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还是春娘碰了碰山梅,“借给你你就拿着,还不谢谢榛娘?”
山梅又局促了会儿,嗫嚅着:“谢谢、榛娘。”
苏榛本也没打算真的跟她冷战或生气,笑着点点头:“不谢,咱们赶紧走吧。”
山梅突然像来了力气,大声了起来:“好!”
女眷们都乐了,相互扶持、拉扯着一点一点往上爬。
虽然很累、虽然很狼狈,但她们是苏榛在这个时代交到的朋友,她愿意跟她们一起走下去。
也是多亏了猎户们运气好,今日风雪不大,再加上苏榛做的踏雪鞋也起大帮助,一行人虽说也有磕绊,但竟比计划提前了至少一个时辰、戌时左右就到达了半山腰的窝棚区。
说实话,在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以为会很“棚”之后,眼前的窝棚区竟让苏榛意外的满意。
它不是苏榛想像中的一堆草料木棚子,而是依崖壁而建的四间木屋、二间石屋,甚至还有一个可以容纳三十人左右的深地窖、以及一个现成的山洞。
当然,木屋和石屋都是就地捡的木头,各种材质的拼揍,外头为了挡风糊了黄泥巴,确实没什么美感,可它起码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
甚至连那个山洞,苏榛都瞅着格外顺眼,它扛风啊,又宽敞,在里面做活儿多好。而地窖是防万一有大型猛兽,人可以躲进去,安全。
总之,各方面都很周到。
猎户们都是老道的,也不需要乔里正怎么招呼,到达了就自然而然的分工开干。
虽说才戌时,但山上已经天地昏黄万物朦胧。
借着一点点的夕阳余光,众人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从驴车上取了照明设备下来,油灯、火把、干草等。
白老汉带着另外两个车夫拿着火把进了山洞。
轻车熟路的把火把插到合适的位置,用火折子点了,再做大致的清理。毕竟是一年没上来了,里头全是风刮进来的烂树枝、小石头之类的。
但今晚这山洞不住人,只是给驴车停放,打扫就不用太细致,大面儿上干净了,就赶了驴进来,把车卸了,让驴子好好休息、吃草粮。
其他猎户分工也妥贴,有的清扫木屋跟石屋、有的在山洞外头的避风地堆起柴堆、架起锅烧一锅雪水用来擦东西。
也有的抓紧时间检查木屋有没有漏风处,想办法补救。对附近熟悉的乔大江则带人去河边提要喝的水回来煮。
女眷们则开始准备晚食以及明天的干粮。
毕竟明天一早男人们就要进更深的山头围猎了,当天应该回不来。
二十七口人的伙食,操持起来也不是个轻松的。好在苏榛她们五个来之前就商量妥当了,第一晚就做最简单、最扛饿的猪肉锅盔和番薯菜粥。
锅盔做得多些,每个围猎的男丁明日带十个走,当干粮。
猪肉和白面、番薯、咸瓜这些也是每家按人头缴的。因为围猎开始后不会缺肉,所以猪肉五花的一共只带了三十斤,还有十斤纯肥的就拿来炼油。
女眷们怕冷,做饭的地儿就挑在山洞口的篝火堆旁边,火堆燃起来了不止暖、还光亮十足。
舒娘先表了态:“榛娘,你只管指使我们就成,要干啥我们都听你的。”
其他女眷自然也是这个意思,大家能干归能干,但主心骨还得是苏榛来当。
苏榛也不磨蹭,直接就说了:“那就麻烦舒娘和春娘和面、发面。”
春娘:“成,和多少斤?”
苏榛盘算着:“量有点大。今晚男丁每人三张,女眷每人两张,一共就是七十六张。另外明天给他们每人带上六张就是一百三十二张。总共就是二百零八张。按一斤面烙三个锅盔算,和七十斤左右吧。”
春娘跟舒娘应了,各自去寻和面的盆子开干。
苏榛则跟丽娘、山梅三个割了十斤猪肉、几两的咸瓜一并剁碎了做肉馅儿。
果然还是力气最大的丽娘剁肉最快,说说笑笑的就弄好一盆,索性把苏榛和山梅都推开,她一个人两把刀左右开弓干得还快些。
反正也有其它的活儿可做,苏榛便去跟着舒娘、春娘和面。
山梅则成了苏榛的小影子,苏榛让她干啥她就干啥。
虽说她年纪比苏榛还大上一岁,但苏榛总觉得多了个谨哥儿……
瞧着去河边提水的乔大江回来了,苏榛便扭头说着:“山梅,麻烦你去洗些米和番薯吧,今晚熬粥,米就洗三斤,番薯洗二十个,连皮切块儿。”
“成!”山梅应得果断。
她在家也是做惯了的,却不曾听过有人让她干活儿还会说“麻烦你”这样的话,真好听,榛娘说话真好听。
苏榛倒没多想,和面和得手都要软了。心想要是在萧家,和面这活儿全是寒酥的……
下意识看向寒酥的方向,他正在蹲在木头屋顶上加固、用黄泥糊漏风的缝儿。旁边是杜家老大提着油灯帮他照明。
一群男人堆里,属寒酥的衣服最方便干活儿、最利落、最暖和、最好看。
不愧是我弟弟,嗯,以后对他要更和善一点!
