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后,新思想 第21节
并且魏家还给他制定了个【在五个美人身上过劳死】的结局,这与大众对楚子玢素来表现出的‘荒淫无道’的昏君印象十分吻合。
君无道,有能者方可取而代之。
“魏家那个家主要登基了吧?”潘妤问。
崔氏布菜的动作一顿:“妤儿如何知晓?”
兵变之后,不就到了黄袍加身的环节了。
“魏家家主魏铎入皇城的那一刻,钦天监奏表天象,说【紫薇居中、帝星正位、圣主临朝、天命所归】,十六字天文一出,满朝文武皆请圣主即位。”
“明日告祭天地,后日登基大典,国号改楚为魏,帝号元启。”
崔氏将她所知的一切,尽数告知潘妤知晓。
“那新帝可有说如何处置前朝之人?”
谁当皇帝都好,潘妤只想知道关于自己的处理结果。
“太后与摄政王如今还关在天牢之中,新帝仍未有空处置。不过他们是他们,与你自不相干,你是潘氏女,你父亲似与新君早有筹谋,为潘家挣了份从龙之功,想必陛下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应该不会对你过度追究,只是……”
崔氏的话将潘妤的心高高吊起,紧张问:
“只是什么?”
崔氏欲言又止,最终只简略说了句:
“你父亲虽得新君看重,仍居宰辅之位,但毕竟是前朝之人,外头如今有些不利于潘家的传言,说潘家卖主求荣,包藏祸心……唉,不过都是些无稽之谈,潘家历经数百年,什么样风浪都经历过,这些不算什么的。”
潘妤可以理解。
魏家兵强马壮,他们既有问鼎之心,这世间便无人可阻挠。
但总有那不服之辈,既无力阻止推翻,又不得不臣服,心生怨怼,不敢与新帝为难,便从新帝近臣入手诋毁。
“你父亲支持魏家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外面都在说,新后估摸着仍旧要从潘家出的……我这几日见二夫人面有喜色,也不知是否要选锦儿。”
崔氏越说情绪越低落,甚至目光中藏有少许恨意。
她不曾告诉潘妤的是,前两日潘远山又来与旧事重提,要把平氏所生的潘娆,记入她的名下,因为新帝既然有意娶潘氏女为后,但潘娆是庶出,只怕不够资格。
崔氏对庶子庶女记名之事深恶痛绝,娘家那边也再三叮嘱她绝不可为,崔氏便如往常那般拒绝了,潘远山当时没说什么,但第二天府里就传,二房长女潘锦要入宫为后的消息。
“选就选吧,总归不管是谁,这时候入宫,总比我那时候入宫强。”
潘妤只想保命,谁再做皇后都无所谓,反而如果潘氏女再做新帝皇后的话*,她活命的机会还能更大一些。
崔氏却是红了眼眶,隐忍多日的悲愤终于宣泄而出:
“他们,他们就是故意的!你父亲早就知晓魏家要反,为了安抚虞家,不打草惊蛇,明知是前方死路一条,还是把你送出去了。”
“如今你命在旦夕,祸福未定,他们却跟没事人一般,全家喜气洋洋的准备庆贺新女入宫。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顾过你的死活。”
崔氏说到最后,情绪崩溃,抱着潘妤痛哭起来。
感受着肩膀上的温热与湿润,潘妤心里也不好受,可她除了轻拍崔氏后背给她安慰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因为不可否认,崔氏说的是真的。
潘家从决定把潘妤送进宫那日起,就没想过这个女儿能不能活下来。
潘远山用自己的女儿下注,迷惑虞家,让虞家以为他既愿意出一个长房嫡女,想必是有诚意与他们合作的,潘远山利用虞家的这种心理,与魏家暗度陈仓,改天换日,然后等事成,潘家再出一个女儿给魏家为后,潘家就又能立于权力中心,不败之地了。
算盘打得真好,对于这种把女儿当棋子的人家,潘妤能说什么呢?
