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别怕。”
裴彧疏冷的声音蒙上了春夜雨中的水汽,
明蕴之松开了手,将臂膀缩紧,身子微微蜷起。
她没有哭,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慌乱。在马车上独自待着的时光里,她只是觉得很疲累般歪在此处,脑中纷纷扰扰想了许多东西,最终化作一片虚无,什么也没想。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骨架,只剩一座空壳停留此地。
起初,她还想过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会不会是被人诬陷,甚至是刻意设计。
但等她回过神来,心中其实已有定数。若非有了确凿的证据,裴彧此人这般脾性,不会轻易袒露于她面前。
外祖父曾说过,明家与柏家先祖都是老臣,跟随着先帝打天下,只是他早早认清帝王无情,及时抽身避世,留得半生安闲。
从前或许没意识到,但如今知晓颇多之后,再算算年月,似乎就是在裴庄两家对娄家出手之时,外祖父就已经看清了帝王之心。
他曾劝过明蕴之的祖父及时功成身退,明家祖父亦是刚强的性子,若非他爱饮酒好美色早早地去了,只怕还要再争上一争。
明蕴之对自己的父兄虽不亲,但也明白他们的性子。当年她年幼,太子选妃,其实是可以不去参选的,是父亲执意送她去,连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没能拦住。
那时除了她年幼无知,知晓些京中弯弯绕绕的人谁都没想过裴彧会活着回来,她很有可能空有一个未来太子妃的名头,然后在太子战死之后,再无殊荣。
尽管如此,明父还是让她去了。只赌那万分之一的概率,赌裴彧活着回来,她会当上未来的太子妃。
从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和父亲之间的疏离无形之中又加重了些许,他从未在吃穿上亏待过她,诗书字画更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可他待她,并无父亲待子女的怜爱之情。
至于兄长,明存之幼年曾带她玩耍过,也曾少年直爽地嘲笑她傻里傻气,她有讨厌过这个兄长,也有忍不住跟在他身后缠着他玩耍的日子。
毕竟是血亲。
她们的血液里,流着相同的血。现下这般情境,如何叫她不伤心。
她更清楚,父亲这些年在益州越发张扬,迟早会有被朝廷降罪的一日,只是不想会是私造兵器,意图谋反的罪名。特别是裴彧那日告诉他平宣帝的主张之后,她就知晓了明家或许隐有大难,还赶忙去信,得知了兄长离开益州的消息。
……途径扬州,经过永安渠运往青州。
扬州,扬州,原来兄长离开益州,是因为这档子事!
她无力地叹出一口长长的气。男人的大掌顺着她的臂膀朝上,轻轻捋着她的发丝。
昨日没带侍女上山,醒来她独自梳妆,只简单挽了个发髻,又经历一日的奔波,早已散乱。此刻长发交缠,被男人以指代梳,为她轻轻顺着。
他好似很喜欢把玩她的头发,从前在榻上,即便什么也不做,他也常捻起一缕发丝缠绕在指尖,不知是因着什么。
“殿下。”
她抬手,将裴彧手中的长发顺回自己的掌心。只这样唤了他一声,却不知该说什么,嗓音干涩,毫无底气。
裴彧少见地未曾回应她,只将她按在怀中,低低嗅着她发间的花香。
过了许久,马车行得愈发平稳,好似已进城之时,才听裴彧开口。
“蕴娘。”
他缓声唤她:“我是太子,但更是你夫君。可能明白?”
无论明家如何,世人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他和她拜堂成亲,与她同榻而眠、执手相伴,她若有过,他来担着便是。
天塌下来,也砸不到她身上。
“夫君……”
印象中,明蕴之似乎还是头一回从口中吐出着两个字,她闭了闭眼,似是觉得这称呼有些烫口,不再说话了。
“有我在,”裴彧道:“你自可放心。”
路途不短,明蕴之还是在疲惫之中睡了过去。这一觉睡得极深,对外头的风雨毫无所觉,更不知何时已到目的地。
雨水暂歇,裴彧抱着她下了马车,厚厚的绒毯仍盖在她身上,大步进了宅邸。
青芜与青竹早早熏好了床榻,见自家娘娘被抱着回来,稍一愣神,立马跟上。待到将人安安稳稳地放置到了榻上,听太子殿下吩咐道:“煮一碗姜汤来备着,一醒便让她喝下,外头寒凉。”
他淡淡扫视屋中,道:“安神的香也燃上。”
青竹一顿,道:“回殿下,已经点了……可是味道有些太淡?奴婢这便再添上些许。”
裴彧看了明蕴之一眼,眸色复杂。
“不必。”
他又嘱咐几句,离开了屋子。
未至深夜,雨便停了。
第二日是个晴朗的日子,艳阳高照,看不出昨日的阴雨连绵。
明蕴之在榻上睡了很久,坐起身的时候,下意识打了个喷嚏。
“果然,”青芜道:“殿下昨儿个让人备上的姜汤当真派上了用场,娘娘快喝下吧。”
明蕴之忍着冲鼻的辣喝了姜汤,问道:“殿下呢?”
