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油印当然是好的,康熙帝选定的第一批书籍昼夜不停地加急印刷订册出来,赶在考子们出贡院的那一天入主京城各大书铺,一经售卖,一抢而空。
新书册油乎乎的,黑漆漆的,还有一股子不甚雅观的味道,但是,它便宜啊。
它量多啊,就跟无穷无尽一般,在京学子们,几乎人手一本。
只要二十文钱,一本皇上钦定的必读书籍,或者近几年从内阁发出的皇命圣旨集稿就到手了。
还有比这更好的天选文集吗?
什么孔子,什么孟子,什么朱子,什么狗屁的李大学士诗集,都比不上他们手里的这本“钦定”来的有价值。
读,必须读。
要读的滚瓜乱熟,倒背如流才行。
至于纸质粗劣油墨模糊这等让有些人诟病的缺点,和这纸墨所载的文字比起来,不值一提。
几乎全京城都在议论这几年的朝廷政策,皇上和内阁制定这些政策的出发点、目的、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状况,乃至于之后的朝政走向,都成为学子们津津乐道的点。
以及最重要,满城学子,无不赞叹当今之雄伟宽广之胸怀、雄才大略之伟质,尤其是从南方而来的汉人学子们,更是直观又深切的感受到了,当今所谓的满汉一体之诚心。
至于以前的那些前朝宿老和白发苍苍的文坛名士们所教授的,深扎于他们心中的道义,在此刻动摇了一瞬。
如今四海皆平,百姓安居乐业,武将守疆,文官牧民,各有所属,各有所治,似乎、也许、可能……
并没有他们以为的不可饶恕。
如今天子大兴教化,文坛又将迎来新的鼎盛,他们却因陈守旧,可能会错失大展拳脚的机会,真的
好吗?
这种想法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子的迷茫,而是一大批、乃至于大半个城,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躁动的思潮。
就是不知道这种思潮带来的诸多暗流,是不是在康熙帝的意料之内的了。
但至少,胤禛是没有想到的。
不过,这似乎与胤禛无关,因为他领的是工部事,工部修河堤的银子已经分批运出去了,这最后一批银子中,一大半都是卖油印书册的钱,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胤禛也是没想到,一本十多文二十文的书册,最后居然能赚出这么多银子来。
戴铎笑叹道:“几乎没有成本,挣的都是纯利,自然就多了。”
胤禛发愁道:“文议沸然,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戴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人野士,也是要吃饭的。那些家有恒产的世家大族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守贞读书,教养学生,但那些出身寒门的学生,可就没有这等闲情雅致了,他们是要养家的。而若是将这些寒门学子收为己用,二十年后,官拜中枢,俨然就是另一个豪门世家,到时候再上下影响,那些老朽,可能奈何的了时间吗?”
胤禛点头,道:“先生认为这是好事了?”
戴铎皱着眉头想了一会,最终摇头道:“也不尽然。”
“贝勒爷可知道陈鹏年?”
胤禛点头问道:“如今在武英殿修明史那个?”
武英殿具体有哪些人,刚和武英殿交过一次手的胤禛非常了解。
戴铎:“就是他。”
“陈鹏年因为清高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今年春皇上南巡,两江总督阿山为了筹集迎驾银两,欲加收地丁粮耗三分,众下属唯唯,只有这个陈鹏年提出不妥,说是皇上有旨,此次南巡一应用度皆从国库支用,不动用地方财物,若是他们私自增加火耗,让皇上知道了,恐要吃罪……”
胤禛牵了牵嘴角,似笑非笑的给了一个回应。
戴铎叹道:“他这做法,本是应上体民,却是得罪了两江总督阿山,以至于接下来圣驾南巡过程屡受刁难,得罪了正随驾的太子。太子欲杀陈鹏年,虽然最后被皇上拦下了,但陈鹏年这个人,却是受恶于上了。”
今年年初这次南巡,胤禛并不在随驾之列,是以对随驾途中发生的事情,他听说了一些,却是没戴铎说的这样详细具体。
胤禛问道:“他既恶于上,最后怎么又到了武英殿修书了呢?”
戴铎笑道:“江南虽远,可都在皇上的掌握中,皇上自有其他法子得真言。听说已经休退的原大学士张英叩见圣上,圣上问大学士曰:江南哪个是廉吏?大学士答曰:陈鹏年……”
胤禛哼笑一声,道:“老狐狸。”
戴铎也笑道:“太子可是不管大学士如何答的,坚持要杀陈鹏年,还是曹寅免冠叩头,为陈鹏年请命,陈鹏年这才保下了项上人头。”
胤禛不语。
戴铎继续道:“但陈鹏年虽然保下了性命,却是不好再继续在两江总督手下做官了,最后将他调离,进京入了武英殿修书去了。”
胤禛笑问道:“先生似是对这个陈鹏年知之甚深?”