“阿娘不哭,凡事不破不立,我如今瞧着是吃亏,但只要跨过了眼前的坎儿,就能见海阔天空了。比起被束缚在后宫,我更愿意自由自在,恣意而活。”潘妤劝说。
崔氏也知自己失了态,幽幽叹息:“只怪阿娘无用,让他们肆意欺负。你能想开,阿娘很是欣慰,等日后……”
崔氏的话没说完,看守潘妤院子的两个嬷嬷进来传话:
“请大夫人安,女郎安,大老爷派人请女郎去大佛堂说话。”
潘妤心上一紧,知道到了要出结果的时候。
“去吧。见了他多哭求两声,万万莫言恼恨之意,他终归是你父亲,会心软的。”崔氏说着,为潘妤整理好衣着,目送她离开。
潘妤走出院门,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向佛堂走去,她是死是活,是关是放,就看今天了。
她将腹稿重新回忆一遍,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来到大佛堂,见到了她的父亲潘远山,二叔父潘远名、三叔父潘远道,以及一些潘妤叫不上名字的堂叔伯。
他们面色沉静的坐在佛堂里,对走进佛堂的潘妤严阵以待。
潘妤正想提起精神给众人请安,目光却不经意的落在了佛堂香案上的一捆白绫之上……
第22章 渣爹千千万,潘远山这货……
白绫?
是她认知中的那种白绫吗?
潘妤傻了,整个人如坠冰窟,想转身逃跑,可惜她身后的佛堂大门已经被无情关上。
或许不是她想的那样,潘妤试着安慰自己,或许只是吓唬吓唬她,或许只是用来威胁她离开的工具……
不管那白绫最终用途是什么,潘妤都要竭力争取活命的机会。
渐渐冷静下来,走上前不卑不亢的行礼:
“见过父亲,见过诸位叔伯。”
潘远山背对着她站在香案前,潘妤行礼后,整个佛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盯着潘远山的背影,看他作何反应。
片刻后,他转过身来,看向面露惊惶之色的潘妤,长长一叹后问:
“妤儿。你可知为父今日唤你来此是何缘故?”
潘妤假装自己没有看见那团显眼的白绫,摇头回道:
“女儿……不知。”
她特意以‘女儿’自称,希望以此唤醒潘远山所剩不多的良知。
“唉,你自幼便聪慧大方,知书达理,温婉懂事,是为父心中最好的孩子,只是今时今日,我潘家因你之故,家声玷污,族誉扫地,为父便是再不舍,也要依照族法家规将你处置,以示正听。”
潘远山一开口就把潘妤定了罪,连问询后再定罪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
潘妤急忙开口:
“父亲,不知女儿做了什么事让家声玷污,族誉扫地?是入宫这件事,还是我趁乱逃回家中这件事?”
“入宫是我遵从父亲与诸位叔伯意思而为;趁乱逃回家中,是遭遇宫变,保命而已;我一不曾忤逆,二不曾在宫变时因己之故连累家中,如果听从家族安排后,连保命都成了罪过,那这所谓的族法家规,究竟是对是错?”
潘妤的质问似乎戳到了佛堂内这些潘家老爷们的肺管子,一时间指责潘妤的声音此起彼伏,大致就是责怪潘妤身为族中小辈竟敢质疑族法家规,简直大逆不道云云。
“放肆!”潘远山一拍香案,佛堂中的声音立刻静止,他似乎也很不满潘妤的态度,但面上终究保持着体面,试图想用道理将潘妤说服:“我今日便告诉你,你错在何处。”
“你既已入宫,便是楚家妇,楚家逢难,你不思解救,是为不忠,还贪生怕死,遁逃归家,是为不义,你做出此等不忠不义之事,令家族陷入舆论,百年盛誉遭受质疑,便是不孝!不忠、不义、不孝,三等罪名,你有何不服?”
