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萧府内。
各处都在忙着今日冬至的宴席,萧伯瑀去书房面见了父亲,父子二人聊了些政务之事。
而后,他又与母亲交谈了一番,得知弟弟萧长则前些天离开了长安,投到了荆州都护李肃底下。
李肃身形魁梧,面容刚毅,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曾被先帝封为镇国将军。
他直言敢谏,对先帝不顾民生多艰,毅然而然继续征战这一行为慷慨陈词,直指先帝过失,引得朝堂震动。
天子当众被冒犯尊严,哪怕他是战功赫赫的镇国将军,哪怕后面证实了,他说的都是对的,可先帝还是一怒之下将他贬为了荆州司马。
直到先帝晚年悔悟,又封他为荆州都护,统领地方军队,且只听命于天子圣令。
也就是说,寻常地方都护在战时都得听命于太尉调动,可荆州都护李肃不用。
前不久的暴民动乱之事,荆州是最快平息下来的,因为,早在有此迹象时,都护李肃便派人抓到贼寇首领。
不过,李肃并没有杀了这些人,而是劝其归降。
李肃之名,萧伯瑀早有耳闻,对他的为人和才能钦佩不已。他倒觉得,萧长则在他手底下反而能闯出一番事业来。
你就不能给长则安排一份差事吗?萧母难得对他有了几分怨词。
萧伯瑀身为宰相,既然能举荐别人,为何就不能给自己的亲弟弟安排一份差事呢?
不说这差事有多好,只要能留在长安,留在萧母身边,她就心满意足了。
净胡说。萧父缓步走了过来,长则离开长安是最好的。
萧府二子均有龙凤之姿,但长子萧伯瑀已贵为宰相之位,无论如何,次子萧长则必然不可能在长安得到重用。
萧母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长则行军三年,好不容易这仗不打了,回来长安没多久,当个小小坊正也被撤了职。
这外面兵荒马乱,她当母亲的,不仅要为儿子的前途着想,也要为他的安危着想。
你不心疼长则,我还心疼他呢。萧母埋怨地看了眼他,随即轻甩了下衣袖,便转身回房。
夫人萧父一时梗塞,随即,他偏过头朝萧伯瑀道:你母亲她不是故意要怪罪于你。
我知道。萧伯瑀垂下了眼眸。
萧父轻轻叹了叹气,神色有些疲惫,时辰不早了,宫中御宴莫要迟了。
冬至之日,宫中御宴尤为隆重,身为宰相,萧伯瑀必然不能缺席。
他点了点头,便准备入宫。
第10章 冬至御宴
冬至之日,没有雪,只有干冷的风刮过人的面颊,又从衣袍缝隙刁钻地钻了进去,寒意刺骨,刺得人阵阵发疼。
紫宸殿内,金炉熏香,暖如春昼。
萧伯瑀位于文官之首,眉头却紧皱着,周遭也传来群臣小声的议论声。
只因肃穆的编钟罄鼓被皇帝屏退而去,取而代之的是管竹丝弦之声,丝声靡丽,随着乐声而起,数名赤足的胡旋舞姬翩跹而入。
美则美已,可这是冬至之日啊,按祖制,应奏雅乐。
殿内老臣面色各异,却不敢向皇帝谏言,只得铁青着脸,敢怒不敢言。胡旋舞姬身着轻薄的轻纱,曼妙的身躯若隐若现,宴席中的女眷纷纷羞红了脸,连忙撇开了头,不敢直视。
高座之上的皇帝眯着眼,目光却不时落在角落的乐师身上。
一旁的皇后端庄雍容,像早已见惯了这场景,她轻抿了一口茶水,眼神中毫无波澜。
皇后名为方雅筎,太傅之女,哥哥是掌管盐铁的搜粟都尉,她十七岁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
她也曾满怀少女情思,对太子殿下的示好而悸动,那时的太子会在她生病时遣人送来太医调制的药膳,会在她生辰时送她挽发的玉簪。
可后来,她看着他登基,看着他一步步沉溺权术,看着后宫的女子越来越多
而如今,皇帝甚至看上了一个乐师,一个比女人还要柔美的男子。
皇后垂着眼眸,对父兄投来的眼神视而不见,可瞥见皇帝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御宴上,她微微轻叹一声,随即抬起头,声音不高却足够让近臣都听见:陛下,今日冬至佳节,如此盛宴,不如行个酒令来助兴?