“昨夜殿下将娘娘送回来后,便没再回来过,”青芜回答:“听门房说天刚亮,沈大人便来求见了,至今还在书房中没出来。”
裴彧和齐王在豫州的官员面前各自逍遥,倒是沈怀璋辛辛苦苦亲自去底层查明现状。明蕴之闻言,让人备了几份糕点,给裴彧、齐王,甚至是綦舒那边都送了些去。
吩咐完一切,她坐在紫檀木椅上,又想起了明家之事。
她提笔想写些信回去,却又不知该写些什么,父兄这样做,应当已经有许久了,或许在她嫁给裴彧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这等大事,她如何能从父兄口中挖出来?
思来想去,她给独身在外的妹妹送了封信,让她在外安生游历,不必急着回家,如若不弃,可来寻她。
信中浅浅提过几句,若是父兄与她说些什么,务必要转告与阿姐。更多的话不好写在信中,明蕴之写完,又往柳园寄去一封。
给柳园的信就比给年幼妹妹的要直白许多,她直言心觉母家有祸,万望外祖父能将所知之事告t知于她,莫再将她当做无知幼童,她亦不愿外祖父一把年纪还参与进这些事中,只盼他照顾好自己和外祖母的身子,为她提供些消息便好。
她虽是太子妃,能做的却太少。写完信,明蕴之又陷入了一种长久的迷茫。
脑袋中想了许多弯弯绕绕的事,最终的落点都落在了一人身上。裴彧的面容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变得分外清晰。
他对她的坦诚,已到了令她难以想象的地步。
……她是不是可以也试着,只是试一试……多相信他一些?
“阿姐!”
一个娇俏的声音打破了明蕴之的思绪,她从怔然中回神,看向院外快步跑来的女子。
姚玉珠兴冲冲地来寻她:“这两日去了什么好地方呀?快与我说说,说说嘛!”
她和齐王知晓裴彧要给明蕴之准备那么大的一场惊喜,自然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恨不能参与全程。
明蕴之瞧见她,再不好的情绪也散了几分,带出一抹笑意来:“就知道你这个鬼机灵掺和了不少,是不是还帮你二哥出主意了?”
“没有哦,”姚玉珠赶紧摇头:“不信你问裴晟,他最清楚!”
明蕴之顺着姚玉珠指的方向看去,齐王和身边的小厮狼狈地背着几只大风筝,正往屋中来。
齐王见几人都瞧着自己,摸了摸脸颊:“怎么,今日的我很英俊么?”
姚玉珠笑开:“是笨啦,怎么几只风筝就把自己搞成这样啊?”
口中嫌弃,她还是去将缠绕在齐王身上的风筝线解开。
齐王听她说了方才的话,认可道:“二嫂明鉴,那日还真不是我和玉珠出的主意,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你们要去哪儿呢。就是那天灯,可是我瞧见信号后,第一个放起来的哦!”
明蕴之坐在椅子上,心里的郁结被抛之一旁,展颜道:“那还要多谢五弟了。”
齐王解开风筝线,气喘吁吁:“说到那日,哎,二嫂不知道吧。”
他走过来不客气地喝了口水,说:“二哥亲手做了一盏灯笼,我还是头一回看见二哥那么……”
他歪着头想了半天,没琢磨出该怎么形容他当时所见到的裴彧。
“二哥做什么都好,读书写字比我厉害多了,武功也是,就连做东西,上手都比我快。我还以为什么事在他那儿,都会是轻轻松松的。”
齐王坐下,“可那日我去寻二哥,就瞧见他一个劲儿地改来改去,我觉得已经很好了,他还是摇头,说不好。”
“所以……阿姐有没有亲手放那只天灯呀?”姚玉珠拖着脸,和齐王一左一右地盯着她,一定要她回答。
明蕴之只好无奈地笑着点头:“放了,放了。还许了好多个愿望。”
她看向齐王带来的几只风筝,问:“所以今儿个这是……?”
