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眼下天寒地冻的,若是整日在外头摆摊人定是扛不住,苏榛特意在拖挂房车后头搭了一个白水村“工作人员”歇脚的暖棚。
今日有风,帆布帐被吹得微微鼓动,但里头设了便携的户外取暖炉。
别看炉头小,也牢牢能抵御住寒意,蒸腾的热气在帐顶凝成水珠,顺着桐油浸染的帆布纹路蜿蜒而下。
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轮值休息的,里头人不多,但也都熟识苏榛,纷纷挪开陶碗腾出空位,暖棚内是此起彼伏的问候声。
等落了座,苏榛便细问成树车队情况如何。
成树乐呵呵地先把流水簿子呈给苏榛。当然,他不识字,这流水簿子还是苏榛跟符秀才一起研究出来的、适合车队使用。
比如三道竖线组成的“川”字代表满载的马车,两横一竖的“干”字是半载,单独的竖线则是空载。
圆圈画在日头底下,就记一趟短途;
画在弯月旁边,便是夜行的生意。三角的尖头朝上是去程,尖头朝下就是回程。
最精巧的是消耗标记,比如若马匹吃了三把草料,就画三个小叉;
有车轴磨损严重的话,便在数字旁画车轮模样。
苏榛还特意嘱咐要把每趟车的载客数、路线损耗都记下来,成树便又自己琢磨了只有自己识得的记号。
总之把这流水薄弄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
成树:“苏娘子,上午我这组的十辆车每辆都往返跑了三趟了,当中还包括了一趟乳媪一早送货来的五十斤牛乳。”
苏榛点点头:“这情况我是晓得的,所以你来找我是?”
成树赶紧解下不离身的“神秘”包袱,直接推到苏榛面前。
苏榛也没耽误功夫,解了系绳一瞧,里头是零零碎碎的铜板、吃食、帕子,甚至还有副米粒大小的银耳坠。
“这是?”苏榛有些疑惑。
成树回答的神情十分认真:“我们已经收了您按天数发的工钱了,但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商户给我们打赏,大伙儿不敢藏私,让我来交到公上。也问问后头可咋整,若是不能收,我们立刻按原路退了去。”
这商户打赏,是车队里的人没想到的额外收益、却也是让他们收得心惊胆战、不知道该不该得的收益。
就拿成树个人来说,今儿早上拉的第一辆载满游客的马车刚要出发,东市香料铺的伙计就追上来给他塞了把铜板:“劳驾您多照应,我们在兴盛湖也摆了摊位,您一路上多说几句,帮我们店里多拉些客人!”
成树不敢收,那伙计就直接往车厢里扔了便跑了。
另外还有首饰摊的老板娘往车队成员手里塞了对银耳坠,说是给车队装饰用;
最意外的是药铺先生,见成树腿疾发作,悄悄塞给他一包草药:“这是祛风湿的,拿酒泡了管用。”
总之车队的每个兄弟都遇到了同样的事儿,比如绸缎庄的掌柜拦在车前送了帕子,还说凡介绍客人买绸缎的,每单赏十文!
这些商家的举动让车把式们诚惶诚恐,心下虽说眼馋这些好处,但没有人家嘉年华的首肯、大伙儿都不敢拿啊,生怕犯了什么官司,都催着成树赶紧来问苏娘子。
苏榛见成树一边说一边局促地搓着手,不禁笑出了声:“成队长这是被银子烫着手了?”
“苏娘子,商户们又是塞钱又是送物……”
苏榛笑意漫上眼角,把流水簿子跟包袱都推回成树面前:“你且看东市的茶摊为何总在扎马驿站旁支着?商户们精着呢,这些赏钱是想借咱们的车轮子打活广告。呃,广告的意思是,咱们的车轮子走到哪,他们的生意经就念到哪。这和庙里的木鱼声传得越远,香客越多一个理儿!”
成树挠着后脑勺,似懂非懂:“那,能收?”