潘远山为潘妤罗列出‘罪状’,潘妤只觉得可笑。
她算是明白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要你生你便生,要你死你便赶快去死,任何辩驳反抗之言都是悖逆。
居然还给她扣上了‘不忠不义不孝’的污名。
“我竟不知自己有这么多罪过,那敢问父亲,我该当如何?”潘妤的目光落在那捆白绫上,讽刺问出:“要我自尽吗?”
“潘氏子孙,当清风峻节,孝悌忠信,楚氏江山虽亡,但你身为楚家妇,贞烈殉国方是归路!”
潘远山语重心长的劝,仿佛是真的为了潘妤好才这么说的。
然而,这种上来就要人命的pua,潘妤可听不下去一点儿,既然这些人一心要她死,那她还需顾忌什么颜面,当即便指着满堂骂道:
“可笑!世人骂的是我不忠不义不孝吗?他们骂得是你们!我为楚家妇,当贞烈殉国?可你们身为楚家臣,不也该随着楚君而去吗?
“忠臣不事二主,尔等不忠,尚能安坐于此,却要我一妇孺贞烈殉国,是何道理?”
“你们想让我贞烈殉国是假,想用我的死掩盖尔等乱臣贼子的污名才是真吧!一个个道貌岸然,满口说着忠孝礼仪,实际却做着背信弃义、败德辱行的勾当!”
“就算把我弄死,你们也洗不清卖主求荣、吃里扒外的罪孽和名声!”
潘妤字字珠玑,将佛堂内的各大老爷说得脸色青红一片,有的愤怒至极,恨不得扑上来生啖其肉;有的仍有良知,却不敢言,只能垂首蔽听,低调漠视……
潘远山被潘妤骂得有些懵,他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的女子,第一次知晓,在她软弱恭顺的表皮之下,竟还藏着这样一张利口,他作为父亲的尊严被冒犯了,再顾不得什么体面,拍着桌子怒吼:
“你住口!来人!将这满口胡言的混账东西拖下去!”
佛堂大门打开,从外面走入三名粗壮婆子,看样子是早就守候在外等候通传。
她们进来后,两人架住潘妤,不由分说将她从佛堂拖走,而剩下的一个,则默不作声端走了潘远山身后那放着一捆白绫的托盘。
潘妤知道此去意味着什么,一路挣扎一路呼救,然而在这方僻静的佛堂小院中,她如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根本挣不开逃不脱。
她被推入佛堂隔壁的耳房中,三个嬷嬷随她之后进来,关上了耳房的门,也关上了潘妤最后求救的机会……
**
佛堂中的气氛略有凝滞,隔壁耳房中不时传出桌椅板凳砸地的声音,还夹杂着呼救怒骂的女声……
所有人都知道隔壁正发生的事,却没有人出声制止,毕竟这件事中最有可能心软的人,此刻也什么都没说,只是神色阴沉的转动着中指上的玉戒指,不知在想些什么。
隔壁耳房的动静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呼救和反抗声了,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现在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可就在这时,佛堂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潘远山的亲随在前引路,脚步急促的领着身后两个身着军服的年轻将领走入。
潘远山疑惑的在那两名将领脸上扫过,当即变色,亲自迎出去,拱手作礼:
“不知二公子、燕将军来访,有失远迎。”
被潘远山称呼为‘二公子’的是魏超,马上要登基的魏氏家主魏铎的胞弟,佛堂内众人得知此子身份,纷纷上前作礼。
魏超摆了摆手,面色凝重:
“潘公免礼,诸位免礼。在下今日贸然前来是有一桩急事,不知前皇后潘氏人在何处?”
潘远山眉心一突,赔笑问:
“不知二公子寻她何事?”
魏超似有难言之隐,对潘远山招了招手,潘远山便立刻附耳过去,只听魏超在潘远山耳中低语几句,魏远山便面露震惊,然后不等告知众人,便急急跑出佛堂,来到隔壁耳房,一脚踢开了紧闭的房门,大喝一声:
“住手!”
