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不等苏榛推辞,温热的荷包已塞进她掌心。
  苏榛嘴里也忙、手里也满,哭笑不得抽空还是把海碗放下再打开荷包看,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大跳:里头是个刻着“长命百岁”的小金锁。
  时下政局稳定,黄金跟白银的兑换比例差不多是一两黄金换十两白银。这小金锁虽说做工不甚精致,也不算大,但实打实的金片子也得有个半两重。换银子少说也得四两、五两。
  若是富庶人家自然瞧不上这四五两的,但苏榛深知项家赚钱不易,几十口子人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她哪里肯收,脸也瞬间板了起来:“这是何意?嫂子是觉得我出那些主意是图你东西了?”
  玉娘急得眼眶又泛起红:“妹子可别折煞我!这金锁是给谨哥儿留的长命物,你帮项家挣的何止百八十两银子……”
  “我可不是帮项家挣,我在项家进的鱼酱虾酱那是为了我自家荷包。”苏榛将金锁塞回玉娘手里,“你瞧瞧你满手冻疮,咋不知道拿金子出来换药?这金锁,留着给孩子买棉鞋!”
  说完瞪了她一眼,直奔灶台自己给自己“打包”吃食,“吃的我收了,其它的若再提,往后鱼市我绕着项家走!”
  苏榛话音才落,暖棚外忽传来爽朗的大笑,“你要是绕着项家走,那我们项家赶着驴车去萧家门口守着!”
  项松打外头掀了门帘进来,手里还抱了一大包的东西,眯着眼咧着嘴,两排大白牙在黑糙的脸上格外显眼,“苏娘子,要不是你出的‘头鱼拍卖’主意,咱兴盛湖哪能卖出一条头鱼三十两的天价!”
  其实这最后的成交价,苏榛晌午的时候已经听斐熙说过了,自也是高兴得不得了。说它是“天价”绝不为过。
  另外项松抱着的,苏榛一瞧桦树皮包装就知道是从大食代买的,看来他是照顾白水村生意去了。
  苏榛笑着:“项大哥,我可不敢居功,这场拍卖靠的是众人捧场。毕竟人人都有个争强好胜的心,尤其是那些盐商、布庄老板,平日里斗富斗惯了,就等着这样的由头露脸呢。”
  项松一边乐一边把包交给玉娘,“才买的,给家里分了吃!”
  玉娘应了,又心疼自己家汉子从早上出门就没歇下来,直接把他按到了灶旁暖和地方坐下。顺手往灶里添了块硬柴,这才转身打开包,里头果然是白水村的小零嘴儿。
  有糖葫芦、有芝士奶酪球、猪肉脯、酸辣烤苕皮串儿、还有一整只缠丝兔。
  苏榛忍俊不禁:“项大哥,您这是把我们村的招牌货都扛回来了。”
  项松哈哈笑着点头,又抓过桌上的粗陶碗,仰头灌了口热茶,迫不及待的:“说真的苏娘子,要不明日再搞一场竞拍?十五天的嘉年华,天天都弄成拍卖会,保管那些老爷们抢破头!”
  说完,探手从棉袄内袋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上头歪歪扭扭记满数字,“你看,光是摊位费和茶水钱,每日就能多进一成利!”
  苏榛接过帐本简单翻了翻,便轻轻摇了摇头,“那些富商今日肯捧场,是图个新鲜,图个吉祥兆头。可若日日竞拍,他们只会觉得被当冤大头,到时候一拍两散,这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神秘感可就没了。”
  玉娘也忍不住插话,“而且咱人手也不够,总不能让大伙儿天天不睡觉去网鱼吧。就说咱为了捞今天的大头鱼,使的那张拖网生生扯破了三道口子!”
  项松其实就是没经大脑随口这么一提,眼下回过神就能想明白苏榛跟玉娘说得对,立马也不再掰扯,但还是诚心问苏榛接下来的渔民安排。
  苏榛:“项大哥可有什么想法?”
  项松是个面粗心细的人,更何况毕竟是做了几年鱼把头了,经验丰富又肯学,在开幕之前的确已经做了布署。听到苏榛问,便也没瞒着,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不瞒妹子,我瞧着你们白水村把村民们分成‘工作组’,干起活儿就特别的顺当,我也就照猫画虎偷师了。把兴盛湖渔帮分了五组,一组负责每日捕捞、二组运输,随时在码头候着。渔获一上岸,立刻快马加鞭送往城里的各大商号,争取是赶在早市前送到。三组加工,活儿比较零碎,要把多余的渔获做成熏鱼啊、咸鱼干、鱼丸之类的。四组跟女眷们一道摆摊,主打一个现做的鲜香热乎。至于第五组就应个急、跑个腿啥的,随时盯着冰面和摊位。”
  苏榛边听边赞许的点头,“这安排已经十分稳妥了,哪里还用得上我再出乱出主意。”
  项松黑脸泛了红,有些不好意思地摩挲着掌心,讪讪地:“苏娘子,其实是……是渔帮那些大老粗托我来请你帮着出出主意的。他们掰着指头算过,除了今日头鱼拍卖的三十两能匀给各家添件棉衣,后头十四日再怎么忙活,也不过是老路子。干的不过还是往年都要干的活儿,咱不怕累!可眼瞅着嘉年华只有十四天时间,大伙儿不想白白浪费掉这么好的机会……”
  项松越说、声音越发闷,是有些心虚,觉得人家苏娘子又不是兴盛湖人、凭啥给你殚精竭虑?
