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临走前对着天说:“我这家里就只剩我一个人了,这样活着,不如进山去,还十六年前的债。”
望着她萧瑟的背影,李良月并无可惜。
心口一块大石头放下,她拿出帕子擦擦苏静蘅眼角的泪花,告诉她自己肩角那块疤不疼。
十岁的李良月在一场昏昏沉沉几乎要了她命的大病之中听见床边至亲之人向天上的神仙祷告,苍老的声音灌满了哀意乞求,不断重复着,只要能让她从这场病中活下来,就愿意拿自己的命做交换。
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她的额头,不信神的人念了整整一晚的祷祠,第二天天色大晴,她的病竟真的奇迹般地治愈。
神仙没用至亲之人的性命做交换,一债要有一债还,十岁的李良月已经知晓人事,她对着天磕了三个响头,而后将自己捡的柴扔进火膛里,火星子噼里啪啦往外蹦,铁钳烧得通红,她只是举起来看一眼,而后没有半点犹豫,用烧红的铁钳将肩上的胎记彻底抹除。
新长出来的疤是她为自己做的新记号,是身为李良月的独有标记。
她想让所有人看见这个标记。
今天一场闹剧,总算如了她的意。
苏静蘅揉着眼睛对她说:“你一定要好好的。”
李良月笑着点头,说:“一定,这样的事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家门口的人散去,她彻底卸了力。
劫后余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冲上脑门,那双枯木似的手划过她的指尖,然后将她双手紧紧包裹住,叹息着问:“良月啊,我要是走了你怎么办呢?我要是走了,你在这世上就没有亲人了。”
李良月唰的一下抱住李三井,说:“不会的!奶奶,你一定长命百岁!”
-
雨要下没下,黑云在天上挂了半天,风吹来吹去又吹来,一直到天黑才开始落点。
上次下雨天苏静蘅与宁知序同睡一张床,今日仍如是。
早些时候的雨酣畅淋漓,檐下雨帘密如珠串,后来停了一会儿,天地之间只余雷声。
偶尔有闪电划过,刮擦一声,整间屋子被照得雪亮。
苏静蘅蜷在宁知序怀里,这样一个黑夜,她求他:“你再给我唱首歌吧,我心慌得很,相公,再给我唱首歌,唱一首开心的歌,将我哄睡着,我明天给你做绿豆汤喝。”
宁知序想了会儿,侧过头,看见她捂着耳朵自言自语,于是凑近,在她唇上蜻蜓点水地落下一个吻,问:“唱山唱水唱人,你都乐意听?”
“嗯。”
苏静蘅蚊声回答。
宁知序于是起调,轻轻唱: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淡。
荻港萧瑟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拨金影。
蓦抬头,月上东山。”1
外边又打过一个闪,苏静蘅瑟缩一下,全无听歌的兴致,宁知序没有丝毫不耐烦地拍着她的背,一声一声唱,唱到乌云散去,月上东山,她眉间终于染了睡意,昏昏沉沉闭上眼睛。
然而才入了梦,不过半刻左右,对面山间忽然传来鸡鸣,嘹亮震天,苏静蘅刚睡着,又被惊醒,心脏砰砰跳,弹起来问:“几时了?怎么有鸡鸣声?”
宁知序直起身往外看了眼,说:“大概子时。”
“子时……”
“是子初。”
“子初?”
苏静蘅坐起身,披上衣服出去看,嘴里喃喃道,“怎么会,子初……鸡怎么在这个时辰叫?”
对面一片黑漆漆,村里人都睡了,她在檐下来回踱步,宁知序牵住她的手说:“想必是被雷声惊扰,今夜不得安眠,乱了鸡鸣的时辰。”
“希望是……”
正要回房,对面村里忽然亮起灯,原先只有一户,后来接二连三亮起,苏静蘅心再次狂跳起来,说:“不对不对,怎么都起来了?这才子初!”
满地烂泥,她回去换衣裳,说:“去看看吧,我实在不放心。”
两个人匆忙换好衣裳,才出门,便看见山间有人聚着火把往这里来,走近了,是李泊李和薪父子俩,两个人鞋子踩了一脚泥,来不及处理,声音急促地说:“宁公子,苏姑娘,快跟我们到村里去!有急事!三井婆婆去了!”
“什么?!”
苏静蘅闻言似乎被榔头当头打了一棒,问,“什么去了?怎么去了?什么意思?”
