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他躺在蚊帐内,大睁着眼睛竖着耳朵仔细听外头的声音。
大约过了两刻钟的功夫,额尔赫布就带来一个稳婆回来了,听声音,德亨认出来,是东街观音寺的吴稳婆。
这个吴稳婆德亨认识她,她是一个全福老人,父母公婆儿子女儿丈夫齐全,但她看破红尘,在观音寺带发修行,同时习得了接生的本事。
周围的旗人们听说了她的故事,羡慕她的福气,但凡家中有小儿出生,都会请她来给小儿做洗三礼。
所以,吴稳婆收生姥姥的名声,要比她给产妇接生的名声要响亮。
吴稳婆来过牛角湾许多次,德亨在门口见过她,也认得她说话的声音。
吴稳婆虽然接生手艺的待考究,但她应该是额尔赫布能找来的最快最方便的稳婆。
因为去敲观音寺的门比去敲别家胡同的门要方便许多,去敲别家胡同的门,事要先过胡同口的栅栏的。
先不说额尔赫布进别家胡同的栅栏要搭进去多少人情,光费口舌和盘查,就要耽搁不少时间。
生孩子,当然是不能耽搁时间的。
堂屋内传来额尔赫布和叶勤的说话声,德亨听不甚清楚,陶牛牛趴在床榻上掀开一道蚊帐缝,用气音问道:“小爷,你睡了吗?”
德亨伸手握住了他扒着床沿的手,捏了捏,表示自己没睡。
陶牛牛更加小声道:“我去听听主子们在说什么,回来说给小爷听。”
德亨忙握紧了他的手,摇了摇,示意他别去。
陶牛牛自以为很小心的去偷听,殊不知,这房子隔音不好,一点动静在夜里发出来都很清晰,他不想让陶牛牛受罚。
叶勤说要打死陶牛牛,并不是在吓唬德亨,叶勤是真的会打死陶牛牛的。
德亨不让,陶牛牛也不坚持,就这样静静趴在床沿上,陪伴德亨。
在雄鸡报晓的时刻,终于有小婴儿微弱的啼哭声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小院中响起。
刘佳氏,终于生了。
刘佳氏生了一个女儿,母女平安。
德亨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下,他合上酸涩的眼睛,开始安心入睡。
只要身边的人都好好的,什么样的代价他都可以承受。
什么财啊权啊前程啊,只要人都在,以后机会有的是,一个区区风扇算什么?
昨日出现的所有人发生的所有事都给他上了扎实的一课,在这个封建集权达到最顶峰的时代,在这个封建和奴隶制度并存的时代,一切都是虚妄,只有无上的权利才是这世间最坚硬的盾牌。
王权之下,皆为蝼蚁,谁都可以踩一脚。
既然不甘心做被踩的那一个,那就努力吧。
昨日之事按不死他,以后他也不会被人随意按死。
第40章
德亨睡醒的时候, 已经是下晌用过晚膳之后了,淡淡的药香味从半开的窗子外传进鼻端,院子里偶有人压低着声音说话, 说完就安静了下来。
德亨掀开蚊帐,唤道:“牛牛,小福?”语音有些微的嘶哑,他感觉口渴的很。
赤脚来到桌几旁, 拎着青瓷花纹大茶壶给自己倒了半杯茶,双手捧着咕咚咕咚喝干,感觉浑身舒爽许多。
放下茶杯,来到窗前向外看,院子里哈拉嬷嬷和小福在做针线,陶牛牛在泥炉子跟前扇着蒲扇熬药汤,不见其他人。
德亨出了东屋,来到门口, 唤道:“哈拉嬷嬷, 小福,牛牛。”
三人同时转头, 陶牛牛大声欢笑道:“小爷,你醒了,太好了。”
哈拉嬷嬷也上前又是摸脑门又是摸脸蛋的,高兴的不住道:“醒了就好,醒了就好哇。”
小福笑道:“阿哥饿了没有?想要吃些什么?小福都给您去做。”
纳喇氏听到动静从西屋出来,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 不住摩挲庆幸道:“可算醒了, 可吓死额娘了……”
叶勤和陶大陶二一身湿漉漉的从后院急匆匆的转出来, 边走边焦急道:“醒了?真醒了?快让阿玛看看。”
德亨被众人的反应弄的懵了一会, 终于找到空档问道:“我怎么了?”你们怎么看着一副庆幸的样子?