此言一出,老臣们紧绷的神色稍稍松动,到底还是皇后识大体,这靡靡之音若能换成雅令,也算是不违冬至礼制。
皇帝闻言,终于将目光从乐师身上移开,似笑非笑地斜睨着皇后:哦?皇后想行什么令?
今年冬深,却迟迟不见下雪,都说瑞雪兆丰年,不如以雪字行飞花令,或字或意,或诗或典皇后缓声道,眼波往席间一扫,接不上者,罚酒一杯。
皇帝抬手一挥,殿内胡姬敛退至一旁,既然如此,那便从皇后开始吧。
闻言,皇后执盏而起,先吟道:窗含西岭千秋雪。
话音一落,底下大臣不住地点头,不愧是太傅之女,才思敏捷。很快,席下便有人接令,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接着着,文臣们一个接一下吟诗接令,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此诗一出,众人纷纷侧目看去,此诗虽无雪字,却满是雪意,是极佳之句。
说话之人是去年科举高中状元的宋百鸿,他才学不浅,满腹经纶,只可惜是寒门出身,如今任校书郎一职。
按例来说,以校书郎这一官职来说,他原本是没资格入宫参与今日的御宴。
随即,众人瞥向他身边的御史大夫石正,大家心照不宣,一切便心知肚明了。
御史大夫面露傲色,他得意地捋了捋长须,朝文官之首的宰相萧伯瑀看去,高声扬道:萧大人当年也是进士及第之才,今日怎的如此沉默?
前有宋百鸿那不提雪,却处处都是雪的绝句,萧伯瑀身为宰相,在文采上自然不能输给一个校书郎。
殿内倏然一静。
萧相平日里为朕分忧国事,想必诗才生疏了些。皇帝轻笑一声,若是一时为难,朕也格外开恩,免你一杯酒便是。
话音落地,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萧伯瑀身上。
皇帝表面是免他罚酒,实际上却是在羞辱他,萧伯瑀若是接不上,或者接得不好,必然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殿内,众人心思各异。
萧伯瑀神色未变,轻微颔首,开口道: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良久后,太傅忽然拍掌道:好!好啊!
这一句不仅是好,更是妙。
同为无雪字,却藏有雪意,萧伯瑀接的这一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巧妙地回应了校书郎宋百鸿的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殿内文臣之列再无人敢接萧伯瑀的飞花令,生怕自己相形见绌。
为了缓解殿内气氛,一个年轻的武将猛灌一杯酒,借着酒劲,他朗声接话:陛下!末将也来一试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殿内气氛为之一松,武将们到底是常年行军打仗,闲暇时也忙着看兵书,对诗词雅乐这些少有建树,憋红了脸也没几个接下酒令,只得一个接一个喝酒作罚。
轮到女眷席列,才情亦不输男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一句接一句,殿内气氛很快便又热闹了起来,连周遭的乐师伶人都不时能接上一句典,或程门立雪,或踏雪寻梅
但每次到赵从煊接令时,他只道:臣弟驽钝
随后便毫不犹豫地举起酒盏,一饮而尽,以作惩罚。
酒过三巡后,行酒令也至尾声,皇帝酒喝多了,脸色泛红,脚步也有些踉跄。他径直起身,摇摇晃晃地朝着角落里的乐师走去。
皇后见状,脸色微变,随即以皇帝困乏为由,命人扶他回寝宫。
帝后退席,朝中大臣还沉浸在方才的行酒令中,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哪一句诗词最好,哪一句最妙。
待时辰差不多了,萧伯瑀起身回府,刚出宫门,便听见一声焦急的声音传来。
殿下,殿下
萧伯瑀循声望去,是赵从煊身边的小太监,而赵从煊则半跪在地,不知发生了何事。
下意识地,萧伯瑀朝着二人走去,他开口问道:殿下怎么了?
