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苏榛笑着随口说了个简单好认的“就这家”。
于是“就这家”,就这么简单粗暴的定下了……
苏榛还剪了块帆布,拿炭笔在上头勾勒出字形,等舒娘有空的时候缝出字体就成。
舒娘捧着帆布又是好一通唏嘘,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创业”,虽说一文钱还没见到,但成就感已然爆棚。
苏榛也感慨,在心里对自己的这具原身说:辛苦了,会好起来的。
脑海里曾经闪过的那些悲惨的碎片,无论是前世还是什么,她都不会让它再次发生,她向“自己”保证……
长虚山上的清晨来得格外早。
但今天的苏榛却没有以往“睡不够”的感觉,因为一个不小心成了斜杠青年。
流动美食摊营业第一日终于来临!
紧张的不止是她,是全体,包括早食都没吃就跑过来蹭饭的小司……
明明昨晚的集议商量得很完美,可临出发时还颇有些兵荒马乱、人仰马翻的劲儿。
首先是一早起来,光是发面都发了三批。
一批留在窝棚区做给猎人们的备餐、另一批下午带去三号场做烤面包、最后一批则是做今日流动美食摊的锅盔。
有力气的全上了,和面揉面忙得不亦乐乎。
面全部发好,就开始装车。好在有装备表格在手,装上一样画勾一样,不必担心忘了拿什么。
另外,苏榛还专门带了二十罐“就酱”去售卖成品。当然,这笔收入是苏榛的“私家生意”,就不会计进摆摊收益中,但大伙儿肯定都要出力,苏榛想着卖完了就发些红包出来当作感谢。
而今天坐镇留守窝棚区的人是春娘跟丽娘,于是她俩的眼神都是“哀怨”、艳羡。
约摸着时辰差不多了,大伙儿集体准备出发。
小司也穿上了苏榛发给他的“制服”,其实就是围裙。
但大宁朝时下的围裙都是围腰式,而发给他的前面则多了一块布。苏娘子告诉他说这叫背带式,又挡风又能放些零碎小物件儿,还好看。
别说,还真别说,还真挺好看,穿上挺像……村口木匠的。
也不止制服是统一的,女眷们头上还带了跟围裙同款布料的三角头巾。碎发全部能压到下头,显得极爽利、朝气。
小司也发现了,苏榛特别不爱在头发上做装饰,好像每次看到她的束发方式都像个少年。
今日上午出摊的主力人手是苏榛跟舒娘、山梅、李采,其余人则是“观摩”,人多,就赶两辆车同去,毕竟今晚开始就会分成两组开工了。
“苏娘子,咱们这就出发?”白老汉问着。
苏榛环视了一圈儿,极其“豪迈”地:“出发!”
两辆车、七人,晃晃悠悠、从慢到快、从林间走向茫茫的雪原,朝着山上密林区缓行而上……
盛家最大的那个一号林场位于长虚山东坡,坡度较缓,植被密布。林区有条长干河,由北向南一路流入兴盛湖。
据小司说,长干河全长足有五十里,风景极美。
反正路上也无聊,小司就一直在给大家描述林场规模有多大、有多美。
最重要的,是要突出说明他家公子有多么多么的能干,多么凭借一已之力把三家贮木场从被对手吞并的边缘抢了回来。
总之,车子走了一程,小司吹了他家公子半程。
其他人倒是像听评书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儿,唯独苏榛比较漠然,毕竟在现代的时候她也没少看霸总小说。
更何况,就单凭她被推到海里还能重生的经历,普通人的故事已经激不起她啥好奇了……
雪中的盛家贮木场,活生生一个古冰雪王国。
小司没吹牛,当它以一种气势恢弘的形态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连苏榛都沉默了。
雪原山路不再蜿蜓,多年的运输劳作早将这片土地拓成一条巨形的传送带。
成队的马、骡拉着满载木材的车子缓缓上行或下行,费力地,口鼻中呼出阵阵白气。车轮在雪上碾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发出沉闷的声响。
赶车的车把式也不需要挥鞭子,不用吆喝,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苏榛等人的驴车夹在上行的车队中显得无比袖珍和轻松。再往上走,远远的已经可以看到盛家的伐工们劳作的场景。
