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郁霖一开始还以为她在画画,直到定睛一看发现她在做数学卷子,他浑身僵住了一般,盯着卷子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字,一动不动。
纪风见他一直盯着自己,有些不解,随即想到他也是高三学生,突然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谊,于是主动搭话。
“这是我们学校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子,八校联考。我靠,怎么会这么难?我从倒数第三道大题就卡住了,以前从来不会这样,我是不是吃药把脑子吃坏了?我听说这些药是会让人反应迟钝的。”
“你怎么不说话?你是文科理科的?你每天在这里待着,不着急吗?我都急死了。这卷子你要不要?等我做完你可以把答案盖上再做一次,练练手。”
“对了,我那儿还有好多教材,可以借给你看。咦,我们要不要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在这里学习,两个人互相打气,比一个人好,你说呢?”
“你说话呀?”
纪风喋喋不休,完全没注意到郁霖的脸色已经青紫,他一手扶桌一手捂住胸口,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急剧加速。
直到他发出艰难抽气的声音,纪风才终于意识到不对,惊恐地站起来。
“郁霖?郁霖!你怎么了!”
护士和护工朝这里飞奔而来时,郁霖因为窒息而两眼发黑,从椅子上栽了下去。
第28章 ☆、28从今天开始,我陪你吃饭
郁霖张大嘴巴,拼命索求空气,但越用力越吸不进去,胸口像压着巨石。他想要撑着地站起来,浑身的骨头却软成了泥,使不出一点力气。
他意识逐渐涣散,眼前不再是精神病院惨白的天花板,而是亮着顶光的学校大礼堂舞台。刺目的顶光炙烤着他,无处可逃。笑声、嘘声从台下传来,如同枪林弹雨。
这时他耳边传来声音:“郁霖,深呼吸,放松,想想我教你的呼吸方法,别害怕,这里是医院,你很安全……”
哦,我在医院?
郁霖胸口的石头松动了一点点,勉强能够呼吸了。
护士们将周围病人驱散开,小范医生正焦急地对郁霖实施急救。
十几分钟后,郁霖的呼吸才逐渐均匀起来,窒息感散去,意识慢慢回笼。他这才发现,自己倒在了活动大厅里,被围观了很久。
这太尴尬了,还不如直接背过气算了。
罪魁祸首纪风看到郁霖没死,大大松了口气,她可不想沾上一条人命!
郁霖被小范医生带走,进行心理疏导,临走前用复杂的眼神扫了纪风一眼。
纪风冤得慌:自己只是跟他搭了几句话,怎么就把人吓成这样了?
为了弄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纪风缠上了最好说话的小陈护士。躁期的纪风像把机关枪,突突突突说个没完。小陈护士被吵得脑壳疼,只好把郁霖的情况告诉她。
“他的病情很复杂,先是焦虑症,并发了惊恐障碍和进食障碍,刚才那样就是惊恐发作。”
“他为什么会得病?”
“学习压力大吧,听说是在学校里发的病,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他眼前做卷子。”
“我不是故意的……我刚才还以为他要死了,吓死我了。”纪风心有余悸。
“这是惊恐发作的典型表现,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喘不过气,最严重的时候会有种快要窒息的濒死感。虽然这种症状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内就会消失,但病人的感受是真的,每次发病都像是要死了。”
每次发病都像死过一回……那郁霖岂不是已经死过很多回?纪风看着手里的试卷,陷入深深的愧疚。
郁霖吃完药,躺在病房里休息。自从离开学校来住院,他已经很久没有发过病了。学习、考试、竞争都是病毒,而精神病院像一座真空的岛屿,将这些脏东西统统隔绝在外。
在这里,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化成人最原始的样子,吃饭、睡觉、休息。他只要能把饭菜咽下去,就能得到夸奖。上次享受这种待遇,大概是三岁之前吧?
