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那妇人突然拉着孩子朝发放处跪下,额头重重磕在地上:“谢相爷活命之恩!”
跪倒的不止一人。
聂晋眼底掀起微不可察的涟漪。
他曾断过高官的案,也曾废过宗亲,心硬如铁,眼中只有律条、证据、定罪三物。
可如今第一次,有东西刺破了这三样东西之外的世界。
属官迟疑地请示:“大人?可要卑职去传衙役收缴赃物?”
聂晋微微摇头,从未遇过这么难办的案子,半响才道:“先随我下楼查验。”
他带着属官穿过人群,径直走向发放棉衣的木架。
随着距离拉近,那些棉衣的细节越发清晰,背后赫然用朱砂写着“赈衣户配”四个大字,下摆缝着刺眼的蓝边粗布,远看竟似裹尸布般扎眼。
“这……”属官倒吸一口冷气。
聂晋伸手取过一件,顿时被刺鼻的气味熏得皱眉。
这棉衣不仅浸过某种药水,内衬还缝着块靛青布条,上面用墨笔编号“丁未七十三”,活像是给牲口打的标记。
“这位公子要领衣?”差役斜眼打量,“先去旁边排队。”
聂晋面不改色,一板一眼问:“朝廷赈灾,为何选在闹市?蓝布镶边又是何意?”
差役见他衣着不俗,样貌冷峻,才耐着性子说:“我们管事的定的规矩,领了这衣裳,三个月内不得进出酒楼,您看这蓝边多显眼,跑堂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荒唐!
聂晋脸色发冷,这像是什么赈灾?分明是将灾民当贼防!
发放地点不在府衙,而在这报慈寺口这样人来人往之地,还挂着“赈衣三日”大旗,四个杂役高声维持秩序,大呼排队登记,声势浩大。
太过折辱灾民。
差役看他堵在那不说话,甩着手中名册要将他赶开:“一边去!别耽误我们发衣——”
“大理寺办案。”
聂晋从怀中取出一块乌木腰牌,在差役眼前一晃,那腰牌黑底金字,“大理寺卿聂”五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冷芒。
差役的脸色瞬间煞白,膝盖一软就要跪倒。
聂晋干脆利落收起腰牌,“本官要见此处管事。”
那差役哪敢拒绝?京城谁不知晓这位铁面判官的大名,民间传说他提刀问案,王爷都得脱层皮,<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更传他只信律条,不认人情,沾上就是一刀一炷香,死活全靠天命。
差役战战兢兢地向前走,乌压压人群里钻出几个大理寺的便衣,外衫一扒,露出清一色玄衣皂靴,一言不发地跟在聂晋身后。
一行人浩浩荡荡,跟着差役进了一间清雅民宅。
那差役哭丧着脸,走到门前说:“梅公子,大理寺的聂大人要见您!”
屋里头静了半响,响起的声音清越如玉磬,“请。”
差役小心翼翼推开门,聂晋抬步跨入,身后的皂隶按刀跟进。
扑面而来的热气袭人,屋子里烧着七八个碳炉,那位梅公子坐在案几后,清瘦肩头披着雪色貂皮,发冠垂下的金丝流苏随他抬头的轻轻一晃。
聂晋清晰听到身后几声倒抽冷气的声音。
“啪嗒”一声响,不知谁的腰刀竟掉在了地上。
梅公子处变不惊,目光上下打量一遍聂晋,“久闻聂大人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卓尔不凡。”
聂晋这才惊觉自己竟盯着对方失了神。
他当即移开视线,却见随行的众人个个呆若木鸡,一个个臊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梅公子似早已习惯这种场面,手臂一伸,“诸位请坐,看茶。”
聂晋冷淡摇头,负手而立道:“不必看茶,大理寺问案,不需虚礼。”
他一侧头,随行属官立刻上前,展开一卷宣纸,墨笔已蘸好。
“记录。”
屋内气氛顿时一紧。
梅公子看向那展开的宣纸,按照大理寺的规矩,问案的每一句话都记录在案,他眉头微微一挑,“敢问聂大人,我犯了何罪?”
聂晋正是来跟他论罪的,开门见山地问:“你在顾瑜手下作何职位?”
听到宰执的大名,梅公子眉尖挑得更高,反问道:“聂大人觉得我像做什么的?”
聂晋面无表情,声音冷硬如铁:“依《刑统》卷七第十三则,人犯须如实应答。”
梅公子:“……”
好无趣的人。
他盯着聂晋片刻,忽然笑了笑,如实地道:“我什么都管,应当是总管?”