苏榛想了想,点点头,“能收,但也不能乱收,得有规矩。”
说完便让白芳往食客中心再跑了一趟,取回一本空白册子,上面写着“商户酬谢”四字,再交给成树,叮嘱:“打今儿起,每收一份赏钱一份礼品便在册子上画个标,每隔三日你们按人头均分一次,我们白水村不要。但若哪家商铺的客人投诉货不对板,这趟赏钱就得充公。”
成树大为震惊且惶恐,“不成不成,我们均分了,那不是没良心?不成不成,要不……就给我们一点儿便是。”
苏榛摇了摇头:“白水村肯定是不要的,但有些事,我也得提醒一些。咱们车队的活计,哪是单打独斗能成的?所以你回去不妨问问另外九个车把式,愿不愿意拿出一成或是二成的赏银,给驻车场打杂师傅们也分分。赶车的、引客的、护车的,少了谁都转不起来。这些赏钱就像灶台上的柴火,分开了不过几根枯枝,拢在一处才能烧得旺。另外,大伙心里都有杆秤,谁偷懒谁卖力气,旁人都看在眼里。这既是护着咱们的名声,也是给商户立个诚信的牌子。”
见成树仍愣在原地,她索性把簿子直接塞给他:“你只管去订规矩,有我在后头给你撑起。但记住,谁要是拿了钱不办事,或是为了赏钱挑肥拣瘦的选客人,一单两单我可能不知道,但十五天、甚至往后我再做什么买卖,山水轮流转,闲话总归会传到我这儿来的,到时候可别怪我嫌人不再用。”
成树一听,自是懂得苏榛话里的意思,攥着流水簿的手却暖烘烘的,红着眼睛立刻下了保证:“苏娘子放心,谁要是砸了咱们车队的招牌,我用皮鞭子抽烂他屁股!”
苏榛笑着点点头,想了想,又多问了句:“从下午开始,除了送客人回城,怕是还会有送货的业务了。车队可规划好了?”
成树乐呵呵的点头:“苏娘子尽管放心!我早盯着舆图琢磨透了!”
说完,从怀中掏出张黄纸卷儿,上头歪歪扭扭画着用炭灰标记的路线图,“等回了城,近处的绸缎庄、香料铺,货物轻巧,就派二柱套上带棉帘的轻便骡车来回跑;往城西药铺送药材,路远货沉,得给辕马都裹上毛毡,我亲自押车!”
成树一边说,一边拿粗糙的手指戳着地图上几个炭点,“像首饰摊、瓷器铺这些易碎货,我让老周用晒干的稻草裹三层,外头再缠上浸了桐油的麻绳,专门走官道中间压实的车辙,保管错不了的。”
听他安排得周到,苏榛便也更加放心。更何况她帮成树的车队也确实存了积蓄自己物流力量的私心,索性就提了几个现代的办法:“你这法子虽稳妥,却少了‘调度’二字。”
她一边说,一边撕下一张账册空白页,画下三列竖线,“你可以把货物按重量、远近、急缓分作三类,每类配不同长短的竹签。比如长签最急,中签次之,短签可缓。”
见成树拧着眉凑近看,苏榛又掏出枚铜钱压在纸上,“再设个‘时辰盘’,标好出车、返程时刻。哪个车把式领了什么签,几时出发,都要在流水簿画圈登记。若误了签,便扣些赏钱。提前归来的,也赏铜板。当然,具体的惩赏金额你们自己商量着来。还有啊,每辆车上都备个‘货物簿’,让商户画押确认件数。回程时再让接货人按簿子清点,有差错当场核对。人心难测,这叫‘闭环查验’,也是自保,毕竟你们拉了人家货呢,口说无凭的。”
成树恍然大悟:“对对,苏娘子提醒得极是!那我们今天晚些就定规矩!”
第198章
成树想起今早出发前,东市的老车把式们望着他的车队窃窃私语,如今他终于能挺直腰板,带着兄弟们风风光光地赚钱。
跟苏榛告辞后,出了暖棚就瞧见大食代房车摊上正卖酱香肉饼呢,索性也排在队伍后头,“大手笔”买了二十张,给大伙儿加餐。
有钱啦!
有钱的可不止是成树,还有乔大江家。
开幕第一日,乔家的蜂窝煤就已经大出风头,春娘已连续接了几个“大单”。不止是大食代里一半儿的燃料都用了她家蜂窝煤,客户还包括龙舟场的暖棚、贵宾棚、嘉年华入口,甚至琼涯客栈也配了不少。
尤其苏榛考虑到寻常百姓也不会留意暖棚炉子里烧的是啥,便在大食代辟了个专区,用九十九枚蜂窝煤垒成了个莲花塔,旁边还特意置了一个炭盆、一个折叠焚火炉。
眼下大食代吃食卖得红火、蒸腾的热气裹着煤香漫了半条市集。
春娘站在煤莲花塔底下已经小半个时辰,推广推得口干舌躁却丝毫不会觉得累。
见又聚拢来一批新游客了,便不慌不忙抄起长柄火钳,夹起一枚蜂窝煤凑近炭盆:“列位街坊,这蜂窝煤有九窍玲珑心,生火快、耐烧,烧完的灰都规整得很。”
说着就将煤球稳稳搁进去,蓝汪汪的火苗顺着蜂窝眼窜上来。
“这煤块当真能省一半柴禾?”一娘子攥着帕子挤到前排问。
春娘笑而不语,从竹筐里取出个粗陶炖盅,舀了半勺水搁上炉子:“各位稍候。”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约莫半盏茶工夫,炖盅里的水咕嘟作响,春娘揭开盖子,*白雾扑面而来:“往常烧柴,这时候水才刚冒热气呢!”