裴彧疏冷的声音蒙上了春夜雨中的水汽,
明蕴之松开了手,将臂膀缩紧,身子微微蜷起。
她没有哭,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慌乱。在马车上独自待着的时光里,她只是觉得很疲累般歪在此处,脑中纷纷扰扰想了许多东西,最终化作一片虚无,什么也没想。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骨架,只剩一座空壳停留此地。
起初,她还想过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会不会是被人诬陷,甚至是刻意设计。
但等她回过神来,心中其实已有定数。若非有了确凿的证据,裴彧此人这般脾性,不会轻易袒露于她面前。
外祖父曾说过,明家与柏家先祖都是老臣,跟随着先帝打天下,只是他早早认清帝王无情,及时抽身避世,留得半生安闲。
从前或许没意识到,但如今知晓颇多之后,再算算年月,似乎就是在裴庄两家对娄家出手之时,外祖父就已经看清了帝王之心。
他曾劝过明蕴之的祖父及时功成身退,明家祖父亦是刚强的性子,若非他爱饮酒好美色早早地去了,只怕还要再争上一争。
明蕴之对自己的父兄虽不亲,但也明白他们的性子。当年她年幼,太子选妃,其实是可以不去参选的,是父亲执意送她去,连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没能拦住。
那时除了她年幼无知,知晓些京中弯弯绕绕的人谁都没想过裴彧会活着回来,她很有可能空有一个未来太子妃的名头,然后在太子战死之后,再无殊荣。
尽管如此,明父还是让她去了。只赌那万分之一的概率,赌裴彧活着回来,她会当上未来的太子妃。
从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和父亲之间的疏离无形之中又加重了些许,他从未在吃穿上亏待过她,诗书字画更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可他待她,并无父亲待子女的怜爱之情。
至于兄长,明存之幼年曾带她玩耍过,也曾少年直爽地嘲笑她傻里傻气,她有讨厌过这个兄长,也有忍不住跟在他身后缠着他玩耍的日子。
毕竟是血亲。
她们的血液里,流着相同的血。现下这般情境,如何叫她不伤心。
她更清楚,父亲这些年在益州越发张扬,迟早会有被朝廷降罪的一日,只是不想会是私造兵器,意图谋反的罪名。特别是裴彧那日告诉他平宣帝的主张之后,她就知晓了明家或许隐有大难,还赶忙去信,得知了兄长离开益州的消息。
……途径扬州,经过永安渠运往青州。
扬州,扬州,原来兄长离开益州,是因为这档子事!
她无力地叹出一口长长的气。男人的大掌顺着她的臂膀朝上,轻轻捋着她的发丝。
昨日没带侍女上山,醒来她独自梳妆,只简单挽了个发髻,又经历一日的奔波,早已散乱。此刻长发交缠,被男人以指代梳,为她轻轻顺着。
他好似很喜欢把玩她的头发,从前在榻上,即便什么也不做,他也常捻起一缕发丝缠绕在指尖,不知是因着什么。
“殿下。”
她抬手,将裴彧手中的长发顺回自己的掌心。只这样唤了他一声,却不知该说什么,嗓音干涩,毫无底气。
裴彧少见地未曾回应她,只将她按在怀中,低低嗅着她发间的花香。
过了许久,马车行得愈发平稳,好似已进城之时,才听裴彧开口。
“蕴娘。”
他缓声唤她:“我是太子,但更是你夫君。可能明白?”
无论明家如何,世人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他和她拜堂成亲,与她同榻而眠、执手相伴,她若有过,他来担着便是。
天塌下来,也砸不到她身上。
“夫君……”
印象中,明蕴之似乎还是头一回从口中吐出着两个字,她闭了闭眼,似是觉得这称呼有些烫口,不再说话了。
“有我在,”裴彧道:“你自可放心。”
路途不短,明蕴之还是在疲惫之中睡了过去。这一觉睡得极深,对外头的风雨毫无所觉,更不知何时已到目的地。
雨水暂歇,裴彧抱着她下了马车,厚厚的绒毯仍盖在她身上,大步进了宅邸。
青芜与青竹早早熏好了床榻,见自家娘娘被抱着回来,稍一愣神,立马跟上。待到将人安安稳稳地放置到了榻上,听太子殿下吩咐道:“煮一碗姜汤来备着,一醒便让她喝下,外头寒凉。”
他淡淡扫视屋中,道:“安神的香也燃上。”
青竹一顿,道:“回殿下,已经点了……可是味道有些太淡?奴婢这便再添上些许。”
裴彧看了明蕴之一眼,眸色复杂。
“不必。”
他又嘱咐几句,离开了屋子。
未至深夜,雨便停了。
第二日是个晴朗的日子,艳阳高照,看不出昨日的阴雨连绵。
明蕴之在榻上睡了很久,坐起身的时候,下意识打了个喷嚏。
“果然,”青芜道:“殿下昨儿个让人备上的姜汤当真派上了用场,娘娘快喝下吧。”
明蕴之忍着冲鼻的辣喝了姜汤,问道:“殿下呢?”