郁霖的成绩并不差,他初中就读于一所乡镇中学,那里的学生大多是来混个文凭的,毕业就出去打工,或者读本地的中专。郁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指望儿子出人头地,更出不起两三万的借读费,于是就让郁霖在家门口的初中上学。
没想到入学之后,郁霖展现了出人意料的学天赋,课本上的东西随便听听就懂了,除了语文和政治这种主观题多的科目,其他科经常考满分,成了闻名全校的传奇人物。连习惯了混日子的老师们都为之振奋,生怕耽误这个天降紫微星。
中考时,郁霖以近乎全科满分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他的初中为此挂了半年的横幅。
熟料这所熠熠生辉的高中,是郁霖噩梦的开始。
这所高中原本并不起眼,被另外一所高中压得死死的,但六年前校长突发奇想,带领全校的管理层远赴湖北某名校深度学习,并将一整套先进经验照搬了回来。落地执行三年之后,学校的升学率和重本率突飞猛进,力压竞争对手,成为最热门的选择,甚至有不少外市的学生特意过来借读。
郁霖作为名副其实的全村的希望,进高中之前还以为自己可以像从前一样,轻轻松松就把书给读了,但进来的第一天他就发觉到不对劲:教材刚发下来,居然就有人开始缠着老师问问题了!
一打听才知道,周围同学多多少少都在暑假补习或者自学了高中课程,只有他,撒开手玩了三个多月,网吧打游戏,下池塘摸鱼,早就把课本丢到一边了。不过这倒不要紧,郁霖相信自己临时学也不会落后。
真正让他感到恐惧的,是这所学校密不透风的管理模式。
在这所全封闭式的寄宿高中,时间被规划到按秒计算。5:30起床,5:45跑操,6:15早读加早饭,7:00开始上课,晚自习到10:30,11点熄灯睡觉。当然,这并不是一天真正的结束,绝大多数人会在熄灯后用充电的小夜灯躲在被子里继续学习,直至凌晨。
天空中仿佛悬挂着巨大的钟表,逼迫每个人时刻紧绷着心弦。生活是黑白的,只有光荣榜是血红的。
这里的学生没有男女之分,没有青春的悦动,目之所及每个人都是敌人,所有人身上都散发着没时间洗澡的酸臭味。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郁霖丧失了对学习的全部兴趣,他成了一个麻木的机器,每天战战兢兢,生怕落后。可他又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全然投入。
他总在想,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时间在每周一次的考试中过得飞快,但身处其中的每一秒都如此难熬。郁霖维持着不好不坏的成绩,浑浑噩噩混完了高一。
他第一次犯病,是在高二。
当时学校号召每个人随身带一本单词本或文言文本,把排队打饭和上厕所这些碎片时间全都利用起来。食堂甚至有专人抽查,把排队时没低头看书的学生拍下来,在年级大会上公开批评。
那天,郁霖的单词本在他从学校冲到食堂的路上不小心掉出口袋,以至于他排队时无书可看。
这样一个小疏忽,让郁霖从陀螺般旋转不停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出来,抬头看看。
郁霖突然发现,人满为患的食堂竟然如此安静,所有人都埋着头,嘴里念念有词,机械地挪动步伐跟随队伍前进,像一群被程序控制的机器人。
那一瞬间郁霖觉得自己的胃搅成了一团。
餐盘里散发的油腥味让人恶心至极,他逃跑似的离开了食堂。
从那之后,郁霖吃饭时总觉得胃里有东西在灼烧,为了避免灼烧感,他饭吃得越来越少,人一天天消瘦下去。相伴而来的是注意力涣散、失眠、耳鸣,还有频繁的胃疼。他越想专心学习就越焦虑,成绩一天天下滑,恶性循环。
直到有天上课时,他因为低血糖晕倒,老师才意识到问题。郁霖不想让父母担心,因此恳求老师不要告诉父母,依然一个人硬扛。
高三寒假前,全省十校联考,郁霖考了重点班全班倒数。在年级大会上,年级组长分别点名了本学期进步最大和退步最大的十位同学,让他们共同上台接受“表彰”。
郁霖便是后十人之一。
在被点到名字之后,郁霖心脏开始狂跳,像是要突出胸腔。
从座位走向舞台的路比他一辈子还长,同学们有的起哄,有的窃窃私语,每一个眼神都像一把刀擦过,虽不致命,但在皮肤上割出了密密麻麻的伤口,鲜血淋漓。
这种恐惧,在站上讲台之后被放到最大。高处的一排强光灯打在他脸上,让他无处遁形。
他是赤裸的。
十位
同学站上台之后,并没有马上接受“表彰”,而是被迫站成一排,听年级主任发表了接近半分钟的关于学习方式的演讲。
这时,话筒出现故障,发出持续十几秒的尖锐噪音,又被音响放大数倍,全场人都捂住了耳朵。
纪风见他一直盯着自己,有些不解,随即想到他也是高三学生,突然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谊,于是主动搭话。
“这是我们学校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子,八校联考。我靠,怎么会这么难?我从倒数第三道大题就卡住了,以前从来不会这样,我是不是吃药把脑子吃坏了?我听说这些药是会让人反应迟钝的。”
“你怎么不说话?你是文科理科的?你每天在这里待着,不着急吗?我都急死了。这卷子你要不要?等我做完你可以把答案盖上再做一次,练练手。”
“对了,我那儿还有好多教材,可以借给你看。咦,我们要不要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在这里学习,两个人互相打气,比一个人好,你说呢?”