君无道,有能者方可取而代之。
“魏家那个家主要登基了吧?”潘妤问。
崔氏布菜的动作一顿:“妤儿如何知晓?”
兵变之后,不就到了黄袍加身的环节了。
“魏家家主魏铎入皇城的那一刻,钦天监奏表天象,说【紫薇居中、帝星正位、圣主临朝、天命所归】,十六字天文一出,满朝文武皆请圣主即位。”
“明日告祭天地,后日登基大典,国号改楚为魏,帝号元启。”
崔氏将她所知的一切,尽数告知潘妤知晓。
“那新帝可有说如何处置前朝之人?”
谁当皇帝都好,潘妤只想知道关于自己的处理结果。
“太后与摄政王如今还关在天牢之中,新帝仍未有空处置。不过他们是他们,与你自不相干,你是潘氏女,你父亲似与新君早有筹谋,为潘家挣了份从龙之功,想必陛下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应该不会对你过度追究,只是……”
崔氏的话将潘妤的心高高吊起,紧张问:
“只是什么?”
崔氏欲言又止,最终只简略说了句:
“你父亲虽得新君看重,仍居宰辅之位,但毕竟是前朝之人,外头如今有些不利于潘家的传言,说潘家卖主求荣,包藏祸心……唉,不过都是些无稽之谈,潘家历经数百年,什么样风浪都经历过,这些不算什么的。”
潘妤可以理解。
魏家兵强马壮,他们既有问鼎之心,这世间便无人可阻挠。
但总有那不服之辈,既无力阻止推翻,又不得不臣服,心生怨怼,不敢与新帝为难,便从新帝近臣入手诋毁。
“你父亲支持魏家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外面都在说,新后估摸着仍旧要从潘家出的……我这几日见二夫人面有喜色,也不知是否要选锦儿。”
崔氏越说情绪越低落,甚至目光中藏有少许恨意。
她不曾告诉潘妤的是,前两日潘远山又来与旧事重提,要把平氏所生的潘娆,记入她的名下,因为新帝既然有意娶潘氏女为后,但潘娆是庶出,只怕不够资格。
崔氏对庶子庶女记名之事深恶痛绝,娘家那边也再三叮嘱她绝不可为,崔氏便如往常那般拒绝了,潘远山当时没说什么,但第二天府里就传,二房长女潘锦要入宫为后的消息。
“选就选吧,总归不管是谁,这时候入宫,总比我那时候入宫强。”
潘妤只想保命,谁再做皇后都无所谓,反而如果潘氏女再做新帝皇后的话*,她活命的机会还能更大一些。
崔氏却是红了眼眶,隐忍多日的悲愤终于宣泄而出:
“他们,他们就是故意的!你父亲早就知晓魏家要反,为了安抚虞家,不打草惊蛇,明知是前方死路一条,还是把你送出去了。”
“如今你命在旦夕,祸福未定,他们却跟没事人一般,全家喜气洋洋的准备庆贺新女入宫。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顾过你的死活。”
崔氏说到最后,情绪崩溃,抱着潘妤痛哭起来。
感受着肩膀上的温热与湿润,潘妤心里也不好受,可她除了轻拍崔氏后背给她安慰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因为不可否认,崔氏说的是真的。
潘家从决定把潘妤送进宫那日起,就没想过这个女儿能不能活下来。
潘远山用自己的女儿下注,迷惑虞家,让虞家以为他既愿意出一个长房嫡女,想必是有诚意与他们合作的,潘远山利用虞家的这种心理,与魏家暗度陈仓,改天换日,然后等事成,潘家再出一个女儿给魏家为后,潘家就又能立于权力中心,不败之地了。
算盘打得真好,对于这种把女儿当棋子的人家,潘妤能说什么呢?