“昨夜殿下将娘娘送回来后,便没再回来过,”青芜回答:“听门房说天刚亮,沈大人便来求见了,至今还在书房中没出来。”
裴彧和齐王在豫州的官员面前各自逍遥,倒是沈怀璋辛辛苦苦亲自去底层查明现状。明蕴之闻言,让人备了几份糕点,给裴彧、齐王,甚至是綦舒那边都送了些去。
吩咐完一切,她坐在紫檀木椅上,又想起了明家之事。
她提笔想写些信回去,却又不知该写些什么,父兄这样做,应当已经有许久了,或许在她嫁给裴彧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这等大事,她如何能从父兄口中挖出来?
思来想去,她给独身在外的妹妹送了封信,让她在外安生游历,不必急着回家,如若不弃,可来寻她。
信中浅浅提过几句,若是父兄与她说些什么,务必要转告与阿姐。更多的话不好写在信中,明蕴之写完,又往柳园寄去一封。
给柳园的信就比给年幼妹妹的要直白许多,她直言心觉母家有祸,万望外祖父能将所知之事告t知于她,莫再将她当做无知幼童,她亦不愿外祖父一把年纪还参与进这些事中,只盼他照顾好自己和外祖母的身子,为她提供些消息便好。
她虽是太子妃,能做的却太少。写完信,明蕴之又陷入了一种长久的迷茫。
脑袋中想了许多弯弯绕绕的事,最终的落点都落在了一人身上。裴彧的面容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变得分外清晰。
他对她的坦诚,已到了令她难以想象的地步。
……她是不是可以也试着,只是试一试……多相信他一些?
“阿姐!”
一个娇俏的声音打破了明蕴之的思绪,她从怔然中回神,看向院外快步跑来的女子。
姚玉珠兴冲冲地来寻她:“这两日去了什么好地方呀?快与我说说,说说嘛!”
她和齐王知晓裴彧要给明蕴之准备那么大的一场惊喜,自然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恨不能参与全程。
明蕴之瞧见她,再不好的情绪也散了几分,带出一抹笑意来:“就知道你这个鬼机灵掺和了不少,是不是还帮你二哥出主意了?”
“没有哦,”姚玉珠赶紧摇头:“不信你问裴晟,他最清楚!”
明蕴之顺着姚玉珠指的方向看去,齐王和身边的小厮狼狈地背着几只大风筝,正往屋中来。
齐王见几人都瞧着自己,摸了摸脸颊:“怎么,今日的我很英俊么?”
姚玉珠笑开:“是笨啦,怎么几只风筝就把自己搞成这样啊?”
口中嫌弃,她还是去将缠绕在齐王身上的风筝线解开。
齐王听她说了方才的话,认可道:“二嫂明鉴,那日还真不是我和玉珠出的主意,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你们要去哪儿呢。就是那天灯,可是我瞧见信号后,第一个放起来的哦!”
明蕴之坐在椅子上,心里的郁结被抛之一旁,展颜道:“那还要多谢五弟了。”
齐王解开风筝线,气喘吁吁:“说到那日,哎,二嫂不知道吧。”
他走过来不客气地喝了口水,说:“二哥亲手做了一盏灯笼,我还是头一回看见二哥那么……”
他歪着头想了半天,没琢磨出该怎么形容他当时所见到的裴彧。
“二哥做什么都好,读书写字比我厉害多了,武功也是,就连做东西,上手都比我快。我还以为什么事在他那儿,都会是轻轻松松的。”
齐王坐下,“可那日我去寻二哥,就瞧见他一个劲儿地改来改去,我觉得已经很好了,他还是摇头,说不好。”
“所以……阿姐有没有亲手放那只天灯呀?”姚玉珠拖着脸,和齐王一左一右地盯着她,一定要她回答。
明蕴之只好无奈地笑着点头:“放了,放了。还许了好多个愿望。”
她看向齐王带来的几只风筝,问:“所以今儿个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