饱满,粥汤浓稠适中。
住持跟在他身后, 殷切道:“军爷放心,相爷有令要本寺照顾好灾民, 贫僧岂敢怠慢?”
裴靖逸鼻间溢出一声嗤笑,随手将木勺扔回锅里, 发出“咣当”一声响。
小沙弥们吓得一哆嗦,差点打翻粥碗。
“每日供粥多少?”他漫不经心地问。
“回将军,早中晚各一锅, 每锅......”
“账册拿来。”
住持忙不迭递上簿子,裴靖逸随手翻过几页, 眉尖微微挑起。
这账做得漂亮, 连每勺粥的分量都记得清清楚楚。
但他又不是第一天做官,哪能不知其中的门道?自幼在镇北军长大,这些糊弄人的把戏他见得多了。
上头下来视察, 下面就做足表面功夫,等巡察的人一走,该掺水的掺水,该克扣的克扣。
一层糊弄一层,最后到灾民嘴里的,怕是喂鸡都嫌不够。
“将军可要用些斋饭?”
住持小心翼翼地问,却向身后的小沙弥使个眼色。
裴靖逸稍一眯眼,见那小沙弥的手正往袖子里摸,怕是早已准备好“孝敬”的银票。
这戏码他见得多了,小动作一起,后头的套路他司空见惯。
送礼不光看心意,还得讲门道,官阶越高,码子越大,左右随从、办事师爷,也都讲究“雨露均沾”。
谁出面、谁收钱、谁开口提账,他全门儿清。
那些视察的官员不就是为了这个?拿够好处,自然会对账册上那些猫腻睁只眼闭只眼。
顾怀玉确实宠他,将这种“好差事”交给他来办。
小沙弥堆着满脸谄笑凑上前来,裴靖逸淡淡扫一眼,吓得小沙弥踉跄倒退几步,他转身就走,没工夫跟这帮秃驴扯皮。
还未走出寺庙,迎面遇上柳二郎。
柳二郎原本跟在顾怀玉身边伺候,也被顾怀玉扔出来办事,一见裴靖逸,当即拉下脸:“原来你在这儿?早知道我就不来了。”
裴靖逸抱着手臂,眉头微挑,“怎么?顾相不放心我?”
怕他一时兴起,宰几个秃驴玩?
柳二郎看不顺眼他,那日他掐顾怀玉脖子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于是没好气地说:“我看相爷是这个意思,将军性子急,要是掐死和尚,谁给你善后?”
裴靖逸扫一圈寺庙的红墙青瓦,自嘲地嗤笑:“这帮秃驴账做得漂亮,粥也熬得浓,我能挑什么毛病?”
柳二郎见他不知情,不由冷笑道:“账做得漂亮?那是因为他们怕相爷。”
说罢,他皮笑肉不笑,“你不知吧?相爷每日会派人突袭抽查寺庙道观,若发现粥里掺水,账目作假……”
裴靖逸唇角微挑,“宰了?”
柳二郎笑而不答,只淡淡道:“昨夜慈云寺被抓到克扣粥米,相爷让人把粥烧得滚烫,当着那群和尚的面,一滴不剩地灌进住持嘴里。”
裴靖逸眸光乍然发亮,舌尖抵着上颚轻啧一声,“狠。”
“住持肚子吃个滚饱,给活活烫死了。”
柳二郎说完一笑,脸上透着股与有荣焉的得意劲儿,“现在这满城的寺庙,没人敢在相爷眼皮子底下耍花样。”
说完,柳二郎看向他,意味深长地道:“相爷哪比得上将军狠,将军掐了相爷的脖子都能全身而退,您才是真狠啊!”