聂晋点头,低声道:“记录。”
属官提笔写下。
聂晋再度开口,眼神犀利如刀,“可知此处赈衣所用棉花,未经工部核准,未报三省,未走户部批文?”
梅公子微微一点头,“知。”
聂晋等的就是他这个字,咄咄逼人地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梅公子本是斜斜地倚在椅子里,听到这句,眼眸一亮,忽地坐起身子,跃跃欲试地问:“聂大人这是要抓我?”
聂晋脸上毫无波澜,只冷冷回道:“本官此来,只为查清真伪,并未定罪。”
“若案情属实,照章定断,自有法司处置。”
梅公子一手懒懒支起下巴,眸光在他身上缓慢扫量,“我听说聂大人拿问朝廷命官,先要打三十廷杖。”
稍稍地一顿,他指尖轻叩案几边缘,声音示弱般软了几分,“我身子骨薄弱,还请聂大人手下留情。”
说着像是被自个逗笑了,他这一笑,眼尾微挑的弧度带着几分狡黠,肤色愈发欺霜赛雪,艳丽得叫人挪不开眼。
聂晋呼吸一滞,心神不宁,下意识别开视线。
“聂大人为何不看我?”
梅公子似是找到一个新奇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追着聂晋问:“方才不是看得很起劲么?”
这话一出,案前执笔的属官险些把笔头捅歪,身后的两名皂衣也皆是一震,忍不住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跟了聂晋这些年,第一次见这位铁面判官被人调戏的无言以对。
聂晋目光投在他脸上,沉声道:“本官问案,请自重。”
梅公子后背靠回椅子里,漫不经心一扬下巴,“聂大人倒是问,别光顾着看我。”
聂晋置之不理,语气恢复一贯的板正,“这批棉花你们绕开中书,绕开户部,甚至不交兵部备案,调拨流程全无,出仓无票,支数不明。”
“哪怕你赈济百姓,也不能脱律条之外。”
梅公子眼底的戏谑的意味散去,慢悠悠地问:“聂大人可知,一套完整流程,从中书审议、户部核账、工部呈报、兵部出令、太府走账,再送至织造、交至绣坊、批发入库、张榜发放需几日?”
聂晋眉头微蹙:“按《大宸会典》,特事特办,最快七日可……”
“七日?”
梅公子扑哧笑出声,雪白的玉指掩着鼻尖,笑吟吟地道:“几年前河东闹蝗灾,就是按照这个办的,等到赈灾粮运到河东,足足过去三个月。”
“聂大人猜猜,饿死多少人?”
聂晋静静盯着他,未出声回答。
记录的属官抬起头来,脸色发白,却忍不住问:“多少?”
梅公子歪过头去,微眯着眼似是再回忆,语气懒散的毫无波澜,“记不得了,尸首都被吃干净了,怎么记?谁来记?”
屋内鸦雀无声。
聂晋向来挺直的背脊微不可察地晃了晃,仿佛被人当胸捅了一刀。
梅公子饶有兴味。观察着这位铁面判官的反应,看他喉结艰难地滚动,看着他紧抿的唇线微微发抖,再次轻声问:“聂大人还要抓我么?”
聂晋微微一闭眼,再次睁开眼,声音低沉而坚决:“赈济百姓,本官可以理解,但将灾民当贼防,当街羞辱——”
“本官不能容忍,从今日起,大理寺接管此事,所有发放流程皆改于府衙内堂,棉衣重制、除味、剪边,令工部连夜补报批文,再定分发人名册。”
他说完,转头吩咐属官:“传我令,遣人封此处发放点,移物入府,交大理寺亲办。”
属官应声而去,屋内几名皂衣也默然退出。
梅公子别有深意的目光瞧他,轻轻叹口气:“我劝聂大人别改我的法子,你太年轻,办案尚可,但赈灾,你不懂。”
屋子里只剩下二人,聂晋端量一遍他的脸,见他也不过二十来岁,语气却“老成持重”,仿佛历经风霜,“本官不懂?你懂?”
梅公子轻轻一点头,他站起身,走到聂晋身侧,凑过去靠得极近。
几乎是贴在他耳边说话:“聂大人若是遇到麻烦,就来找我罢,我见不得好人吃亏。”
聂晋嗅到他身上的香泽,如同被蜂蛰一般撤开,这句话倒是提醒了他,“此案尚未结案,本官会随时传唤你,留下你的姓名住址。”
梅公子双手慢条斯理裹紧肩头貂裘,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戏谑,“聂大人去问裴度吧,他清楚我的底细。”
跪倒的不止一人。
聂晋眼底掀起微不可察的涟漪。
他曾断过高官的案,也曾废过宗亲,心硬如铁,眼中只有律条、证据、定罪三物。
可如今第一次,有东西刺破了这三样东西之外的世界。
属官迟疑地请示:“大人?可要卑职去传衙役收缴赃物?”
