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江家人坐了一桌,大人喝酒,小孩子喝汽水,气氛挺好。
江父穿着一身女儿给买的新衣服,坐在主位,挺着胸,喝着店里的招牌番鸭汤,摇头点评道:“味淡了点。”
其他人都说还好,不淡。
江母道:“这不是你烧的大锅菜,做那么咸好下饭,这汤味道正好,比你烧的好。”
江梨和熟客打了一圈招呼后,坐回女儿旁边,顺便伸手摸了摸她圆圆的小肚子,“江晓晓,你这是喝了多少汽水?”
江晓晓打了一个嗝:“我和阿公阿婆舅舅舅妈干杯了。”
“不能再喝了。”江梨把她面前的汽水瓶拿走,夹了一块黄鱼肉喂给她,“吃点鱼,吃鱼聪明。”
“妈,为什么我们家不是五好家庭,大毛他们都笑我了。”江梨大哥的儿子存鑫问。
不待江大嫂开口,江母看了她一眼,道:“街道张大妈说了,你哥嫂逃计划生育躲我们这里,我们包庇他们,跟政策对着干,就被取消资格了。”
她在女儿面前,说是她离婚的原因,在儿媳妇面前,又是换了一种说法。
江大嫂这几天没少听街坊议论,吴美凤就私下找她说,他们家评不上,就是被小姑子拖累的。
江大嫂这时却没有反驳江母的话,主要是这两年小姑子赚了钱,没少给家里人买东西,每个月还给家里交一百块生活费。
江大嫂在搪瓷厂上班,每个月工资只有52块钱。小姑子交了家用,但她和江晓晓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吃的,在家里没吃过几顿饭,这钱虽然是交给公婆的,但公婆能花得了多少,以后不都是留给他们的吗。
这么一个有钱又大方的小姑子,她又不傻,怎么可能和她作对,老二家的应该也是一样的想法,吴美凤肯定也在老二家那里挑拨过,人家也不是一句没说吗。
“哎,我哥嫂也是的,已经生了四个女儿了,还一定要再生个儿子出来,现在老四丫头还没上户口呢。这次又偷摸怀上,镇上计生办听到风声,上门要抓我嫂子去流产,他们就躲到咱家来了,人都来了,我也不能把他们往外赶啊,倒是害得我们最后没评上五好家庭了。”江大嫂道,“不仅拖累我们,我二妹也被连累了,他们从我们家离开,去了我二妹那里,我二妹那个地方计划生育抓得更紧,有人偷偷举报,计生办的直接上门把我二妹家大门给贴上封条了,我二妹还和公婆一块住,一家人都没地方去了,他们夫妻倒是又逃走了,现在跟着同乡跑江西那边养蜂去了,估计要生了孩子以后才会回来。就保佑这胎是个儿子吧,不然还得生。”
江母道:“生儿和生女都一样,生了四个女儿还没儿子,就说明没有儿子缘,强求不来的。”
“可不是嘛!”江大嫂呵呵笑着应付道。
她和江二嫂两人相视一眼,她们两个都生了儿子,江大嫂生了两个儿子,江二嫂生了一个,如果她们只生女儿,看家婆急不急。
她们这边说着话,江梨也不搭腔,只忙着给女儿喂饭。
这时来了一个熟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态度十分热情,和江家人打了一圈招呼后才离开。
“这人以前来过家里吧?”江二嫂等人走了,才问道。
“好像叫华建,和阿正他们一起去广州做买卖的,是来过我们家,还托人来问过,想跟咱家提亲。”江大嫂挤了挤眼睛,暧昧的笑着道。
江大哥和江二哥都说,“我们怎么不知道这回事,后来怎么没成?”
江母听他们小声议论,也道:“你妹她不答应,说是她不生孩子了,人家还是小伙子,总不能没后吧。”
她又望向江梨:“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这小伙子还没成家吧,是不是还在等着你呢?”