裴靖逸哼笑一声,若论起狠来,他跟顾怀玉不是一个路子。
他在战场上杀人,讲究的是痛快,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血溅三尺。
可顾怀玉这手滚粥灌喉,烫烂五脏,既不见血又不脏手,还让满城和尚都记住了教训。
手段阴毒是阴毒,可偏偏毒得漂亮,毒得精准,毒得让人……心痒难耐。
怪不得满朝文武背地里都叫顾怀玉“顾猫”。
真就像只猫儿,连害人性命都能害得这般赏心悦目。
裴靖逸出了寺庙,又在城中几处道观、粥棚转了一圈。
京城里的景象与平日并无不同,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安宁祥和,比平日里还要热闹几分。
这反倒令他眉头蹙起。
按理说,十万灾民入城,早该闹得鸡飞狗跳。
他在边关见过太多流民作乱的惨状,抢粮、偷盗、奸/淫,最后不得不派兵镇压。
但眼前的京城,竟比平日还要井然有序。
他走过街巷,竟连一个失控的都没看见,街边铺子照常开门,挑担的贩夫在吆喝,巡逻的捕快都比平日少了。
“有意思……”他拦住一个巡逻的小吏,旁敲侧击问道:“最近城中可太平?”
那小吏见他人高马大,惴惴不安地说:“太平啊!”
裴靖逸拽着衣领,凑近一些低声问:“江州来的——”
小吏立即会意,擦着头上冒出的虚汗,“原来您想问这个,相爷早就安排妥当了,商户聘用江州来的灾民能减税,现在江州来的可抢手了!”
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街对面,一张招工告示赫然贴在门边:
【本铺招车夫、伙计、打杂,限江州灾民,报官入册,即日上工。】
裴靖逸松开小吏的衣领,走马观花般沿着街巷继续前行。
各家商铺门前都贴着醒目的招工红纸,上面清一色写着“急招江州工”。
布庄里,灾民妇女们正麻利地纺线,酒楼外,几个年轻力壮的灾民在搬运酒坛,连药铺门口都有老者在分拣药材。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做工的灾民虽衣衫褴褛,却个个神色安定,不见半点流民常见的惶恐与戾气。
几个孩童甚至围在糖人摊前,眼巴巴地看着摊主捏糖人。
裴靖逸立在摊前,难得盯着糖人若有所思。
他原以为顾怀玉所谓的“实事”不过就是朝廷的一贯做派,做做样子糊弄人,没想到竟是这般滴水不漏的安排。
从寺庙的粥棚到街巷的工坊,一环扣一环,将十万灾民化整为零,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京城的生活。
自并州到京城来,他见过的文官不计其数,一个个却大同小异。
奏折写得花团锦簇,话说得天花乱坠,真到办事时却一塌糊涂。
那些个劳什子的学士,连最基本的军粮调度都能搞得一团乱麻,那些个地方官员,遇到灾情除了写请罪折子外束手无策。
可如今在这京城街头,他却破天荒地停了下来。
粥棚不空,工坊有活,灾民不闹,商户贴榜,一环接一环,滴水不漏,全像有人提前预判、提前铺排。
顾怀玉说的“实事”,原来真是实事。
“喂!裴将军!”
柳二郎小跑着追上来,脸上带着几分不情愿,“相爷要回府了,叫你一道回去。”
裴靖逸微微点头,跟着柳二郎往前走去。
转过街角,就见一处发放棉衣的摊位前排着长队,差役正在给灾民分发灰扑扑的棉衣。
那棉衣的气味不好闻,连差役都掩着鼻子,嫌弃溢于言表。
裴靖逸的狗鼻子灵得很,隔着长长距离,便能嗅到其中几味防虫去虱的草药。
柳二郎见他往街角看,撇撇嘴解释道:“你可别误会,相爷这样做,都是为了他们好,若不是——”
“我知道。”
裴靖逸截断他的话,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柳二郎小跑着跟上,只见这位将军的背影挺拔如松,每一步都踏得干脆利落,像是要把什么情绪都碾进青石板里。
他走得太快,以至于柳二郎不得不气喘吁吁地喊:“你慢些!相爷的轿子就在前面拐角!”
裴靖逸却恍若未闻,反而越走越快。
他并非书香门第出身的沈浚,也不是眼里不揉沙的聂晋,他是真正见过尸山血海的人,见识过城破之后的炼狱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