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自打嘉年华开业以来谨哥儿就一直跟着叶氏,今晚却攥着苏榛的衣角直耍赖,小奶音里裹着俏皮:“姐姐身上有糖霜味儿,谨哥儿要跟姐姐睡!”
叶氏笑着戳了戳谨哥儿的小脑门应了。苏榛便抱着谨哥儿,裹严了斗蓬回了房车上。
房车地方狭小,苏榛帮这小皮猴洗漱利落了,俩姐弟守着暖炉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会儿天。谨哥儿年岁小,不懂苏榛为啥还要送渔帮那些个篮子,只问送铜钱不是一样的吗?
往常遇到这类事,苏榛大抵会捡些简单话哄过谨哥儿就算,到底孩子才几岁,哪里需要懂这些弯弯绕绕。可今晚她却格外认真,用指腹轻轻抹开他眉心的小揪揪,柔声教导:“谨哥儿记好了,做人做事啊就像你捏的糖药球。看着只是团甜津津的玩意儿,里头可藏着不少讲究。”
第211章
谨哥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苏榛继续说:“虽说两村人明明白白讲好了五五分帐,可这主题日的场地是扎在大食代的,游人们涌进来,沾光的可不只是咱跟渔帮合伙的烤蟹、焗海产摊子。符秀才晚上粗略的核了数,咱村单是山货摊、女红组还有手工组的月亮椅之类的,都比平日多卖了三成银子。这些可都是自个儿兜里的钱,不必跟人分的。”
谨哥儿似是听出了紧要处,眼睛瞪大了:“那……渔帮的大叔们会不会生气?”
苏榛笑着刮了刮他鼻梁,“项大哥一家自然磊落,可渔帮不是姓项的,百家人有百家心思。就像你分糖球,若是只给小平安两块,却给小树三块。小平安嘴上可能不会说,但心里头也会犯嘀咕。嘀咕一多,风一刮就变了味儿,传到项大哥耳朵里,他夹在中间该多难?”
谨哥儿听明白了,这次头点的就重了,“所以姐姐给每人都送了糖球!”
“嗯,谨哥儿记住,未过冬时就提前备下炭火,等风雪来了才不至于受冻。同样的,人心也得细细焐着,才能暖得长久。”
谨哥儿转了转眼珠,忽然拍着小手笑出小奶牙:“反正有姐姐提前会备炭火,冻不着我!”
苏榛却忽然板起脸,指尖轻点他鼻尖:“那万一有一天姐姐不在了呢?”
“姐姐要去哪儿?”谨哥儿攥紧苏榛袖口。
谨哥儿突然想起来大伙儿说姐姐会嫁给重云公子,难道不带他一起去?瞬间急了,“我也要嫁给重云公子,姐姐带我一起嫁!”
苏榛看着谨哥儿仰起的小脸上漫起的依赖,眼窝不由得热了,原以为自己是穿越只是萍水相逢的过客,却不想竟成了这小团子心底的“定海神针”。
“傻谨哥儿。”苏榛轻声开口,声音却比往常哑了几分,“你是小男子汉,怎地说起胡话来?”
谨哥儿却不肯松口,“反正姐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谨哥儿长大了也会打猎,给姐姐炖肉吃。还会盖大房子,屋顶全铺蜜糖做的瓦。”
“行,那我就等着谨哥儿来养我。可光会打猎还不够,你长大了还得进书院读书的。”苏榛笑着把小家伙抱紧,“所以,须得先学会认字,在书院也能给姐姐写信,若姐姐……”
苏榛顿了顿,把“再也回不来”的话咽回去,“收到你的信,就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谨哥儿眼睛亮得像缀了星子,“那姐姐教我写字!现在就教!”
他挣扎着要爬起来,小短腿却被棉被缠住,急得直晃脚丫。苏榛被他逗得轻笑,原是带了玩笑意味的嘱咐,却不由得心中一动,想了想,竟也真的从被子里出来去寻了纸笔,认认真真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
谨哥儿虽说跟符秀才也是学了一些字,但复杂的生辰他是认不出的,苏榛便轻声教他认:“庚辰年、庚辰月、癸巳日、丙辰时。”
这是苏榛“真”的生辰,是现代的她的生日,跟古代苏榛毫无关联。
她教谨哥儿念生辰中的天干地支,每念一字便轻拍他后背,自己也跟着念叨一句。
谨哥儿不知道这里头的重要性,还以为姐姐在同他做游戏,乐得不行。苏榛倒也不急,寻了个小荷包,又背对着谨哥儿拿银针刺破了指尖,在生辰纸背上点了一滴,血色混着墨色渗入纸纹。再把生辰纸塞进荷包,用红丝线在荷包边缘缝了三道短痕。
一切妥当了,才给谨哥儿贴身挂着,仔细叮嘱:“这纸上的字就是姐姐的‘小秘密’。不能给人看、不能弄湿、不能丢进火里。你贴身收着,往后若遇到些……比如你不知道姐姐去了哪里。”
她替谨哥儿理了理额发,目光清透如雪,“它就像绳上的铃铛,你摇一摇,姐姐就能听到,就能回来。记住了没?”
