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纪风和几个病人都点点头,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但这其中隐藏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重要一环,那就是‘认知’。真正让你伤心的不是‘没考好’这件事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产生的负面认知,比如说‘我太没用了’、‘爸爸妈妈不会再喜欢我了’、‘我完蛋了’,等等。”
  纪风看似坐得很端正,其实已经开始走神画画。
  郁霖歪头看去,见纪风画的是一条冲破玻璃窗户的金鱼,金鱼脖子上挂着一块硕大的奖牌,它眼角流出一滴泪水,玻璃碎片向四周飞散。
  郁霖突然有种被击中的感觉,好像通过这幅小小的简笔画偷窥到了她心灵的一角。
  他转头看纪风的侧脸,头发简单地束在后脑勺,洗澡日已经过去很久了,所以头发有点油,但并不难看;住院这么久,一点也没长胖,脸色跟刚进来的时候一样苍白。纪风没注意到他在看自己,专心地给碎玻璃涂阴影。
  郁霖见她画得投入,不禁想象她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她一定是那种给历史书上人物画像乱涂乱画的人。
  想着想着,郁霖嘴角微微上扬。
  “那位男生?”小姜医生轻声提醒,“我问你,认知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纪风赶紧用胳臂肘把画压住,专心看郁霖出糗。
  “认知的误区有……”郁霖努力回忆刚才刮过的耳边风,“灾难性思维,凡事都往极端了想;还有以偏概全,用某一次事件来概括事情的全貌。”
  他又扯了几个,勉强糊弄过去,小姜医生没再追问。
  纪风憋着笑瞥了郁霖一眼,郁霖瞪回去。两人的小学鸡互啄落在小雪眼中,小雪翻了个白眼。
  小姜医生继续讲课:“当你的认知陷入这些误区,感受也会随之扭曲。比如,这次考试没考好,我觉得‘我的人生完蛋了’,然后很伤心,这是什么误区?”
  底下零零星星几个人一起回答:“灾难性思维。”
  “对,再举个例子,我这次没考好,觉得‘我真是个失败者’,这属于贴标签,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形象,并沉浸对这个形象的想象中。”
  郁霖闲得无聊,想了想,在纸上画出横竖交错的网格。
  纪风在他的网格边打了个问号。
  郁霖凑在她耳边小声说:“五子棋,玩过吗?”
  纪风摇摇头。
  郁霖咋舌,这人不会打牌,也不会麻将,连高中生必备的五子棋也没玩过,她过去十八年到底过的什么日子?
  郁霖写下简单的游戏规则,纪风一看就懂,点头应战。
  小姜医生在上面讲得专注,两人在底下玩得热闹。这种做贼般的感觉让纪风兴奋,过去她鲜少开小差,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她总“做正确的事”。
  第一局,纪风输了,她第一次玩,不会堵郁霖的棋;第二局,纪风吸取教训,光顾着堵他的棋了,自己的棋子七零八落,又输了;第三局、第四局,两人渐渐势均力敌……
  郁霖小声说:“不愧是学霸,进步这么快。”
  纪风颇为得意:“那当然。”
  两颗脑袋因为酣战越凑越近,纪风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和郁霖的胳臂不知道什么时候贴到一起去了,她赶紧坐直。一阵没由来的心虚。
  “学习abc模型,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察自己的认知,理解认知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的。所以,当你想要改变某种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去改变你的认知。比如说,面对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我们可以产生那些正确的认知?”小姜医生问。
  大家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没考好是因为卷子太难了。”“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没考好拉倒,无所谓。”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不是强行去歪曲你对一件事的认知,原本是坏事,硬把它说成好事来自我安慰,而是要形成实事求是的认知。”
  说完,小姜医生让每个人回忆一件勾起自己负面情绪的事情,在纸上用abc模型来拆解,等会儿挨个分享。
  郁霖的a4纸正面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方格,他把纸翻过来,用另一边写。
  在座的都是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的病人,别的不好说,负面情绪多的是。于是大家思考片刻后,都低头刷刷写了起来。
  “尽量回忆你当时的真实感受,不要害怕回到那个场景里,同样的场景,只要改变认知方式,就可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相反的,如果认知方式不变,将来类似的场景发生,你还是会陷入同样的负面情绪。”
  小姜医生边绕着桌子慢慢走边说。
  “今天课堂氛围这么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坦诚地面对自己,跟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听一听别人对这件事的认知,或许能够启发到你。”
  治疗室里一片安静,只能听到笔尖在纸张上摩挲的声音。
  二十多分钟后,小姜医生提醒大家停笔,问有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分享。
  众人低头看眼前密密麻麻的字,都是自己隐秘的心事,怎么好意思拿出来说给这么多人听呢?
