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3节
  真是风水宝地!
  江孜把竹筐拿下来就蹲下来开始摘木耳,很快就把竹筐塞满了,而树桩上还剩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木耳,更别提地面上还有许多的草菇。
  至少得再来两趟才能摘得完。
  想到这里,江孜背上竹筐就匆忙下山了。
  这几日一直在山上逛,她对路还挺熟的,这里离村尾上山的小径有些远,很少有村民走这么远,不用担心被别人先摘了,只是往回走得走上二十几分钟。
  然后她还看到路边竟然有空心菜呢。
  她家的菜园子没种空心菜,这种菜其实极好养活的,只需要把最底下的插进地里,浇浇水就能养活。
  江孜是很喜欢吃空心菜的,菜叶和菜梗分开吃才好,菜叶清炒,菜梗切碎加些豆豉辣椒炒着吃格外的下饭。
  于是等她到家的时候,竹筐满满的,怀里还抱着一大堆的空心菜,估摸着也有两三斤,能吃上好几顿呢。
  “怎么这么多?累不累,快放下。”江母正在低头绣着手帕,听到脚步声看过来,立马就上前接过她手里的空心菜,江孜一边拿下竹筐把里面的菌子往地上倒,一边回话:“没事,不累,今儿运气好,找到几棵倒地的树桩,长满了菌子,还没摘完呢,得多去几趟。”
  第8章、番茄控
  江母在旁边搭手帮忙,看着满满一筐的菌子也露出了笑容,江源则迈着小短腿跑去厨房,端着一碗水又颠儿颠儿的走回来:“阿姐,喝水!”
  江孜正渴得狠,也顾不上说什么,端着碗就大口喝了起来,江母有些心疼的拍了拍她的胳膊:“慢点慢点,之前都忘记让你带水了,刚刚给你准备了水,你等下带上。”
  小机灵鬼江源听到这话又往厨房跑,抱着一个竹筒出来,邀功的递给江孜:“阿姐,水!”
  江孜笑眯了眼,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他扬着脑袋笑得一脸灿烂。
  江孜把家里的事情交代了一番才继续往山上去了。
  除了缸豆,其他的野菜都晒干了,分类放好收回地窖。
  刚摘回来的空心菜把最底下的部分插进菜园空地里,浇些水,其余的部分先放进地窖,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
  刚摘回来的菌子清理干净分类放好,明天可以背到镇上去卖。
  至于新鲜木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须晒干,干木耳无毒,泡发就可以吃,非常适合存放。
  家里这些活儿自然是交给江母和江源,江母身体不好干不了太多重活,江源也还小,但是清理这些菌子野菜的活还是很轻松的——江母常年喝药,身子骨太虚了,稍微运动下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地方比较偏僻,江孜再次回去的时候,剩下的大半木耳还在树桩上等着她来摘——以后隔段时间就来这里瞧瞧,说不定就有收获。
  竹筐被塞满也没有将所有的木耳摘完,江孜也不停留,抓紧时间往回走。
  虽然没有钟表让江孜查看时间,但是这几天熟悉了记忆,她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看天色判断时间——现在应该是已时,已经差不多快是十一点。
  得快一些回去,吃完午饭休息睡一觉,等日头那么晒了,再来摘剩下的木耳和草菇。
  回到家里,将木耳和草菇交给江母处理,江孜来不及歇息便匆匆进了厨房。
  午饭做菜窝窝头和素菜番茄汤。
  早上发的面已经好了,留下一块老面,将洗好的胡萝卜切丝焯水,马齿笕焯水剁碎,一起和面团搅拌均匀后分成十二块面团,搓成窝窝头的形状,直接上锅蒸上二十分钟就好了。
  素菜番茄汤就更简单了,两颗番茄,半根白萝卜再加上刚刚从山上摘下来的平菇,洗净切块,番茄煸炒出汁,加水加白萝卜,煮至水开萝卜变软再放平菇,再煮上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酸甜开胃,简单又好喝。
  江源似乎是个隐形的番茄控,无论是之前直接吃还是现在煮汤喝,他都吃得最多,一个窝窝头都没吃完,喝汤喝饱了,不好意思的由着江孜接过了他手上剩下的一半窝窝头,江孜和江母一样,偏爱吃汤里的平菇。
  既然都喜欢吃平菇,明天就不卖平菇了,留着自己吃,反正明天她一个人也背不了太多东西。
  江孜默默的做好了决定。
  中午蒸的十二个菜窝窝头剩了九个——江母吃了一个,江源吃了半个,江孜吃了一个半。
  中午的汤多量大份量足,很填肚子,吃得少也正常。
  不过还是她最能吃?
