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德亨穿着经过特殊手法处理过的防水鹿皮小靴,倒是不怕这些脏污,但是,他腿短,让大人跟在他身后走小碎步也挺难为人的。
德亨笑道:“不用了,我带来了步撵,可以让人抬着我走。”
德亨出行,自然是做了万全的准备的。
德亨等了一下,就有两个精壮汉子一前一后的抬着一个小小步撵过来了。
这个步撵是真的小,三面是密实的围栏,人坐上去之后,前头还有一个束缚带,扣在另一侧的一个铜扣之上,一看就是为德亨这样的小孩子准备的。
德亨坐上步撵之后,这两个汉子就轻松的抬着他在屯里转悠,另外身后还有一个汉子赶着骡车,骡车上放了三五个半人深的阔口大筐,大筐里装着他给屯里的居民们带来的礼物。
德亨坐着步撵在前头走,骡车跟在后头,他从京里带来的侍卫和家丁们就从大筐子里捧干果,一路撒向出来看热闹的居民。
这些干果有花生、红枣、核桃、栗子、麦芽糖、烤的蹦蹦硬的小饼干等耐放更不易碎的零嘴,干果里面混了铜钱和尺头、彩线、羊毛线、别着绣花针的小荷包等小东西,居民们能不能抢到干果以外的这些小东西,就全凭个人运气了。
这也是四喜儿为德亨准备的。
德亨听到之后,问道:“难道不都是撒铜钱吗?”
四喜儿就惊讶道:“您从哪里听来的,怕不是故意哐您的?要是一路全都撒铜钱,那就是有座铜山也不够撒的呀,混着这些干果一路铺撒过去,好看热闹又阔气,捡拾到的人,谁不念您的好儿呢?”
好吧,那啥啥误我。
围着屯子撒了一圈之后,德亨大体了解了这个屯子的整体样貌,除了个别旗户人家是砖瓦房之外,其他全都是夯土矮房子。
很有不少人家,破败的连一个完整的院墙都没有,改用细细的木棍扎成栅栏围起来,门也是木棍子用草绳捆成的。
也有几户应该是冬日里大雪压塌了房顶,房子塌了半边,从外头看就是一座坍塌了的危房和废弃房。
按说这样的房屋是不能住人的,但德亨还是看到从这塌了的矮土屋里走出一连串的老人大人小孩,纷纷举着手一脸兴奋的接住侍卫们抛洒给他/她们的干果。
一个小姑娘、应该是小姑娘吧?接住了一小捆羊毛线,高兴的又叫又跳,她周围的人都羡慕坏了,围着她要拿自己手里的东西跟她换……
德亨一行最后停在了属于他的二十户旗人、五十户民人聚集居住区。
德亨到的时候,这七十户,男女老少,包括怀里抱着娃娃的妇人和挺着肚子的孕妇,一共三百九十八人,全都站了出来,看到德亨过来了,领头的那布图和周大朗带着他们跪下,给德亨叩头,拜见新主子。
德亨顿觉压力山大。
他们这一个头扣下,这四百来号人,以后就都是他的责任了。
德亨:“……都免礼吧。”
“赏。”
德亨给王佳太太带了礼物,给屯里的居民带了礼物,自然也是给他的属民们带了礼物。
看着他的属民们排着队去领米粮肉油布等,德亨问那五十户民人宿老兼族长周老爹,道:“春耕忙的怎么样了?”
周老爹躬着身子恭敬回道:“回国公爷,今年雨水少,春耕的牛不够用的,还有近二百亩地没有耕完。”
德亨知道,民人是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的,这五十户民人全都是租的那二十户旗人的旗地耕种,属于佃农,耕种面积有七百五十亩,在雨水不足和耕牛不足的情况下,这七百五十亩地已经耕了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没有耕完。
德亨道:“我带来了五头耕牛给你们,不知道够不够?”
周老爹面带喜意,道:“尽够了,等耕完地,老奴一定将耕牛养的膘肥体壮的再还给您。”
德亨道:“是送给你们的见面礼,不用还的。”
周老爹更喜了,跪下给德亨磕了一个头,感谢国公爷的赏赐。
德亨是真看不惯这老头动不动就磕头的态度,他叹道:“我今年七岁了,您今年贵庚?”
周老爹:“老奴痴长年岁六十有八。”
德亨:“将要古稀了啊,您都是免税免劳役的人了,我连您的一个零头都不够呢,以后您就别跪我了吧?”