如此寒冬,壮实的汉子们也仅着粗布单衣,喊着整齐的伐工号子。合力将刚从林场运来的巨大木材从车上卸下,再齐心协力地滚动着圆木,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材分类别转送至固定的位置。
那里有一群群的伐工手持斧头,砍削掉木材上多余的枝丫和树皮,一片木屑飞溅。
另外还有人带着各地赶来的木商,在挑选要买的原木,并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整齐地排列,以便后续安排不同的骡马车辆运下山。
这些人穿梭在堆积如山的木材之间,脚步匆忙却稳健。
最靠近贮木场大门的位置,是至少有十几位老工匠在仔细检查着木材的质量,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判断木材的优劣。苏榛想,那应该是出场前的最后一道“质检”。
而另外一侧,是些年纪尚轻的学徒们正忙着搬运工具、清理场地。
最让苏榛震惊的,是贮木场东侧紧靠着的那条被小司说了一路的长干河。
河道已经冻得结结实实,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在日头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无数满载了木材的平底木筏正向下前行,仿佛一支庞大的运输舰队。
木筏上的工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毛皮一体的毡帽,手持长篙撑冰面、控制着木筏的方向,筏子与冰面摩擦发出的巨大的“嘎吱”声在这冬日里格外清晰。
来自现代的苏榛,见证着这古人繁忙而又壮观的运输场景,一时间心潮澎湃,仿佛见证了延续数千年的、民族的坚韧与勤劳。
第74章
其实不止苏榛,白水村的所有人都被这劳作场景震惊了。
舒娘有些怯场,忍不住小声问:“榛娘,我没想到这场面这么大,咱的东西是不是带少了?”
苏榛也是深深呼出一口气,平缓了心神,“没事,试营业而已,不差这一天两天的。”
她本来的计划是中午在一号场,下午再安排一个小组去二号场,但看这架势,仅这一号场已经人山人海了,哪还用再折腾?
两人正私语的功夫儿,贮木场的掌柜已经小跑着过来了,带着一脸笑容,自来熟的架势,先跟小司热络的打招呼。
小司赶紧指着苏榛说这便是传说中的“苏娘子”。
苏榛心道自己这几天都成“传说”了???
但也顾不上纠结这身份问题,连忙规规矩矩的跟掌柜的施礼、问候、客套,感谢人家借了门口宝地出来让她做生意。
掌柜的姓康,胖胖的一脸和气相,一看便是场面人,说的也都是场面话:“苏娘子不必客气,听说你们在新场负责伐工晚食,可把那帮人给美坏了,也把我们给馋坏了,如今还还得谢谢您能过来,您受累了。”
苏榛心知肚明人家这样说,是冲着自己是重云公子介绍而来。
但越是有这层人情,自己就越得低调且卖力,否则过意不去。
苏榛连连道谢,并也不敢耽搁时间,立刻带着白水村的大伙儿把摊子支棱起来。
招牌布还没缝好,眼下就只摆其它的。
美食想要吸引客流,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香味儿。
而白老汉真是个踏实作事的人,方才趁着苏榛跟康掌柜寒喧的功夫,牢记自己“交通组”的责任,已经在贮木场门口寻得了最佳方位。
那位置即不会挡出入的车辆的路、又显眼,尤其还有一段儿是横风方向,做出来的吃食香气能跟拦路虎似的横扫下山大道……
苏榛原地转圈儿走了走看了看,恨不得立刻拿钱袋子出来给白老汉发励银了,满意,十分满意!
唯一有点奇怪的,是后头有个小木屋,掌柜的说那是值守房,不碍事。苏榛便没太理会。
确定了摆摊位置,大伙儿便各司其职开始卸车。所有人都牢记苏榛说的,摊位上所有物品摆放都要规矩。
小司先问着:“苏娘子,这炭炉摆哪里?”