江父也道:“小伙子看着也实诚,看他现在这样,应该也是赚到钱了,能赚着钱就说明人不笨,我看可以。”
江梨道:“没戏,你们别瞎想了。”
“为什么不行?”江母道,“能有大小伙子看上你,愿意来提亲,多好的事,你竟然不答应,人家没嫌弃你,你有什么可看不上人家的?就因为不生孩子?你再找个二婚的,你也得生,没有孩子这日子就不能长久。你是生晓晓的时候吓着了,娘和你说,生了一个,这第二个就好生了,以前村里人,一边在地里干着活,一边就跑树林子里,把孩子生下来了。”
“这不是家里头,你们说话可以再大声一点,到时候不用你们替我宣传,所有人都知道了。”江梨道。
江母四周看看,这才没说话。
第5章 林家人,林家事……
刚才来敬酒的那个人,常带人来江梨饭店吃饭,叫许华建,和江梨一块跑广州的时候认识的。
他这个人比较灵光,起初就是带点小商品回来倒卖,后来见老家有人开始做皮带加工,这个没什么技术难度,他就从亲戚那里借了钱,从外面购买了两台机器回来,办起家庭作坊,带着家人干起来。现在皮带生意做的不错,也赚了一些钱。
他对江梨一直有意思,之前也托人来问过,江梨直接回绝了。不仅是因为她和对方说的,是不想生孩子这个原因,主要还是她只把对方当作可以合作的生意伙伴和朋友,对他没半点意思。
“她就是看长相,从小就喜欢好看的东西,吃个饭,碗破了口子她都不要,要挑碗底有花的才吃,读书时,别人一套衣服裤子朴朴素素,她偏要这里绣朵花,那里扎根丝带,心思都在臭美上面,前头那个,除了长得好,还有什么,她已经吃过一回亏了,还不长记性。”回家路上,江母还是忍不住和江父念叨。
“她不喜欢那个华建,肯定就是没看上人家长相,比起前头那个,长得是差点,但也算周正吧。都这把年纪了,还一点事不懂。
前头那家去年年底又娶了一个了,那个老妖婆出来和人说,他儿子黄花闺女随便找。如果和这个华建成了,她也是找了个小伙子,谁也不比谁差,不会低那边一头。”
“那也要她自己愿意,你当娘的,就多劝劝她吧。”江父道。
“我也不是没劝过,他不听啊。”林母叹气,“这回介绍的这个姑娘挺合适的,县一小的老师,工作多体面,她是因为前头那个有问题,生不了孩子才离的,佩兰一说,我也觉得和老大挺配的。叫他去见见人,他就是不肯。”
林父喝着酒,吃着猪头肉,“不听就随他去吧,他主意大着呢,本来还以为他多有能耐,去省城大医院工作,过几年能把老二家小的都接出去,结果自己灰溜溜回来了。现在我出门,有人问起他的事,我脸都不知道往哪放,我能和别人讲,他婆娘跑了,城里待不下去,拖儿带女回老家来了吗。”
林母气道:“你说什么呢,有你这么说话的吗!他离婚,是那个女人为了出国抛夫弃子,省城大医院也不是他待不下去,他是被单位派到下级医院支援医疗工作的。”
林父不以为然道:“有本事的,都是往上走,怎么医院不派其他人下来,就派他?肯定是那和他爷一样目中无人的脾气,把领导都得罪了,才给他小鞋穿。”
“你是把咱爹和儿子都骂上,有你这样的人嘛。”林母懒得同他说话了。
“我说,你有这功夫,多管管家里老小吧,上次撞了头,性格大变样,不知道是不是被鬼上身了。”林父说着这话时,还一口酒,一口肉,一点不像着急的样子。
林麦冬刚走到门口,听到院子里父母说的话,吓得立刻缩回脑袋,往出退。
她现在的身份是林家的小女儿,上面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今年十七岁,高一学生。
而在不久前,她生活在202x年,同样十七岁,却是独生女,只因为看了一本逻辑不通的狗屁小说,多骂了两句,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穿书了,成了书里的炮灰女配。
虽然小说里对女配的家庭没有详细的描写,但是她穿过来这些日子,也把家里上下情况给了解清楚了。
林家现在住的房子,前面开着药铺,后面是住宅,这所私宅是林爷爷留下来的。
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城里的医馆打杂,人聪明又能吃苦,医馆掌柜把他收作学徒,把一身中医治病的本事教给他,后来他还娶了师傅的女儿。
夫妻俩结婚十多年都没孩子,后来战乱,林奶奶不幸被炮弹打中,没有救过来。
林爷爷就一个人回了县城老家,开起了福源堂医馆,他父母近亲都没了,后来从族亲那里过继一个男孩子在自己名下,那个孩子就是林父。
林父是七八岁的时候来到林爷爷的身边,那时早已经记事,他亲爹亲娘就住的不远,时常会跑过来看他,告诉他不要忘本,过继他,是让他跟着林爷爷学本事的,等学好本事就可以再认回来。
林父不知道是天赋不行,还是逆反心理,林爷爷从开始教他记草药,他就学得七零八落,怎么打手心,都记不住,后来再教,就装病装晕,怎么也不肯学。
江父穿着一身女儿给买的新衣服,坐在主位,挺着胸,喝着店里的招牌番鸭汤,摇头点评道:“味淡了点。”
其他人都说还好,不淡。
江母道:“这不是你烧的大锅菜,做那么咸好下饭,这汤味道正好,比你烧的好。”
江梨和熟客打了一圈招呼后,坐回女儿旁边,顺便伸手摸了摸她圆圆的小肚子,“江晓晓,你这是喝了多少汽水?”