苏榛收回视线,自己这盆面也和得差不多了,先搁火堆附近发着。
又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用桦树皮包着的、足有十余种调料粉。
其中有用干菇磨的粉代替味精,还有在熟药铺买的花椒、大茴、桂皮、丁香、草果、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等。有些比如胡椒、花椒直接磨成了粉末儿便于携带和使用。
这下其他女眷们都惊了,她们在家做菜只识得盐、胡椒、孜然之类的寻常调料。
惊归惊,惊也放在了心里,她们也不敢多看,怕那是苏榛的秘方,这规矩她们懂。
等苏榛又寻了盆子舀了半盆面粉,就开始往面里撒一些她的宝贝粉末拌了。香料类倒是没用,就做椒盐味儿的。
又寻了锅子把肥肉炼出了油,油热了就泼入面粉当中,调成油酥。
而丽娘那边的肉和咸瓜便也剁完了,足足两大盆全部端到了苏榛面前。调味儿肯定得她亲自来。
说简单倒也不简单,要把咸瓜碎跟肉沫和一起,随后加入少许盐、油、苏榛的宝贝粉末香料、香菇粉、酱油一起搅拌直到上劲儿。
苏榛搅了一会儿手酸,丽娘就又上来接手继续。
放火堆旁边醒的面也发好了,舒娘把它们分成小块儿的剂子,苏榛把剂子擀成牛舌条状。平铺着,往上头抹一层油酥、再放一层肉馅,像卷铺盖一样卷起来,再竖着按扁。
等苏榛做了十余个,舒娘就看会了,她便来接手,苏榛则去帮山梅那边儿。
普通的番薯粥山梅自是会做的,眼下番薯也切完了,正准备淘米下锅,却发现打回来的河水上除了已经冻了一层薄薄的冰茬、细看竟还飘着不少杂质。
山梅便把乔大江喊了过来:“哥,这咋办呀?能喝吗?”
乔大江方才打水的时候黑灯瞎火也没看清,眼下在火堆这儿一细看,立时犯了愁。那河水平时也是清的,定是前几天那场小型雪崩,把山石泥土带进了河里。
想了想:“要不,烧雪水?”
“大江哥,我有办法。”
乔家兄妹回头一看,是苏榛提着个木桶过来了。
这木桶就是被寒酥说的苏榛“神秘行李”中的一件。
桶里铺了厚厚一层在萧家提前洗清过煮的碎钟乳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炭、干稻草,桶底还凿穿了一个孔洞。
苏榛先在桶底垫放了另外一个干净容器,再把混浊的河水倒进桶内,水慢慢的透过层层的滤质,那些混浊的颗粒就被吸附干净了。
从洞口流进干净容器中的,就是过滤后的清水。
这法子倒也不是苏榛发明的,仍旧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她在野外拍露营视频的时候偶尔会用。但只能过滤杂质,不能过滤细菌或病菌,所以还是要烧开了才能饮用。
现成的桶苏榛只带了一个,但那些过滤材料带的却足足买了百文的,量够。她想的是到了山上可以多做些冰桶,铺滤材,肯定能满足二十七人的饮用水。
法子虽然简单,可在白水村猎户人家眼中就又是神乎其技。乔大江看得眼睛发亮,结结巴巴的问桶里那些是秘方不,他们可以跟着学不。
苏榛忍俊不禁:“大江哥,咋都是秘方啊,哪来那么多秘方。我给大伙儿都做准备了滤材包的,你们上山随身带着就成。放心,这次不收银子,但往后要收个成本哦。”
乔大江一听就乐了:“那当然那当然。”
说罢直接站起来。中气十足一嗓子喊了出去,把四周干活儿的人全部喊了过来。把苏榛的好办法好好宣传了一通。
大家伙儿围着苏榛以及她的水桶好一通感谢。苏榛人虽大方,但萧容和寒酥俩人却一左一右的站过来,不经意似的就把她护着了。
猎户们虽然也听不太明白苏榛说的那些个什么“原理”,但反正这滤包能净水是懂了。
山梅又局促了会儿,嗫嚅着:“谢谢、榛娘。”
苏榛本也没打算真的跟她冷战或生气,笑着点点头:“不谢,咱们赶紧走吧。”
山梅突然像来了力气,大声了起来:“好!”