  见没人应声,
  小姜医生点名:“刚才那个走神的男生,你先说吧。”
  郁霖给大家讲了他在年级大会上被点名上台接受表彰的事,大家听得义愤填膺。
  郁霖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分析:“这是a,诱发事件。b是我对它的感知,嗯……当时走上讲台的时候,我觉得所有人都在看着我、嘲笑我,我心跳得很快,想要逃出去,甚至死了也行,死了就不用面对这件事了。c,由此产生的情绪是焦虑、绝望,我直接发病,倒在台上了。”
  纪风目瞪口呆,没想到有学校能干出这样的事,她现在算是理解郁霖为什么会被自己吓犯病了,要是自己经历这么一遭,也得犯病。
  小姜医生提问:“我们先来一起区分一下,在他刚才的陈述中,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他的主观感受?”
  纪风思考着回答:“事实是他成绩退步,当众被点名上台,受到全年级师生的围观,最后发病晕倒了。主观感受是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哎不对,这个应该是事实吧?”
  郁霖无语地看了纪风一眼,纪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小雪反驳:“不一定,不是有十个人一起上台吗?就算嘲笑,肯定也不止嘲笑他一个。”
  “对,而且大家一般会嘲笑自己认识的人,对不认识的人不会很关注。”另一位病友补充道。
  “没错,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自己’是很明显的主观感受,还有哪些主观感受?”小姜医生问纪风。
  “还有,他想要逃离那个现场,甚至……去死。”纪风的声音变低。
  小姜医生把几个关键词写到白板上,最后在字母c下面写上“焦虑”。
  “这是郁霖的abc模型,他想要改变焦虑的情绪,就要先改变对这件事的认知。大家一起帮他想想,面对这种情况,他可以产生哪些正确的、客观的认知?”
  一开始大家还很拘谨,后来便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小雪说学校的做法很恶心,应该去教育局举报;有人说这也算是高中三年难忘的回忆,不管原因是什么,至少是站上过学校大舞台的人了;还有人说,应该趁机发表获奖感言。
  郁霖过后,几个病友陆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人是被前男友甩了,有人是考公务员面试失败,还有人是至亲离世……
  每个人说完,大家都会认真讨论对这件事的感想,没有人嘲笑、鄙视,只有真诚的共鸣。
  这样的氛围触动了纪风。
  因此,轮到她的时候,她没讲刚才在纸上写下的那个无关痛痒的小矛盾,转而讲起自己发病那天的故事。
  “去年年底,我们学校开高考动员大会,要求父母都参加,但我爸没空,只有我妈来了。我是发言的学生代表,我妈特别高兴,我印象中她已经很久没那么高兴过了,散会之后她说要带我去吃自助餐。但我们在去饭店的路上,经过初中门口,居然看到我爸和另一个女的一起,带着一个小男生从学校里出来。”纪风自嘲地笑了笑,“原来我爸不参加我的高考动员会,是去给他的私生子开家长会。”
  “我的认知……我的认知是,我和我妈都输了,我让我妈输了。我想要消失,或者所有人一起消失,这样这个世界就干净了。然后我就发病了,那是我第一次发病,在街上尖叫,砸东西,推人。那天路上人太多,我发疯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再后来,我爸妈借口带我出来旅游,把我送到这里住院。”
  纪风说得太投入,说完才发现大家都沉默了,她觉得有些抱歉,自己又破坏气氛了。
  她正准备道歉时,郁霖突然说:“你爸真不是个东西。”
  纪风愣了一下。
  郁霖打破沉默后,病友们纷纷开炮,把纪平批斗了个体无完肤。
  “他也太不做人了,出轨,还婚外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