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让我去见陛下, 让我见陛下一面!”
  她拉扯着内侍,哭求道:“陛下,易儿是有冤屈的啊,他是咱们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尽心侍奉父皇,从未有过反心,怎能仅凭那贼人的一面之词,便定了他的罪呢!”
  丽妃跪在养心殿前, 不甘心道:“陛下见妾身一面吧,陛下……”
  她哭得脱力, 几乎是半趴在冰冷的砖石上。从那原青州副兵马使方吉交代了开始, 平宣帝便再未见过她。
  丽妃盛宠多年, 这些年来从未遭过如此冷待,一日两日还好,越拖下去, 越能听到前朝传来的动静。不是有人上书弹劾康王, 便是龙骧府又审问出了什么, 桩桩件件, 都将她的孩子往死路上逼。
  她日日能听得族人被下狱的消息,连带着下落不明的儿t子,都被平宣帝下了旨意, 要将其捉拿回京。
  不知哭了多久,御前太监缓步挪至她身前,道:“丽妃娘娘,陛下请您进去。”
  她骤然止住哭声,忙不迭起身,跟在太监身后进了养心殿。
  陛下愿意见她!那是不是说明,她和易儿还有机会?
  她紧紧攥着掌心,好些日没安稳进食休息的身子脚步虚浮,踉跄了一步,恰好被帝王拦手扶起。
  “陛下……”
  丽妃鼻尖一酸,几乎要倒在他怀中。
  平宣帝:“也是当娘的人了,还如此不庄重。”
  丽妃跪倒在他身前,泪水盈盈,虽形容狼狈,却仍能看出她这些年来丝毫未减的容颜。
  她惯来知道自己何种模样是最美的,落泪的角度拿捏得精准,听平宣帝这话,柔弱地捏住了陛下的衣摆,哭道:“陛下若是真心疼妾身,便莫要让旁人舞刀弄剑地捉拿咱们易儿……陛下开恩。”
  平宣帝将衣摆从她手中扯开,三两步行至龙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她。
  “事到如今,让朕如何开恩?”
  他抬手,拿起几封奏折。
  “这一封,是弹劾他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的。”
  丽妃身子一颤,忽然明白了什么。
  平宣帝见她,不是为了让她诉旧情……而是,要与她彻底清算的。
  “这一封,是弹劾他纵容手下鱼肉百姓,欺占良田的。”
  ……
  平宣帝将那几封奏折扔下去,每扔一封,丽妃便被吓得一激灵,颤抖着手触碰那写满罪状的奏折,哆哆嗦嗦。
  “这些事,他是朕的儿子,朕都可以勉强放过。儿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朕能容忍。”
  平宣帝语气沉沉,丽妃闻言抬首,绝望的眸中又升起几分期望:“陛下……”
  “但!”
  平宣帝猛然将一封奏折扔到她脑袋上,尖利的角刺破了她的额角,溢出一丝鲜血来。
  丽妃慌乱的目光落在那奏折上,依稀能瞧见上头的字样。这封奏折……出自豫州,一个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官员,好似姓郑。
  “他竟敢私蓄兵马,结党营私……这是要造朕的反啊!”
  “陛下!”丽妃扑上前去:“陛下,易儿他不敢的啊,您召他回京,让他好好与您解释,他不会做这些事的……”
  “铁证如山,你还要朕如何?”
  平宣帝冷眼看着她:“朕今日见你,已经顾足了你我二十余年的情分。来人啊,将丽妃……不,邱庶人带下去。”
  “这钟粹宫奢华,也不必住了。”
  他说完,摆了摆手,一副极厌烦的模样。
  这些年来,他贪恋丽妃美貌与柔顺,还有她那恰到好处的心机与作态,丽妃从未在他面前,看到过如此表情。
  她被人拖走,奋力挣扎起来:
  “陛下!妾身侍奉您二十余年,难道连最后一丝情分也不能留吗!”
  丽妃几乎是嘶吼着,说出了这句话。
  平宣帝没有回答她。
  丽妃赤红着双眼,挣开内侍的束缚,朝平宣帝处奔去。
  “……陛下!护、护驾!”
  御前太监反应不及,生生看着她扑到了陛下近前,却又拐了弯,自己撞向了御前侍卫为护驾而拔出的长刀上。
  “陛下。”
  鲜血染红她的衣衫,丽妃声音越发微弱,她抬起手,拼尽全力,抓住那一片明黄的衣角。
  “你以为,你除了我和易儿,就能高枕无忧了吗……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她扬起一抹笑意,双眸直直地盯着平宣帝,维持着这个姿势,没了气息。
  平宣帝永远都不会知道。
  他这副看起来强健的身躯,早已走向末路。
  ……
  大雨滂沱。
  扬州,州牧府外。
  “殿下,丽妃娘娘殁了。”
  随侍似是不忍心,带着哭意道:“咱们……”
  雨水冲刷着康王的面颊,他眉眼泛起了阴狠,指尖掐得死紧。
  下一顺,他自隐匿处冲入雨中,破门而入,大手提起扬州牧的衣领,一刀横在他的脖颈。
  “为何不出兵?”