苏榛有条不紊的指挥:“放那处避风位,那里就是烹饪区。中间横风位当展示区,最里头当收银区。但摆的时候大伙儿要注意间距,通道宽度至少能容纳两人并行。”
众人听懂了就各干各的。
苏榛一边做一边在心里盘算,等下山后,拖挂房车做好了,要在里头装可以折叠收纳的多层货架、或者悬挂式的收纳工具,否则城里哪会有这么大的地面让她随便摆,这也算在实践中找经验吧。
至于展示区最醒目的位置,苏榛打算放最“招牌”的菜色:毛血旺跟白砍兔,以及她的“就酱”。
但来往车辆太多,雪尘不少,所以装了“预制菜”的桦树皮盒子不会完全打开,虚虚的盖上。
于是“就这家”,就这么简单粗暴的定下了……
苏榛还剪了块帆布,拿炭笔在上头勾勒出字形,等舒娘有空的时候缝出字体就成。
舒娘捧着帆布又是好一通唏嘘,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创业”,虽说一文钱还没见到,但成就感已然爆棚。
苏榛也感慨,在心里对自己的这具原身说:辛苦了,会好起来的。
脑海里曾经闪过的那些悲惨的碎片,无论是前世还是什么,她都不会让它再次发生,她向“自己”保证……
长虚山上的清晨来得格外早。
但今天的苏榛却没有以往“睡不够”的感觉,因为一个不小心成了斜杠青年。
流动美食摊营业第一日终于来临!
紧张的不止是她,是全体,包括早食都没吃就跑过来蹭饭的小司……
明明昨晚的集议商量得很完美,可临出发时还颇有些兵荒马乱、人仰马翻的劲儿。
首先是一早起来,光是发面都发了三批。
一批留在窝棚区做给猎人们的备餐、另一批下午带去三号场做烤面包、最后一批则是做今日流动美食摊的锅盔。
有力气的全上了,和面揉面忙得不亦乐乎。
面全部发好,就开始装车。好在有装备表格在手,装上一样画勾一样,不必担心忘了拿什么。
另外,苏榛还专门带了二十罐“就酱”去售卖成品。当然,这笔收入是苏榛的“私家生意”,就不会计进摆摊收益中,但大伙儿肯定都要出力,苏榛想着卖完了就发些红包出来当作感谢。
而今天坐镇留守窝棚区的人是春娘跟丽娘,于是她俩的眼神都是“哀怨”、艳羡。
约摸着时辰差不多了,大伙儿集体准备出发。
小司也穿上了苏榛发给他的“制服”,其实就是围裙。
但大宁朝时下的围裙都是围腰式,而发给他的前面则多了一块布。苏娘子告诉他说这叫背带式,又挡风又能放些零碎小物件儿,还好看。
别说,还真别说,还真挺好看,穿上挺像……村口木匠的。
也不止制服是统一的,女眷们头上还带了跟围裙同款布料的三角头巾。碎发全部能压到下头,显得极爽利、朝气。
小司也发现了,苏榛特别不爱在头发上做装饰,好像每次看到她的束发方式都像个少年。
今日上午出摊的主力人手是苏榛跟舒娘、山梅、李采,其余人则是“观摩”,人多,就赶两辆车同去,毕竟今晚开始就会分成两组开工了。
“苏娘子,咱们这就出发?”白老汉问着。
苏榛环视了一圈儿,极其“豪迈”地:“出发!”
两辆车、七人,晃晃悠悠、从慢到快、从林间走向茫茫的雪原,朝着山上密林区缓行而上……
盛家最大的那个一号林场位于长虚山东坡,坡度较缓,植被密布。林区有条长干河,由北向南一路流入兴盛湖。
据小司说,长干河全长足有五十里,风景极美。
反正路上也无聊,小司就一直在给大家描述林场规模有多大、有多美。
最重要的,是要突出说明他家公子有多么多么的能干,多么凭借一已之力把三家贮木场从被对手吞并的边缘抢了回来。
总之,车子走了一程,小司吹了他家公子半程。
其他人倒是像听评书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儿,唯独苏榛比较漠然,毕竟在现代的时候她也没少看霸总小说。
更何况,就单凭她被推到海里还能重生的经历,普通人的故事已经激不起她啥好奇了……
雪中的盛家贮木场,活生生一个古冰雪王国。
小司没吹牛,当它以一种气势恢弘的形态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连苏榛都沉默了。
雪原山路不再蜿蜓,多年的运输劳作早将这片土地拓成一条巨形的传送带。
成队的马、骡拉着满载木材的车子缓缓上行或下行,费力地,口鼻中呼出阵阵白气。车轮在雪上碾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发出沉闷的声响。
赶车的车把式也不需要挥鞭子,不用吆喝,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苏榛等人的驴车夹在上行的车队中显得无比袖珍和轻松。再往上走,远远的已经可以看到盛家的伐工们劳作的场景。