聂晋微微摇头,从未遇过这么难办的案子,半响才道:“先随我下楼查验。”
他带着属官穿过人群,径直走向发放棉衣的木架。
随着距离拉近,那些棉衣的细节越发清晰,背后赫然用朱砂写着“赈衣户配”四个大字,下摆缝着刺眼的蓝边粗布,远看竟似裹尸布般扎眼。
“这……”属官倒吸一口冷气。
聂晋伸手取过一件,顿时被刺鼻的气味熏得皱眉。
这棉衣不仅浸过某种药水,内衬还缝着块靛青布条,上面用墨笔编号“丁未七十三”,活像是给牲口打的标记。
“这位公子要领衣?”差役斜眼打量,“先去旁边排队。”
聂晋面不改色,一板一眼问:“朝廷赈灾,为何选在闹市?蓝布镶边又是何意?”
差役见他衣着不俗,样貌冷峻,才耐着性子说:“我们管事的定的规矩,领了这衣裳,三个月内不得进出酒楼,您看这蓝边多显眼,跑堂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荒唐!
聂晋脸色发冷,这像是什么赈灾?分明是将灾民当贼防!
发放地点不在府衙,而在这报慈寺口这样人来人往之地,还挂着“赈衣三日”大旗,四个杂役高声维持秩序,大呼排队登记,声势浩大。
太过折辱灾民。
差役看他堵在那不说话,甩着手中名册要将他赶开:“一边去!别耽误我们发衣——”
“大理寺办案。”
聂晋从怀中取出一块乌木腰牌,在差役眼前一晃,那腰牌黑底金字,“大理寺卿聂”五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冷芒。
差役的脸色瞬间煞白,膝盖一软就要跪倒。
聂晋干脆利落收起腰牌,“本官要见此处管事。”
那差役哪敢拒绝?京城谁不知晓这位铁面判官的大名,民间传说他提刀问案,王爷都得脱层皮,<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更传他只信律条,不认人情,沾上就是一刀一炷香,死活全靠天命。
差役战战兢兢地向前走,乌压压人群里钻出几个大理寺的便衣,外衫一扒,露出清一色玄衣皂靴,一言不发地跟在聂晋身后。
一行人浩浩荡荡,跟着差役进了一间清雅民宅。
那差役哭丧着脸,走到门前说:“梅公子,大理寺的聂大人要见您!”
屋里头静了半响,响起的声音清越如玉磬,“请。”
差役小心翼翼推开门,聂晋抬步跨入,身后的皂隶按刀跟进。
扑面而来的热气袭人,屋子里烧着七八个碳炉,那位梅公子坐在案几后,清瘦肩头披着雪色貂皮,发冠垂下的金丝流苏随他抬头的轻轻一晃。
聂晋清晰听到身后几声倒抽冷气的声音。
“啪嗒”一声响,不知谁的腰刀竟掉在了地上。
梅公子处变不惊,目光上下打量一遍聂晋,“久闻聂大人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卓尔不凡。”
聂晋这才惊觉自己竟盯着对方失了神。
他当即移开视线,却见随行的众人个个呆若木鸡,一个个臊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梅公子似早已习惯这种场面,手臂一伸,“诸位请坐,看茶。”
聂晋冷淡摇头,负手而立道:“不必看茶,大理寺问案,不需虚礼。”
他一侧头,随行属官立刻上前,展开一卷宣纸,墨笔已蘸好。
“记录。”
屋内气氛顿时一紧。
梅公子看向那展开的宣纸,按照大理寺的规矩,问案的每一句话都记录在案,他眉头微微一挑,“敢问聂大人,我犯了何罪?”
聂晋正是来跟他论罪的,开门见山地问:“你在顾瑜手下作何职位?”
听到宰执的大名,梅公子眉尖挑得更高,反问道:“聂大人觉得我像做什么的?”
聂晋面无表情,声音冷硬如铁:“依《刑统》卷七第十三则,人犯须如实应答。”
梅公子:“……”
好无趣的人。
他盯着聂晋片刻,忽然笑了笑,如实地道:“我什么都管,应当是总管?”
