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499节
  德亨笑着接下这个新话题,道:“中间拦截的少了,收到朝廷手里的自然就多了……”
  留李卫自己在德亨府上滞留,允祥告辞离开,有些郁郁的走在大街上,轿夫抬着轿子跟在后面。
  一阵又急又快的铃声从拐角处胡同里传来,不待允祥反应,从胡同拐角处倏地冲出一辆自行车,风车电掣般朝着允祥冲过来。
  街上其他行人见到后都慌忙躲避,唯有允祥,一错脚,先避让了正面冲势,一脚抬起,就要从侧面踹向骑自行车的少年。
  躲?
  他十三爷走在大街上,从来就没有躲一说。
  在这内城,从来都是别人躲他,他何曾躲过别人?
  在战场上杀敌,在围场上打猎,敌人、猎物冲到眼前了,要躲开吗?
  他要是敢躲开,先帝的巴掌就该扇过来了!
  所以,冷静应对,反杀回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允祥脚才抬高,刚开始蓄力,就被一双手猛然拉到一边,允祥被迫顺势后退了一步,让那骑自行车的少年从他身边擦过去。
  时机已逝。
  允祥冷喝道:“将那恶少年给爷拿下!”
  轿夫听令,放下轿子就去追那少年,但那少年早跑没影了。
  允祥:“去步兵衙门报案,务必要将这恶少年给爷找出来。”
  仆从应下。
  这个时候,允祥才转头,看向拉自己的人:“亮工?”
  拉允祥,阻碍了他那一脚的人正是年羹尧。
  新帝登基,为了平衡新旧势力,雍正帝特允年羹尧回京为先帝送陵,年羹尧安排好四川事务后,于几日前回到京城。
  雍正帝对年羹尧十分信任,并委以军国大事,年羹尧本人能力上也对得起这份信任,已经是养心殿常客。
  年羹尧先关心允祥:“您方才没受到冲撞吧?刚才事态紧急,臣情急出手,还望见谅。”不管是语气还是话语都十分的谦恭。
  允祥心道,你要是没拉我那一下,倒霉的绝对是那个骑车的少年,面上和煦道:“无妨,你也是好心。你怎么在这里?”
  年羹尧见允祥上下确实没磕碰道,就道:“臣府邸就在附近,趁着今日皇上没有宣召,去做些采买。”
  年羹尧因为年贵妃,也是因为他在征准噶尔时立下的功绩,被新帝赐封三等公,赏世职。如今年府已经是国公府,一应规制都要提升,他说去做采买,可不是去买菜买文房四宝这么简单。
  允祥点头,给他介绍道:“朝阳门内老君堂那边有一所很大的应制店,你可以去那里瞧瞧。”
  从“应制”这两个字上,就可以知道,这家大店,专门做府邸改制生意的,从国公府变作贝勒府,从郡王府变作贝子府,所需所求,一家店都给你包圆了。
  老君堂就在朝阳门内,紧靠朝阳门大街,所以,这里面做的更多的,是木制家具生意。
  支持定做,保证保工保料,和内务府一个工艺水平的。
  年羹尧道:“原本就是去那里看看的。”
  这家应制店,别人不知道幕后主家是谁,他是知道的。这是弘晖和德亨两个合力开的店。
  听说,他的外甥,八阿哥弘晟出生后,为表庆贺,弘晖阿哥还特地送了这家店的半成股份做贺礼,说是哥哥送给弟弟的“奶粉钱”。
  合着早夭七阿哥那一份,已经三岁的八阿哥手上,有这家店一成的股份。
  一成股份的“奶粉钱”啊,弘晖阿哥做事真有意思。
  听说这家店生意很好,银子赚的哗哗的,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这个做舅舅的,也来添一份。
  毕竟,从谁手里采买不是买呢?
  也是亲眼看看如今这京城的变化,今日兴致高,他就自己带着家仆出门了。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是小心谨慎的,给自家府邸改头换面是老老实实出银子买的,而不是自恃功高后,骄横跋扈等着人往府上送。
  原本以为允祥会对那个不知道是谁家的少年大发雷霆,并发一堆牢骚的,但允祥似乎有心事,只是让人去步兵衙门报案了事。
  陪着兴致不高的允祥走了一截路,在大路口,允祥向西,年羹尧继续向南,两人分开。
  目送允祥的背影离开,想着遇见允祥的地方,年羹尧猜测,这位一飞冲天的十三王,应是从定王府邸出来的。
  镶黄旗这一片,能让十三王亲自去拜访的,一个是潜邸雍王府,另一个,就是定王所居国公府了。
  若是雍王府,十三王不会走北小街。
  十三王去定王府邸上做什么去了?
  看十三王不甚开怀的样子,他们话不投机吗?
  第361章
  自从年羹尧回京, 雍正帝只觉多了一副左膀右臂,处理政务越来越得心应手。
  尤其是翰林院那边,因为年羹尧是正经进士出身, 不光是作文,还是辩论,都能应对的无懈可击,更是时常在养心殿里将三王辩的哑口无言, 雍正帝见了就心中高兴。
  三月暮春,德亨正在府上和属下佐领议各佐领内领取第一季度兵丁禄米事务,就见芳冰急急来报,道:“主子,畅春园有人拼死来报,赵爷爷和咱们派去送东西的人都被隆科多抓了!”
  德亨面色陡变,问道:“送信的人呢?”