谨哥儿认真点点头,“记住了!”
苏榛不再多言,哄着谨哥儿睡下。房车内虽熄了灯烛,但折叠火炉仍旧透出柔和的暖光。
她瞧着那点暖光,默念着原主记忆中的生辰是天启九年,辛未年壬辰月庚午日,即暮春三月廿一。
庚辰对辛未,倒像是隔着时空的对战。苏榛现在也想得明白,命数看似天定,但同样也是靠她自己去活出来。
活得好好的被拉来这异世,若那人觉得她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觊觎她的魂那就比比看,是谁跟这个局面牵连得更深。
呵,究竟谁是苏氏殡葬行当的老祖宗,还难说!
***
嘉年华每日按部就班的经营着,首日就“爆”,后面客流虽有起有落,但就算是落,也基本能达到兴盛湖镇的预想规模。甚至通过口耳相传,参与者返城后不断讲述见闻,吸引了不少邻里次日结伴前来。
尤其苏榛跟斐熙还通过各类行会传递着市集情况,在后头几日吸引了更远的商贩入驻。
所谓的“商机”也接踵而来,比如白水村还提供了暖手炉的租凭服务,在大食代周边多开了数个临时茶棚。人手不够不要紧,就地雇佣,兴盛湖本就是人口大镇,眼下冬闲更好招人。
项松那里也是有样学样,听苏榛的提议在冰拍台附近搞了个“捕鱼达人秀”,邀请游人参与猜鱼重量、品种的小游戏,猜对有奖。
而白水村高薪聘的那俩“专业财务”更是时时显出本事,经他们仔细核算成本,制定了大食代价格梯队。
既有实惠的普通餐,像简单的素面、粗粮煎饼,满足日常饱腹需求;也有主打品质、食材精良的“精品餐”,比如跟渔帮合作的海鲜摊、为孩童设计“童趣欢乐餐”,有动物造型的小包子、清甜的蜂蜜水,可爱又营养;还有跟盛锦书合作的冰屋火锅城适合宴请宾客,赢利也极丰。
并且每日清晨开市的头一个时辰所有餐品优惠一成,吸引早起赶集、图实惠的人,搞得大食代就完全没有“淡时”。这招在两日后也被嘉年华其它摊子学了去,一起火红。
而无论嘉年华里头哪个商户在做活动,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苏榛。苏榛带着餐车去配合。比如“关扑”摊旁售卖热姜茶、糖炒栗子、租暖手炉;
有客商谈大买卖临时会客的,苏榛的餐车可提供茶盏、果盘,甚至还可以直接把餐车装饰成“洽谈车”,又新鲜又有趣。
总之白水村的拖挂房车成了“行商随市而变”,是嘉年华中最灵活的。哪里有人群聚集,哪里就有“移动的饮食解决方案”,恰似兴盛湖未结冰时“往来船只皆载货物,随靠随卖”的陆地模式。
当然这种流动的赢利也不是白水村独得,反正在嘉年华里不收现银而全部是嘉年华币,所以餐车能赢利多少“组委会”最为清楚,会从利润中拔一成给商户。
也有利润不高的场合,商户为了结交下白水村这朋友,直接就不要那一成收入。白水村也不小气,便赠出每日免费茶点份额,相当于“场地置换资源”。
所有规则一日比一日上轨道,苏榛也再不用事无巨细的操心。尤其有了得力助手斐熙、陈青、周醒明、白芳,她竟也偶尔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得闲做什么?旁人自是不大清楚,但叶氏毕竟关注得多,知道她在嘉年华市集上默不作声的搜罗了些怪东西。
比如盛锦书替她寻来一块雷击槐木,焦黑的纹理看不出个名堂,被她当作珍宝般收在箱底;又比如她亲自置了一大箱最上品的三年生毛竹纸和竹骨、甚至还请项松帮忙淘了块儿从湖心沉水青石。
叶氏偶尔去苏榛房车帮忙清扫便瞧见了这些东西,她只当是年轻人摆弄的新鲜玩意儿,没太当回事。
苏榛便顺水推舟认了,说是做好了兴许能是个买卖。不然呢?阴阳纸、雷击木、沉水石,要她怎么解释是给活死人用的?