周老爹不妨德亨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知道德亨这话里真意如何,只是躬着身子唯唯诺诺的“哎哎”的答应着。
德亨暂且放下这些,道:“我看咱们这片有些房屋都压塌了,你作为族长,就没想过要帮扶着父老们修一修房子吗?”
周老爹难得在唯诺之外有多余的情绪,感慨道:“大家伙儿忙春耕要紧,一年的口粮都指望着这几亩地呢,哪里有闲余去修房子呢?”
这个闲余,除了是说时间和人力外,还有财力物力。
周老爹没有明说,但德亨是明白的。
德亨:“总是要修的,不然怎么住人?”
周老爹:“是,是,修,等春耕完了,大家伙儿就有空闲,将这压塌的房子都修一修了。”
德亨:“……咱们这里没有砖窑吗?”
周老爹:“咱们没人会烧砖,也用不着砖……您是要用砖吗?得从玻璃营那边买。”
德亨:“我有会建窑烧砖的人,你看我在咱们这屯里建一个砖窑怎么样,这样你们修整房子要方便些。”
周老爹顿时抖如筛糠:“啊这、这、这……”
德亨以为他有难处不好说,就问道:“不好吗?您有话直说……”
周老爹又跪下了,伏在地上叩首谢国公爷体恤。
德亨:……
“大朗,快扶你爷起来。”
周大朗将周老爹扶起来,劝慰道:“爷啊,以后国公爷就是咱们的主子了,他说什么您听着就行了啊,您老这么大年纪了,动不动就跪下,恐会折了国公爷的福气呢。”
周老爹抹了抹眼角,笑道:“好,好,都听国公爷的。”
德亨心里闷闷的,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来,就是觉着这些人活的太艰难了些,以至于一点好处就感恩戴德的。
跟着周老爹来到田间看了春耕,德亨又说起流民之事,问周老爹有什么看法。
说到流民周老爹面上是无动于衷的漠然,说出来的话也冷酷无情。
他道:“绝对不能让这些流民入屯。这些流民从山东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走到这里,就都不是善茬,指不定吃过……”想起眼前的国公爷还是个孩子,周老爹将“人肉”“两脚羊”这样的话给咽下去,继续道:
“指不定吃过什么脏东西,而且,春天瘟疫易发,流人带来瘟疫是常有的事,一旦传染,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一旦发现流人,需尽快驱赶,然后抛洒石灰在他们走过的路上,这样就能避免病邪入屯了。”
周老爹说的时候注意措辞,说的也都是很浅显的话。
实际上,按老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和规矩,每当附近有流民出现的时候,屯里青壮会在屯拨什库的组织下,携带刀箭日夜巡逻,一旦见到流人就会毫不留情的射杀,然后在原地竖一根杆子,将被射杀的流人挂在杆子上,用此来警戒那些靠近村屯的流人。
德亨不了解这些,就以为屯里不收留流人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瘟疫、病害传播,就道:“任由这些流人在京城周边四处流窜,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不如这样,咱们不是要建砖窑吗,屯里的青壮要忙春耕,空不出人手来,不如就招募一些流人去烧砖,我出一些口粮给他们糊口,这样咱们得了能修屋子的砖瓦,他们得了活下去的口粮,岂不是两全其美?”
周老爹惊疑不定:“这、这……”
周大朗不着痕迹的捅了一下他爷爷的后背,接口道:“倒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只是,国公爷是好心,他们却未必愿意过来给咱们做工挣一份口粮。”
德亨奇怪:“你这话是怎么说的?”
周大朗笑道:“小爷,人都是贱骨头,当没有饭吃的时候,杀人放火做什么都愿意,当有白粥吃的时候,他们宁愿躺着去吃那一口白粥,也不会靠自己的气力来挣您这一口干饭的。”
德亨顿时明白了,周大朗说的这个白粥里的“白”,还有另一个意思:不用废力气从别人手里施舍来的粥饭。
周大朗是前几日才回屯的,从他们这几十户人划给德亨并去京拜见他开始,周大朗就留在了德亨身边伺候,过年的时候都没回屯,只是托人将德亨的赏赐带回了家里给家人。
所以有些事情,他比别人要多知道一些。
在出京之前,周大朗就已经知道了,京中一些王公勋贵们,已经开始筹备着施粥棚赈灾了。
你说他们邀功也好,说他们沽名钓誉也罢,但最后能够因此受益活命的,也的确是那些灾民。
一旦这京城附近搭起了粥棚,你说这些灾民是会每天只需排队就能有口饭吃,还是来德亨这里累死累活的给他烧砖换取口粮呢?
