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叶氏笑了,打趣苏榛:“刚才谁说谨哥儿是散财童子来着?”
  “是啊,谁说的,不是我吧。”苏榛耍赖式撒娇,把叶氏轻推出了屋。
  谨哥儿一听去符秀才家,又嚷嚷着要跟着一起,苏榛便帮他把棉袄皮帽裹严实了。
  东西都放木橇车上,叶氏一手拖车、一手领着肉球儿一样的谨哥儿走了。
  到了符家,叶氏说明了来意,符秀才自是感激涕零。
  莫说专门还给他拿了吃食跟炭。就是那三百文也能买上十五斗的白米,哪怕日日都吃,也足够他跟娘子三个月的量,能挺过这一冬。
  这么一通消耗,萧家存银还余八两二钱零六十六文,不多也不少。
  吃过晚食,残阳如血,缓缓西沉。
  苏榛想消消食,溜达着出了门,站远了些,目光悠悠地落在房前屋后。
  明明仍旧是那旧旧的土房,但却又跟刚来的时候皆然不同了。
  房前,夯实的泥土地面平整而开阔。一旁的多层晾晒木架上,晒着野味跟干菜。
  为了散散厨气烟气,主屋的门开了半扇。
  叶氏坐在门旁,借着最后一抹余晖,仔细地缝补着萧容狩猎时划破的衣裳。手中的针线上下穿梭,眼神专注。
  寒酥正将桌上的碗筷一一收齐,再放到灶上才烧温的水里清洗,些许油腻,他却毫不在意。
  谨哥儿站在板凳上,拿着干净帕子擦桌子,把洒落在上面的汤汁、饭粒都清理干净。
  饭粒也不扔,包在桦皮里,据说是囤起来晒干。等囤得多了,拿给乔家的鸡吃。也是乔家大宝二宝要的,这俩宝,不愧是乔家三房人,啥都往家里划拉。
  但反正就这么点儿东西,又是谨哥儿的小伙伴,只要谨哥儿乐意,萧家跟苏榛都不会拦。
  冰屋里,萧容正在归置柴薪。有的是他跟寒酥进山砍的,有些是叶氏领着娃娃们去林子里捡的。
  一根根粗细不一的柴木,在黄昏的光影里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是这漫漫寒冬里温暖的依靠。
  而冰屋的另外半壁,则是层层叠叠堆到冰屋顶的蜂窝煤,足够家里一冬之用。架子最上层还摆着弓箭、*猎叉、鱼网等物件儿。
  另一间大点儿的冰屋,里面全是这次围猎的收获,塞得满满当当,等待着日后慢慢取用。
  苏榛转身,又抬眼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
  整座山顶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铺展在每一处山岩、每一棵树木之上,肃穆而宁静。
  她望着这一切,仿若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
  她越来越喜欢长虚山的生活,若可以,她也愿守着这一方小院,安然度过岁岁、年年。
  萧家才收拾利索,李家奶奶跟舒娘便来窜门儿了。
  整个围猎期,李家奶奶是常客,几乎是天天带着针线活儿来萧家做。也帮叶氏带带孩子、做做饭。
  一是她在家也无聊,闲不住。二来也是因为喜欢叶氏跟苏榛的禀性,熟门熟路常来常往。
  而今日来,先跟萧家两父子打好招呼,他俩就该干啥干啥去了。
  叶氏招呼着女眷们进了房,坐上热炕。
  苏榛也赶紧沏茶送水拿糖果,乖巧的谨哥儿立刻粘乎上了李家奶奶,直接稚声稚气地搂着人家喊“李奶奶我想你了”,可把老太太稀罕得够呛。
  又稍微寒喧了几句,李家奶奶便一手搂着谨哥儿,一手从怀里掏出个布袋子,搁在了炕桌上,声音也是中气十足:“卿娘、榛娘,我家闲钱都拿出去收皮子了,眼下就只剩这些,一共二十两,你们点点。”
  苏榛和叶氏面面相觑,很是惊讶。
  苏榛赶紧把钱袋子推回去:“李奶奶,您这是啥意思?”
  舒娘笑呵呵的解释:“听寒酥兄弟说,你家为了准备进城摆摊儿的事儿,把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那即然我们李家入了三股,就不能啥都坐着干等,自己不出力。这些银子刨开我家占的三股,其它的就算俺家借你的,也不要利钱,你们收下,也能多买些菜不是?”
  “那怎么成!这可不是小数目,先不管入了多少股,借银子也没有不收利钱的道理啊。”苏榛立刻就拒绝了:“一码归一码,我家虽然没什么银子,但也不能占别人便宜的。”
  李家奶奶满脸的“我就知道你俩会这么说”,也不急着辩驳,就慢条斯理的一一道来:“其实若说占便宜,是我们李家占了你家便宜才对。舒娘回来跟我说占了三股,我都是把她骂了的,我家凭啥就能占三股?