戴铎笑答道:“这位陈鹏年,正是奴才之乡友,他初来京中,生活困顿,去国子监寻访故交之时,恰好咱们遇上了,便重新续上了这份香火情。”
胤禛点头,道:“既然是同乡,他遇到了难处,自该帮扶着些。”
戴铎谢过胤禛,继续言归正传道:“这个陈鹏年是康熙三十年的进士,他的学识是不输于任何人的,可惜得罪了太子,前途未卜。如今京中学子聚集,又有了如今书文盛世,陈鹏年一定会忍不住和文交故旧们高谈阔论,这京城权贵云集,说不得就碰到哪个头上,若是太子一党一定要治这陈鹏年,这拔出萝卜带出泥……”
“现如今正是皇上邀宠士林之心之时,若是太子党一意孤行,和这些在京学子们起了冲突,皇上又不在京,到时候这场面,可不是那么好压的下来的。”
胤禛这回是真的头疼了,道:“福祸相依,这好处烫手啊。”
戴铎却是笑道:“烫手不烫手的,都是皇三子的事儿,贝勒爷您,不如且先看着。说不定,两方相安无事呢?”
胤禛冷笑一下:“呵,太子的那些党羽,你看是能相安无事的主儿?他们无风都要掀起三尺浪来,太子的名声就是被这些人带累的。”
那个两江总督阿山就是太子的人,他借着圣上南巡的机会大肆敛财,最终的去向,除了自己留下的,还不是都孝敬了太子。
太子坚持要杀陈鹏年,甚至枉顾了已经休退的老师大学士张英的意见,可见这个陈鹏年是有多么招太子的恨。
这种类似于抱怨的话,胤禛也就在自己的这方小书房内说给戴铎听听。
听到这话的戴铎,可是不敢应的。
第97章
外面的暗潮涌动是影响不了高墙内的德亨和弘晖他们这样还在上学的小学生的。
但那些不以读书为要的少年人, 比如德隆,可就自由自在的多,并且很愿意融入这种刺激的浪潮中去。
这日, 德隆又来找德亨和弘晖玩耍,而德亨,正在和弘晖一起查看账本。
八月份,朝廷给八旗官兵发放了第三、四季度的禄米。
德亨手下有两个佐领, 一个是正白旗的蒙古佐领,一个是正蓝旗的满洲佐领,还有叶勤的那个镶黄旗公中佐领,领禄米的册子叶勤这个佐领也让陶大送来了德亨这里。
说起叶勤的这个公中佐领,德亨不免有些抱怨,好像叶勤始终对这个佐领无感,最开始就存在鞭长莫及的困扰。
叶勤家在崇文门内,而这个公中佐领, 旗户集中所居在安定门靠近东直门内, 空间上间隔了差不多一整个城呢。
自从德亨入了四贝勒府读书,呵, 叶勤就以“近便”的理由,让他手底下的那些小拨什库和小头目们来贝勒府找德亨理事,然后,叶勤只管从这个佐领内调人供自己使用。
德亨这个儿子竟成了给他管事的了。
尤其是,康熙帝将针线胡同里的一座前朝大宅以及一部分的民居划给了十二阿哥胤祹做新府邸,可是巧了, 这个被划走的民居, 有一小半正是叶勤的这个佐领内的旗户, 加上牵家带口的, 再加上有补偿银,想趁机搬迁的旗户只多不少,最后,居然有大半个佐领的旗人愿意搬迁到新住所去。
那个时候,胤禛刚领了工部事,他就做主将这大半个佐领的旗人新居安排到了德亨的国公府左近。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德亨的新国公府还没有落成,叶勤的大半个佐领旗人的新居,却是早就落成,已经搬进去入住了。
所以,他们来贝勒府找德亨更加方便了呢。
德亨理清这三个佐领内的账目之后,再看到这些账本子、兵册子就有些心烦,相反的,弘晖却是对此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
从德亨这三个不同旗的佐领内的事务,弘晖看到了八旗兵制起源到发展至如今的八旗兵制和官兵生活状况的变迁。
弘晖和德亨讨论道:“八旗之人繁衍生息,自入关以来,旗口剧烈增长,这是好事,但相对应的,成丁的几率和质量是有所下降的。另外,八旗兵丁,好似并不喜欢在京城待着,你看这十几几户去到地方驻兵的兵丁,虽然他们的旗籍还在京都,但他们阖家老幼都已经搬迁到地方上去住了,可见,在他们看来,在地方上比在京城更好……”
新书册油乎乎的,黑漆漆的,还有一股子不甚雅观的味道,但是,它便宜啊。
它量多啊,就跟无穷无尽一般,在京学子们,几乎人手一本。
只要二十文钱,一本皇上钦定的必读书籍,或者近几年从内阁发出的皇命圣旨集稿就到手了。
还有比这更好的天选文集吗?