  但自己不开口,等嘉年华过去了,可就真的悔得肠子发青也说不定。
  遂果断下了决心,厚着脸皮粗着嗓子:“妹子,你就当可怜可怜这些在冰窟窿里打滚的汉子,再指条道儿吧。随便说个点子,哪怕让我们凿冰凿到后半夜,大伙儿也绝不含糊。另外我也跟大伙儿商量过,只要是妹子出的点子,后头所有赢利,都给妹子分二成。咱兴盛湖汉子说话算话,绝不会让你白费心思!”
  苏榛注视着项松迫切而又真诚的目光,其实不用他提,如何把这嘉年华的十五日变成日复一日都有得赚的长期项目也是她在思考的事。
  尤其在瞧见今日的客流量之后,这商机就像蛰伏在冰面下的银鱼似的、就要破冰而出了。
  垂眸想了片刻,再抬头的苏榛脸上愈发坚定,“二成利不必提了,我要的不是分成。”
  项松怔了下,本能就想解释,好在苏榛的后话即刻接了上来:“我要的是两村都有长久的活水。项大哥,不如咱俩都跟各自村民商量商量,签个《商盟契约》如何?白水村出人力、出技艺、出山珍,兴盛湖出场地、出船工,两村按各自投入的人力、物资折算股份分配。”
  这话一说,暖棚里的项家人不约而同的脑袋发懵。好在项松毕竟多年渔把头,即使没完全听懂,也多少听出一些门道,眼睛一亮,立马抓住了要点,“意思是,不止忙活这十五日?”
  苏榛笑着点头,“我也不瞒项大哥,提议办这冰雪嘉年华,我本也就不是想靠这十五日能发了大财呀。我是想依托这十五日的客流,把咱主办方的口碑打出去。无论是白水村也好、兴盛湖也罢,当然也有盛家,但凡参与进来的,都拥有了一块儿金字招牌。”
  项松目光闪亮:“所以后头我们兴盛湖需要做啥?”
  苏榛:“兴盛湖坐拥水域资源,我们白水村则依托山林,物产截然不同,那咱完全可以合作一个长期的集市。只要打通水陆交通了,就能把各自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而且也就是最近两村走动得多,我才想起来两村的劳力是有时间差的。比如兴盛湖的捕鱼旺季,我们白水村就可以组织人来的帮着捕捞、销售呀;等我们到了进山采集和冬狩的时候,兴盛湖的人也能帮我们忙。这就叫……”
  苏榛想了想,脱口而出的最合适的仍旧是现代词汇:“这叫整合资源,叫规模效应。这样一来,咱两方联合推出的特色产品组合就更具竞争力了。”
  何止是更具竞争力,其实苏榛没说出口的私心还包括她从进山那日起就开始惦记着的:让官衙拔银子修官道。
  白水村人口实在太少,大大小小全加起来也就三百多口而已。
  就这点小规模,恐怕凑钱修半里官道都要砸锅卖铁。可若把兴盛湖镇拉入局,那让府衙重视的机率至少多出五成。
  兴盛湖镇可是整个白川府的人口、商贸、交通重镇。本就四通八达的,要是能把白水村跟兴盛湖中间打通个官道……
  苏榛不敢想像未来的小日子得有多美!
  第200章
  苏榛顿了顿,索性把脑海中粗略的概念、想法一口气说完:“待明年开春冰面消融,咱们再修条沿湖栈道,把白川府城门旁的行商客栈、晒盐场之类的也串进来。若办成了,这兴旺日子绝不会散。”
  项松越听越紧张,是兴奋带起来的紧张,结结巴巴的问:“但栈道工程浩大,单靠咱们一村、一镇是不是……”
  苏榛:“所以要借势。除了肯定得请府衙拔银子之外,这次嘉年华上不是来了那么多的贵宾,肯定也是想来分一杯羹的。咱们用栈道的股份换他们出资出料,再雇些周边村镇的闲散劳力,工钱用山货、湖鲜折算。如此一来,各方都能分利。另外重云公子说……”
  提到“重云公子”,连大老粗的项松都瞧得出来,平日里精明果决的苏娘子、此刻双颊都盛了蜜糖似的,“他说若能让两村商路与官道接驳,往后交到白川府的赋税怕是都能添个整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