“你说话呀?”
纪风喋喋不休,完全没注意到郁霖的脸色已经青紫,他一手扶桌一手捂住胸口,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急剧加速。
直到他发出艰难抽气的声音,纪风才终于意识到不对,惊恐地站起来。
“郁霖?郁霖!你怎么了!”
护士和护工朝这里飞奔而来时,郁霖因为窒息而两眼发黑,从椅子上栽了下去。
第28章 ☆、28从今天开始,我陪你吃饭
郁霖张大嘴巴,拼命索求空气,但越用力越吸不进去,胸口像压着巨石。他想要撑着地站起来,浑身的骨头却软成了泥,使不出一点力气。
他意识逐渐涣散,眼前不再是精神病院惨白的天花板,而是亮着顶光的学校大礼堂舞台。刺目的顶光炙烤着他,无处可逃。笑声、嘘声从台下传来,如同枪林弹雨。
这时他耳边传来声音:“郁霖,深呼吸,放松,想想我教你的呼吸方法,别害怕,这里是医院,你很安全……”
哦,我在医院?
郁霖胸口的石头松动了一点点,勉强能够呼吸了。
护士们将周围病人驱散开,小范医生正焦急地对郁霖实施急救。
十几分钟后,郁霖的呼吸才逐渐均匀起来,窒息感散去,意识慢慢回笼。他这才发现,自己倒在了活动大厅里,被围观了很久。
这太尴尬了,还不如直接背过气算了。
罪魁祸首纪风看到郁霖没死,大大松了口气,她可不想沾上一条人命!
郁霖被小范医生带走,进行心理疏导,临走前用复杂的眼神扫了纪风一眼。
纪风冤得慌:自己只是跟他搭了几句话,怎么就把人吓成这样了?
为了弄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纪风缠上了最好说话的小陈护士。躁期的纪风像把机关枪,突突突突说个没完。小陈护士被吵得脑壳疼,只好把郁霖的情况告诉她。
“他的病情很复杂,先是焦虑症,并发了惊恐障碍和进食障碍,刚才那样就是惊恐发作。”
“他为什么会得病?”
“学习压力大吧,听说是在学校里发的病,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他眼前做卷子。”
“我不是故意的……我刚才还以为他要死了,吓死我了。”纪风心有余悸。
“这是惊恐发作的典型表现,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喘不过气,最严重的时候会有种快要窒息的濒死感。虽然这种症状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内就会消失,但病人的感受是真的,每次发病都像是要死了。”
每次发病都像死过一回……那郁霖岂不是已经死过很多回?纪风看着手里的试卷,陷入深深的愧疚。
郁霖吃完药,躺在病房里休息。自从离开学校来住院,他已经很久没有发过病了。学习、考试、竞争都是病毒,而精神病院像一座真空的岛屿,将这些脏东西统统隔绝在外。
在这里,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化成人最原始的样子,吃饭、睡觉、休息。他只要能把饭菜咽下去,就能得到夸奖。上次享受这种待遇,大概是三岁之前吧?