  肯定是因为山上忙活运动量大所以饿得快,绝不是她太能吃。
  江孜洗好碗筷,将菜窝窝头用盆装好吊在水缸里,又用冷水洗了一把脸,这才回房午睡了。
  第9章、于晓静
  天气实在是热,江孜迷迷糊糊的睡了醒,醒了睡,最后被江母叫醒时,外面的太阳仍旧高高挂在高空,闷热无风—突然异常怀念昨晚的凉爽。
  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之间。
  江母叫醒了江孜,给她备好水,戴上草帽,整个人遮得严严实实的才让她出门去摘蘑菇。
  下午比早上还热,江孜脸上的汗不住的往下落,等她到了摘木耳的地方,整个人都像是泡在水里了——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就算了,即使是夏天穿得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简直是要把人热中暑。
  如果不是昨晚下雨有蘑菇摘,她肯定不会在这个时间点上山的。
  这次终于把所有的木耳摘完了,还在草地上捡了不少的草菇,都还没捡完竹筐就装满了,江孜便慢吞吞的往回走,沿路又捡了许多树枝,用野草捆在一起提回去。
  到家离天黑还早,江孜又背着空竹筐上山了,这次她又换了一个人少的方向,在一处低矮的山坳处,倒塌着好些枯木段,腐朽的枯木上星星点点遍布着不少模样喜人的香菇。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人。
  隔壁于家的于晓静,是原主的闺蜜。
  从原主的记忆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性格十分活泼单纯,和原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不知道是不是被记忆所影响,江孜也很喜欢于晓静,看到她在这里还挺高兴的。
  小姑娘正扒着草丛,找到好几朵草菇,兴高采烈的塞进背篓,一回头看见江孜,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阿孜,快来快来,好多香菇和草菇呢。”
  江孜朝她走过去,看她嘴角干得有些起皮了,赶紧将竹筒递过去。
  “喝点水,瞧你嘴角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上山前记得要带水,这天气太热,小心中暑。”
  于晓静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喝了好几口水,停下来才解释了一句:“出来太着急,忘记了。”
  然后又献宝一般的将背篓递到江孜眼前给她看:“瞧,这可是我今天找到的第五篓菌子了,明天拿到镇上去卖,可值不少钱了,到时候我请你吃镇上的糖葫芦!”
  江孜也蹲在距离她不远处的地方寻找草丛中的菌子,收获了好几朵平菇,喜滋滋的回应她:“那咱们明天一起去镇上,我也去。”
  “真的呀?那行,你可得早点儿,去镇上要走半个时辰呢。”于晓静高兴极了:“一路上咱们还能做伴聊聊天,我爹娘总是闷不吭声的,和他们一起去镇上可无聊了。”
  于叔于婶是出了名的沉默寡言老实,生了两个儿子都跟他们性格极像,除了于晓静这个最小的宝贝女儿,有人私底下还嘀咕如果不是于晓静长得和她爹娘像,还以为她不是他爹娘亲生的呢。
  “你最近一天到晚都在山上,我想找你说话都找不到人。”于晓静闲不下来,一边忙着找菌子一边还在说个不停,江孜又捡了些草菇,望着枯木上的香菇招呼于晓静赶紧摘——这边虽然偏了些也不是没人来,等村里的那些婶子们找过来,她们两个哪里抢得过
  江孜只是摘了三分之一的香菇就去旁边的草丛去找菌子了,毕竟先发现这里的是于晓静,她也不好意思真的摘一半。
  反正旁边的菌子还挺多的。
  两个人一边聊着天一边找菌子,忙到太阳快落山了才急匆匆下山,各自还用野草绑了一捆树枝回家当柴火。
  第10章、赶集
  江母和江源早就站在家门口张望,等得有些焦急,隔壁的于家甚至打算让家里的两个小子上山去找他们妹妹,看到她俩赶紧就迎了上来。
  “你们怎么这么晚?没出什么吧?”于家老大于晓晨上前伸手接过了妹妹手上提着的一捆柴火,于家老二于晓毅也顺手帮江孜把柴火拿走,江孜正提得手都疼了,连忙道了声谢。
  “没事没事,就是埋头找菌子没注意时间。”于晓静解释着,看着两个哥哥脸色不好看,赶紧补上一句:“我保证,绝对不会有下次了,我一定会在太阳落山前回来。”
  江孜对上江母担忧的神情,连忙挽着她的胳膊,牵着江源的手往家走,小声解释了几句,江母不太认可的瞪了她一眼:“再这么晚回来就不许你上山了。”
