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明儿一早他要回白川府小住三、五日,兴许还要去趟兴盛湖,主要也是去处理船坊事务,他打算依照今晚商量的结果去安排落实。
木工坊的进度由庄伯跟陈逸盯着,不会有问题。
苏榛自然是放心他的安排,并且用最诚心诚意的神情说了声“早去早回”,却把手背过身去做了个相反意思的手势。
不着急回来哈,毕竟她有点儿嫌弃他毛手毛脚的、总呆在白水村阻碍她拔出事业的大刀……
距离山海嘉年华举办倒计时十二日。
一大清早,苏榛跟符秀才就先去验收了特产组的卖品,第一批“礼品篮”已经包装完毕。
其实村民们本想自己编篮子,节约些成本。但就算再普通的草篮,每人每天也顶多编两、三个,以村里现下的人手根本赶不赢。
索性就分成三批完成,一批就交由村里老弱幼,让他们慢慢去做,多少也能赚个补贴,一共签出去十日交付一百五十只;
第二批去附近村落收,像下马沟的村民,一口气接了每五日交付一百只的订单,总共交付两百只;
就算是富庶些的靠山村也有不少人家抢着接单,也接下一百只订单。
这样一来总共能有四百五十只,苏榛约摸着应该够用。
至于价钱方面,白水村人做的,特产组付十文一只。
外村收上来的因还要耗脚程和时间,每只付九文。
这样一来,四百五十份礼篮装山珍组合、一共只需额外增加四两六钱多的成本,但售价却至少提高二成,肯定是划算的。
另外,第一批的山珍也收上来总共六百余斤。
以木耳、冬蘑、人参为主,最让苏榛惊喜的是里头居然还有甸果干,也就是现代的蓝莓。
可惜过了采摘季,否则苏榛很想买下大批量的鲜甸果用来做果酱。
乔里正一听,立刻揽下这活儿,应承了夏末秋初的时候他负责收购。
这批甸果干也是他去靠山村收的。
靠山村里正姓王,此次瞧见白水村赚钱动静这么大,还专程跟乔里正也做了口头契,总之靠山村未来也是白水村收购原材料的一个“大基地”。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总之这第一批收上来的六百斤山珍,每篮能放两斤。另外也可以再做些价格更高的组合,比如加入野味或者兴盛湖的水产甚至海产。
从特产组出来,苏榛跟符秀才又去了趟手工组,主要是交待一下朝沐娘子预订了成衣的事儿,并把十五两全部给了舒娘,一是买原料、二是给绣娘们发工钱用。
舒娘也是格外兴奋,毕竟朝沐娘子这单若是做好了,以白川府第一歌姬的影响力,未来白水村开个成衣铺子也不是天方夜谭。
苏榛:“舒娘,赶紧安排下去,务必在嘉年华之前至少把朝沐娘子的冬衣赶制出来。另外比照我那日穿走的款式,再多制个十套,不同颜色不同尺码的都要,肯定卖得出去。”
舒娘忙不迭的点头,“成,我晌午就派工下去。但朝沐娘子要做跟你那套一模一样的?”
苏榛想了想,摇了摇头:“我那套面料朴素了些,颜色她指定了纯白,换成丝绸。兔毛换成白狐毛,珍珠扣的尺寸也稍大些。”
“总之就是更华丽些。”舒娘秒懂。
苏榛笑着应了,并又安排了些配饰、以及配套的皮草小包包。甚至还考虑到朝沐娘子跟她的行动路线、以及随行人不同,就不必给朝沐娘子做斜挎、做小小的手提式就成。以及鞋面的装饰也要考虑到。
总之,要让朝沐娘子觉得这十五两能□□夏秋冬四套,格外值。
原本从舒娘那儿出来,苏榛还打算往乔大江家跑一趟,远远的就见小平安一路小跑着来喊她。
是叶氏让小平安来的,说城里买的牛板油送到了。
苏榛心下一喜,后头的“巡查”行程就让符秀才一个人去,她赶紧先又跑回李家借了舒娘最大的一口铁锅,又让小平安回家去把她家最大的铁锅也借来,这才返了程。
牙行送来的东西一共装了五个木桶,包括两桶牛板油、三桶下水。
萧容还特意再称了一下去桶后的净重量,牛板油估摸有一百七十五斤、下水有两百斤。
这么多倒是把叶氏吓了一跳,“榛娘,将近两百斤的板油啊,咱家得吃到啥时候去,嘉年华上摆摊儿炒菜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苏榛笑着摇了摇头,“伯娘,这不是用来炒菜的,我想拿它做成火锅底料。”
“火锅?”