宁知序也被吓了一跳,不敢耽搁,打好灯笼就跟着他们上山。
苏静蘅一路小跑,人还懵着,到李良月家门口,看见堂里一片烛光璀璨,门口聚满了人,后来的到大门前先跪下磕头,之后进屋去看,看过了又出来,人呆呆站着,靠着柱子默默抹眼泪。
厨房里几个婶娘正在烧柴烧水。
她恍惚着跟着别人磕了几个头,听见一阵阵熟悉的哭声,旁边的人说:“怎么好端端就去了?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吃了一大碗饭,同我们说笑了一会,睡前还跟我们打过招呼,叫我早些歇息……明明才过了半天……”
“你别犯丧!这是喜寿!在梦里去的,走得很安详,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一日。”
说着,却口是心非忍不住哭出声。
苏静蘅走进屋,看见几个熟悉的婶娘围在床前,宽慰一个哭成泪人的女孩。
昌老伯姗姗来迟,跟在她脚后跟到,隔着几步远,看见床上躺着的人在这样喧闹的声音里一动不动,良久,哀声一叹,走到李良月边上说:“好孩子,莫哭,你奶奶算到有这样一天……你不要流眼泪,她舍不得你哭啊……”
【作者有话说】
1选自江苏民歌。
第74章
棺材钱早些年就已经备好,李三井同城里棺材铺掌柜打好了招呼,不必看她的人情做事,给多少钱,就办多少钱的事。
坟地就在山后的柳树沟旁边,从她有记忆开始,村里死了人,都埋在那一块。
她娘也埋在那里,娘的坟茔旁边是她养她成人的阿爷和阿奶。
坟地不大,上至八十岁的阿婆,下至才生下来没多久就因病而亡的婴儿,生前住在同一个村,死后埋在同一片地,依旧做着邻居。
当然,也有些在村里长大的人没能埋在这儿。
当年打仗的时候,村里招去当兵的,许多死在外边,回不来。
李三井记得宋英华和李茂德的儿子李印二十岁被抓去当兵,二十一岁就死在战场上,留下他爹娘和一个怀孕的媳妇活在世上。
那一对老好人知道儿子阵亡的消息,流了一晚上的泪,后来跟儿媳妇说:“人死了日子还要继续往下过,你别怕,我们把你当亲闺女,以后日子好了,再为你寻一户好人家,给你添一份好嫁妆。”
十九岁的姑娘一意孤行,在乱世之中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她当做活下去的希望,然而一个月后一场高热带走了那个孩子。
又过了一个月,在一个飘着大雪的夜晚,她独自一人走进深林,用一根亲手拧的绳子将自己吊死在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树上。
死前给待她如亲生女儿的公公婆婆留了信,只有十二个字:“爹娘!儿去了!给你们省一口粮!”
乱世之中一把谷子值千金,她觉得自己给爹娘省了许多钱。
囤的粮只够一家人过到第二年秋,她死了,或许能帮爹娘多熬一个冬天。
多活一天,就多一分希望,说不定要不了两年就会天下太平,万事大兴。
然而她不知道,她死去的第二年开春,战事就停了。
躲进山里的人带着死去之人的尸骨回到村子里,把他们安葬在田地旁,春风拂过麦田,也抚过他们的坟茔和墓碑。
秋收农忙的人靠着坟地休息,在上面吃饭睡觉,宋英华和李茂德常去那里看望她。
李老三的大儿子从战场回家,断了一条腿,他心里有愧,用那一条好腿向夫妻两个下跪磕头,告诉他们印儿哥是为了救他才受伤战死,他回来愿意替印儿哥尽孝,养他们百年。
夫妻两个不说话,只给他抓了养身子的药,说:“生死由命,你莫要觉得自己罪过。”
这个有良心的大儿子后来看了自己母亲的坟,知道生养她的娘因担心他的生死抑郁而终,从此之后便一蹶不振,喝了许多酒,活活将自己醉死了。
他们都埋在那片坟地里,春天坟头插柳枝,冬日盖雪衣。
李三井给自己挑了块地,离自家那块田最近,那时的李良月不过六岁,听了她的话,指了指旁边的地方说:“那我死了就埋这儿,跟奶奶躺一块。”
李三井眯着眼望她,说:“那是好久好久之后的事了,大概要等一百年。”
李良月说:“就算过一千年我也埋这儿,跟奶奶躺一块。”
如今看着新起的坟,她心里默默算着一百年过了多久。
过了良月初五,她就十七了,还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相见?