纳喇氏抹了把眼泪,哽咽道:“傻孩子,你病的不省人事了还不知道呢?”
德亨奇怪:“我觉着很好的呀,身上不酸也不痛,也很轻快,没有生病的呀。”
纳喇氏嗔道:“那你怎么一睡就睡到下晌,叫都叫不醒呢?”
啊这,他是凌晨天快亮的时候才睡的,依稀记得似乎是有人叫过他,但这不是太困了吗,当然要顺着小孩子的本能继续睡啊。
德亨无话可辩。
叶勤忙道:“醒了就好了,大夫也说了,本也没大病,就是惊着了,睡醒喝碗安魂汤就好。”
小福忙道:“给二嫂的药煎好了,就给小爷煎,等小爷用完膳两刻钟,正好用。”
德亨这才想起来,凌晨的时候刘佳氏生下一个女孩儿。
德亨忙问道:“刘阿妈还好吗?小宝宝呢?我怎么没看到小宝宝?”
说到刘佳氏和孩子,叶勤脸上十分不好看,纳喇氏推了他一把,道:“你不是在给马洗澡吗?快去忙吧。”
叶勤“哼”了一声,警告的瞪了德亨一眼,又回后院刷马去了,务尔登临走之前,将从国公府骑来的两匹马送给了叶勤,这样叶勤家中就有三匹马四头牛,骑马拉扯是不缺牲畜了。
至少关键时刻叶勤不用去邻居家借马了。
如今叶勤一家被“幽禁”在自己家中,他不能出门,又无事可做,就将马牵至后院亲自刷洗,趁机跟马培养一下感情。
德亨被叶勤瞪的低下头,乖乖认错。
纳喇氏心疼不已,跟儿子缓声道:“你刘阿妈没事儿,大夫来看过了,开了药方,好好养着就行了。小宝宝也没事,这会子正睡着,好着呢,对了,他们都想让你给小宝宝起个名儿,你可要好好想想,给你这个小婢女起个好听的名字?”
哈拉嬷嬷慈爱笑道:“这是个福大命大的孩子,有小阿哥的护佑,长生天才没有将她收走,还要求小阿哥给她赐个名儿,等洗三的时候好叫唤。”
陶二更是直接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咧着嘴笑道:“请小主子给丫头赐名。”
德亨先让陶二起来,道:“让阿玛和额娘起吧,我哪里会起名字呢?”
纳喇氏道:“我可不管,这孩子随你,你给起吧。”
又吩咐小福道:“把锅里放着的粥盛一碗来给阿哥吃……”
纳喇氏和小福去厨房了,陶二回后院去和叶勤刷马,哈拉嬷嬷去了东厢房去给刘佳氏送药,德亨问陶牛牛:“李阿妈呢?”
陶牛牛道:“我额娘去邻居家送红鸡蛋了。”
这也是传统了,谁家有了新生儿,是要滚了红蛋分给邻居沾沾喜气的,只是不知道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家的“喜气”,邻居们会不会沾?
德亨又问陶牛牛:“你知道大爹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吗?”
他似乎听叶勤跟纳喇氏说起过,他跟纳喇氏被冯多金带走后,叶勤立即派陶大带着四贝勒府的令牌去贝勒府求救去了,陶二则是去国公府找务尔登。他们从王府回家之后,务尔登已经在了,但在他临睡前陶大都还没有回家,不知道是什么因由?