今日有风,帆布帐被吹得微微鼓动,但里头设了便携的户外取暖炉。
别看炉头小,也牢牢能抵御住寒意,蒸腾的热气在帐顶凝成水珠,顺着桐油浸染的帆布纹路蜿蜒而下。
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轮值休息的,里头人不多,但也都熟识苏榛,纷纷挪开陶碗腾出空位,暖棚内是此起彼伏的问候声。
等落了座,苏榛便细问成树车队情况如何。
成树乐呵呵地先把流水簿子呈给苏榛。当然,他不识字,这流水簿子还是苏榛跟符秀才一起研究出来的、适合车队使用。
比如三道竖线组成的“川”字代表满载的马车,两横一竖的“干”字是半载,单独的竖线则是空载。
圆圈画在日头底下,就记一趟短途;
画在弯月旁边,便是夜行的生意。三角的尖头朝上是去程,尖头朝下就是回程。
最精巧的是消耗标记,比如若马匹吃了三把草料,就画三个小叉;
有车轴磨损严重的话,便在数字旁画车轮模样。
苏榛还特意嘱咐要把每趟车的载客数、路线损耗都记下来,成树便又自己琢磨了只有自己识得的记号。
总之把这流水薄弄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
成树:“苏娘子,上午我这组的十辆车每辆都往返跑了三趟了,当中还包括了一趟乳媪一早送货来的五十斤牛乳。”
苏榛点点头:“这情况我是晓得的,所以你来找我是?”
成树赶紧解下不离身的“神秘”包袱,直接推到苏榛面前。
苏榛也没耽误功夫,解了系绳一瞧,里头是零零碎碎的铜板、吃食、帕子,甚至还有副米粒大小的银耳坠。
“这是?”苏榛有些疑惑。
成树回答的神情十分认真:“我们已经收了您按天数发的工钱了,但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商户给我们打赏,大伙儿不敢藏私,让我来交到公上。也问问后头可咋整,若是不能收,我们立刻按原路退了去。”
这商户打赏,是车队里的人没想到的额外收益、却也是让他们收得心惊胆战、不知道该不该得的收益。
就拿成树个人来说,今儿早上拉的第一辆载满游客的马车刚要出发,东市香料铺的伙计就追上来给他塞了把铜板:“劳驾您多照应,我们在兴盛湖也摆了摊位,您一路上多说几句,帮我们店里多拉些客人!”
成树不敢收,那伙计就直接往车厢里扔了便跑了。
另外还有首饰摊的老板娘往车队成员手里塞了对银耳坠,说是给车队装饰用;
最意外的是药铺先生,见成树腿疾发作,悄悄塞给他一包草药:“这是祛风湿的,拿酒泡了管用。”
总之车队的每个兄弟都遇到了同样的事儿,比如绸缎庄的掌柜拦在车前送了帕子,还说凡介绍客人买绸缎的,每单赏十文!
这些商家的举动让车把式们诚惶诚恐,心下虽说眼馋这些好处,但没有人家嘉年华的首肯、大伙儿都不敢拿啊,生怕犯了什么官司,都催着成树赶紧来问苏娘子。
苏榛见成树一边说一边局促地搓着手,不禁笑出了声:“成队长这是被银子烫着手了?”
“苏娘子,商户们又是塞钱又是送物……”
苏榛笑意漫上眼角,把流水簿子跟包袱都推回成树面前:“你且看东市的茶摊为何总在扎马驿站旁支着?商户们精着呢,这些赏钱是想借咱们的车轮子打活广告。呃,广告的意思是,咱们的车轮子走到哪,他们的生意经就念到哪。这和庙里的木鱼声传得越远,香客越多一个理儿!”
成树挠着后脑勺,似懂非懂:“那,能收?”
苏榛想了想,点点头,“能收,但也不能乱收,得有规矩。”
说完便让白芳往食客中心再跑了一趟,取回一本空白册子,上面写着“商户酬谢”四字,再交给成树,叮嘱:“打今儿起,每收一份赏钱一份礼品便在册子上画个标,每隔三日你们按人头均分一次,我们白水村不要。但若哪家商铺的客人投诉货不对板,这趟赏钱就得充公。”
成树大为震惊且惶恐,“不成不成,我们均分了,那不是没良心?不成不成,要不……就给我们一点儿便是。”
苏榛摇了摇头:“白水村肯定是不要的,但有些事,我也得提醒一些。咱们车队的活计,哪是单打独斗能成的?所以你回去不妨问问另外九个车把式,愿不愿意拿出一成或是二成的赏银,给驻车场打杂师傅们也分分。赶车的、引客的、护车的,少了谁都转不起来。这些赏钱就像灶台上的柴火,分开了不过几根枯枝,拢在一处才能烧得旺。另外,大伙心里都有杆秤,谁偷懒谁卖力气,旁人都看在眼里。这既是护着咱们的名声,也是给商户立个诚信的牌子。”
见成树仍愣在原地,她索性把簿子直接塞给他:“你只管去订规矩,有我在后头给你撑起。但记住,谁要是拿了钱不办事,或是为了赏钱挑肥拣瘦的选客人,一单两单我可能不知道,但十五天、甚至往后我再做什么买卖,山水轮流转,闲话总归会传到我这儿来的,到时候可别怪我嫌人不再用。”
成树一听,自是懂得苏榛话里的意思,攥着流水簿的手却暖烘烘的,红着眼睛立刻下了保证:“苏娘子放心,谁要是砸了咱们车队的招牌,我用皮鞭子抽烂他屁股!”