“阿娘不哭,凡事不破不立,我如今瞧着是吃亏,但只要跨过了眼前的坎儿,就能见海阔天空了。比起被束缚在后宫,我更愿意自由自在,恣意而活。”潘妤劝说。
崔氏也知自己失了态,幽幽叹息:“只怪阿娘无用,让他们肆意欺负。你能想开,阿娘很是欣慰,等日后……”
崔氏的话没说完,看守潘妤院子的两个嬷嬷进来传话:
“请大夫人安,女郎安,大老爷派人请女郎去大佛堂说话。”
潘妤心上一紧,知道到了要出结果的时候。
“去吧。见了他多哭求两声,万万莫言恼恨之意,他终归是你父亲,会心软的。”崔氏说着,为潘妤整理好衣着,目送她离开。
潘妤走出院门,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向佛堂走去,她是死是活,是关是放,就看今天了。
她将腹稿重新回忆一遍,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来到大佛堂,见到了她的父亲潘远山,二叔父潘远名、三叔父潘远道,以及一些潘妤叫不上名字的堂叔伯。
他们面色沉静的坐在佛堂里,对走进佛堂的潘妤严阵以待。
潘妤正想提起精神给众人请安,目光却不经意的落在了佛堂香案上的一捆白绫之上……
第22章 渣爹千千万,潘远山这货……
白绫?
是她认知中的那种白绫吗?
潘妤傻了,整个人如坠冰窟,想转身逃跑,可惜她身后的佛堂大门已经被无情关上。
或许不是她想的那样,潘妤试着安慰自己,或许只是吓唬吓唬她,或许只是用来威胁她离开的工具……
不管那白绫最终用途是什么,潘妤都要竭力争取活命的机会。
渐渐冷静下来,走上前不卑不亢的行礼:
“见过父亲,见过诸位叔伯。”
潘远山背对着她站在香案前,潘妤行礼后,整个佛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盯着潘远山的背影,看他作何反应。
片刻后,他转过身来,看向面露惊惶之色的潘妤,长长一叹后问:
“妤儿。你可知为父今日唤你来此是何缘故?”
潘妤假装自己没有看见那团显眼的白绫,摇头回道:
“女儿……不知。”
她特意以‘女儿’自称,希望以此唤醒潘远山所剩不多的良知。
“唉,你自幼便聪慧大方,知书达理,温婉懂事,是为父心中最好的孩子,只是今时今日,我潘家因你之故,家声玷污,族誉扫地,为父便是再不舍,也要依照族法家规将你处置,以示正听。”
潘远山一开口就把潘妤定了罪,连问询后再定罪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
潘妤急忙开口:
“父亲,不知女儿做了什么事让家声玷污,族誉扫地?是入宫这件事,还是我趁乱逃回家中这件事?”
“入宫是我遵从父亲与诸位叔伯意思而为;趁乱逃回家中,是遭遇宫变,保命而已;我一不曾忤逆,二不曾在宫变时因己之故连累家中,如果听从家族安排后,连保命都成了罪过,那这所谓的族法家规,究竟是对是错?”
潘妤的质问似乎戳到了佛堂内这些潘家老爷们的肺管子,一时间指责潘妤的声音此起彼伏,大致就是责怪潘妤身为族中小辈竟敢质疑族法家规,简直大逆不道云云。
“放肆!”潘远山一拍香案,佛堂中的声音立刻静止,他似乎也很不满潘妤的态度,但面上终究保持着体面,试图想用道理将潘妤说服:“我今日便告诉你,你错在何处。”
“你既已入宫,便是楚家妇,楚家逢难,你不思解救,是为不忠,还贪生怕死,遁逃归家,是为不义,你做出此等不忠不义之事,令家族陷入舆论,百年盛誉遭受质疑,便是不孝!不忠、不义、不孝,三等罪名,你有何不服?”