陶牛牛回道:“我阿玛是在开栅栏小半个时辰后回家来的,说是昨儿晚上他没有走到贝勒府就被步兵衙门的人给拿下了,在栅栏上栓了一晚上,等鸡叫开栅栏之后,才被放了回来呢。”
昨晚德亨睁着眼睛听刘佳氏生产,陶牛牛却是挨不住睡了过去,所以他今早是照常醒来,也就对家里发生的事情都知道。而且,他知道等德亨醒了肯定会问他话,所以他十分留意大人们都在说什么,然后记在心里,这不,这会子德亨问起来,他就回话回的很流利。
也就是说,陶大昨晚根本就没有到四贝勒府。
纳喇氏和小福在堂屋里给德亨摆了一桌子菜,喝的有粟米南瓜粥有鸡蛋汤,菜品有炒豆芽、炒土豆丝、拌豆腐凉菜、煮鸡蛋鸭蛋、凉拌黄瓜猪耳朵、煎炸小河鱼,主食是牛奶小馒头和豆腐卷子,小食是素豆花和杏子蜜饯,点心是红枣糕。
这样满满当当的一大桌子吃食,看的德亨眼花缭乱的。
“额娘,我吃不了这么多?”德亨道。
就他一个人吃饭,做什么摆这么多?
纳喇氏摇着蒲扇坐在一旁陪着,闻言就挑眉道:“谁要你都吃下了?不得撑破肚子?你一样尝一口,吃个七八分饱就行了。”
德亨用瓷勺咬了一口南瓜粟米粥在口中,听了这话不由问道:“额娘这是要做什么?不如直接说给儿子听?”
纳喇氏笑眯眯道:“额娘哪有要做什么?昨儿个我跟你阿玛进宫……”说到这里,纳喇氏气不是很顺的停顿了下,匀了一下才继续道,“方才知道,贵人们用膳都是这样的,一大桌子几十道菜,一道菜只吃一口,尝着滋味儿好的,最多也只能用三筷子,真真是金尊玉贵的排场。”
大约过了两刻钟的功夫,额尔赫布就带来一个稳婆回来了,听声音,德亨认出来,是东街观音寺的吴稳婆。
这个吴稳婆德亨认识她,她是一个全福老人,父母公婆儿子女儿丈夫齐全,但她看破红尘,在观音寺带发修行,同时习得了接生的本事。
周围的旗人们听说了她的故事,羡慕她的福气,但凡家中有小儿出生,都会请她来给小儿做洗三礼。
所以,吴稳婆收生姥姥的名声,要比她给产妇接生的名声要响亮。
吴稳婆来过牛角湾许多次,德亨在门口见过她,也认得她说话的声音。
吴稳婆虽然接生手艺的待考究,但她应该是额尔赫布能找来的最快最方便的稳婆。
因为去敲观音寺的门比去敲别家胡同的门要方便许多,去敲别家胡同的门,事要先过胡同口的栅栏的。
先不说额尔赫布进别家胡同的栅栏要搭进去多少人情,光费口舌和盘查,就要耽搁不少时间。
生孩子,当然是不能耽搁时间的。
堂屋内传来额尔赫布和叶勤的说话声,德亨听不甚清楚,陶牛牛趴在床榻上掀开一道蚊帐缝,用气音问道:“小爷,你睡了吗?”
德亨伸手握住了他扒着床沿的手,捏了捏,表示自己没睡。
陶牛牛更加小声道:“我去听听主子们在说什么,回来说给小爷听。”
德亨忙握紧了他的手,摇了摇,示意他别去。
陶牛牛自以为很小心的去偷听,殊不知,这房子隔音不好,一点动静在夜里发出来都很清晰,他不想让陶牛牛受罚。
叶勤说要打死陶牛牛,并不是在吓唬德亨,叶勤是真的会打死陶牛牛的。
德亨不让,陶牛牛也不坚持,就这样静静趴在床沿上,陪伴德亨。
在雄鸡报晓的时刻,终于有小婴儿微弱的啼哭声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小院中响起。
刘佳氏,终于生了。
刘佳氏生了一个女儿,母女平安。
德亨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下,他合上酸涩的眼睛,开始安心入睡。
只要身边的人都好好的,什么样的代价他都可以承受。
什么财啊权啊前程啊,只要人都在,以后机会有的是,一个区区风扇算什么?