德亨笑道:“不用了,我带来了步撵,可以让人抬着我走。”
德亨出行,自然是做了万全的准备的。
德亨等了一下,就有两个精壮汉子一前一后的抬着一个小小步撵过来了。
这个步撵是真的小,三面是密实的围栏,人坐上去之后,前头还有一个束缚带,扣在另一侧的一个铜扣之上,一看就是为德亨这样的小孩子准备的。
德亨坐上步撵之后,这两个汉子就轻松的抬着他在屯里转悠,另外身后还有一个汉子赶着骡车,骡车上放了三五个半人深的阔口大筐,大筐里装着他给屯里的居民们带来的礼物。
德亨坐着步撵在前头走,骡车跟在后头,他从京里带来的侍卫和家丁们就从大筐子里捧干果,一路撒向出来看热闹的居民。
这些干果有花生、红枣、核桃、栗子、麦芽糖、烤的蹦蹦硬的小饼干等耐放更不易碎的零嘴,干果里面混了铜钱和尺头、彩线、羊毛线、别着绣花针的小荷包等小东西,居民们能不能抢到干果以外的这些小东西,就全凭个人运气了。
这也是四喜儿为德亨准备的。
德亨听到之后,问道:“难道不都是撒铜钱吗?”
四喜儿就惊讶道:“您从哪里听来的,怕不是故意哐您的?要是一路全都撒铜钱,那就是有座铜山也不够撒的呀,混着这些干果一路铺撒过去,好看热闹又阔气,捡拾到的人,谁不念您的好儿呢?”
好吧,那啥啥误我。
围着屯子撒了一圈之后,德亨大体了解了这个屯子的整体样貌,除了个别旗户人家是砖瓦房之外,其他全都是夯土矮房子。
很有不少人家,破败的连一个完整的院墙都没有,改用细细的木棍扎成栅栏围起来,门也是木棍子用草绳捆成的。
也有几户应该是冬日里大雪压塌了房顶,房子塌了半边,从外头看就是一座坍塌了的危房和废弃房。
按说这样的房屋是不能住人的,但德亨还是看到从这塌了的矮土屋里走出一连串的老人大人小孩,纷纷举着手一脸兴奋的接住侍卫们抛洒给他/她们的干果。
一个小姑娘、应该是小姑娘吧?接住了一小捆羊毛线,高兴的又叫又跳,她周围的人都羡慕坏了,围着她要拿自己手里的东西跟她换……
德亨一行最后停在了属于他的二十户旗人、五十户民人聚集居住区。
德亨到的时候,这七十户,男女老少,包括怀里抱着娃娃的妇人和挺着肚子的孕妇,一共三百九十八人,全都站了出来,看到德亨过来了,领头的那布图和周大朗带着他们跪下,给德亨叩头,拜见新主子。
德亨顿觉压力山大。
他们这一个头扣下,这四百来号人,以后就都是他的责任了。
德亨:“……都免礼吧。”
“赏。”
德亨给王佳太太带了礼物,给屯里的居民带了礼物,自然也是给他的属民们带了礼物。
看着他的属民们排着队去领米粮肉油布等,德亨问那五十户民人宿老兼族长周老爹,道:“春耕忙的怎么样了?”
周老爹躬着身子恭敬回道:“回国公爷,今年雨水少,春耕的牛不够用的,还有近二百亩地没有耕完。”
德亨知道,民人是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的,这五十户民人全都是租的那二十户旗人的旗地耕种,属于佃农,耕种面积有七百五十亩,在雨水不足和耕牛不足的情况下,这七百五十亩地已经耕了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没有耕完。
德亨道:“我带来了五头耕牛给你们,不知道够不够?”
周老爹面带喜意,道:“尽够了,等耕完地,老奴一定将耕牛养的膘肥体壮的再还给您。”
德亨道:“是送给你们的见面礼,不用还的。”
周老爹更喜了,跪下给德亨磕了一个头,感谢国公爷的赏赐。
德亨是真看不惯这老头动不动就磕头的态度,他叹道:“我今年七岁了,您今年贵庚?”
周老爹:“老奴痴长年岁六十有八。”
德亨:“将要古稀了啊,您都是免税免劳役的人了,我连您的一个零头都不够呢,以后您就别跪我了吧?”