望着她萧瑟的背影,李良月并无可惜。
心口一块大石头放下,她拿出帕子擦擦苏静蘅眼角的泪花,告诉她自己肩角那块疤不疼。
十岁的李良月在一场昏昏沉沉几乎要了她命的大病之中听见床边至亲之人向天上的神仙祷告,苍老的声音灌满了哀意乞求,不断重复着,只要能让她从这场病中活下来,就愿意拿自己的命做交换。
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她的额头,不信神的人念了整整一晚的祷祠,第二天天色大晴,她的病竟真的奇迹般地治愈。
神仙没用至亲之人的性命做交换,一债要有一债还,十岁的李良月已经知晓人事,她对着天磕了三个响头,而后将自己捡的柴扔进火膛里,火星子噼里啪啦往外蹦,铁钳烧得通红,她只是举起来看一眼,而后没有半点犹豫,用烧红的铁钳将肩上的胎记彻底抹除。
新长出来的疤是她为自己做的新记号,是身为李良月的独有标记。
她想让所有人看见这个标记。
今天一场闹剧,总算如了她的意。
苏静蘅揉着眼睛对她说:“你一定要好好的。”
李良月笑着点头,说:“一定,这样的事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家门口的人散去,她彻底卸了力。
劫后余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冲上脑门,那双枯木似的手划过她的指尖,然后将她双手紧紧包裹住,叹息着问:“良月啊,我要是走了你怎么办呢?我要是走了,你在这世上就没有亲人了。”
李良月唰的一下抱住李三井,说:“不会的!奶奶,你一定长命百岁!”
-
雨要下没下,黑云在天上挂了半天,风吹来吹去又吹来,一直到天黑才开始落点。
上次下雨天苏静蘅与宁知序同睡一张床,今日仍如是。
早些时候的雨酣畅淋漓,檐下雨帘密如珠串,后来停了一会儿,天地之间只余雷声。
偶尔有闪电划过,刮擦一声,整间屋子被照得雪亮。
苏静蘅蜷在宁知序怀里,这样一个黑夜,她求他:“你再给我唱首歌吧,我心慌得很,相公,再给我唱首歌,唱一首开心的歌,将我哄睡着,我明天给你做绿豆汤喝。”
宁知序想了会儿,侧过头,看见她捂着耳朵自言自语,于是凑近,在她唇上蜻蜓点水地落下一个吻,问:“唱山唱水唱人,你都乐意听?”
“嗯。”
苏静蘅蚊声回答。
宁知序于是起调,轻轻唱: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淡。
荻港萧瑟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拨金影。
蓦抬头,月上东山。”1
外边又打过一个闪,苏静蘅瑟缩一下,全无听歌的兴致,宁知序没有丝毫不耐烦地拍着她的背,一声一声唱,唱到乌云散去,月上东山,她眉间终于染了睡意,昏昏沉沉闭上眼睛。
然而才入了梦,不过半刻左右,对面山间忽然传来鸡鸣,嘹亮震天,苏静蘅刚睡着,又被惊醒,心脏砰砰跳,弹起来问:“几时了?怎么有鸡鸣声?”
宁知序直起身往外看了眼,说:“大概子时。”
“子时……”
“是子初。”
“子初?”
苏静蘅坐起身,披上衣服出去看,嘴里喃喃道,“怎么会,子初……鸡怎么在这个时辰叫?”
对面一片黑漆漆,村里人都睡了,她在檐下来回踱步,宁知序牵住她的手说:“想必是被雷声惊扰,今夜不得安眠,乱了鸡鸣的时辰。”
“希望是……”
正要回房,对面村里忽然亮起灯,原先只有一户,后来接二连三亮起,苏静蘅心再次狂跳起来,说:“不对不对,怎么都起来了?这才子初!”
满地烂泥,她回去换衣裳,说:“去看看吧,我实在不放心。”
两个人匆忙换好衣裳,才出门,便看见山间有人聚着火把往这里来,走近了,是李泊李和薪父子俩,两个人鞋子踩了一脚泥,来不及处理,声音急促地说:“宁公子,苏姑娘,快跟我们到村里去!有急事!三井婆婆去了!”
“什么?!”
苏静蘅闻言似乎被榔头当头打了一棒,问,“什么去了?怎么去了?什么意思?”