“就是拔霞供的底料。我想切成一份一份的拿去兴盛湖卖呢。”
叶氏跟萧容都有些不解,毕竟时下的拔霞供没有什么“底料”的概念,基本就是把食材切成薄片,在滚汤里涮煮,蘸上调料就能吃。尤其用牛油煮?
想像不出来那是个什么样的。但见苏榛喜成那个样子,心道总归是榛娘想的肯定没错,就让她敞开了弄去。
即然敞开了弄,第一件就是炒料。
眼下萧家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再加上从李家、丽娘家借的,四口锅一起炒,应该是可以了。
说做就做!但考虑到这火锅底料往后可能会是“秘制”,苏榛就没在房前炒,去屋后寻了空地。
地方找好,小平安就带着丽娘来了,拎着她家最大的锅,另外还有李采也跟着。
美食组的这俩一听是要炒料,义不容辞就来了。
来得正好!苏榛安排大伙儿先得把牛板油切成拇指大小的块儿。
她则去鼓捣她的“秘料”,用了足足二十斤香辣粉,几乎用光了她的存货。
另外还称了八角三斤、桂皮两斤、香叶两斤、草果四斤、丁香一斤、砂仁三斤、冰糖两斤、豆豉三斤、豆瓣酱二十五斤、醪糟七斤、盐三斤。姜十斤切片、蒜十斤拍碎、寒葱十五斤切段,最后还有熟芝麻五斤备用。
随后又架起四堆炭火,置上四口铁锅、清水也备好。那一百七十五斤牛板油便也切完了。
丽娘等人一瞧苏榛拖出来的调料足有一麻袋,一个两个都是目瞪口呆,震惊得失去了正常的语言功能。
苏榛早就想到她们会有如此反应,这完全不奇怪。毕竟哪怕是现代,外地朋友见到这种牛油炒料、料山料海的“壮观”场景也都会震惊得无以复加。
可惜时下压根没有辣椒,苏榛只能用她特制的香辛粉代替。否则光是二十斤辣椒摆出来、也能随机骇死几个路人。
苏榛也懒得解释,说什么不重要、成果做出来最重要。
几人一起将切好的板油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去除了残留的杂质和血水才放进铁锅里。
苏榛又加入少许的水,这才把炭火拔得旺旺的,大火烧开再撤柴,留些小火慢慢的的熬。
炼油这步骤简单,就是耗时,需要不停的搅拌。
等四个铁锅都熬上,守锅的活儿就交给了李采。
其他人即然来了,就也没走,一起就着暖棚里的豆腐、再多烤一些爆浆小豆腐出来。
反正美食组本就两个加工地,一个萧家、一个丽娘家。需要苏榛秘方的在萧家做、大伙都会的、或是量产的第一道预处理工序就在丽娘家完成。
就拿这爆浆小豆腐来说,买豆腐、切小块儿这些活儿就是大伙在丽娘家完成。然后拖到苏榛这里来泡“秘水”。
其实就是碱水跟烤制。另外苏榛还制了一批豆腐里搁了芝士馅儿,成了爆芝士浆的小豆腐。
但叶氏等人尝了觉得腻,就没做太多。
烤完的小豆腐放冷后再拿桦树皮盒子统一打包,一盒一斤,目标是做至少六百盒,眼前才完成两百盒。
丽娘一边做、一边期待、一边好奇,一直追问苏榛,这小豆腐在嘉年华上的定价核算出来没。
原本在贮木场的时候,这小豆腐是定价一文钱一块儿。
但嘉年华上一是人力成本高、二是还有脚程费,三是年关的当口买豆腐价钱也得上浮。
所以苏榛跟符秀才一起参考了不少食材后,最终决定不再一块块儿的散卖,就拿童创组叠的船型油纸盒当盘子,一盘里头放八块,定价十五文。
丽娘一听愈发高兴,“成本不过三、四文的东西,能卖到十五文,这买卖好,咱往多了做!”
“三、四文只是原料成本,你还没算人力成本呢。这东西虽说利润高,但单价低,不宜占用咱大量时间,就当个镶边儿买卖吧。”苏榛想了想,又补充:“到时候看咱村有没有想做事、想赚些零用的娃。穿上统一的袄子,提着篮筐、踩上冰鞋,满场去滑着卖,不止卖小豆腐,筐里还能再放些别的小零嘴儿。”
丽娘立刻给她家俩娃报名。
苏榛笑出声,“你这当娘的也不让娃歇歇啊,可真是亲娘!”