聂晋点头,低声道:“记录。”
属官提笔写下。
聂晋再度开口,眼神犀利如刀,“可知此处赈衣所用棉花,未经工部核准,未报三省,未走户部批文?”
梅公子微微一点头,“知。”
聂晋等的就是他这个字,咄咄逼人地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梅公子本是斜斜地倚在椅子里,听到这句,眼眸一亮,忽地坐起身子,跃跃欲试地问:“聂大人这是要抓我?”
聂晋脸上毫无波澜,只冷冷回道:“本官此来,只为查清真伪,并未定罪。”
“若案情属实,照章定断,自有法司处置。”
梅公子一手懒懒支起下巴,眸光在他身上缓慢扫量,“我听说聂大人拿问朝廷命官,先要打三十廷杖。”
稍稍地一顿,他指尖轻叩案几边缘,声音示弱般软了几分,“我身子骨薄弱,还请聂大人手下留情。”
说着像是被自个逗笑了,他这一笑,眼尾微挑的弧度带着几分狡黠,肤色愈发欺霜赛雪,艳丽得叫人挪不开眼。
聂晋呼吸一滞,心神不宁,下意识别开视线。
“聂大人为何不看我?”
梅公子似是找到一个新奇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追着聂晋问:“方才不是看得很起劲么?”
这话一出,案前执笔的属官险些把笔头捅歪,身后的两名皂衣也皆是一震,忍不住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跟了聂晋这些年,第一次见这位铁面判官被人调戏的无言以对。
聂晋目光投在他脸上,沉声道:“本官问案,请自重。”
梅公子后背靠回椅子里,漫不经心一扬下巴,“聂大人倒是问,别光顾着看我。”
聂晋置之不理,语气恢复一贯的板正,“这批棉花你们绕开中书,绕开户部,甚至不交兵部备案,调拨流程全无,出仓无票,支数不明。”
“哪怕你赈济百姓,也不能脱律条之外。”
梅公子眼底的戏谑的意味散去,慢悠悠地问:“聂大人可知,一套完整流程,从中书审议、户部核账、工部呈报、兵部出令、太府走账,再送至织造、交至绣坊、批发入库、张榜发放需几日?”
聂晋眉头微蹙:“按《大宸会典》,特事特办,最快七日可……”
“七日?”
梅公子扑哧笑出声,雪白的玉指掩着鼻尖,笑吟吟地道:“几年前河东闹蝗灾,就是按照这个办的,等到赈灾粮运到河东,足足过去三个月。”
“聂大人猜猜,饿死多少人?”
聂晋静静盯着他,未出声回答。
记录的属官抬起头来,脸色发白,却忍不住问:“多少?”
梅公子歪过头去,微眯着眼似是再回忆,语气懒散的毫无波澜,“记不得了,尸首都被吃干净了,怎么记?谁来记?”
屋内鸦雀无声。
聂晋向来挺直的背脊微不可察地晃了晃,仿佛被人当胸捅了一刀。
梅公子饶有兴味。观察着这位铁面判官的反应,看他喉结艰难地滚动,看着他紧抿的唇线微微发抖,再次轻声问:“聂大人还要抓我么?”
聂晋微微一闭眼,再次睁开眼,声音低沉而坚决:“赈济百姓,本官可以理解,但将灾民当贼防,当街羞辱——”
“本官不能容忍,从今日起,大理寺接管此事,所有发放流程皆改于府衙内堂,棉衣重制、除味、剪边,令工部连夜补报批文,再定分发人名册。”
他说完,转头吩咐属官:“传我令,遣人封此处发放点,移物入府,交大理寺亲办。”
属官应声而去,屋内几名皂衣也默然退出。
梅公子别有深意的目光瞧他,轻轻叹口气:“我劝聂大人别改我的法子,你太年轻,办案尚可,但赈灾,你不懂。”
屋子里只剩下二人,聂晋端量一遍他的脸,见他也不过二十来岁,语气却“老成持重”,仿佛历经风霜,“本官不懂?你懂?”
梅公子轻轻一点头,他站起身,走到聂晋身侧,凑过去靠得极近。
几乎是贴在他耳边说话:“聂大人若是遇到麻烦,就来找我罢,我见不得好人吃亏。”
聂晋嗅到他身上的香泽,如同被蜂蛰一般撤开,这句话倒是提醒了他,“此案尚未结案,本官会随时传唤你,留下你的姓名住址。”
梅公子双手慢条斯理裹紧肩头貂裘,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戏谑,“聂大人去问裴度吧,他清楚我的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