潘远山为潘妤罗列出‘罪状’,潘妤只觉得可笑。
她算是明白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要你生你便生,要你死你便赶快去死,任何辩驳反抗之言都是悖逆。
居然还给她扣上了‘不忠不义不孝’的污名。
“我竟不知自己有这么多罪过,那敢问父亲,我该当如何?”潘妤的目光落在那捆白绫上,讽刺问出:“要我自尽吗?”
“潘氏子孙,当清风峻节,孝悌忠信,楚氏江山虽亡,但你身为楚家妇,贞烈殉国方是归路!”
潘远山语重心长的劝,仿佛是真的为了潘妤好才这么说的。
然而,这种上来就要人命的pua,潘妤可听不下去一点儿,既然这些人一心要她死,那她还需顾忌什么颜面,当即便指着满堂骂道:
“可笑!世人骂的是我不忠不义不孝吗?他们骂得是你们!我为楚家妇,当贞烈殉国?可你们身为楚家臣,不也该随着楚君而去吗?
“忠臣不事二主,尔等不忠,尚能安坐于此,却要我一妇孺贞烈殉国,是何道理?”
“你们想让我贞烈殉国是假,想用我的死掩盖尔等乱臣贼子的污名才是真吧!一个个道貌岸然,满口说着忠孝礼仪,实际却做着背信弃义、败德辱行的勾当!”
“就算把我弄死,你们也洗不清卖主求荣、吃里扒外的罪孽和名声!”
潘妤字字珠玑,将佛堂内的各大老爷说得脸色青红一片,有的愤怒至极,恨不得扑上来生啖其肉;有的仍有良知,却不敢言,只能垂首蔽听,低调漠视……
潘远山被潘妤骂得有些懵,他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的女子,第一次知晓,在她软弱恭顺的表皮之下,竟还藏着这样一张利口,他作为父亲的尊严被冒犯了,再顾不得什么体面,拍着桌子怒吼:
“你住口!来人!将这满口胡言的混账东西拖下去!”
佛堂大门打开,从外面走入三名粗壮婆子,看样子是早就守候在外等候通传。
她们进来后,两人架住潘妤,不由分说将她从佛堂拖走,而剩下的一个,则默不作声端走了潘远山身后那放着一捆白绫的托盘。
潘妤知道此去意味着什么,一路挣扎一路呼救,然而在这方僻静的佛堂小院中,她如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根本挣不开逃不脱。
她被推入佛堂隔壁的耳房中,三个嬷嬷随她之后进来,关上了耳房的门,也关上了潘妤最后求救的机会……
**
佛堂中的气氛略有凝滞,隔壁耳房中不时传出桌椅板凳砸地的声音,还夹杂着呼救怒骂的女声……
所有人都知道隔壁正发生的事,却没有人出声制止,毕竟这件事中最有可能心软的人,此刻也什么都没说,只是神色阴沉的转动着中指上的玉戒指,不知在想些什么。
隔壁耳房的动静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呼救和反抗声了,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现在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可就在这时,佛堂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潘远山的亲随在前引路,脚步急促的领着身后两个身着军服的年轻将领走入。
潘远山疑惑的在那两名将领脸上扫过,当即变色,亲自迎出去,拱手作礼:
“不知二公子、燕将军来访,有失远迎。”
被潘远山称呼为‘二公子’的是魏超,马上要登基的魏氏家主魏铎的胞弟,佛堂内众人得知此子身份,纷纷上前作礼。
魏超摆了摆手,面色凝重:
“潘公免礼,诸位免礼。在下今日贸然前来是有一桩急事,不知前皇后潘氏人在何处?”
潘远山眉心一突,赔笑问:
“不知二公子寻她何事?”
魏超似有难言之隐,对潘远山招了招手,潘远山便立刻附耳过去,只听魏超在潘远山耳中低语几句,魏远山便面露震惊,然后不等告知众人,便急急跑出佛堂,来到隔壁耳房,一脚踢开了紧闭的房门,大喝一声:
“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