苏榛一点一点的做着准备,做这隔绝两界的局。
十五个日夜,嘉年华也终迎尾声。
日头西斜时,整个市集的喧嚣如退潮渐渐回落。行会执事的暖棚里,柳嫣、项松、萧容、乔里正、苏榛,以及所有管事儿的、管帐的团团围坐,共饮最后一盏告辞的茶。
叶氏笑着戳了戳谨哥儿的小脑门应了。苏榛便抱着谨哥儿,裹严了斗蓬回了房车上。
房车地方狭小,苏榛帮这小皮猴洗漱利落了,俩姐弟守着暖炉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会儿天。谨哥儿年岁小,不懂苏榛为啥还要送渔帮那些个篮子,只问送铜钱不是一样的吗?
往常遇到这类事,苏榛大抵会捡些简单话哄过谨哥儿就算,到底孩子才几岁,哪里需要懂这些弯弯绕绕。可今晚她却格外认真,用指腹轻轻抹开他眉心的小揪揪,柔声教导:“谨哥儿记好了,做人做事啊就像你捏的糖药球。看着只是团甜津津的玩意儿,里头可藏着不少讲究。”
第211章
谨哥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苏榛继续说:“虽说两村人明明白白讲好了五五分帐,可这主题日的场地是扎在大食代的,游人们涌进来,沾光的可不只是咱跟渔帮合伙的烤蟹、焗海产摊子。符秀才晚上粗略的核了数,咱村单是山货摊、女红组还有手工组的月亮椅之类的,都比平日多卖了三成银子。这些可都是自个儿兜里的钱,不必跟人分的。”
谨哥儿似是听出了紧要处,眼睛瞪大了:“那……渔帮的大叔们会不会生气?”
苏榛笑着刮了刮他鼻梁,“项大哥一家自然磊落,可渔帮不是姓项的,百家人有百家心思。就像你分糖球,若是只给小平安两块,却给小树三块。小平安嘴上可能不会说,但心里头也会犯嘀咕。嘀咕一多,风一刮就变了味儿,传到项大哥耳朵里,他夹在中间该多难?”
谨哥儿听明白了,这次头点的就重了,“所以姐姐给每人都送了糖球!”
“嗯,谨哥儿记住,未过冬时就提前备下炭火,等风雪来了才不至于受冻。同样的,人心也得细细焐着,才能暖得长久。”
谨哥儿转了转眼珠,忽然拍着小手笑出小奶牙:“反正有姐姐提前会备炭火,冻不着我!”
苏榛却忽然板起脸,指尖轻点他鼻尖:“那万一有一天姐姐不在了呢?”
“姐姐要去哪儿?”谨哥儿攥紧苏榛袖口。
谨哥儿突然想起来大伙儿说姐姐会嫁给重云公子,难道不带他一起去?瞬间急了,“我也要嫁给重云公子,姐姐带我一起嫁!”
苏榛看着谨哥儿仰起的小脸上漫起的依赖,眼窝不由得热了,原以为自己是穿越只是萍水相逢的过客,却不想竟成了这小团子心底的“定海神针”。
“傻谨哥儿。”苏榛轻声开口,声音却比往常哑了几分,“你是小男子汉,怎地说起胡话来?”
谨哥儿却不肯松口,“反正姐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谨哥儿长大了也会打猎,给姐姐炖肉吃。还会盖大房子,屋顶全铺蜜糖做的瓦。”
“行,那我就等着谨哥儿来养我。可光会打猎还不够,你长大了还得进书院读书的。”苏榛笑着把小家伙抱紧,“所以,须得先学会认字,在书院也能给姐姐写信,若姐姐……”
苏榛顿了顿,把“再也回不来”的话咽回去,“收到你的信,就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谨哥儿眼睛亮得像缀了星子,“那姐姐教我写字!现在就教!”
他挣扎着要爬起来,小短腿却被棉被缠住,急得直晃脚丫。苏榛被他逗得轻笑,原是带了玩笑意味的嘱咐,却不由得心中一动,想了想,竟也真的从被子里出来去寻了纸笔,认认真真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
谨哥儿虽说跟符秀才也是学了一些字,但复杂的生辰他是认不出的,苏榛便轻声教他认:“庚辰年、庚辰月、癸巳日、丙辰时。”
这是苏榛“真”的生辰,是现代的她的生日,跟古代苏榛毫无关联。
她教谨哥儿念生辰中的天干地支,每念一字便轻拍他后背,自己也跟着念叨一句。
谨哥儿不知道这里头的重要性,还以为姐姐在同他做游戏,乐得不行。苏榛倒也不急,寻了个小荷包,又背对着谨哥儿拿银针刺破了指尖,在生辰纸背上点了一滴,血色混着墨色渗入纸纹。再把生辰纸塞进荷包,用红丝线在荷包边缘缝了三道短痕。
一切妥当了,才给谨哥儿贴身挂着,仔细叮嘱:“这纸上的字就是姐姐的‘小秘密’。不能给人看、不能弄湿、不能丢进火里。你贴身收着,往后若遇到些……比如你不知道姐姐去了哪里。”
她替谨哥儿理了理额发,目光清透如雪,“它就像绳上的铃铛,你摇一摇,姐姐就能听到,就能回来。记住了没?”