江晓晓打了一个嗝:“我和阿公阿婆舅舅舅妈干杯了。”
“不能再喝了。”江梨把她面前的汽水瓶拿走,夹了一块黄鱼肉喂给她,“吃点鱼,吃鱼聪明。”
“妈,为什么我们家不是五好家庭,大毛他们都笑我了。”江梨大哥的儿子存鑫问。
不待江大嫂开口,江母看了她一眼,道:“街道张大妈说了,你哥嫂逃计划生育躲我们这里,我们包庇他们,跟政策对着干,就被取消资格了。”
她在女儿面前,说是她离婚的原因,在儿媳妇面前,又是换了一种说法。
江大嫂这几天没少听街坊议论,吴美凤就私下找她说,他们家评不上,就是被小姑子拖累的。
江大嫂这时却没有反驳江母的话,主要是这两年小姑子赚了钱,没少给家里人买东西,每个月还给家里交一百块生活费。
江大嫂在搪瓷厂上班,每个月工资只有52块钱。小姑子交了家用,但她和江晓晓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吃的,在家里没吃过几顿饭,这钱虽然是交给公婆的,但公婆能花得了多少,以后不都是留给他们的吗。
这么一个有钱又大方的小姑子,她又不傻,怎么可能和她作对,老二家的应该也是一样的想法,吴美凤肯定也在老二家那里挑拨过,人家也不是一句没说吗。
“哎,我哥嫂也是的,已经生了四个女儿了,还一定要再生个儿子出来,现在老四丫头还没上户口呢。这次又偷摸怀上,镇上计生办听到风声,上门要抓我嫂子去流产,他们就躲到咱家来了,人都来了,我也不能把他们往外赶啊,倒是害得我们最后没评上五好家庭了。”江大嫂道,“不仅拖累我们,我二妹也被连累了,他们从我们家离开,去了我二妹那里,我二妹那个地方计划生育抓得更紧,有人偷偷举报,计生办的直接上门把我二妹家大门给贴上封条了,我二妹还和公婆一块住,一家人都没地方去了,他们夫妻倒是又逃走了,现在跟着同乡跑江西那边养蜂去了,估计要生了孩子以后才会回来。就保佑这胎是个儿子吧,不然还得生。”
江母道:“生儿和生女都一样,生了四个女儿还没儿子,就说明没有儿子缘,强求不来的。”
“可不是嘛!”江大嫂呵呵笑着应付道。
她和江二嫂两人相视一眼,她们两个都生了儿子,江大嫂生了两个儿子,江二嫂生了一个,如果她们只生女儿,看家婆急不急。
她们这边说着话,江梨也不搭腔,只忙着给女儿喂饭。
这时来了一个熟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态度十分热情,和江家人打了一圈招呼后才离开。
“这人以前来过家里吧?”江二嫂等人走了,才问道。
“好像叫华建,和阿正他们一起去广州做买卖的,是来过我们家,还托人来问过,想跟咱家提亲。”江大嫂挤了挤眼睛,暧昧的笑着道。
江大哥和江二哥都说,“我们怎么不知道这回事,后来怎么没成?”
江母听他们小声议论,也道:“你妹她不答应,说是她不生孩子了,人家还是小伙子,总不能没后吧。”
她又望向江梨:“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这小伙子还没成家吧,是不是还在等着你呢?”