宁知序也被吓了一跳,不敢耽搁,打好灯笼就跟着他们上山。
苏静蘅一路小跑,人还懵着,到李良月家门口,看见堂里一片烛光璀璨,门口聚满了人,后来的到大门前先跪下磕头,之后进屋去看,看过了又出来,人呆呆站着,靠着柱子默默抹眼泪。
厨房里几个婶娘正在烧柴烧水。
她恍惚着跟着别人磕了几个头,听见一阵阵熟悉的哭声,旁边的人说:“怎么好端端就去了?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吃了一大碗饭,同我们说笑了一会,睡前还跟我们打过招呼,叫我早些歇息……明明才过了半天……”
“你别犯丧!这是喜寿!在梦里去的,走得很安详,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一日。”
说着,却口是心非忍不住哭出声。
苏静蘅走进屋,看见几个熟悉的婶娘围在床前,宽慰一个哭成泪人的女孩。
昌老伯姗姗来迟,跟在她脚后跟到,隔着几步远,看见床上躺着的人在这样喧闹的声音里一动不动,良久,哀声一叹,走到李良月边上说:“好孩子,莫哭,你奶奶算到有这样一天……你不要流眼泪,她舍不得你哭啊……”
【作者有话说】
1选自江苏民歌。
第74章
棺材钱早些年就已经备好,李三井同城里棺材铺掌柜打好了招呼,不必看她的人情做事,给多少钱,就办多少钱的事。
坟地就在山后的柳树沟旁边,从她有记忆开始,村里死了人,都埋在那一块。
她娘也埋在那里,娘的坟茔旁边是她养她成人的阿爷和阿奶。
坟地不大,上至八十岁的阿婆,下至才生下来没多久就因病而亡的婴儿,生前住在同一个村,死后埋在同一片地,依旧做着邻居。
当然,也有些在村里长大的人没能埋在这儿。
当年打仗的时候,村里招去当兵的,许多死在外边,回不来。
李三井记得宋英华和李茂德的儿子李印二十岁被抓去当兵,二十一岁就死在战场上,留下他爹娘和一个怀孕的媳妇活在世上。
那一对老好人知道儿子阵亡的消息,流了一晚上的泪,后来跟儿媳妇说:“人死了日子还要继续往下过,你别怕,我们把你当亲闺女,以后日子好了,再为你寻一户好人家,给你添一份好嫁妆。”
十九岁的姑娘一意孤行,在乱世之中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她当做活下去的希望,然而一个月后一场高热带走了那个孩子。
又过了一个月,在一个飘着大雪的夜晚,她独自一人走进深林,用一根亲手拧的绳子将自己吊死在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树上。
死前给待她如亲生女儿的公公婆婆留了信,只有十二个字:“爹娘!儿去了!给你们省一口粮!”
乱世之中一把谷子值千金,她觉得自己给爹娘省了许多钱。
囤的粮只够一家人过到第二年秋,她死了,或许能帮爹娘多熬一个冬天。
多活一天,就多一分希望,说不定要不了两年就会天下太平,万事大兴。
然而她不知道,她死去的第二年开春,战事就停了。
躲进山里的人带着死去之人的尸骨回到村子里,把他们安葬在田地旁,春风拂过麦田,也抚过他们的坟茔和墓碑。
秋收农忙的人靠着坟地休息,在上面吃饭睡觉,宋英华和李茂德常去那里看望她。
李老三的大儿子从战场回家,断了一条腿,他心里有愧,用那一条好腿向夫妻两个下跪磕头,告诉他们印儿哥是为了救他才受伤战死,他回来愿意替印儿哥尽孝,养他们百年。
夫妻两个不说话,只给他抓了养身子的药,说:“生死由命,你莫要觉得自己罪过。”
这个有良心的大儿子后来看了自己母亲的坟,知道生养她的娘因担心他的生死抑郁而终,从此之后便一蹶不振,喝了许多酒,活活将自己醉死了。
他们都埋在那片坟地里,春天坟头插柳枝,冬日盖雪衣。
李三井给自己挑了块地,离自家那块田最近,那时的李良月不过六岁,听了她的话,指了指旁边的地方说:“那我死了就埋这儿,跟奶奶躺一块。”
李三井眯着眼望她,说:“那是好久好久之后的事了,大概要等一百年。”
李良月说:“就算过一千年我也埋这儿,跟奶奶躺一块。”
如今看着新起的坟,她心里默默算着一百年过了多久。
过了良月初五,她就十七了,还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