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非鱼城墨临城的门户,此城一破,沿水路南下,再无人可阻。
而城破不过十日之后,倾盆而下的大雨仿佛这座古老城市最后的呜咽。皇宫朱红大门轻易便在攻城锤的撞击下打开,金属撞击甲胄兵戈之声混杂着瓢泼雨声倾泻而下。从未见过的身着银白甲胄的士兵在皇宫的巷道内与最后死守的禁卫军厮杀,殷红血痕被雨水冲刷,却仍在墙面留下斑驳痕迹。
她和同伴收拾了细软,趁着乱想往皇宫外跑,而不过刚跑出了东苑的大门,便被门口驻守的银甲士兵拦住了去路。
士兵开口,虽只是不卑不亢的语气,但银白的刀刃横亘在去路中,还是让她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姑娘,宁王殿下清扫乱臣,不会伤及无辜,还请莫要乱跑,刀剑无眼。
她的宿命,到底只是宫墙内的囚鸟。
【作者有话说】
以十多年的写作经验来说,我对怎么写清冷款角色还是颇有心得的。
清冷不适合作为一种单独的基调,更适合作为性格的一部分。
外冷内热,外热内冷,清冷+腹黑,清冷+疯批等等,人设本身都没什么问题,重点是看怎么写。
清冷的角色就是要供起来的,别扯什么爱看她跌下神坛,爱看她坠入泥沼,那不叫爱清冷这款,只是爱被毁掉的快感。
而且清冷不是鼻孔朝天扑克脸,那只是冷,不是清。更别说没礼貌,没礼貌就是单纯没素质。
清要出尘,要淡漠,要皎洁不染。
147浮屠两面(下二)
◎她有一个秘密。◎
承佑十六年七月十三,墨临城破,灵帝不知所踪,昭德太子自缢东宫。天下无主,宁王辅政,自封摄政王。
七月二十,是灵帝的头七。灵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崩逝,无人见到尸首,只言在乱军之中被宣王余党误杀。对此有异议的人当然不少,可惜没有几个人敢说出口,毕竟如今正是清算站队的时间,许多人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今日皇亲贵胄高官显贵都在灵堂内吊唁,白绫缎缎高悬,长明灯盏盏燃烧。自寺内请来的高僧日夜不歇地诵经超度,跪拜在金丝楠棺木旁的人俯首哭泣,哽咽声隐没在袅袅檀香中。
为灵帝守灵这件事,本是轮不到她的。但宫中清理了一批人,可用的宫人并不算多,她才被推出来清扫灵堂,为长明灯续油。这件活计其实也不错,比起在浣衣局繁重的劳作要轻松许多,只是王公贵族时来灵堂内吊唁,稍出纰漏,便是项上人头不保。
而在朗朗诵经声中,她终于见到了此次政变的主角宁王;此时应该是摄政王叶晨晚。
她一袭素白丧服跪在前排,眉眼低垂,却仍是难掩其轮廓分明的侧脸,仿佛一柄蓄势待发的利刃。昔年摄政王还为质子的时候,便有言昭平郡主是墨临城内有名的美人,而此时看她,面无表情,眸若深池,淡色的唇瓣抿起,略显冷硬薄情。只单单跪在此处,却已让人不敢造次。这殿内压抑的氛围,一般是因灵堂肃穆,另一半则是因为她在此地。
檀烟袅娜,她眉目隐在日光中看不真切。梵语诵经,木鱼声声,也融化不了她周身冷意。
直到侍从恭敬地上前呈上灯油,殿下,这是今日长明灯的灯油。
灵堂内的长明灯,自然是他们这些下人日夜添油确保长明不熄,不过皇帝灵前那一盏,还是要由前来吊唁的亲眷近臣来点的。今日自然便轮到了摄政王。
她只轻轻嗯了一声,站起身,准备接过灯油。一双手白皙而五指修长,风云仿佛皆在她手。却偏偏在即将提起灯油时停住了手。
四下寂静,只有诵经木鱼之声。
见她迟迟不拿,侍从也只能恭敬地继续端着盘子,时间愈长,他的手也因为疲乏不断颤抖起来。
谁派你来的?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开口。
这个问题有些无厘头,侍从虽然困惑,却还是小声答道,回殿下,小的是内官监的
而叶晨晚的手叩上托盘,她能明显感受到端着托盘的这双手在颤抖。她阖了阖眼,音色冷冽,本王要听实话。
小的不知殿下是什么意思
叶晨晚没有再说话,她端起灯油,却手一抬,向着这个侍从泼去。侍从大吃一惊,当即想躲,却仍有不少泼在了他的身上。皮肤的灼烧感让他痛苦地嘶嚎出声,跪倒在地上。而裸露在外的肌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溃烂,脓血混杂着碎肉滴落于地,很快便不成人样,整个大殿内都回荡着他几近撕心裂肺的哭嚎。
此般场景,让殿内不少胆小的人不禁惊呼出声,压着自己的声音干呕起来,而叶晨晚只是从容将空杯放在一边。好狠毒的毒药,若是本王将这灯油倒入灯中被点燃,这殿内的人,应当是一个都活不了吧。是谁派你来的?
