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这件事程心肯定不想让程海峰知道,即使她以女儿的身份去说这件事,也不一定能得到她希望的回应。
  但他必须要说。
  除了他之外没有人能说,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说这件事。
  他想以男人对男人,小辈对长辈的方式,认真而严肃地面对程海峰。
  “你把程海峰的电话发给我一下。”
  丁永康很诧异,“梁总,我来沟通就好了,不然以后会有很多麻烦。”
  “不会的,你别想这么多,给我。”
  梁肇元坚持,丁永康也无法拒绝。
  电话接通,程海峰看到陌生电话有些警觉,在他简单说明身份后,态度立马变了,万般懊悔跟他道歉。
  他一直等程海峰唧唧歪歪全部说完了,才开口:
  “您知道您的女儿生病了吗?”
  ……
  出院那天,程心带梁肇元去了趟派出所补笔录,把医生打印填写好的验伤通知书也带去了,但梁肇元却跟民警说要销案。
  她快气死了,态度强硬一定要让程海峰和程昊翔付出代价。可惜她不是被打的当事人,而且脑震荡本来就无法进行伤情鉴定,连个轻微伤都认定不了,对方又是未成年人,警方也希望能调解,还在劝她打断骨头连着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这事闹了一圈,就这么重重拿起,轻轻放下,她心里说不上的憋闷,既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顾晓英,也对不起梁肇元。
  连着两天程心都没睡好觉,一直在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补偿他遭受的这些不必要的伤害,想来想去,拿起手机点开了12306。
  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输入了梁肇元的身份证号码,订了张回上海的一等座动车票。
  人是在她地界出的事,安安全全把他送回去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程心自认自己想得周到,不仅挂号时牢牢记住了他的身份证号,还考虑到他脑袋可能禁不起飞机颠簸,选了动车。
  :=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飞机商务舱有点太贵了。
  她还贴心地考虑过动车商务座,但是一千多的票价也快赶上飞机商务舱了,她突然觉得他的伤可能也没那么重。。。
  过日子还是得精打细算一点,而且她还得替林时钧也买一张同档次的票,这个价位乘二,对她来说负担就有点重了,还是一等座更有性价比。
  那天拒绝林时钧后,她回到家就有点后悔,觉得自己话是不是说得太重了。
  喜欢一个人的心情,是很珍贵的东西,他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也是很珍贵的东西,就算终有一日会慢慢淡出彼此的生活,她也希望留在记忆里的是彼此没那么难看的样子。
  给梁肇元买票时,程心也把林时钧的身份证号码一起输了进去,输到最后四位时有点犹豫。
  她记不清了。
  高二会考,他们考完在考场外交换着看对方身份证上的照片,互相损对方拍得奇怪,那时候她默默记住了他的身份证号码,她以为自己会记一辈子,没想到如今已经模糊。
  犹豫再三,她还是主动给林时钧发
  信息询问。
  【你的身份证号码是这个没错吗?还是用护照买更方便?我刚好买票回去,顺便帮你买了吧!】
  程心尽量语气轻松,就像老朋友一样,心里忐忑着,怕他不会回复,或者断然拒绝她的好意。
  但出乎意料的是,林时钧什么都没多说,只是纠正了她记错的身份证号。
  最后的四位,完整的号码,还有护照号码,连续发了三次。
  她对照着一个个输入,刻意让自己不去记住,到了选位环节,更大的苦恼来了。
  三个人连在一块也很怪,各自分开坐更怪,梁肇元一个伤员也没人照顾,但是单独跟他们任何一个人坐更是没有礼貌又没有情商。
  咬手指纠结了十分钟,她一拍桌子决定了。
  返程那天,程心到酒店接梁肇元去火车站,他肉眼可见的开心,被一张六百多的动车票钓成了翘嘴,她甚至怀疑,如果他有尾巴,一定会呼呼摇出风来。
  但是出租车半道捎上林时钧后,梁肇元就不会笑了。
  进站上车以后,他们两个都失去了笑的能力,在一等座车厢尴尬地相邻而坐,呆呆看着程心拖着行李径直往后面的二等座车厢大步而去。
  “你坐我这儿吧,我去后面!”梁肇元在身后喊住她,“哪有女生坐后面的道理!”
  程心回头看见林时钧也跟着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赶紧趁他开口前大声阻止,“我好困我要睡觉!让我清净清净,千万别来打扰我!”