  他声音冷冷,带着刺骨的恨意:“吃了本王那么多好处,等到本王要用你的时候了,你竟退兵?”
  扬州牧在榻上睡得好好的,忽然被人用刀抵着脖子,吓得浑身发软。
  康王根本不像想要听他辩解的模样,冷哼一声,一刀封喉。
  血光溅开,他从这具死尸榻下,寻出了那可调兵遣将的令牌。
  “殿下!”随侍道:“纵使咱们有了这令牌,难不成就能调动扬州那数万大军?”
  “扬州上下,俱是无胆小儿。”
  康王将其握在掌中,狠戾道:“谁敢反对,本王便杀谁。扬州这些人,私底下与本王做了这么多事,当真以为日后裴彧上位,他们能逃得过?!”
  “不如跟随本王,殊死一搏,富贵……险中求啊。”
  -
  含之一身鲜亮的襦裙,梳着个灵巧的发髻,合上门扉。
  她眉眼轻快,姿态轻盈,一副不知事的模样,走到近前,道:“阿爹,你寻我。”
  书房中,明信鸿正等着她。
  含之弯了弯眼睛,自觉地挪到父亲身边,为其煮茶。她学得姐姐的好技艺,动作娴熟美观,很快,袅袅茶香便从茶具中溢了出来,盈满内室。
  明信鸿喝了满杯,很是满意:“比从前更有长进了。”
  含之笑意盈盈,再度为他倒满。
  “阿爹寻女儿来,是有何事?”
  明信鸿微抚长髯,叹道:“忙乱了这么久,明日,你阿娘便要带着你们几人回柳园。你也大了,一去又是几月,叫你来见上一见,也不好了么?”
  这几月间,发生了许多事。
  身为太子妃的二女儿回来避祸,他亦出言劝说扬州牧退兵。青州战局已解,康王败势将定。
  可笑他原先还真以为太子没有后手,不过事已至此,他能在战局开始之前,逆转此局,也算得他的本事。
  时机拿捏得刚好,将那康王架在高台上,再无回转的余地。
  倒是他轻看了裴彧。
  朝廷的旨意下来后,康王逃窜无踪。不过半月,便传来扬州牧身死,康王统领扬州,举兵谋反,已攻下三城。
  于此同时,京中却传来陛下身子不好的消息,眼下京中只有肃王殿下一位皇子,本该由其协理政务。奈何此人实在难当大用,数日下来,朝中已是怨气连连。
  陛下传出旨意,命太子火速回京,监国听政。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裴彧会立马回京的时候,裴彧上书自请镇压康王叛乱。由于其战功赫赫,声名远扬,朝中竟无反驳之言,于是这监国辅政的差事,竟轮着轮着,轮到了齐王头上。
  如今齐王已赶回京城,稳定了局势。日子也走到了七月,天气热得如火炉一般,大郎二郎年纪都小,热得恹恹,明蕴之提议,几位女眷老幼,都去柳园山中避暑。
  柏夫人许久未见爹娘,心中自然也想念,没怎么犹豫便定了下来,明日,几人便要启程了。
  含之嘴甜,道:“阿爹心中记挂女儿,女儿高兴还来不及呢。”
  明信鸿笑了笑,问:“你与你二姐亲厚,可问过她,是个什么打算?”
  含之懵懂:“阿爹是什么意思?”
  明信鸿眸中闪了闪:“倒也不是要赶她走。只是如今太子殿下祸事已解,便是前去平叛,也是奉了圣谕。陛下身子眼见着不好了,你阿姐是太子妃,若有……不好不在京城。”
  “阿爹是不想阿姐与女儿一道回柳园?”
  含之垂了垂眼,道:“其实不必阿爹说,阿姐心中也有数的。阿姐说过了,她是外嫁女,因着避祸而回娘家,本就叨扰多时。明日送走阿娘与嫂嫂,便会往京城去的。”
  “原是如此。”
  明信鸿叹道:“你阿姐素来聪慧懂事,体贴得很,倒显得我这个做爹的不好了。”
  他拍了拍女儿的手,道:“你去将桌上那个匣子拿来。”
  含之顺从地拿了过来,“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