周老爹不妨德亨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知道德亨这话里真意如何,只是躬着身子唯唯诺诺的“哎哎”的答应着。
德亨暂且放下这些,道:“我看咱们这片有些房屋都压塌了,你作为族长,就没想过要帮扶着父老们修一修房子吗?”
周老爹难得在唯诺之外有多余的情绪,感慨道:“大家伙儿忙春耕要紧,一年的口粮都指望着这几亩地呢,哪里有闲余去修房子呢?”
这个闲余,除了是说时间和人力外,还有财力物力。
周老爹没有明说,但德亨是明白的。
德亨:“总是要修的,不然怎么住人?”
周老爹:“是,是,修,等春耕完了,大家伙儿就有空闲,将这压塌的房子都修一修了。”
德亨:“……咱们这里没有砖窑吗?”
周老爹:“咱们没人会烧砖,也用不着砖……您是要用砖吗?得从玻璃营那边买。”
德亨:“我有会建窑烧砖的人,你看我在咱们这屯里建一个砖窑怎么样,这样你们修整房子要方便些。”
周老爹顿时抖如筛糠:“啊这、这、这……”
德亨以为他有难处不好说,就问道:“不好吗?您有话直说……”
周老爹又跪下了,伏在地上叩首谢国公爷体恤。
德亨:……
“大朗,快扶你爷起来。”
周大朗将周老爹扶起来,劝慰道:“爷啊,以后国公爷就是咱们的主子了,他说什么您听着就行了啊,您老这么大年纪了,动不动就跪下,恐会折了国公爷的福气呢。”
周老爹抹了抹眼角,笑道:“好,好,都听国公爷的。”
德亨心里闷闷的,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来,就是觉着这些人活的太艰难了些,以至于一点好处就感恩戴德的。
跟着周老爹来到田间看了春耕,德亨又说起流民之事,问周老爹有什么看法。
说到流民周老爹面上是无动于衷的漠然,说出来的话也冷酷无情。
他道:“绝对不能让这些流民入屯。这些流民从山东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走到这里,就都不是善茬,指不定吃过……”想起眼前的国公爷还是个孩子,周老爹将“人肉”“两脚羊”这样的话给咽下去,继续道:
“指不定吃过什么脏东西,而且,春天瘟疫易发,流人带来瘟疫是常有的事,一旦传染,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一旦发现流人,需尽快驱赶,然后抛洒石灰在他们走过的路上,这样就能避免病邪入屯了。”
周老爹说的时候注意措辞,说的也都是很浅显的话。
实际上,按老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和规矩,每当附近有流民出现的时候,屯里青壮会在屯拨什库的组织下,携带刀箭日夜巡逻,一旦见到流人就会毫不留情的射杀,然后在原地竖一根杆子,将被射杀的流人挂在杆子上,用此来警戒那些靠近村屯的流人。
德亨不了解这些,就以为屯里不收留流人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瘟疫、病害传播,就道:“任由这些流人在京城周边四处流窜,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不如这样,咱们不是要建砖窑吗,屯里的青壮要忙春耕,空不出人手来,不如就招募一些流人去烧砖,我出一些口粮给他们糊口,这样咱们得了能修屋子的砖瓦,他们得了活下去的口粮,岂不是两全其美?”
周老爹惊疑不定:“这、这……”
周大朗不着痕迹的捅了一下他爷爷的后背,接口道:“倒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只是,国公爷是好心,他们却未必愿意过来给咱们做工挣一份口粮。”
德亨奇怪:“你这话是怎么说的?”
周大朗笑道:“小爷,人都是贱骨头,当没有饭吃的时候,杀人放火做什么都愿意,当有白粥吃的时候,他们宁愿躺着去吃那一口白粥,也不会靠自己的气力来挣您这一口干饭的。”
德亨顿时明白了,周大朗说的这个白粥里的“白”,还有另一个意思:不用废力气从别人手里施舍来的粥饭。
周大朗是前几日才回屯的,从他们这几十户人划给德亨并去京拜见他开始,周大朗就留在了德亨身边伺候,过年的时候都没回屯,只是托人将德亨的赏赐带回了家里给家人。
所以有些事情,他比别人要多知道一些。
在出京之前,周大朗就已经知道了,京中一些王公勋贵们,已经开始筹备着施粥棚赈灾了。
你说他们邀功也好,说他们沽名钓誉也罢,但最后能够因此受益活命的,也的确是那些灾民。
一旦这京城附近搭起了粥棚,你说这些灾民是会每天只需排队就能有口饭吃,还是来德亨这里累死累活的给他烧砖换取口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