什么孔子,什么孟子,什么朱子,什么狗屁的李大学士诗集,都比不上他们手里的这本“钦定”来的有价值。
读,必须读。
要读的滚瓜乱熟,倒背如流才行。
至于纸质粗劣油墨模糊这等让有些人诟病的缺点,和这纸墨所载的文字比起来,不值一提。
几乎全京城都在议论这几年的朝廷政策,皇上和内阁制定这些政策的出发点、目的、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状况,乃至于之后的朝政走向,都成为学子们津津乐道的点。
以及最重要,满城学子,无不赞叹当今之雄伟宽广之胸怀、雄才大略之伟质,尤其是从南方而来的汉人学子们,更是直观又深切的感受到了,当今所谓的满汉一体之诚心。
至于以前的那些前朝宿老和白发苍苍的文坛名士们所教授的,深扎于他们心中的道义,在此刻动摇了一瞬。
如今四海皆平,百姓安居乐业,武将守疆,文官牧民,各有所属,各有所治,似乎、也许、可能……
并没有他们以为的不可饶恕。
如今天子大兴教化,文坛又将迎来新的鼎盛,他们却因陈守旧,可能会错失大展拳脚的机会,真的
好吗?
这种想法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子的迷茫,而是一大批、乃至于大半个城,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躁动的思潮。
就是不知道这种思潮带来的诸多暗流,是不是在康熙帝的意料之内的了。
但至少,胤禛是没有想到的。
不过,这似乎与胤禛无关,因为他领的是工部事,工部修河堤的银子已经分批运出去了,这最后一批银子中,一大半都是卖油印书册的钱,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胤禛也是没想到,一本十多文二十文的书册,最后居然能赚出这么多银子来。
戴铎笑叹道:“几乎没有成本,挣的都是纯利,自然就多了。”
胤禛发愁道:“文议沸然,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戴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人野士,也是要吃饭的。那些家有恒产的世家大族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守贞读书,教养学生,但那些出身寒门的学生,可就没有这等闲情雅致了,他们是要养家的。而若是将这些寒门学子收为己用,二十年后,官拜中枢,俨然就是另一个豪门世家,到时候再上下影响,那些老朽,可能奈何的了时间吗?”
胤禛点头,道:“先生认为这是好事了?”
戴铎皱着眉头想了一会,最终摇头道:“也不尽然。”
“贝勒爷可知道陈鹏年?”
胤禛点头问道:“如今在武英殿修明史那个?”
武英殿具体有哪些人,刚和武英殿交过一次手的胤禛非常了解。
戴铎:“就是他。”
“陈鹏年因为清高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今年春皇上南巡,两江总督阿山为了筹集迎驾银两,欲加收地丁粮耗三分,众下属唯唯,只有这个陈鹏年提出不妥,说是皇上有旨,此次南巡一应用度皆从国库支用,不动用地方财物,若是他们私自增加火耗,让皇上知道了,恐要吃罪……”
胤禛牵了牵嘴角,似笑非笑的给了一个回应。
戴铎叹道:“他这做法,本是应上体民,却是得罪了两江总督阿山,以至于接下来圣驾南巡过程屡受刁难,得罪了正随驾的太子。太子欲杀陈鹏年,虽然最后被皇上拦下了,但陈鹏年这个人,却是受恶于上了。”
今年年初这次南巡,胤禛并不在随驾之列,是以对随驾途中发生的事情,他听说了一些,却是没戴铎说的这样详细具体。
胤禛问道:“他既恶于上,最后怎么又到了武英殿修书了呢?”
戴铎笑道:“江南虽远,可都在皇上的掌握中,皇上自有其他法子得真言。听说已经休退的原大学士张英叩见圣上,圣上问大学士曰:江南哪个是廉吏?大学士答曰:陈鹏年……”
胤禛哼笑一声,道:“老狐狸。”
戴铎也笑道:“太子可是不管大学士如何答的,坚持要杀陈鹏年,还是曹寅免冠叩头,为陈鹏年请命,陈鹏年这才保下了项上人头。”
胤禛不语。
戴铎继续道:“但陈鹏年虽然保下了性命,却是不好再继续在两江总督手下做官了,最后将他调离,进京入了武英殿修书去了。”
胤禛笑问道:“先生似是对这个陈鹏年知之甚深?”