  芳冰:“就在门外。”
  德亨对各佐领道:“你们且续茶,我去去就来……”
  来德亨府上报信的不是小太监, 是畅春园太监刘狗儿的儿子刘二郎。
  刘二郎一身狼狈, 头发是散的,鞋子没了一只, 露出的袜子上都是泥泞。
  刘二郎一见到德亨就跪下磕头,哭道:“王爷您快去救赵爷爷吧。我爹他老人家腿脚不好,见到赵爷爷被隆科多抓走,想来报信,结果露了行迹,也被抓了, 我拼死跑出来给您送信, 您能不能救赵爷爷同时, 也救一救我爹。”
  德亨让他起来, 道:“你仔细与我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二郎:“这事儿,还得从兴庆苑说起……”
  前头说了,刘狗儿家祖上就住畅春园,皇上要修园子,那没的说的,阖家老小都搬迁了,也没搬多远,就在畅春园附近安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狗儿家里穷,靠着一座皇家园林,就谋算着靠畅春园吃饭。
  他是民人,靠畅春园吃饭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做太监。
  他是有打算的,先是一下子娶了两房妻子,生够了儿子女儿之后,才自割入了畅春园。
  他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也没那个本事,他就是为了每月内务府那点子例银,再从畅春园倒腾点子瓜果菜蔬名贵花儿这样的外快,一家子老小十来口人就能很过的下去了。
  就那点子别人不要的瓜果花草,正经赚不了几个钱。
  畅春园就是一个小的名利场,刘狗儿在名利场外围好奇张望时候,和同样游走在名利场之外的德亨看对了眼。
  德亨听了他的故事,觉着刘狗儿这人庸俗的可爱,就让他去自己最常待的侍卫班房做杂活儿。
  刘狗儿肯吃苦,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康熙帝的一等侍卫们看在德亨的面子上,也不为难他,刘狗儿就扎根畅春园侍卫班房、具体来说是澹宁居外的侍卫班房,一干就是十几年。
  白天天不亮就去畅春园点卯,畅春园下钥他就出园子回家睡觉,十日一休沐,家里有红白喜事就请假,日子过的无波无澜,非常规律。
  儿子娶妻,闺女嫁人,刘狗儿都做了爷爷了,也熬成了老太监。
  他做了大半辈子太监,家里仍旧不见多少银子,更没有大富大贵,但他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有女,有儿有孙,房子盖了一大排,在京郊这十里八村的民户中,谁见了不得说一声殷实之家呢?
  先帝驾崩,先帝最得用的几个大小太监,都养老了,有的来了畅春园,有的不知道去了哪里。
  自从先帝驾崩,畅春园就空了下来。
  有前途的侍卫们都去了紫禁城,小太监们也各自想法子钻营,刘狗儿一如既往的做边缘人。
  每一个侍卫班房都是有主的,澹宁居近处的侍卫班房锁了门,刘狗儿想着自己腿脚还利索,就去了大厨房,领了往四处送饭的差事。
  刘狗儿自认是边缘人,但在畅春园侍卫、太监圈子里混过的,都知道他的底色,所以,不管他想做什么,都没人为难他。
  畅春园如今半空,能关的都关了,里面的人就都吃大锅饭。
  能有大锅饭吃就很不错了。
  主人不在,往各处送饭的小太监,自然是能偷懒就偷懒,能推脱就推脱。刘狗儿既不偷懒,也不推脱,他同时领了给赵昌、梁九功和兴庆苑送饭的差事。
  兴庆苑是修书的地方,大部分都跟着徐元正回了紫禁城武英殿,但里面还是有一些修书的士子留守。
  刘狗儿往上八辈都是泥腿子,天然对读书人有敬畏之心,对兴庆苑的人就很客气。
  这人吧,都是趋利避害的势利眼。你对他颐指气使的,他反倒唯唯诺诺不敢言,你要是对他客客气气的,他就拿你做死太监腌臜人。
  用鼻孔看你,指使你做这做那,还嫌弃你做不好,脏污了他的斯文圣地。
  刘狗儿在兴庆苑受了气,去了赵昌和梁九功那里不免抱怨几分。
  刘狗儿就是个普通老实人,没主意,没脾气,老好人。
  他在畅春园“顺风顺水”了一辈子,临了临了被人欺负,心里不得劲儿,也不想着报复回去,就和老熟人赵昌抱怨两句,实属正常。德亨和刘狗儿交好,赵昌也高看刘狗儿一分。
  赵昌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闲的发慌,就去兴庆苑给刘狗儿出头。
  跟梁九功不同,梁九功是罪人,被康熙帝圈禁在这一方小院,不能出去,赵昌是自愿进来的。
  他是主动退位,给徒弟赵拙言让第一太监的位子,也是避嫌。
  两人性质不同。
  赵昌来畅春园是做大爷的,德亨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个日子,都会差使人来给他送养老供奉,所以,他在畅春园很有面儿。
  兴庆苑的修书士子自然是认识大名鼎鼎赵昌赵大监的,看他那一身行头,就知道这位赵大监并未失势。
  赵昌带着刘狗儿一出现,就震慑住了这些对着刘狗儿眼睛长在脑袋上的人。
  赵昌也没说什么,就坐在修书大厅里,坐在那个康熙帝、徐元正常坐的椅子上,拿着一本书翻看。
  修书的士子们就站在一旁端茶送水静候,他若是看书有疑问,他们好做解答。
  就去了这么一回,刘狗儿有面儿了,赵昌也爱上了这里。此后跟点卯似的,日日去。
  兴庆苑是个消磨时间的好地方啊,读书也能明理不是?
  这里应有尽有,全是书,他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给新帝的书,他先看,还要挑拣着看,要的就是这高人一等的爽劲儿。
  这就是隆科多给雍正帝汇报的“他去兴庆苑去的挺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