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易容的灵感还是来源于朱光,李生有一日同辞盈提起“朱光就是烛三”后,辞盈就想到她其实见过烛三,只是烛三大抵是改变了自己的样貌,烛三可以,她们花钱从民间请人,也一样可以。
有易容的法子,计划就会又顺利一些。
科举盛行,文臣为尊,有才华的学子到哪里都被尊重敬仰。
很久之前辞盈就有了这个想法。
天下向来只有读书人说话的份,而读书人又都是男子,于是就如谢然曾经信中所言,这天下文章好的大多都是男子。
澧山书院反而是少数,其中大多是谢家子弟,所以谢家子女无论男女学识出众者都能在红榜上有一席之地,曾经小姐接连多次夺得榜首,下面的人无不敢不服。
但其他书院不是的。
现下的大部分书院,无论是长安还是江南,都不招收女子。
书院不招收,无法报名科举,才女之名更多的成为一个噱头,成为日后谈婚论嫁的添头。
故而一代一代,文章好出名的总是男子。
可真的是这样吗?
辞盈觉得不是,在澧山书院,她见识过很多一样很厉害的女子,也能同男子一般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在红榜上一样可以压过那些被誉为神童的男子。
那为什么不可以?
如若她和小姐可以,如若澧山书院的一部分女子可以,天下的女子为何不行?
为何那些偷盗女子诗文的男子总是能够获得美名,然后成为千百年来压住女子才华的一笔。
辞盈想改变这个现状。
要如何改变,辞盈思虑了许久,在这一路的旅途下来,终于生出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她最开始是同李生商量的,由她写书,再冠以男子之名,待到书流传甚广广受好评之际,再剖出这些诗文的作者原是女子。
当然这时候第一步。
李生思虑良久后,认为辞盈可以换一种更容易引起舆论的方式。
那时灯火下,李生翻着辞盈写下的一部分手稿,眼里流露出由衷的赞叹,随后笑着说:“辞盈,褪去身份太平淡了,你想引起更大的讨论流传更广甚至为天下女子要出一条生路的话,就不能这么温和。”
在辞盈的目光中,李生一字一句道:“辞盈,我是一个男子,我偷盗了你的诗文,我借着你的诗文......扬名书坊,扬名江南,被所有学子追捧,但有一日,他们发现,这些诗文并非出自我之手,而是一个女子创作的,被所有人咳、咳......追捧的公子只是一个小偷、盗贼......”
辞盈的手停住,一旁的谢然补充:“那可以再加一些......书生都喜闻乐见的。”
两个人一齐看向谢然。
谢然笑着说:“辞盈,富家小姐,李生,贫穷书生,贫穷书生引诱......”
李生被水呛住,谢然却还在说:“贫穷书生引诱了富家小姐,就凭借着一副俊俏的容貌,不仅得了美人、钱财,还偷盗了小姐写的诗文,唉......里面有一些还是小姐对书生示爱的。”
李生止住咳嗽,望向辞盈。
辞盈的手紧紧按着诗词,轻声道:“你们让我想想。”
李生仔细思索了一番,看向谢然:“谢小姐聪明。”
谢然挑眉:“你也不赖。”
李生的版本是不温和,谢然的版本却是......
辞盈思虑着,手一点一点敲在手稿上,迟疑道:“.....那我再写几篇示爱的,嗯,我去写,需要一段时间。”
谢然藏起手中的话本子,不住点头。
虽然诗文这方面她远不如辞盈和李生,但是别的方面,她略知一二。
今日辞盈拿来的便是一些示爱的诗文。
李生和谢然翻阅着,辞盈摸着自己的脸,感觉热热的,她望向茶楼下,风吹起少女额头两边的头发。
谢然恰好看完了一篇,想要同辞盈交流一下时,就看见一旁的李生安静地看着辞盈。
谢然的心不知道怎么跳了一声,她垂下头,当做自己什么都没有看见。
辞盈转回头时,李生已经移开目光了。
谢然看了看辞盈,觉得自己的脸也有些热,她猛地喝了一口冰冷的茶水,却还是有些褪不下热意。
可能目睹一场喜欢,也会让人脸红吧。
辞盈给谢然倒了水,谢然说了一声:“谢谢。”两个人都没有看见一旁的李生,眉心微蹙了一下。
“如何?”辞盈问。她没有怎么写过这方面的,所以实在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
谢然又喝了一杯茶,如实说:“写的很好,对吧李生。”
李生却有些沉默,谢然不自信了,辞盈也有些。
良久之后,两个人听见李生温柔说:“嗯,写的很好。”
两个人松了口气,辞盈整理着桌上的手稿,几个人商量起了进度,辞盈:“第三篇可以放出去了,等到......等到第五日的时候,你再现身。”
李生看着辞盈,良久之后说了声“好”。
回去的路上,辞盈问谢然:“李生怎么了?”