她还未听见回答,数道凌厉剑光便已直逼她面门而来,只是另一道剑光更快,甚至无人看清她何时从何地拔剑出鞘,只见皎月般的霁色划破空气,铿锵一声清越震鸣,轻易便挡下了袭击她的剑刃。
这几名刺客都是身穿丧服混在吊唁的人之中,显然是早做好了准备。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许多人愣在当场,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三名刺客与叶晨晚缠斗起来,赶到灵堂内的士兵只能尴尬地端着枪,无从插手。说是缠斗,也不准确,因为只不过数招时间,刺客便已成败势。那柄皎如月色的长剑纷飞如练,秋水般的剑光却是剑剑凌厉,便有万山莫阻之势。
皎白的剑光与殷红血色相称,招招见血毫不留情,溅开的鲜血喷溅在灵堂的素色经幡上,洇开刺目的红。
随着最后一道挽出的剑花,她从容收剑入鞘,而刺客应声倒地,飞溅的血星点落在她素白衣摆,仿佛在风雪中开出朵朵赤色红莲。那冷冽眉眼,就是这片霜雪中最夺目的牡丹。她手执剑鞘,反手敲在唯一一个活口的后颈,那人便吐出一口血沫,连带着黑色的药丸滚落在地板上。
满室寂静,此刻就连诵经木鱼声都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喘息,与血迹滴落的声音。
殿内身着丧服的人无一不跪地俯首,颤抖地看着满地滚落的残肢碎肉,灯火通明的灵堂内尸首横陈,血流满地。一张抄写的经文悠悠颤颤地飘落在血泊里,墨痕模糊不清。
仿佛人间修罗场。
直到靴履的声音打破寂静,数名身着玄黑外袍的侍卫步入殿内躬身,属下来迟,请殿下恕罪。
不是宫中禁卫,也不是皇家影卫,朝中颇有资历的人或许能从他们衣领的暗金花纹判断出这些人的来历。叶晨晚低垂着眼眸俯视着跪地的刺客,众人都窥探不出她的神情,只有浓厚的阴影投射在她的侧脸。
她手中剑轻点那人,本王只要结果,何人敢在先帝灵堂内行此等狂悖之事。
一声极难察觉的冷哼。
而叶晨晚的目光却落在刺客身上,又很快挪开。不说也没有关系。她眼角扫过殿内匍匐的众人,观其武功,是皇家套路,却又不及影卫,大约是某些皇族豢养的死士。再查查有哪些人负责操办丧事,能让这群杂鱼混进来,就一清二楚了。
刺客的脸色迅速苍白下去,但她的目光却扫视着殿内,不知道是说给谁听。他很快被人拖出了灵堂。
叶晨晚低头看着满地的血迹,殿内众人却依旧呆若木鸡,注视着灵堂内一地血腥。有更多人看向她的眼神,却比看着这满地的尸骸还要恐惧。
她终于有些嫌弃似的皱起眉头拂了拂衣摆,还要留着这些秽物在灵堂重地中吗?