女眷们都乐了,相互扶持、拉扯着一点一点往上爬。
虽然很累、虽然很狼狈,但她们是苏榛在这个时代交到的朋友,她愿意跟她们一起走下去。
也是多亏了猎户们运气好,今日风雪不大,再加上苏榛做的踏雪鞋也起大帮助,一行人虽说也有磕绊,但竟比计划提前了至少一个时辰、戌时左右就到达了半山腰的窝棚区。
说实话,在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以为会很“棚”之后,眼前的窝棚区竟让苏榛意外的满意。
它不是苏榛想像中的一堆草料木棚子,而是依崖壁而建的四间木屋、二间石屋,甚至还有一个可以容纳三十人左右的深地窖、以及一个现成的山洞。
当然,木屋和石屋都是就地捡的木头,各种材质的拼揍,外头为了挡风糊了黄泥巴,确实没什么美感,可它起码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
甚至连那个山洞,苏榛都瞅着格外顺眼,它扛风啊,又宽敞,在里面做活儿多好。而地窖是防万一有大型猛兽,人可以躲进去,安全。
总之,各方面都很周到。
猎户们都是老道的,也不需要乔里正怎么招呼,到达了就自然而然的分工开干。
虽说才戌时,但山上已经天地昏黄万物朦胧。
借着一点点的夕阳余光,众人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从驴车上取了照明设备下来,油灯、火把、干草等。
白老汉带着另外两个车夫拿着火把进了山洞。
轻车熟路的把火把插到合适的位置,用火折子点了,再做大致的清理。毕竟是一年没上来了,里头全是风刮进来的烂树枝、小石头之类的。
但今晚这山洞不住人,只是给驴车停放,打扫就不用太细致,大面儿上干净了,就赶了驴进来,把车卸了,让驴子好好休息、吃草粮。
其他猎户分工也妥贴,有的清扫木屋跟石屋、有的在山洞外头的避风地堆起柴堆、架起锅烧一锅雪水用来擦东西。
也有的抓紧时间检查木屋有没有漏风处,想办法补救。对附近熟悉的乔大江则带人去河边提要喝的水回来煮。
女眷们则开始准备晚食以及明天的干粮。
毕竟明天一早男人们就要进更深的山头围猎了,当天应该回不来。
二十七口人的伙食,操持起来也不是个轻松的。好在苏榛她们五个来之前就商量妥当了,第一晚就做最简单、最扛饿的猪肉锅盔和番薯菜粥。
锅盔做得多些,每个围猎的男丁明日带十个走,当干粮。
猪肉和白面、番薯、咸瓜这些也是每家按人头缴的。因为围猎开始后不会缺肉,所以猪肉五花的一共只带了三十斤,还有十斤纯肥的就拿来炼油。
女眷们怕冷,做饭的地儿就挑在山洞口的篝火堆旁边,火堆燃起来了不止暖、还光亮十足。
舒娘先表了态:“榛娘,你只管指使我们就成,要干啥我们都听你的。”
其他女眷自然也是这个意思,大家能干归能干,但主心骨还得是苏榛来当。
苏榛也不磨蹭,直接就说了:“那就麻烦舒娘和春娘和面、发面。”
春娘:“成,和多少斤?”
苏榛盘算着:“量有点大。今晚男丁每人三张,女眷每人两张,一共就是七十六张。另外明天给他们每人带上六张就是一百三十二张。总共就是二百零八张。按一斤面烙三个锅盔算,和七十斤左右吧。”
春娘跟舒娘应了,各自去寻和面的盆子开干。
苏榛则跟丽娘、山梅三个割了十斤猪肉、几两的咸瓜一并剁碎了做肉馅儿。
果然还是力气最大的丽娘剁肉最快,说说笑笑的就弄好一盆,索性把苏榛和山梅都推开,她一个人两把刀左右开弓干得还快些。
反正也有其它的活儿可做,苏榛便去跟着舒娘、春娘和面。
山梅则成了苏榛的小影子,苏榛让她干啥她就干啥。
虽说她年纪比苏榛还大上一岁,但苏榛总觉得多了个谨哥儿……
瞧着去河边提水的乔大江回来了,苏榛便扭头说着:“山梅,麻烦你去洗些米和番薯吧,今晚熬粥,米就洗三斤,番薯洗二十个,连皮切块儿。”
“成!”山梅应得果断。
她在家也是做惯了的,却不曾听过有人让她干活儿还会说“麻烦你”这样的话,真好听,榛娘说话真好听。
苏榛倒没多想,和面和得手都要软了。心想要是在萧家,和面这活儿全是寒酥的……
下意识看向寒酥的方向,他正在蹲在木头屋顶上加固、用黄泥糊漏风的缝儿。旁边是杜家老大提着油灯帮他照明。
一群男人堆里,属寒酥的衣服最方便干活儿、最利落、最暖和、最好看。
不愧是我弟弟,嗯,以后对他要更和善一点!