谢然摇头,只说:“男人心,海底针。”
辞盈笑起来,谢然牵着辞盈的手,轻声道:“如果从我的视角,今日的这几篇诗文比从前的还要好上一些,辞盈,其实......”
辞盈看向谢然,谢然迟疑了许久还是说道:“风头太盛,你迟早会被谢公子找到,名声越大,你被找到的概率越大,谢家......你应该比我更了解些,辞盈,我不是怕......只是,辞盈......”
谢然的眼神中满是担忧,犹豫了好几次,话还是没有说完。
那些未散去的笑容和喜悦还浮在两个人的身上,内里的沉默却一点点透出来,像是她们去岭南那几日,下的一场又一场闷湿的雨,明明很细,很轻,却浮着十一月都散不去的热,化进人骨子里。
辞盈其实已经许久没有听到谢怀瑾的名字了。
她当然也没有忘记。
她只是会看着天边的月亮,看一眼,写一句,那些被谢然夸赞的诗文,是她看着月亮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她有些茫然,逃亡的那些路上其实一直也有些。
她能逃一辈子吗?
【作者有话说】
好了明天狗子就找过来了[摊手]
第36章
十二月的时候,谢怀瑾乘船到了江南。
十一月到十二月间,正是水面河流不稳的时候,一个石礁,一个浪,再大再稳的船也不免颠簸。
从前不曾坐船,谢怀瑾并不知晓自己的反应会如此严重。
从上船之后,谢怀瑾就开始吐,白色的帕子用了一方又一方,最后脸带着唇都变成苍白的一片,泛着恶心的感觉随着水波传入风中。
墨愉又递过来干净的茶水,青年躬身漱口,案几上摆放的是一卷已经湿透的书。这大抵是青年人生中除了儿时难得的狼狈时刻,他撑着栏杆起来,望向船外颠簸的河流。
墨愉说着几日前一样的话:“公子,陆路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我安排了人在下个码头接应。”
可青年只是淡淡摇头,垂着眸望着低低的河面。
墨愉默默退下去,四处寻人买了些桔皮陈皮山楂,他们这一次出行,没有乘坐谢家的船,而是码头的一艘很大的货船,也不单是货船,偶尔也会搭乘一些出行的人。不是他们自己的船,许多事情便不如从前方面。
这寻人讨要止住恶心的小玩意,被墨愉送到青年桌上时,只得了淡淡的一眼然后轻声一声:“拿下去吧。”
便是不要的意思。
墨愉不意外,东西如何拿进来的就如何拿了出去。
身后的脚步声退去,谢怀瑾回到内间,跪坐下来,将被茶水打翻的书规矩叠上,雪白的衣袖顺滑垂下,青年抬眸看向外面,咸湿寒冷的风出吹起他那双漂亮的眼睛。
苍白的唇色并没有让他的气度消减分毫,只添了一些弱柳扶风的脆弱感,细细看去,却又只是包裹着冰冷的一层。
到江南时,正是十二月。
而这一个月,李生化名的病弱书生李辞凭借十二篇诗文在江*南名声大噪,受到几乎江南所有读书人的追捧。与此同时,李辞在书坊放出消息,将这些年的见闻和诗文编成了一本书,将在新年将至的时候问世。
与此同时,隔三差五便有散稿流传出来,许多读书人彻夜蹲守着新的散稿,还有一些外地的人,通过一些渠道看到了李辞的诗文,倾慕其才华,为了来见李辞一面长途跋涉千里。
这俨然已经达到了辞盈一行人当初的目的。
而谢怀瑾到的时候,那三篇含着少女情思的诗文正在江南大热,彼时虽然已经十二月,但寒流尚未吹到江南,江南的大街一如既往地繁华热闹,甚至比往日还要热闹一些。
三五聚集的读书人没了往日的清高气傲,扯着嗓子朗诵着李辞的新作,情绪激动得十二月当街红了脖子。
不如同往日清一色的好评价,这一次流言比较两极分化,一些人将其尊为千百年来难以出其右的诗赋,一些人却认为过于哀婉闺怨,两拨人吵着,骂着,引经据典,几乎要打起来。
有易容的法子,计划就会又顺利一些。
科举盛行,文臣为尊,有才华的学子到哪里都被尊重敬仰。
很久之前辞盈就有了这个想法。
天下向来只有读书人说话的份,而读书人又都是男子,于是就如谢然曾经信中所言,这天下文章好的大多都是男子。
澧山书院反而是少数,其中大多是谢家子弟,所以谢家子女无论男女学识出众者都能在红榜上有一席之地,曾经小姐接连多次夺得榜首,下面的人无不敢不服。
但其他书院不是的。
现下的大部分书院,无论是长安还是江南,都不招收女子。
书院不招收,无法报名科举,才女之名更多的成为一个噱头,成为日后谈婚论嫁的添头。
故而一代一代,文章好出名的总是男子。
可真的是这样吗?