昨日出现的所有人发生的所有事都给他上了扎实的一课,在这个封建集权达到最顶峰的时代,在这个封建和奴隶制度并存的时代,一切都是虚妄,只有无上的权利才是这世间最坚硬的盾牌。
王权之下,皆为蝼蚁,谁都可以踩一脚。
既然不甘心做被踩的那一个,那就努力吧。
昨日之事按不死他,以后他也不会被人随意按死。
第40章
德亨睡醒的时候, 已经是下晌用过晚膳之后了,淡淡的药香味从半开的窗子外传进鼻端,院子里偶有人压低着声音说话, 说完就安静了下来。
德亨掀开蚊帐,唤道:“牛牛,小福?”语音有些微的嘶哑,他感觉口渴的很。
赤脚来到桌几旁, 拎着青瓷花纹大茶壶给自己倒了半杯茶,双手捧着咕咚咕咚喝干,感觉浑身舒爽许多。
放下茶杯,来到窗前向外看,院子里哈拉嬷嬷和小福在做针线,陶牛牛在泥炉子跟前扇着蒲扇熬药汤,不见其他人。
德亨出了东屋,来到门口, 唤道:“哈拉嬷嬷, 小福,牛牛。”
三人同时转头, 陶牛牛大声欢笑道:“小爷,你醒了,太好了。”
哈拉嬷嬷也上前又是摸脑门又是摸脸蛋的,高兴的不住道:“醒了就好,醒了就好哇。”
小福笑道:“阿哥饿了没有?想要吃些什么?小福都给您去做。”
纳喇氏听到动静从西屋出来,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 不住摩挲庆幸道:“可算醒了, 可吓死额娘了……”
叶勤和陶大陶二一身湿漉漉的从后院急匆匆的转出来, 边走边焦急道:“醒了?真醒了?快让阿玛看看。”
德亨被众人的反应弄的懵了一会, 终于找到空档问道:“我怎么了?”你们怎么看着一副庆幸的样子?
纳喇氏抹了把眼泪,哽咽道:“傻孩子,你病的不省人事了还不知道呢?”
德亨奇怪:“我觉着很好的呀,身上不酸也不痛,也很轻快,没有生病的呀。”
纳喇氏嗔道:“那你怎么一睡就睡到下晌,叫都叫不醒呢?”
啊这,他是凌晨天快亮的时候才睡的,依稀记得似乎是有人叫过他,但这不是太困了吗,当然要顺着小孩子的本能继续睡啊。
德亨无话可辩。
叶勤忙道:“醒了就好了,大夫也说了,本也没大病,就是惊着了,睡醒喝碗安魂汤就好。”
小福忙道:“给二嫂的药煎好了,就给小爷煎,等小爷用完膳两刻钟,正好用。”
德亨这才想起来,凌晨的时候刘佳氏生下一个女孩儿。
德亨忙问道:“刘阿妈还好吗?小宝宝呢?我怎么没看到小宝宝?”
说到刘佳氏和孩子,叶勤脸上十分不好看,纳喇氏推了他一把,道:“你不是在给马洗澡吗?快去忙吧。”
叶勤“哼”了一声,警告的瞪了德亨一眼,又回后院刷马去了,务尔登临走之前,将从国公府骑来的两匹马送给了叶勤,这样叶勤家中就有三匹马四头牛,骑马拉扯是不缺牲畜了。
至少关键时刻叶勤不用去邻居家借马了。
如今叶勤一家被“幽禁”在自己家中,他不能出门,又无事可做,就将马牵至后院亲自刷洗,趁机跟马培养一下感情。
德亨被叶勤瞪的低下头,乖乖认错。
纳喇氏心疼不已,跟儿子缓声道:“你刘阿妈没事儿,大夫来看过了,开了药方,好好养着就行了。小宝宝也没事,这会子正睡着,好着呢,对了,他们都想让你给小宝宝起个名儿,你可要好好想想,给你这个小婢女起个好听的名字?”