苏榛收回视线,自己这盆面也和得差不多了,先搁火堆附近发着。
又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用桦树皮包着的、足有十余种调料粉。
其中有用干菇磨的粉代替味精,还有在熟药铺买的花椒、大茴、桂皮、丁香、草果、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等。有些比如胡椒、花椒直接磨成了粉末儿便于携带和使用。
这下其他女眷们都惊了,她们在家做菜只识得盐、胡椒、孜然之类的寻常调料。
惊归惊,惊也放在了心里,她们也不敢多看,怕那是苏榛的秘方,这规矩她们懂。
等苏榛又寻了盆子舀了半盆面粉,就开始往面里撒一些她的宝贝粉末拌了。香料类倒是没用,就做椒盐味儿的。
又寻了锅子把肥肉炼出了油,油热了就泼入面粉当中,调成油酥。
而丽娘那边的肉和咸瓜便也剁完了,足足两大盆全部端到了苏榛面前。调味儿肯定得她亲自来。
说简单倒也不简单,要把咸瓜碎跟肉沫和一起,随后加入少许盐、油、苏榛的宝贝粉末香料、香菇粉、酱油一起搅拌直到上劲儿。
苏榛搅了一会儿手酸,丽娘就又上来接手继续。
放火堆旁边醒的面也发好了,舒娘把它们分成小块儿的剂子,苏榛把剂子擀成牛舌条状。平铺着,往上头抹一层油酥、再放一层肉馅,像卷铺盖一样卷起来,再竖着按扁。
等苏榛做了十余个,舒娘就看会了,她便来接手,苏榛则去帮山梅那边儿。
普通的番薯粥山梅自是会做的,眼下番薯也切完了,正准备淘米下锅,却发现打回来的河水上除了已经冻了一层薄薄的冰茬、细看竟还飘着不少杂质。
山梅便把乔大江喊了过来:“哥,这咋办呀?能喝吗?”
乔大江方才打水的时候黑灯瞎火也没看清,眼下在火堆这儿一细看,立时犯了愁。那河水平时也是清的,定是前几天那场小型雪崩,把山石泥土带进了河里。
想了想:“要不,烧雪水?”
“大江哥,我有办法。”
乔家兄妹回头一看,是苏榛提着个木桶过来了。
这木桶就是被寒酥说的苏榛“神秘行李”中的一件。
桶里铺了厚厚一层在萧家提前洗清过煮的碎钟乳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炭、干稻草,桶底还凿穿了一个孔洞。
苏榛先在桶底垫放了另外一个干净容器,再把混浊的河水倒进桶内,水慢慢的透过层层的滤质,那些混浊的颗粒就被吸附干净了。
从洞口流进干净容器中的,就是过滤后的清水。
这法子倒也不是苏榛发明的,仍旧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她在野外拍露营视频的时候偶尔会用。但只能过滤杂质,不能过滤细菌或病菌,所以还是要烧开了才能饮用。
现成的桶苏榛只带了一个,但那些过滤材料带的却足足买了百文的,量够。她想的是到了山上可以多做些冰桶,铺滤材,肯定能满足二十七人的饮用水。
法子虽然简单,可在白水村猎户人家眼中就又是神乎其技。乔大江看得眼睛发亮,结结巴巴的问桶里那些是秘方不,他们可以跟着学不。
苏榛忍俊不禁:“大江哥,咋都是秘方啊,哪来那么多秘方。我给大伙儿都做准备了滤材包的,你们上山随身带着就成。放心,这次不收银子,但往后要收个成本哦。”
乔大江一听就乐了:“那当然那当然。”
说罢直接站起来。中气十足一嗓子喊了出去,把四周干活儿的人全部喊了过来。把苏榛的好办法好好宣传了一通。
大家伙儿围着苏榛以及她的水桶好一通感谢。苏榛人虽大方,但萧容和寒酥俩人却一左一右的站过来,不经意似的就把她护着了。
猎户们虽然也听不太明白苏榛说的那些个什么“原理”,但反正这滤包能净水是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