苏榛笑着点点头,想了想,又多问了句:“从下午开始,除了送客人回城,怕是还会有送货的业务了。车队可规划好了?”
成树乐呵呵的点头:“苏娘子尽管放心!我早盯着舆图琢磨透了!”
说完,从怀中掏出张黄纸卷儿,上头歪歪扭扭画着用炭灰标记的路线图,“等回了城,近处的绸缎庄、香料铺,货物轻巧,就派二柱套上带棉帘的轻便骡车来回跑;往城西药铺送药材,路远货沉,得给辕马都裹上毛毡,我亲自押车!”
成树一边说,一边拿粗糙的手指戳着地图上几个炭点,“像首饰摊、瓷器铺这些易碎货,我让老周用晒干的稻草裹三层,外头再缠上浸了桐油的麻绳,专门走官道中间压实的车辙,保管错不了的。”
听他安排得周到,苏榛便也更加放心。更何况她帮成树的车队也确实存了积蓄自己物流力量的私心,索性就提了几个现代的办法:“你这法子虽稳妥,却少了‘调度’二字。”
她一边说,一边撕下一张账册空白页,画下三列竖线,“你可以把货物按重量、远近、急缓分作三类,每类配不同长短的竹签。比如长签最急,中签次之,短签可缓。”
见成树拧着眉凑近看,苏榛又掏出枚铜钱压在纸上,“再设个‘时辰盘’,标好出车、返程时刻。哪个车把式领了什么签,几时出发,都要在流水簿画圈登记。若误了签,便扣些赏钱。提前归来的,也赏铜板。当然,具体的惩赏金额你们自己商量着来。还有啊,每辆车上都备个‘货物簿’,让商户画押确认件数。回程时再让接货人按簿子清点,有差错当场核对。人心难测,这叫‘闭环查验’,也是自保,毕竟你们拉了人家货呢,口说无凭的。”
成树恍然大悟:“对对,苏娘子提醒得极是!那我们今天晚些就定规矩!”
第198章
成树想起今早出发前,东市的老车把式们望着他的车队窃窃私语,如今他终于能挺直腰板,带着兄弟们风风光光地赚钱。
跟苏榛告辞后,出了暖棚就瞧见大食代房车摊上正卖酱香肉饼呢,索性也排在队伍后头,“大手笔”买了二十张,给大伙儿加餐。
有钱啦!
有钱的可不止是成树,还有乔大江家。
开幕第一日,乔家的蜂窝煤就已经大出风头,春娘已连续接了几个“大单”。不止是大食代里一半儿的燃料都用了她家蜂窝煤,客户还包括龙舟场的暖棚、贵宾棚、嘉年华入口,甚至琼涯客栈也配了不少。
尤其苏榛考虑到寻常百姓也不会留意暖棚炉子里烧的是啥,便在大食代辟了个专区,用九十九枚蜂窝煤垒成了个莲花塔,旁边还特意置了一个炭盆、一个折叠焚火炉。
眼下大食代吃食卖得红火、蒸腾的热气裹着煤香漫了半条市集。
春娘站在煤莲花塔底下已经小半个时辰,推广推得口干舌躁却丝毫不会觉得累。
见又聚拢来一批新游客了,便不慌不忙抄起长柄火钳,夹起一枚蜂窝煤凑近炭盆:“列位街坊,这蜂窝煤有九窍玲珑心,生火快、耐烧,烧完的灰都规整得很。”
说着就将煤球稳稳搁进去,蓝汪汪的火苗顺着蜂窝眼窜上来。
“这煤块当真能省一半柴禾?”一娘子攥着帕子挤到前排问。
春娘笑而不语,从竹筐里取出个粗陶炖盅,舀了半勺水搁上炉子:“各位稍候。”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约莫半盏茶工夫,炖盅里的水咕嘟作响,春娘揭开盖子,*白雾扑面而来:“往常烧柴,这时候水才刚冒热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