江父也道:“小伙子看着也实诚,看他现在这样,应该也是赚到钱了,能赚着钱就说明人不笨,我看可以。”
江梨道:“没戏,你们别瞎想了。”
“为什么不行?”江母道,“能有大小伙子看上你,愿意来提亲,多好的事,你竟然不答应,人家没嫌弃你,你有什么可看不上人家的?就因为不生孩子?你再找个二婚的,你也得生,没有孩子这日子就不能长久。你是生晓晓的时候吓着了,娘和你说,生了一个,这第二个就好生了,以前村里人,一边在地里干着活,一边就跑树林子里,把孩子生下来了。”
“这不是家里头,你们说话可以再大声一点,到时候不用你们替我宣传,所有人都知道了。”江梨道。
江母四周看看,这才没说话。
第5章 林家人,林家事……
刚才来敬酒的那个人,常带人来江梨饭店吃饭,叫许华建,和江梨一块跑广州的时候认识的。
他这个人比较灵光,起初就是带点小商品回来倒卖,后来见老家有人开始做皮带加工,这个没什么技术难度,他就从亲戚那里借了钱,从外面购买了两台机器回来,办起家庭作坊,带着家人干起来。现在皮带生意做的不错,也赚了一些钱。
他对江梨一直有意思,之前也托人来问过,江梨直接回绝了。不仅是因为她和对方说的,是不想生孩子这个原因,主要还是她只把对方当作可以合作的生意伙伴和朋友,对他没半点意思。
“她就是看长相,从小就喜欢好看的东西,吃个饭,碗破了口子她都不要,要挑碗底有花的才吃,读书时,别人一套衣服裤子朴朴素素,她偏要这里绣朵花,那里扎根丝带,心思都在臭美上面,前头那个,除了长得好,还有什么,她已经吃过一回亏了,还不长记性。”回家路上,江母还是忍不住和江父念叨。
“她不喜欢那个华建,肯定就是没看上人家长相,比起前头那个,长得是差点,但也算周正吧。都这把年纪了,还一点事不懂。
前头那家去年年底又娶了一个了,那个老妖婆出来和人说,他儿子黄花闺女随便找。如果和这个华建成了,她也是找了个小伙子,谁也不比谁差,不会低那边一头。”
“那也要她自己愿意,你当娘的,就多劝劝她吧。”江父道。
“我也不是没劝过,他不听啊。”林母叹气,“这回介绍的这个姑娘挺合适的,县一小的老师,工作多体面,她是因为前头那个有问题,生不了孩子才离的,佩兰一说,我也觉得和老大挺配的。叫他去见见人,他就是不肯。”
林父喝着酒,吃着猪头肉,“不听就随他去吧,他主意大着呢,本来还以为他多有能耐,去省城大医院工作,过几年能把老二家小的都接出去,结果自己灰溜溜回来了。现在我出门,有人问起他的事,我脸都不知道往哪放,我能和别人讲,他婆娘跑了,城里待不下去,拖儿带女回老家来了吗。”
林母气道:“你说什么呢,有你这么说话的吗!他离婚,是那个女人为了出国抛夫弃子,省城大医院也不是他待不下去,他是被单位派到下级医院支援医疗工作的。”
林父不以为然道:“有本事的,都是往上走,怎么医院不派其他人下来,就派他?肯定是那和他爷一样目中无人的脾气,把领导都得罪了,才给他小鞋穿。”
“你是把咱爹和儿子都骂上,有你这样的人嘛。”林母懒得同他说话了。
“我说,你有这功夫,多管管家里老小吧,上次撞了头,性格大变样,不知道是不是被鬼上身了。”林父说着这话时,还一口酒,一口肉,一点不像着急的样子。
林麦冬刚走到门口,听到院子里父母说的话,吓得立刻缩回脑袋,往出退。
她现在的身份是林家的小女儿,上面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今年十七岁,高一学生。
而在不久前,她生活在202x年,同样十七岁,却是独生女,只因为看了一本逻辑不通的狗屁小说,多骂了两句,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穿书了,成了书里的炮灰女配。
虽然小说里对女配的家庭没有详细的描写,但是她穿过来这些日子,也把家里上下情况给了解清楚了。
林家现在住的房子,前面开着药铺,后面是住宅,这所私宅是林爷爷留下来的。
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城里的医馆打杂,人聪明又能吃苦,医馆掌柜把他收作学徒,把一身中医治病的本事教给他,后来他还娶了师傅的女儿。
夫妻俩结婚十多年都没孩子,后来战乱,林奶奶不幸被炮弹打中,没有救过来。
林爷爷就一个人回了县城老家,开起了福源堂医馆,他父母近亲都没了,后来从族亲那里过继一个男孩子在自己名下,那个孩子就是林父。
林父是七八岁的时候来到林爷爷的身边,那时早已经记事,他亲爹亲娘就住的不远,时常会跑过来看他,告诉他不要忘本,过继他,是让他跟着林爷爷学本事的,等学好本事就可以再认回来。
林父不知道是天赋不行,还是逆反心理,林爷爷从开始教他记草药,他就学得七零八落,怎么打手心,都记不住,后来再教,就装病装晕,怎么也不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