还没等丽娘说话,小平安从暖棚里头探头出来嚷嚷,“苏姐姐,我不要歇。我娘说了,我赚的铜板都让我自己存着,留着买书买墨呢。”
木工坊的进度由庄伯跟陈逸盯着,不会有问题。
苏榛自然是放心他的安排,并且用最诚心诚意的神情说了声“早去早回”,却把手背过身去做了个相反意思的手势。
不着急回来哈,毕竟她有点儿嫌弃他毛手毛脚的、总呆在白水村阻碍她拔出事业的大刀……
距离山海嘉年华举办倒计时十二日。
一大清早,苏榛跟符秀才就先去验收了特产组的卖品,第一批“礼品篮”已经包装完毕。
其实村民们本想自己编篮子,节约些成本。但就算再普通的草篮,每人每天也顶多编两、三个,以村里现下的人手根本赶不赢。
索性就分成三批完成,一批就交由村里老弱幼,让他们慢慢去做,多少也能赚个补贴,一共签出去十日交付一百五十只;
第二批去附近村落收,像下马沟的村民,一口气接了每五日交付一百只的订单,总共交付两百只;
就算是富庶些的靠山村也有不少人家抢着接单,也接下一百只订单。
这样一来总共能有四百五十只,苏榛约摸着应该够用。
至于价钱方面,白水村人做的,特产组付十文一只。
外村收上来的因还要耗脚程和时间,每只付九文。
这样一来,四百五十份礼篮装山珍组合、一共只需额外增加四两六钱多的成本,但售价却至少提高二成,肯定是划算的。
另外,第一批的山珍也收上来总共六百余斤。
以木耳、冬蘑、人参为主,最让苏榛惊喜的是里头居然还有甸果干,也就是现代的蓝莓。
可惜过了采摘季,否则苏榛很想买下大批量的鲜甸果用来做果酱。
乔里正一听,立刻揽下这活儿,应承了夏末秋初的时候他负责收购。
这批甸果干也是他去靠山村收的。
靠山村里正姓王,此次瞧见白水村赚钱动静这么大,还专程跟乔里正也做了口头契,总之靠山村未来也是白水村收购原材料的一个“大基地”。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总之这第一批收上来的六百斤山珍,每篮能放两斤。另外也可以再做些价格更高的组合,比如加入野味或者兴盛湖的水产甚至海产。
从特产组出来,苏榛跟符秀才又去了趟手工组,主要是交待一下朝沐娘子预订了成衣的事儿,并把十五两全部给了舒娘,一是买原料、二是给绣娘们发工钱用。
舒娘也是格外兴奋,毕竟朝沐娘子这单若是做好了,以白川府第一歌姬的影响力,未来白水村开个成衣铺子也不是天方夜谭。
苏榛:“舒娘,赶紧安排下去,务必在嘉年华之前至少把朝沐娘子的冬衣赶制出来。另外比照我那日穿走的款式,再多制个十套,不同颜色不同尺码的都要,肯定卖得出去。”
舒娘忙不迭的点头,“成,我晌午就派工下去。但朝沐娘子要做跟你那套一模一样的?”
苏榛想了想,摇了摇头:“我那套面料朴素了些,颜色她指定了纯白,换成丝绸。兔毛换成白狐毛,珍珠扣的尺寸也稍大些。”
“总之就是更华丽些。”舒娘秒懂。
苏榛笑着应了,并又安排了些配饰、以及配套的皮草小包包。甚至还考虑到朝沐娘子跟她的行动路线、以及随行人不同,就不必给朝沐娘子做斜挎、做小小的手提式就成。以及鞋面的装饰也要考虑到。
总之,要让朝沐娘子觉得这十五两能□□夏秋冬四套,格外值。
原本从舒娘那儿出来,苏榛还打算往乔大江家跑一趟,远远的就见小平安一路小跑着来喊她。
是叶氏让小平安来的,说城里买的牛板油送到了。
苏榛心下一喜,后头的“巡查”行程就让符秀才一个人去,她赶紧先又跑回李家借了舒娘最大的一口铁锅,又让小平安回家去把她家最大的铁锅也借来,这才返了程。
牙行送来的东西一共装了五个木桶,包括两桶牛板油、三桶下水。
萧容还特意再称了一下去桶后的净重量,牛板油估摸有一百七十五斤、下水有两百斤。
这么多倒是把叶氏吓了一跳,“榛娘,将近两百斤的板油啊,咱家得吃到啥时候去,嘉年华上摆摊儿炒菜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苏榛笑着摇了摇头,“伯娘,这不是用来炒菜的,我想拿它做成火锅底料。”
“火锅?”