哈拉嬷嬷慈爱笑道:“这是个福大命大的孩子,有小阿哥的护佑,长生天才没有将她收走,还要求小阿哥给她赐个名儿,等洗三的时候好叫唤。”
陶二更是直接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咧着嘴笑道:“请小主子给丫头赐名。”
德亨先让陶二起来,道:“让阿玛和额娘起吧,我哪里会起名字呢?”
纳喇氏道:“我可不管,这孩子随你,你给起吧。”
又吩咐小福道:“把锅里放着的粥盛一碗来给阿哥吃……”
纳喇氏和小福去厨房了,陶二回后院去和叶勤刷马,哈拉嬷嬷去了东厢房去给刘佳氏送药,德亨问陶牛牛:“李阿妈呢?”
陶牛牛道:“我额娘去邻居家送红鸡蛋了。”
这也是传统了,谁家有了新生儿,是要滚了红蛋分给邻居沾沾喜气的,只是不知道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家的“喜气”,邻居们会不会沾?
德亨又问陶牛牛:“你知道大爹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吗?”
他似乎听叶勤跟纳喇氏说起过,他跟纳喇氏被冯多金带走后,叶勤立即派陶大带着四贝勒府的令牌去贝勒府求救去了,陶二则是去国公府找务尔登。他们从王府回家之后,务尔登已经在了,但在他临睡前陶大都还没有回家,不知道是什么因由?
陶牛牛回道:“我阿玛是在开栅栏小半个时辰后回家来的,说是昨儿晚上他没有走到贝勒府就被步兵衙门的人给拿下了,在栅栏上栓了一晚上,等鸡叫开栅栏之后,才被放了回来呢。”
昨晚德亨睁着眼睛听刘佳氏生产,陶牛牛却是挨不住睡了过去,所以他今早是照常醒来,也就对家里发生的事情都知道。而且,他知道等德亨醒了肯定会问他话,所以他十分留意大人们都在说什么,然后记在心里,这不,这会子德亨问起来,他就回话回的很流利。
也就是说,陶大昨晚根本就没有到四贝勒府。
纳喇氏和小福在堂屋里给德亨摆了一桌子菜,喝的有粟米南瓜粥有鸡蛋汤,菜品有炒豆芽、炒土豆丝、拌豆腐凉菜、煮鸡蛋鸭蛋、凉拌黄瓜猪耳朵、煎炸小河鱼,主食是牛奶小馒头和豆腐卷子,小食是素豆花和杏子蜜饯,点心是红枣糕。
这样满满当当的一大桌子吃食,看的德亨眼花缭乱的。
“额娘,我吃不了这么多?”德亨道。
就他一个人吃饭,做什么摆这么多?
纳喇氏摇着蒲扇坐在一旁陪着,闻言就挑眉道:“谁要你都吃下了?不得撑破肚子?你一样尝一口,吃个七八分饱就行了。”
德亨用瓷勺咬了一口南瓜粟米粥在口中,听了这话不由问道:“额娘这是要做什么?不如直接说给儿子听?”
纳喇氏笑眯眯道:“额娘哪有要做什么?昨儿个我跟你阿玛进宫……”说到这里,纳喇氏气不是很顺的停顿了下,匀了一下才继续道,“方才知道,贵人们用膳都是这样的,一大桌子几十道菜,一道菜只吃一口,尝着滋味儿好的,最多也只能用三筷子,真真是金尊玉贵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