各处都在忙着今日冬至的宴席,萧伯瑀去书房面见了父亲,父子二人聊了些政务之事。
而后,他又与母亲交谈了一番,得知弟弟萧长则前些天离开了长安,投到了荆州都护李肃底下。
李肃身形魁梧,面容刚毅,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曾被先帝封为镇国将军。
他直言敢谏,对先帝不顾民生多艰,毅然而然继续征战这一行为慷慨陈词,直指先帝过失,引得朝堂震动。
天子当众被冒犯尊严,哪怕他是战功赫赫的镇国将军,哪怕后面证实了,他说的都是对的,可先帝还是一怒之下将他贬为了荆州司马。
直到先帝晚年悔悟,又封他为荆州都护,统领地方军队,且只听命于天子圣令。
也就是说,寻常地方都护在战时都得听命于太尉调动,可荆州都护李肃不用。
前不久的暴民动乱之事,荆州是最快平息下来的,因为,早在有此迹象时,都护李肃便派人抓到贼寇首领。
不过,李肃并没有杀了这些人,而是劝其归降。
李肃之名,萧伯瑀早有耳闻,对他的为人和才能钦佩不已。他倒觉得,萧长则在他手底下反而能闯出一番事业来。
你就不能给长则安排一份差事吗?萧母难得对他有了几分怨词。
萧伯瑀身为宰相,既然能举荐别人,为何就不能给自己的亲弟弟安排一份差事呢?
不说这差事有多好,只要能留在长安,留在萧母身边,她就心满意足了。
净胡说。萧父缓步走了过来,长则离开长安是最好的。
萧府二子均有龙凤之姿,但长子萧伯瑀已贵为宰相之位,无论如何,次子萧长则必然不可能在长安得到重用。
萧母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长则行军三年,好不容易这仗不打了,回来长安没多久,当个小小坊正也被撤了职。
这外面兵荒马乱,她当母亲的,不仅要为儿子的前途着想,也要为他的安危着想。
你不心疼长则,我还心疼他呢。萧母埋怨地看了眼他,随即轻甩了下衣袖,便转身回房。
夫人萧父一时梗塞,随即,他偏过头朝萧伯瑀道:你母亲她不是故意要怪罪于你。
我知道。萧伯瑀垂下了眼眸。
萧父轻轻叹了叹气,神色有些疲惫,时辰不早了,宫中御宴莫要迟了。
冬至之日,宫中御宴尤为隆重,身为宰相,萧伯瑀必然不能缺席。
他点了点头,便准备入宫。
第10章 冬至御宴
冬至之日,没有雪,只有干冷的风刮过人的面颊,又从衣袍缝隙刁钻地钻了进去,寒意刺骨,刺得人阵阵发疼。
紫宸殿内,金炉熏香,暖如春昼。
萧伯瑀位于文官之首,眉头却紧皱着,周遭也传来群臣小声的议论声。
只因肃穆的编钟罄鼓被皇帝屏退而去,取而代之的是管竹丝弦之声,丝声靡丽,随着乐声而起,数名赤足的胡旋舞姬翩跹而入。
美则美已,可这是冬至之日啊,按祖制,应奏雅乐。
殿内老臣面色各异,却不敢向皇帝谏言,只得铁青着脸,敢怒不敢言。胡旋舞姬身着轻薄的轻纱,曼妙的身躯若隐若现,宴席中的女眷纷纷羞红了脸,连忙撇开了头,不敢直视。
高座之上的皇帝眯着眼,目光却不时落在角落的乐师身上。
一旁的皇后端庄雍容,像早已见惯了这场景,她轻抿了一口茶水,眼神中毫无波澜。
皇后名为方雅筎,太傅之女,哥哥是掌管盐铁的搜粟都尉,她十七岁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
她也曾满怀少女情思,对太子殿下的示好而悸动,那时的太子会在她生病时遣人送来太医调制的药膳,会在她生辰时送她挽发的玉簪。
可后来,她看着他登基,看着他一步步沉溺权术,看着后宫的女子越来越多
而如今,皇帝甚至看上了一个乐师,一个比女人还要柔美的男子。
皇后垂着眼眸,对父兄投来的眼神视而不见,可瞥见皇帝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御宴上,她微微轻叹一声,随即抬起头,声音不高却足够让近臣都听见:陛下,今日冬至佳节,如此盛宴,不如行个酒令来助兴?