辞盈觉得不是,在澧山书院,她见识过很多一样很厉害的女子,也能同男子一般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在红榜上一样可以压过那些被誉为神童的男子。
那为什么不可以?
如若她和小姐可以,如若澧山书院的一部分女子可以,天下的女子为何不行?
为何那些偷盗女子诗文的男子总是能够获得美名,然后成为千百年来压住女子才华的一笔。
辞盈想改变这个现状。
要如何改变,辞盈思虑了许久,在这一路的旅途下来,终于生出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她最开始是同李生商量的,由她写书,再冠以男子之名,待到书流传甚广广受好评之际,再剖出这些诗文的作者原是女子。
当然这时候第一步。
李生思虑良久后,认为辞盈可以换一种更容易引起舆论的方式。
那时灯火下,李生翻着辞盈写下的一部分手稿,眼里流露出由衷的赞叹,随后笑着说:“辞盈,褪去身份太平淡了,你想引起更大的讨论流传更广甚至为天下女子要出一条生路的话,就不能这么温和。”
在辞盈的目光中,李生一字一句道:“辞盈,我是一个男子,我偷盗了你的诗文,我借着你的诗文......扬名书坊,扬名江南,被所有学子追捧,但有一日,他们发现,这些诗文并非出自我之手,而是一个女子创作的,被所有人咳、咳......追捧的公子只是一个小偷、盗贼......”
辞盈的手停住,一旁的谢然补充:“那可以再加一些......书生都喜闻乐见的。”
两个人一齐看向谢然。
谢然笑着说:“辞盈,富家小姐,李生,贫穷书生,贫穷书生引诱......”
李生被水呛住,谢然却还在说:“贫穷书生引诱了富家小姐,就凭借着一副俊俏的容貌,不仅得了美人、钱财,还偷盗了小姐写的诗文,唉......里面有一些还是小姐对书生示爱的。”
李生止住咳嗽,望向辞盈。
辞盈的手紧紧按着诗词,轻声道:“你们让我想想。”
李生仔细思索了一番,看向谢然:“谢小姐聪明。”
谢然挑眉:“你也不赖。”
李生的版本是不温和,谢然的版本却是......
辞盈思虑着,手一点一点敲在手稿上,迟疑道:“.....那我再写几篇示爱的,嗯,我去写,需要一段时间。”
谢然藏起手中的话本子,不住点头。
虽然诗文这方面她远不如辞盈和李生,但是别的方面,她略知一二。
今日辞盈拿来的便是一些示爱的诗文。
李生和谢然翻阅着,辞盈摸着自己的脸,感觉热热的,她望向茶楼下,风吹起少女额头两边的头发。
谢然恰好看完了一篇,想要同辞盈交流一下时,就看见一旁的李生安静地看着辞盈。
谢然的心不知道怎么跳了一声,她垂下头,当做自己什么都没有看见。
辞盈转回头时,李生已经移开目光了。
谢然看了看辞盈,觉得自己的脸也有些热,她猛地喝了一口冰冷的茶水,却还是有些褪不下热意。
可能目睹一场喜欢,也会让人脸红吧。
辞盈给谢然倒了水,谢然说了一声:“谢谢。”两个人都没有看见一旁的李生,眉心微蹙了一下。
“如何?”辞盈问。她没有怎么写过这方面的,所以实在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
谢然又喝了一杯茶,如实说:“写的很好,对吧李生。”
李生却有些沉默,谢然不自信了,辞盈也有些。
良久之后,两个人听见李生温柔说:“嗯,写的很好。”
两个人松了口气,辞盈整理着桌上的手稿,几个人商量起了进度,辞盈:“第三篇可以放出去了,等到......等到第五日的时候,你再现身。”
李生看着辞盈,良久之后说了声“好”。
回去的路上,辞盈问谢然:“李生怎么了?”