这句话虽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向,但是夏荷花却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大概是比起这满室狼藉的模样,她在本能里觉得此人发怒会更可怕。
她颤抖着提着裙摆上前,忍住不去仔细看这一地的血迹,强行压下胃里翻江倒海的抽搐,开始清理破碎的尸骸。
叶晨晚倒也真的诧异会有这么个不起眼的宫女敢上前清理尸体,看她双手发颤的模样,一看便知晓是从未见过这样场面的。她勾了勾唇角,你倒是胆大,清理完后去内官监领赏。言罢又好心提醒道,小心些,莫要沾上地面那些灯油,不然那人的模样你也见识过。
她不敢直视那人,只低着头小声道,这是奴婢该做的。
她躬身小心擦拭着地板中的血污,没有察觉到对方若有所思的探究目光,那双琥珀色的眼眸里神思悠远,仿佛已神游去久远的过去。
她清理了整整一夜,尸首在拖出灵堂后自有人拿去处理,而这灵堂内被鲜血浸染的东西,皆需换洗一新。她小心地擦拭着帝王金丝楠木的棺椁,上面也沾染了不易察觉的血迹,而她心中知晓到了第二日,这灵堂内又将是光洁一新的模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皇宫内向来如此,无论多少冤魂哀嚎,在第二日都将消失殆尽。
而城破不过十日之后,倾盆而下的大雨仿佛这座古老城市最后的呜咽。皇宫朱红大门轻易便在攻城锤的撞击下打开,金属撞击甲胄兵戈之声混杂着瓢泼雨声倾泻而下。从未见过的身着银白甲胄的士兵在皇宫的巷道内与最后死守的禁卫军厮杀,殷红血痕被雨水冲刷,却仍在墙面留下斑驳痕迹。
她和同伴收拾了细软,趁着乱想往皇宫外跑,而不过刚跑出了东苑的大门,便被门口驻守的银甲士兵拦住了去路。
士兵开口,虽只是不卑不亢的语气,但银白的刀刃横亘在去路中,还是让她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姑娘,宁王殿下清扫乱臣,不会伤及无辜,还请莫要乱跑,刀剑无眼。
她的宿命,到底只是宫墙内的囚鸟。
【作者有话说】
以十多年的写作经验来说,我对怎么写清冷款角色还是颇有心得的。
清冷不适合作为一种单独的基调,更适合作为性格的一部分。
外冷内热,外热内冷,清冷+腹黑,清冷+疯批等等,人设本身都没什么问题,重点是看怎么写。
清冷的角色就是要供起来的,别扯什么爱看她跌下神坛,爱看她坠入泥沼,那不叫爱清冷这款,只是爱被毁掉的快感。
而且清冷不是鼻孔朝天扑克脸,那只是冷,不是清。更别说没礼貌,没礼貌就是单纯没素质。
清要出尘,要淡漠,要皎洁不染。
147浮屠两面(下二)
◎她有一个秘密。◎
承佑十六年七月十三,墨临城破,灵帝不知所踪,昭德太子自缢东宫。天下无主,宁王辅政,自封摄政王。
七月二十,是灵帝的头七。灵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崩逝,无人见到尸首,只言在乱军之中被宣王余党误杀。对此有异议的人当然不少,可惜没有几个人敢说出口,毕竟如今正是清算站队的时间,许多人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今日皇亲贵胄高官显贵都在灵堂内吊唁,白绫缎缎高悬,长明灯盏盏燃烧。自寺内请来的高僧日夜不歇地诵经超度,跪拜在金丝楠棺木旁的人俯首哭泣,哽咽声隐没在袅袅檀香中。
为灵帝守灵这件事,本是轮不到她的。但宫中清理了一批人,可用的宫人并不算多,她才被推出来清扫灵堂,为长明灯续油。这件活计其实也不错,比起在浣衣局繁重的劳作要轻松许多,只是王公贵族时来灵堂内吊唁,稍出纰漏,便是项上人头不保。
而在朗朗诵经声中,她终于见到了此次政变的主角宁王;此时应该是摄政王叶晨晚。
她一袭素白丧服跪在前排,眉眼低垂,却仍是难掩其轮廓分明的侧脸,仿佛一柄蓄势待发的利刃。昔年摄政王还为质子的时候,便有言昭平郡主是墨临城内有名的美人,而此时看她,面无表情,眸若深池,淡色的唇瓣抿起,略显冷硬薄情。只单单跪在此处,却已让人不敢造次。这殿内压抑的氛围,一般是因灵堂肃穆,另一半则是因为她在此地。
檀烟袅娜,她眉目隐在日光中看不真切。梵语诵经,木鱼声声,也融化不了她周身冷意。
直到侍从恭敬地上前呈上灯油,殿下,这是今日长明灯的灯油。
灵堂内的长明灯,自然是他们这些下人日夜添油确保长明不熄,不过皇帝灵前那一盏,还是要由前来吊唁的亲眷近臣来点的。今日自然便轮到了摄政王。
她只轻轻嗯了一声,站起身,准备接过灯油。一双手白皙而五指修长,风云仿佛皆在她手。却偏偏在即将提起灯油时停住了手。
四下寂静,只有诵经木鱼之声。
见她迟迟不拿,侍从也只能恭敬地继续端着盘子,时间愈长,他的手也因为疲乏不断颤抖起来。
谁派你来的?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开口。
这个问题有些无厘头,侍从虽然困惑,却还是小声答道,回殿下,小的是内官监的
而叶晨晚的手叩上托盘,她能明显感受到端着托盘的这双手在颤抖。她阖了阖眼,音色冷冽,本王要听实话。
小的不知殿下是什么意思
叶晨晚没有再说话,她端起灯油,却手一抬,向着这个侍从泼去。侍从大吃一惊,当即想躲,却仍有不少泼在了他的身上。皮肤的灼烧感让他痛苦地嘶嚎出声,跪倒在地上。而裸露在外的肌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溃烂,脓血混杂着碎肉滴落于地,很快便不成人样,整个大殿内都回荡着他几近撕心裂肺的哭嚎。
此般场景,让殿内不少胆小的人不禁惊呼出声,压着自己的声音干呕起来,而叶晨晚只是从容将空杯放在一边。好狠毒的毒药,若是本王将这灯油倒入灯中被点燃,这殿内的人,应当是一个都活不了吧。是谁派你来的?