郁霖的成绩并不差,他初中就读于一所乡镇中学,那里的学生大多是来混个文凭的,毕业就出去打工,或者读本地的中专。郁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指望儿子出人头地,更出不起两三万的借读费,于是就让郁霖在家门口的初中上学。
没想到入学之后,郁霖展现了出人意料的学天赋,课本上的东西随便听听就懂了,除了语文和政治这种主观题多的科目,其他科经常考满分,成了闻名全校的传奇人物。连习惯了混日子的老师们都为之振奋,生怕耽误这个天降紫微星。
中考时,郁霖以近乎全科满分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他的初中为此挂了半年的横幅。
熟料这所熠熠生辉的高中,是郁霖噩梦的开始。
这所高中原本并不起眼,被另外一所高中压得死死的,但六年前校长突发奇想,带领全校的管理层远赴湖北某名校深度学习,并将一整套先进经验照搬了回来。落地执行三年之后,学校的升学率和重本率突飞猛进,力压竞争对手,成为最热门的选择,甚至有不少外市的学生特意过来借读。
郁霖作为名副其实的全村的希望,进高中之前还以为自己可以像从前一样,轻轻松松就把书给读了,但进来的第一天他就发觉到不对劲:教材刚发下来,居然就有人开始缠着老师问问题了!
一打听才知道,周围同学多多少少都在暑假补习或者自学了高中课程,只有他,撒开手玩了三个多月,网吧打游戏,下池塘摸鱼,早就把课本丢到一边了。不过这倒不要紧,郁霖相信自己临时学也不会落后。
真正让他感到恐惧的,是这所学校密不透风的管理模式。
在这所全封闭式的寄宿高中,时间被规划到按秒计算。5:30起床,5:45跑操,6:15早读加早饭,7:00开始上课,晚自习到10:30,11点熄灯睡觉。当然,这并不是一天真正的结束,绝大多数人会在熄灯后用充电的小夜灯躲在被子里继续学习,直至凌晨。
天空中仿佛悬挂着巨大的钟表,逼迫每个人时刻紧绷着心弦。生活是黑白的,只有光荣榜是血红的。
这里的学生没有男女之分,没有青春的悦动,目之所及每个人都是敌人,所有人身上都散发着没时间洗澡的酸臭味。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郁霖丧失了对学习的全部兴趣,他成了一个麻木的机器,每天战战兢兢,生怕落后。可他又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全然投入。
他总在想,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时间在每周一次的考试中过得飞快,但身处其中的每一秒都如此难熬。郁霖维持着不好不坏的成绩,浑浑噩噩混完了高一。
他第一次犯病,是在高二。
当时学校号召每个人随身带一本单词本或文言文本,把排队打饭和上厕所这些碎片时间全都利用起来。食堂甚至有专人抽查,把排队时没低头看书的学生拍下来,在年级大会上公开批评。
那天,郁霖的单词本在他从学校冲到食堂的路上不小心掉出口袋,以至于他排队时无书可看。
这样一个小疏忽,让郁霖从陀螺般旋转不停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出来,抬头看看。
郁霖突然发现,人满为患的食堂竟然如此安静,所有人都埋着头,嘴里念念有词,机械地挪动步伐跟随队伍前进,像一群被程序控制的机器人。
那一瞬间郁霖觉得自己的胃搅成了一团。
餐盘里散发的油腥味让人恶心至极,他逃跑似的离开了食堂。
从那之后,郁霖吃饭时总觉得胃里有东西在灼烧,为了避免灼烧感,他饭吃得越来越少,人一天天消瘦下去。相伴而来的是注意力涣散、失眠、耳鸣,还有频繁的胃疼。他越想专心学习就越焦虑,成绩一天天下滑,恶性循环。
直到有天上课时,他因为低血糖晕倒,老师才意识到问题。郁霖不想让父母担心,因此恳求老师不要告诉父母,依然一个人硬扛。
高三寒假前,全省十校联考,郁霖考了重点班全班倒数。在年级大会上,年级组长分别点名了本学期进步最大和退步最大的十位同学,让他们共同上台接受“表彰”。
郁霖便是后十人之一。
在被点到名字之后,郁霖心脏开始狂跳,像是要突出胸腔。
从座位走向舞台的路比他一辈子还长,同学们有的起哄,有的窃窃私语,每一个眼神都像一把刀擦过,虽不致命,但在皮肤上割出了密密麻麻的伤口,鲜血淋漓。
这种恐惧,在站上讲台之后被放到最大。高处的一排强光灯打在他脸上,让他无处遁形。
他是赤裸的。
十位
同学站上台之后,并没有马上接受“表彰”,而是被迫站成一排,听年级主任发表了接近半分钟的关于学习方式的演讲。
这时,话筒出现故障,发出持续十几秒的尖锐噪音,又被音响放大数倍,全场人都捂住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