  她火速撤离现场,给他们友好互动的空间,毕竟他们手上还有共同合作的重要项目,早一点冰释前嫌,才有利于后面工作的顺利展开。
  说要睡觉当然也是假的,虽然徐良风和孙明宇都还在犹豫是否要将周建业和周佳敏的采访成稿发出,但她认为周家父女提供的线索是有新闻价值的。
  即使周建业有些痴呆,但程心亲眼见过他的样子,亲耳听过他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清清楚楚说出的那些回忆,他不可能撒谎,也没有理由时隔二十年去撒谎。
  如果能够说服余兴龙说出当年的真相,让余子豪回忆一下当时拐走小梅的女人的长相,也许就能帮助警方追查嫌疑人的行踪。
  这种希望成了程心的动力,她顾不上这几天在家、医院、警局来回折腾的身心俱疲,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回听着采访录音一边码字。
  邻座的大爷在公放声音刷短视频,一会儿是油价上调和汽车新政,一会儿是境外网络攻击事件,还挺关心新闻热点的。程心戴了耳机,专心写稿,没太关注周遭,突然隐隐约约听到几个关键词——
  “家暴”、“人贩子”、“兄妹”、“智力障碍”……
  她摘掉耳机想仔细听一听,但大爷嘟囔了句“肯定故意遗弃的呗”,手上已经刷到下一个视频。
  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在心头升起,她打开浏览器搜索相关新闻,果然搜到了镜界一早发布的独家报道。
  姚智凯不仅采到了余兴龙,还被允许进入他家中以及工作的车间进行拍摄,用视频的方式“还原”了二十年前小梅被送到荣城舅舅家后的生活环境和走失当天的路线。
  不得不承认,镜界拥有比灼知更高效的新闻编发系统和舆论把控能力。她可以想见,姚智凯大概在采访完余兴龙的当天就已经把素材发回给上海的视频编辑老师,这样采编协同,他一边整理文字稿的同时,视频编辑也把视频素材整合进提前制作好的模板中,两边同步好脚本,最后上字幕,传后台,主编边审边发,非常节省时间,比她现在这种采编一体、一人多岗效率要高很多。
  镜界视频中心总监宋涵是单位有名的“效率王者”,和当时的“热度王者”财经中心总监张日鑫并驾齐驱,人称“二王”,都是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逼出来的。
  但视频新闻存在篇幅较短的先天限制,往往有了深度和长度,就没了热度。宋涵之前试图大力发展调查类报道却一直没能做起来,视频中心每天稿量最多,好稿大稿能评奖的稿却少,部门奖金也跟着吃瘪。
  哪怕后来张日鑫被处分,财经中心换了新老大,宋涵依然还是“大小王”里的“小王”。
  为了能提高稿子的热度,宋涵想出了“矩阵效应”的打法,一条新闻可以剪辑成三十秒、三分钟内和五分钟以上三种时长,横版和竖版两种格式,再安上三四种不同的栏口,主打一个报道形式的丰富多样。
  余兴龙的稿子也是这样的打法,程心粗略一搜,搜到四个不同的栏口和标题。其中传播最好的是一条三分多钟的稿子,模拟展现了小梅走失当天的动线。
  画面是精心剪辑过的,将现在的厂区和余家,同一些素材库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资料画面穿插整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有些古怪又渗人的观感,模糊处理的一闪而过的人像,还有变声后的一小段余兴龙的采访录音,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吸睛。
  更加引人猜想。
  第78章☆、78我去接你好不好?
  虽然镜界也发了一版内容更完整的长视频,但热度只会向一个中心富集。
  那条三分多钟的短视频报道挺出圈,被各家三级媒体和自媒体二次、三次转发、复述、评议,次数太多,右上角小字标注的“资料画面”都被裁掉或者糊掉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程心拿着
  周建业的采访稿去找徐良风求审发时,舆论已经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猜测余兴龙故意遗弃小梅的言论越来越多,这时候如果灼知再趁热度发出周建业的采访报道,肯定会引来更多关注,但也无异于为烧向余兴龙的恶评添了一把火。
  徐良风和孙明宇为这篇稿发还是不发争论不休,徐良风少见地和程心意见相左,坚持认为不该发,至少也要容后再议,孙明宇却站在程心这一边,认为程心的整个采访流程无可指摘,而且报道本来就应该展现各方的声音,周建业的声音凭什么不能发出来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