此言一出,老臣们紧绷的神色稍稍松动,到底还是皇后识大体,这靡靡之音若能换成雅令,也算是不违冬至礼制。
皇帝闻言,终于将目光从乐师身上移开,似笑非笑地斜睨着皇后:哦?皇后想行什么令?
今年冬深,却迟迟不见下雪,都说瑞雪兆丰年,不如以雪字行飞花令,或字或意,或诗或典皇后缓声道,眼波往席间一扫,接不上者,罚酒一杯。
皇帝抬手一挥,殿内胡姬敛退至一旁,既然如此,那便从皇后开始吧。
闻言,皇后执盏而起,先吟道:窗含西岭千秋雪。
话音一落,底下大臣不住地点头,不愧是太傅之女,才思敏捷。很快,席下便有人接令,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接着着,文臣们一个接一下吟诗接令,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此诗一出,众人纷纷侧目看去,此诗虽无雪字,却满是雪意,是极佳之句。
说话之人是去年科举高中状元的宋百鸿,他才学不浅,满腹经纶,只可惜是寒门出身,如今任校书郎一职。
按例来说,以校书郎这一官职来说,他原本是没资格入宫参与今日的御宴。
随即,众人瞥向他身边的御史大夫石正,大家心照不宣,一切便心知肚明了。
御史大夫面露傲色,他得意地捋了捋长须,朝文官之首的宰相萧伯瑀看去,高声扬道:萧大人当年也是进士及第之才,今日怎的如此沉默?
前有宋百鸿那不提雪,却处处都是雪的绝句,萧伯瑀身为宰相,在文采上自然不能输给一个校书郎。
殿内倏然一静。
萧相平日里为朕分忧国事,想必诗才生疏了些。皇帝轻笑一声,若是一时为难,朕也格外开恩,免你一杯酒便是。
话音落地,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萧伯瑀身上。
皇帝表面是免他罚酒,实际上却是在羞辱他,萧伯瑀若是接不上,或者接得不好,必然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殿内,众人心思各异。
萧伯瑀神色未变,轻微颔首,开口道: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良久后,太傅忽然拍掌道:好!好啊!
这一句不仅是好,更是妙。
同为无雪字,却藏有雪意,萧伯瑀接的这一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巧妙地回应了校书郎宋百鸿的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殿内文臣之列再无人敢接萧伯瑀的飞花令,生怕自己相形见绌。
为了缓解殿内气氛,一个年轻的武将猛灌一杯酒,借着酒劲,他朗声接话:陛下!末将也来一试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殿内气氛为之一松,武将们到底是常年行军打仗,闲暇时也忙着看兵书,对诗词雅乐这些少有建树,憋红了脸也没几个接下酒令,只得一个接一个喝酒作罚。
轮到女眷席列,才情亦不输男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一句接一句,殿内气氛很快便又热闹了起来,连周遭的乐师伶人都不时能接上一句典,或程门立雪,或踏雪寻梅
但每次到赵从煊接令时,他只道:臣弟驽钝
随后便毫不犹豫地举起酒盏,一饮而尽,以作惩罚。
酒过三巡后,行酒令也至尾声,皇帝酒喝多了,脸色泛红,脚步也有些踉跄。他径直起身,摇摇晃晃地朝着角落里的乐师走去。
皇后见状,脸色微变,随即以皇帝困乏为由,命人扶他回寝宫。
帝后退席,朝中大臣还沉浸在方才的行酒令中,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哪一句诗词最好,哪一句最妙。
待时辰差不多了,萧伯瑀起身回府,刚出宫门,便听见一声焦急的声音传来。
殿下,殿下
萧伯瑀循声望去,是赵从煊身边的小太监,而赵从煊则半跪在地,不知发生了何事。
下意识地,萧伯瑀朝着二人走去,他开口问道:殿下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