戴铎笑答道:“这位陈鹏年,正是奴才之乡友,他初来京中,生活困顿,去国子监寻访故交之时,恰好咱们遇上了,便重新续上了这份香火情。”
胤禛点头,道:“既然是同乡,他遇到了难处,自该帮扶着些。”
戴铎谢过胤禛,继续言归正传道:“这个陈鹏年是康熙三十年的进士,他的学识是不输于任何人的,可惜得罪了太子,前途未卜。如今京中学子聚集,又有了如今书文盛世,陈鹏年一定会忍不住和文交故旧们高谈阔论,这京城权贵云集,说不得就碰到哪个头上,若是太子一党一定要治这陈鹏年,这拔出萝卜带出泥……”
“现如今正是皇上邀宠士林之心之时,若是太子党一意孤行,和这些在京学子们起了冲突,皇上又不在京,到时候这场面,可不是那么好压的下来的。”
胤禛这回是真的头疼了,道:“福祸相依,这好处烫手啊。”
戴铎却是笑道:“烫手不烫手的,都是皇三子的事儿,贝勒爷您,不如且先看着。说不定,两方相安无事呢?”
胤禛冷笑一下:“呵,太子的那些党羽,你看是能相安无事的主儿?他们无风都要掀起三尺浪来,太子的名声就是被这些人带累的。”
那个两江总督阿山就是太子的人,他借着圣上南巡的机会大肆敛财,最终的去向,除了自己留下的,还不是都孝敬了太子。
太子坚持要杀陈鹏年,甚至枉顾了已经休退的老师大学士张英的意见,可见这个陈鹏年是有多么招太子的恨。
这种类似于抱怨的话,胤禛也就在自己的这方小书房内说给戴铎听听。
听到这话的戴铎,可是不敢应的。
第97章
外面的暗潮涌动是影响不了高墙内的德亨和弘晖他们这样还在上学的小学生的。
但那些不以读书为要的少年人, 比如德隆,可就自由自在的多,并且很愿意融入这种刺激的浪潮中去。
这日, 德隆又来找德亨和弘晖玩耍,而德亨,正在和弘晖一起查看账本。
八月份,朝廷给八旗官兵发放了第三、四季度的禄米。
德亨手下有两个佐领, 一个是正白旗的蒙古佐领,一个是正蓝旗的满洲佐领,还有叶勤的那个镶黄旗公中佐领,领禄米的册子叶勤这个佐领也让陶大送来了德亨这里。
说起叶勤的这个公中佐领,德亨不免有些抱怨,好像叶勤始终对这个佐领无感,最开始就存在鞭长莫及的困扰。
叶勤家在崇文门内,而这个公中佐领, 旗户集中所居在安定门靠近东直门内, 空间上间隔了差不多一整个城呢。
自从德亨入了四贝勒府读书,呵, 叶勤就以“近便”的理由,让他手底下的那些小拨什库和小头目们来贝勒府找德亨理事,然后,叶勤只管从这个佐领内调人供自己使用。
德亨这个儿子竟成了给他管事的了。
尤其是,康熙帝将针线胡同里的一座前朝大宅以及一部分的民居划给了十二阿哥胤祹做新府邸,可是巧了, 这个被划走的民居, 有一小半正是叶勤的这个佐领内的旗户, 加上牵家带口的, 再加上有补偿银,想趁机搬迁的旗户只多不少,最后,居然有大半个佐领的旗人愿意搬迁到新住所去。
那个时候,胤禛刚领了工部事,他就做主将这大半个佐领的旗人新居安排到了德亨的国公府左近。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德亨的新国公府还没有落成,叶勤的大半个佐领旗人的新居,却是早就落成,已经搬进去入住了。
所以,他们来贝勒府找德亨更加方便了呢。
德亨理清这三个佐领内的账目之后,再看到这些账本子、兵册子就有些心烦,相反的,弘晖却是对此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
从德亨这三个不同旗的佐领内的事务,弘晖看到了八旗兵制起源到发展至如今的八旗兵制和官兵生活状况的变迁。
弘晖和德亨讨论道:“八旗之人繁衍生息,自入关以来,旗口剧烈增长,这是好事,但相对应的,成丁的几率和质量是有所下降的。另外,八旗兵丁,好似并不喜欢在京城待着,你看这十几几户去到地方驻兵的兵丁,虽然他们的旗籍还在京都,但他们阖家老幼都已经搬迁到地方上去住了,可见,在他们看来,在地方上比在京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