如此寒冬,壮实的汉子们也仅着粗布单衣,喊着整齐的伐工号子。合力将刚从林场运来的巨大木材从车上卸下,再齐心协力地滚动着圆木,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材分类别转送至固定的位置。
那里有一群群的伐工手持斧头,砍削掉木材上多余的枝丫和树皮,一片木屑飞溅。
另外还有人带着各地赶来的木商,在挑选要买的原木,并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整齐地排列,以便后续安排不同的骡马车辆运下山。
这些人穿梭在堆积如山的木材之间,脚步匆忙却稳健。
最靠近贮木场大门的位置,是至少有十几位老工匠在仔细检查着木材的质量,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判断木材的优劣。苏榛想,那应该是出场前的最后一道“质检”。
而另外一侧,是些年纪尚轻的学徒们正忙着搬运工具、清理场地。
最让苏榛震惊的,是贮木场东侧紧靠着的那条被小司说了一路的长干河。
河道已经冻得结结实实,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在日头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无数满载了木材的平底木筏正向下前行,仿佛一支庞大的运输舰队。
木筏上的工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毛皮一体的毡帽,手持长篙撑冰面、控制着木筏的方向,筏子与冰面摩擦发出的巨大的“嘎吱”声在这冬日里格外清晰。
来自现代的苏榛,见证着这古人繁忙而又壮观的运输场景,一时间心潮澎湃,仿佛见证了延续数千年的、民族的坚韧与勤劳。
第74章
其实不止苏榛,白水村的所有人都被这劳作场景震惊了。
舒娘有些怯场,忍不住小声问:“榛娘,我没想到这场面这么大,咱的东西是不是带少了?”
苏榛也是深深呼出一口气,平缓了心神,“没事,试营业而已,不差这一天两天的。”
她本来的计划是中午在一号场,下午再安排一个小组去二号场,但看这架势,仅这一号场已经人山人海了,哪还用再折腾?
两人正私语的功夫儿,贮木场的掌柜已经小跑着过来了,带着一脸笑容,自来熟的架势,先跟小司热络的打招呼。
小司赶紧指着苏榛说这便是传说中的“苏娘子”。
苏榛心道自己这几天都成“传说”了???
但也顾不上纠结这身份问题,连忙规规矩矩的跟掌柜的施礼、问候、客套,感谢人家借了门口宝地出来让她做生意。
掌柜的姓康,胖胖的一脸和气相,一看便是场面人,说的也都是场面话:“苏娘子不必客气,听说你们在新场负责伐工晚食,可把那帮人给美坏了,也把我们给馋坏了,如今还还得谢谢您能过来,您受累了。”
苏榛心知肚明人家这样说,是冲着自己是重云公子介绍而来。
但越是有这层人情,自己就越得低调且卖力,否则过意不去。
苏榛连连道谢,并也不敢耽搁时间,立刻带着白水村的大伙儿把摊子支棱起来。
招牌布还没缝好,眼下就只摆其它的。
美食想要吸引客流,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香味儿。
而白老汉真是个踏实作事的人,方才趁着苏榛跟康掌柜寒喧的功夫,牢记自己“交通组”的责任,已经在贮木场门口寻得了最佳方位。
那位置即不会挡出入的车辆的路、又显眼,尤其还有一段儿是横风方向,做出来的吃食香气能跟拦路虎似的横扫下山大道……
苏榛原地转圈儿走了走看了看,恨不得立刻拿钱袋子出来给白老汉发励银了,满意,十分满意!
唯一有点奇怪的,是后头有个小木屋,掌柜的说那是值守房,不碍事。苏榛便没太理会。
确定了摆摊位置,大伙儿便各司其职开始卸车。所有人都牢记苏榛说的,摊位上所有物品摆放都要规矩。
小司先问着:“苏娘子,这炭炉摆哪里?”
苏榛有条不紊的指挥:“放那处避风位,那里就是烹饪区。中间横风位当展示区,最里头当收银区。但摆的时候大伙儿要注意间距,通道宽度至少能容纳两人并行。”
众人听懂了就各干各的。
苏榛一边做一边在心里盘算,等下山后,拖挂房车做好了,要在里头装可以折叠收纳的多层货架、或者悬挂式的收纳工具,否则城里哪会有这么大的地面让她随便摆,这也算在实践中找经验吧。
至于展示区最醒目的位置,苏榛打算放最“招牌”的菜色:毛血旺跟白砍兔,以及她的“就酱”。
但来往车辆太多,雪尘不少,所以装了“预制菜”的桦树皮盒子不会完全打开,虚虚的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