  明眼人都懂这是榛娘硬生生的拖着我家往前走、要帮扶我家呢。是我家走了大运了!这是其一。
  其二,榛娘即然说一码归一码,那我就得仔细盘盘帐。咱先说那个拖挂车,成本就要十两了,是不是东西卖的越多?赚回本钱的时日就越短?”
  苏榛下意识点点头。
  李家奶奶便继续:“我老太婆虽然没摆过摊子,但也做了多年的皮子买卖了。山下集市啥样儿,我是知道的。咱这车若是卖不出花样儿、卖不出量,就白白浪费整个一个大年行情。”
  这话倒是说到了苏榛心里。
  其实她也焦虑本钱不够的问题,虽说“就酱”还能出个几百斤的量,但大部分都得花在围墙跟拖挂车的尾款上。
  更何况下山去摆摊儿,都先不说食材成本了,光是人工、雇车夫、骡马已是很大的投入,而摊子以小吃为主,单价本就不高,如果量还上不去,就不止浪费行情这么简单,亏本甚至白干都有可能。
  想了想,面色就有些犹豫了。
  舒娘见苏榛沉默了下来,就又添了最后一把火:“榛娘,你不是说过带着我们女眷,当大宁朝最厉害的女商帮?怎地,这才二十两银子的功都不让我树一树了?”
  苏榛怔了会儿,又看向叶氏。
  叶氏虽说算不清楚几股要出多少,但她都听苏榛的,便也直说:“榛娘,只管做。算咱借的,利息就按行价给。若赔了,咱多做些就酱也能还清了,纠结这干啥?”
  得到家人支持,苏榛便心下舒朗了不少。又想了想,便说:“李奶奶、舒娘,那就算我借的,月利二分。多了没有,少了我就不借了。”
  “成,二分!”李家奶奶才不跟苏榛再纠结这一分二分的,痛快成交。
  苏榛便又把寒酥喊进来写契,毕竟他的字漂亮。
  一共二十两银子,其中六两算入股。剩下十四两,每月二分利。也就是每月利钱两百八十文。
  不足一月还清,也按一月算。
  契约一签,两相愉悦。
  李家奶奶跟舒娘也没急着走,留下来一起商量摆摊咋摆、卖些啥。
  这便又涉及到口味问题,越多的人出主意越好,叶氏便把萧氏父子都喊了进来,一起集议讨论。
  其实到底做哪些种类卖,苏榛还真是没想好,便说着:“我需要一个详细的数据。比如,大年市集上的人口味偏好、消费能力和饮食习惯。比如劳者居多的话,咱们做的就倾向于实惠、热乎、份量大的食物;
  若是在文人雅士多,那么精致的点心和特色茶饮或许更受欢迎。
  另外,还要知道周边已有的馆子,分析它们的美食种类、价格、客人评价。我们最好卖人家都没有的东西,差异化竞争。倘若找不出差异,起码也得更具创意。
  最后一点,我们还得打听打听京城、以及周边大城新兴了些啥,随时更新咱们的菜单。”
  一听要做这么多的调查,众人都有些发懵。
  萧家是新户,不可能知道往年市集啥样。而李家虽久居白水村,但也没特别关注过大年集市,往年就算是去凑热闹,顶多给娃娃们买个花灯、买几块儿糖。其它的那些个贵货,问都不敢问。
  恐怕全村人也没几个能说得完整……
  苏榛正琢磨着向谁取经好,一直没开口的寒酥说着:“其实有两个途径。”
  众人目光齐唰唰看向寒酥。
  第90章
  寒酥不急不徐、一一道来:“首先是行商客栈的张掌柜,哪怕他没去大年集市做过买卖。但,但凡出城的行商大多会在他的客栈落脚。人流量、客流量,甚至集市惯例都有哪些买卖,就算他不清楚,他的客人也清楚。到时候请他代查也好、我们付些银两去他的客栈查也罢,应该办得到。”
  苏榛心中大喜,若不是有外人在,她怕是要直接上手拍寒酥一巴掌了,当然,是兴奋的:“寒酥说得对,这途径没问题。”
  “交给我。”寒酥言简意赅:“我去查,顺便采购。”
  简单的“交给我”三个字,在苏榛这种在现代永远单打独斗、连露营都是solo模式的人听来,简直是巨大暖流冲击,十分窝心。
  这都还没完,寒酥又说:“第二个途径,是问白伯家长子、次子。”
  苏榛眼睛又是一亮,对呀,白老汉家长子就是东市酒楼帐房,次子是跑堂。他俩不可能不知道同一条街、往年的美食都会卖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