  江孜连声答应,再次谢过于晓毅——他帮着将柴火放进了厨房,面对江孜的道谢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脸,偷偷看了她好几眼,匆匆离开。
  江母看着于晓毅离开的背影,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又看向江孜——她似乎什么也没察觉到,已经去厨房查看晚饭了。
  晚饭是江母准备的,热了四个菜窝窝头,又用家里仅剩的猪油炒了一碗空心菜,只有空心菜叶,空心菜杆全都额外留了下来——是江孜特地叮嘱过的。
  简简单单,但是够吃。
  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消遣,江孜先是收拾好明天带去镇上的东西——十斤干菜,五斤草菇,三斤香菇,三斤鸡腿菇,还有江母绣好的八条帕子。
  忙完就已经天黑了,江家三口人就坐在院子里,没点油灯,就着月光聊天说话,手上的蒲扇轻轻扇动,带来一丝凉意,也赶走了凑过来的小蚊子。
  江源知道江孜要去镇上,脸上都是羡慕,但是十分乖巧懂事的没吵着跟着去,江孜忍不住就捏了捏他的小脸蛋,笑着承诺:“明天阿姐卖完东西,就给我们阿源带好吃的回来好不好呀?”
  江源眼睛一亮,伸出小手抓住了她的衣摆,咧嘴笑出一口小白牙,但是很快又懂事的摇了摇头:“给娘买些甜嘴的,她喝的那些药可苦了。”
  江母在一旁红了眼睛。
  第二天卯时,凌晨五点左右。
  天刚微亮,鸡鸣声刚刚响起,许多勤奋的村里人已经起来洗漱做早饭准备上山或者去里除草干活又或者挑起货物去镇上摆摊。
  江孜也起来了,直接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就生火做早饭——主食就是昨天剩下的五个窝窝头,再加上一碗白菜西红柿素汤,简简单单的做起来速度也极快。
  早饭刚刚做好,江母和江源就起床过来洗漱,和江孜一起吃早饭,然后江母从一个小小的十分不起眼的灰色荷包里摸出来五枚铜板递给江孜:“镇上摆摊要交三文的摊位费,剩下的两文钱你留在身上备用。”
  灰色的小荷包扁扁的,很明显——里面根本没有几枚铜板。
  于叔常年在镇上打短工,于婶忙着家里的家务,照料田地和老人,偶尔去镇上摆摊卖些家里存下来的鸡蛋和干菜之类的基本都是由于家两兄弟去的,今天是因为摘的菌子比较多,东西拿不下才带上于晓静,激动得她吃过早饭就来敲江家大门,不停的催促着江孜。
  第11章、卖货
  “来了来了!急什么呢!”江孜背上竹筐,往里塞了一个装水的竹筒和剩下来的两个菜窝窝头,快步朝着门口走去——江源已经开了门,嘴里被于晓静塞了一块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糖粒,美滋滋的眯着眼跟她道谢。
  “阿源,在家乖乖的,记得提醒娘亲不要一直坐着绣帕子,随时起来走动走动。”江孜蹲下来摸了摸江源的小脑袋瓜,给他画了个大饼:“阿姐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离方山村最近的镇是常平镇,走路大约半个时辰,他们虽然出来得早,路上的人却是不少,基本上都是为了去镇上赶早集的,有于晓静在旁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路上倒也不无聊,热闹得很。
  于家兄弟常来镇上,直接就带着她们去摆摊的地方,周围许多人都跟他们同路,先去交钱领了摆摊的木牌就可以去找摊位——摊位费是一样的,来得早位置就越好,他们来得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勉强占了中间的位置,挨在一起,互相能有个照应。
  江孜将带来的干菜和各种菌子拿出来堆放在自己的摊位上,隔壁的于家出动三个人,带来的菌子都快堆成小山。
  再看看周围,摊贩们摆出了琳琅满目的货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使得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忙碌的气氛。
  这是江孜来到这里以后见过的最热闹的场景了,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然后,身侧的于晓静突然就扯开嗓子大喊了起来,一下子给足了江孜真实感。
  “都快来瞧一瞧呀!昨天刚摘的新鲜菌子!八文钱一斤!”
  “平菇,香菇,草菇,鸡腿菇,都是昨天现摘的,八文钱一斤。”
  嗯……于晓静这个名字和她本人多少有点不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