谨哥儿认真点点头,“记住了!”
苏榛不再多言,哄着谨哥儿睡下。房车内虽熄了灯烛,但折叠火炉仍旧透出柔和的暖光。
她瞧着那点暖光,默念着原主记忆中的生辰是天启九年,辛未年壬辰月庚午日,即暮春三月廿一。
庚辰对辛未,倒像是隔着时空的对战。苏榛现在也想得明白,命数看似天定,但同样也是靠她自己去活出来。
活得好好的被拉来这异世,若那人觉得她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觊觎她的魂那就比比看,是谁跟这个局面牵连得更深。
呵,究竟谁是苏氏殡葬行当的老祖宗,还难说!
***
嘉年华每日按部就班的经营着,首日就“爆”,后面客流虽有起有落,但就算是落,也基本能达到兴盛湖镇的预想规模。甚至通过口耳相传,参与者返城后不断讲述见闻,吸引了不少邻里次日结伴前来。
尤其苏榛跟斐熙还通过各类行会传递着市集情况,在后头几日吸引了更远的商贩入驻。
所谓的“商机”也接踵而来,比如白水村还提供了暖手炉的租凭服务,在大食代周边多开了数个临时茶棚。人手不够不要紧,就地雇佣,兴盛湖本就是人口大镇,眼下冬闲更好招人。
项松那里也是有样学样,听苏榛的提议在冰拍台附近搞了个“捕鱼达人秀”,邀请游人参与猜鱼重量、品种的小游戏,猜对有奖。
而白水村高薪聘的那俩“专业财务”更是时时显出本事,经他们仔细核算成本,制定了大食代价格梯队。
既有实惠的普通餐,像简单的素面、粗粮煎饼,满足日常饱腹需求;也有主打品质、食材精良的“精品餐”,比如跟渔帮合作的海鲜摊、为孩童设计“童趣欢乐餐”,有动物造型的小包子、清甜的蜂蜜水,可爱又营养;还有跟盛锦书合作的冰屋火锅城适合宴请宾客,赢利也极丰。
并且每日清晨开市的头一个时辰所有餐品优惠一成,吸引早起赶集、图实惠的人,搞得大食代就完全没有“淡时”。这招在两日后也被嘉年华其它摊子学了去,一起火红。
而无论嘉年华里头哪个商户在做活动,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苏榛。苏榛带着餐车去配合。比如“关扑”摊旁售卖热姜茶、糖炒栗子、租暖手炉;
有客商谈大买卖临时会客的,苏榛的餐车可提供茶盏、果盘,甚至还可以直接把餐车装饰成“洽谈车”,又新鲜又有趣。
总之白水村的拖挂房车成了“行商随市而变”,是嘉年华中最灵活的。哪里有人群聚集,哪里就有“移动的饮食解决方案”,恰似兴盛湖未结冰时“往来船只皆载货物,随靠随卖”的陆地模式。
当然这种流动的赢利也不是白水村独得,反正在嘉年华里不收现银而全部是嘉年华币,所以餐车能赢利多少“组委会”最为清楚,会从利润中拔一成给商户。
也有利润不高的场合,商户为了结交下白水村这朋友,直接就不要那一成收入。白水村也不小气,便赠出每日免费茶点份额,相当于“场地置换资源”。
所有规则一日比一日上轨道,苏榛也再不用事无巨细的操心。尤其有了得力助手斐熙、陈青、周醒明、白芳,她竟也偶尔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得闲做什么?旁人自是不大清楚,但叶氏毕竟关注得多,知道她在嘉年华市集上默不作声的搜罗了些怪东西。
比如盛锦书替她寻来一块雷击槐木,焦黑的纹理看不出个名堂,被她当作珍宝般收在箱底;又比如她亲自置了一大箱最上品的三年生毛竹纸和竹骨、甚至还请项松帮忙淘了块儿从湖心沉水青石。
叶氏偶尔去苏榛房车帮忙清扫便瞧见了这些东西,她只当是年轻人摆弄的新鲜玩意儿,没太当回事。
苏榛便顺水推舟认了,说是做好了兴许能是个买卖。不然呢?阴阳纸、雷击木、沉水石,要她怎么解释是给活死人用的?
苏榛一点一点的做着准备,做这隔绝两界的局。
十五个日夜,嘉年华也终迎尾声。
日头西斜时,整个市集的喧嚣如退潮渐渐回落。行会执事的暖棚里,柳嫣、项松、萧容、乔里正、苏榛,以及所有管事儿的、管帐的团团围坐,共饮最后一盏告辞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