谢然摇头,只说:“男人心,海底针。”
辞盈笑起来,谢然牵着辞盈的手,轻声道:“如果从我的视角,今日的这几篇诗文比从前的还要好上一些,辞盈,其实......”
辞盈看向谢然,谢然迟疑了许久还是说道:“风头太盛,你迟早会被谢公子找到,名声越大,你被找到的概率越大,谢家......你应该比我更了解些,辞盈,我不是怕......只是,辞盈......”
谢然的眼神中满是担忧,犹豫了好几次,话还是没有说完。
那些未散去的笑容和喜悦还浮在两个人的身上,内里的沉默却一点点透出来,像是她们去岭南那几日,下的一场又一场闷湿的雨,明明很细,很轻,却浮着十一月都散不去的热,化进人骨子里。
辞盈其实已经许久没有听到谢怀瑾的名字了。
她当然也没有忘记。
她只是会看着天边的月亮,看一眼,写一句,那些被谢然夸赞的诗文,是她看着月亮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她有些茫然,逃亡的那些路上其实一直也有些。
她能逃一辈子吗?
【作者有话说】
好了明天狗子就找过来了[摊手]
第36章
十二月的时候,谢怀瑾乘船到了江南。
十一月到十二月间,正是水面河流不稳的时候,一个石礁,一个浪,再大再稳的船也不免颠簸。
从前不曾坐船,谢怀瑾并不知晓自己的反应会如此严重。
从上船之后,谢怀瑾就开始吐,白色的帕子用了一方又一方,最后脸带着唇都变成苍白的一片,泛着恶心的感觉随着水波传入风中。
墨愉又递过来干净的茶水,青年躬身漱口,案几上摆放的是一卷已经湿透的书。这大抵是青年人生中除了儿时难得的狼狈时刻,他撑着栏杆起来,望向船外颠簸的河流。
墨愉说着几日前一样的话:“公子,陆路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我安排了人在下个码头接应。”
可青年只是淡淡摇头,垂着眸望着低低的河面。
墨愉默默退下去,四处寻人买了些桔皮陈皮山楂,他们这一次出行,没有乘坐谢家的船,而是码头的一艘很大的货船,也不单是货船,偶尔也会搭乘一些出行的人。不是他们自己的船,许多事情便不如从前方面。
这寻人讨要止住恶心的小玩意,被墨愉送到青年桌上时,只得了淡淡的一眼然后轻声一声:“拿下去吧。”
便是不要的意思。
墨愉不意外,东西如何拿进来的就如何拿了出去。
身后的脚步声退去,谢怀瑾回到内间,跪坐下来,将被茶水打翻的书规矩叠上,雪白的衣袖顺滑垂下,青年抬眸看向外面,咸湿寒冷的风出吹起他那双漂亮的眼睛。
苍白的唇色并没有让他的气度消减分毫,只添了一些弱柳扶风的脆弱感,细细看去,却又只是包裹着冰冷的一层。
到江南时,正是十二月。
而这一个月,李生化名的病弱书生李辞凭借十二篇诗文在江*南名声大噪,受到几乎江南所有读书人的追捧。与此同时,李辞在书坊放出消息,将这些年的见闻和诗文编成了一本书,将在新年将至的时候问世。
与此同时,隔三差五便有散稿流传出来,许多读书人彻夜蹲守着新的散稿,还有一些外地的人,通过一些渠道看到了李辞的诗文,倾慕其才华,为了来见李辞一面长途跋涉千里。
这俨然已经达到了辞盈一行人当初的目的。
而谢怀瑾到的时候,那三篇含着少女情思的诗文正在江南大热,彼时虽然已经十二月,但寒流尚未吹到江南,江南的大街一如既往地繁华热闹,甚至比往日还要热闹一些。
三五聚集的读书人没了往日的清高气傲,扯着嗓子朗诵着李辞的新作,情绪激动得十二月当街红了脖子。
不如同往日清一色的好评价,这一次流言比较两极分化,一些人将其尊为千百年来难以出其右的诗赋,一些人却认为过于哀婉闺怨,两拨人吵着,骂着,引经据典,几乎要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