“就是拔霞供的底料。我想切成一份一份的拿去兴盛湖卖呢。”
叶氏跟萧容都有些不解,毕竟时下的拔霞供没有什么“底料”的概念,基本就是把食材切成薄片,在滚汤里涮煮,蘸上调料就能吃。尤其用牛油煮?
想像不出来那是个什么样的。但见苏榛喜成那个样子,心道总归是榛娘想的肯定没错,就让她敞开了弄去。
即然敞开了弄,第一件就是炒料。
眼下萧家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再加上从李家、丽娘家借的,四口锅一起炒,应该是可以了。
说做就做!但考虑到这火锅底料往后可能会是“秘制”,苏榛就没在房前炒,去屋后寻了空地。
地方找好,小平安就带着丽娘来了,拎着她家最大的锅,另外还有李采也跟着。
美食组的这俩一听是要炒料,义不容辞就来了。
来得正好!苏榛安排大伙儿先得把牛板油切成拇指大小的块儿。
她则去鼓捣她的“秘料”,用了足足二十斤香辣粉,几乎用光了她的存货。
另外还称了八角三斤、桂皮两斤、香叶两斤、草果四斤、丁香一斤、砂仁三斤、冰糖两斤、豆豉三斤、豆瓣酱二十五斤、醪糟七斤、盐三斤。姜十斤切片、蒜十斤拍碎、寒葱十五斤切段,最后还有熟芝麻五斤备用。
随后又架起四堆炭火,置上四口铁锅、清水也备好。那一百七十五斤牛板油便也切完了。
丽娘等人一瞧苏榛拖出来的调料足有一麻袋,一个两个都是目瞪口呆,震惊得失去了正常的语言功能。
苏榛早就想到她们会有如此反应,这完全不奇怪。毕竟哪怕是现代,外地朋友见到这种牛油炒料、料山料海的“壮观”场景也都会震惊得无以复加。
可惜时下压根没有辣椒,苏榛只能用她特制的香辛粉代替。否则光是二十斤辣椒摆出来、也能随机骇死几个路人。
苏榛也懒得解释,说什么不重要、成果做出来最重要。
几人一起将切好的板油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去除了残留的杂质和血水才放进铁锅里。
苏榛又加入少许的水,这才把炭火拔得旺旺的,大火烧开再撤柴,留些小火慢慢的的熬。
炼油这步骤简单,就是耗时,需要不停的搅拌。
等四个铁锅都熬上,守锅的活儿就交给了李采。
其他人即然来了,就也没走,一起就着暖棚里的豆腐、再多烤一些爆浆小豆腐出来。
反正美食组本就两个加工地,一个萧家、一个丽娘家。需要苏榛秘方的在萧家做、大伙都会的、或是量产的第一道预处理工序就在丽娘家完成。
就拿这爆浆小豆腐来说,买豆腐、切小块儿这些活儿就是大伙在丽娘家完成。然后拖到苏榛这里来泡“秘水”。
其实就是碱水跟烤制。另外苏榛还制了一批豆腐里搁了芝士馅儿,成了爆芝士浆的小豆腐。
但叶氏等人尝了觉得腻,就没做太多。
烤完的小豆腐放冷后再拿桦树皮盒子统一打包,一盒一斤,目标是做至少六百盒,眼前才完成两百盒。
丽娘一边做、一边期待、一边好奇,一直追问苏榛,这小豆腐在嘉年华上的定价核算出来没。
原本在贮木场的时候,这小豆腐是定价一文钱一块儿。
但嘉年华上一是人力成本高、二是还有脚程费,三是年关的当口买豆腐价钱也得上浮。
所以苏榛跟符秀才一起参考了不少食材后,最终决定不再一块块儿的散卖,就拿童创组叠的船型油纸盒当盘子,一盘里头放八块,定价十五文。
丽娘一听愈发高兴,“成本不过三、四文的东西,能卖到十五文,这买卖好,咱往多了做!”
“三、四文只是原料成本,你还没算人力成本呢。这东西虽说利润高,但单价低,不宜占用咱大量时间,就当个镶边儿买卖吧。”苏榛想了想,又补充:“到时候看咱村有没有想做事、想赚些零用的娃。穿上统一的袄子,提着篮筐、踩上冰鞋,满场去滑着卖,不止卖小豆腐,筐里还能再放些别的小零嘴儿。”
丽娘立刻给她家俩娃报名。
苏榛笑出声,“你这当娘的也不让娃歇歇啊,可真是亲娘!”
还没等丽娘说话,小平安从暖棚里头探头出来嚷嚷,“苏姐姐,我不要歇。我娘说了,我赚的铜板都让我自己存着,留着买书买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