她还未听见回答,数道凌厉剑光便已直逼她面门而来,只是另一道剑光更快,甚至无人看清她何时从何地拔剑出鞘,只见皎月般的霁色划破空气,铿锵一声清越震鸣,轻易便挡下了袭击她的剑刃。
这几名刺客都是身穿丧服混在吊唁的人之中,显然是早做好了准备。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许多人愣在当场,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三名刺客与叶晨晚缠斗起来,赶到灵堂内的士兵只能尴尬地端着枪,无从插手。说是缠斗,也不准确,因为只不过数招时间,刺客便已成败势。那柄皎如月色的长剑纷飞如练,秋水般的剑光却是剑剑凌厉,便有万山莫阻之势。
皎白的剑光与殷红血色相称,招招见血毫不留情,溅开的鲜血喷溅在灵堂的素色经幡上,洇开刺目的红。
随着最后一道挽出的剑花,她从容收剑入鞘,而刺客应声倒地,飞溅的血星点落在她素白衣摆,仿佛在风雪中开出朵朵赤色红莲。那冷冽眉眼,就是这片霜雪中最夺目的牡丹。她手执剑鞘,反手敲在唯一一个活口的后颈,那人便吐出一口血沫,连带着黑色的药丸滚落在地板上。
满室寂静,此刻就连诵经木鱼声都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喘息,与血迹滴落的声音。
殿内身着丧服的人无一不跪地俯首,颤抖地看着满地滚落的残肢碎肉,灯火通明的灵堂内尸首横陈,血流满地。一张抄写的经文悠悠颤颤地飘落在血泊里,墨痕模糊不清。
仿佛人间修罗场。
直到靴履的声音打破寂静,数名身着玄黑外袍的侍卫步入殿内躬身,属下来迟,请殿下恕罪。
不是宫中禁卫,也不是皇家影卫,朝中颇有资历的人或许能从他们衣领的暗金花纹判断出这些人的来历。叶晨晚低垂着眼眸俯视着跪地的刺客,众人都窥探不出她的神情,只有浓厚的阴影投射在她的侧脸。
她手中剑轻点那人,本王只要结果,何人敢在先帝灵堂内行此等狂悖之事。
一声极难察觉的冷哼。
而叶晨晚的目光却落在刺客身上,又很快挪开。不说也没有关系。她眼角扫过殿内匍匐的众人,观其武功,是皇家套路,却又不及影卫,大约是某些皇族豢养的死士。再查查有哪些人负责操办丧事,能让这群杂鱼混进来,就一清二楚了。
刺客的脸色迅速苍白下去,但她的目光却扫视着殿内,不知道是说给谁听。他很快被人拖出了灵堂。
叶晨晚低头看着满地的血迹,殿内众人却依旧呆若木鸡,注视着灵堂内一地血腥。有更多人看向她的眼神,却比看着这满地的尸骸还要恐惧。
她终于有些嫌弃似的皱起眉头拂了拂衣摆,还要留着这些秽物在灵堂重地中吗?
这句话虽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向,但是夏荷花却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大概是比起这满室狼藉的模样,她在本能里觉得此人发怒会更可怕。
她颤抖着提着裙摆上前,忍住不去仔细看这一地的血迹,强行压下胃里翻江倒海的抽搐,开始清理破碎的尸骸。
叶晨晚倒也真的诧异会有这么个不起眼的宫女敢上前清理尸体,看她双手发颤的模样,一看便知晓是从未见过这样场面的。她勾了勾唇角,你倒是胆大,清理完后去内官监领赏。言罢又好心提醒道,小心些,莫要沾上地面那些灯油,不然那人的模样你也见识过。
她不敢直视那人,只低着头小声道,这是奴婢该做的。
她躬身小心擦拭着地板中的血污,没有察觉到对方若有所思的探究目光,那双琥珀色的眼眸里神思悠远,仿佛已神游去久远的过去。
她清理了整整一夜,尸首在拖出灵堂后自有人拿去处理,而这灵堂内被鲜血浸染的东西,皆需换洗一新。她小心地擦拭着帝王金丝楠木的棺椁,上面也沾染了不易察觉的血迹,而她心中知晓到了第二日,这灵堂内又将是光洁一新的模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皇宫内向来如此,无论多少冤魂哀嚎,在第二日都将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