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边上的人都瞪她,从前话多就算了,村里谁不包容她,可是旁人的事怎么能说给外边的人听,好歹应该有些分寸才是。
“还有他——”
女人指了指李三伯,说,“他也说亲眼瞧见过你肩上的疤,那是好几年前,干活撩起衣袖,其他人都看见了!”
这里民风开放,掀起袖子露露胳膊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李良月要干活,要下地,要上山,男人女人老人少年干的活她都干,从来不避讳着大家。
李三伯在一边笑,眼里说不出是什么情绪,好像是无可奈何,又好像是被逼无奈。
他一个老人不跟小姑娘计较,但儿子走了,去追他的小孙儿了,没两个月回不来,如果不是她在堂上作证,官老爷怎么会不管?
因为官老爷不管,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家里现在只留他一个人,他一个老人不跟小姑娘计较,可是……
可是嘴上说不计较,若有能计较的空,他还是想跟她计较。
人死之后要想舒服些,不入地狱,那活着的时候就不能作恶。
以前欠过的债都抵了,现在新债又生,果真叫他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得安宁。
三井婆婆倚在门前,听他们说了这么多,走出去,轻轻牵住李良月的手,放在手心拍拍,问她:“你是如何想的?不要急,坐下来好好说。”
女人很是欢喜,知道三井婆婆是个很讲道理的人,频频鞠躬,道:“多谢恩人!多谢恩人!”
“什么恩人?”
李良月忽然扯过她手里的布巾甩在地上,“照你这样说,有恩人,那也应该有仇人,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仇人!”
说完转头抱住三井婆婆,脸靠在她怀里,不去看她。
女人说:“你娘死了,你该回去看看,家里如今没有其他的人了,好孩子,跟我回去吧,去你爹娘坟前上个香,告诉他们你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你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从小染病死了,另一个下水救人,被淹死了!被救的人不认账,欺负我这个老婆子,我也没办法,只能认命,端午那天我看见你划船了,真好,跟你弟弟一样能干!”
“死了?”
李良月出神呢喃,从三井婆婆怀里露出半边脸,问她,“不,你一定是认错了,我不是……我只有一个奶奶!”
“怎么会认错?不信你把肩上的胎记给我看!一定不会错的。”
她说着就去扯李良月的衣裳,苏静蘅冲上前想把她们分开,奈何还有另外两个人男人来帮忙。
这两个男人是女人的弟弟,同她一块来认亲。
为了这一天他们谋算了好些日子。
只要确认李良月是十六年前姐姐丢掉的那个孩子,不论如何他们也会帮她把人带回去。
场面乱起来,村里人反应快的,已经拿好棍子锄头来帮忙,大声喝道:“怎么!光天化日要抢人是不是!有什么话好好说,敢动手,别以为你们能打得过我们!良月丫头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怎么做她自己心里有数。”
女人说:“你只要把撩起袖子给我看看,是不是我心里自然就清楚。”
李良月想起那道胎记,像爬虫一样贴在她的后肩,从她有记忆开始,每天都在忍受着那块胎记给她带来的不安。
“……”
一群人目光灼灼地看着她,李良月抚摸着肩膀,问:“若是不能确定呢?”
“什么不能确定?只有是和不是。”女人宽慰她,“好孩子,这不是什么坏事,你只是与至亲相认,世上多一个人对你好,有什么不值的呢?”
李良月皮笑肉不笑地低哼一声,扯开衣襟,露出右肩给她看。
肩上没有胎记,只有一块棕褐色的圆形疤痕,像一根钉子一样从肩后钉进骨头里。
苏静蘅倒吸一口气,下意识拉住她的手问:“这是什么回事?怎么有这么大的一块疤?不是说有胎记的吗?你难道——”
李良月轻挑了下眉梢,看向众人,说:“不确定的事,就当做没有,我不认识你,你也莫要用那些与我无关的道理逼我认你,我李良月生来就姓李,今日当着大家的面,叫大家都看清楚了,你说,我肩上这疤,与你说的胎记到底一样不一样?”
“不、不一样……”
女人骇然后退。
李良月心又猛地跳了一下。
她承认了,听这意思并不打算纠缠,这件事难道就此作罢了?
不,怎么会这么简单?
她打定心思过来,就是一定要带自己走的,如今为什么……
苏静蘅帮李良月掩好衣服,随即与元渺一块将她紧紧抱住,想到那疤,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
李良月跟她们说:“没事,这疤是自小就有的。”
随即看向那女人。
然而,她并没有其他的动作,只是呆在原地,喃喃自语,摇头说:“不是……竟然真的不是,我那乖孙儿的胎记在肩前,不在肩后……所以她人现在在哪儿?她现在到底在哪……我找她找得好苦啊!”
【作者有话说】
明天又要去医院复诊,不知道来不来得及,不过尽量赶回来写,上次请过一天假了不能再请了呜呜
临近收尾也会写点其他人的内容,小情侣贴贴后面会有,请大家见谅啦
第73章
那是十六年前的良月初五。
天微寒,清早叶子打着露水,宜村逢五做集,李三井赶早去集上卖货,天没亮动身,午时回,想到山里结纽熟了,特地绕了小路到山上去摘结纽。
背筐装了一大半,心里盘算着回去分给大家泡酒喝,照着原路往回走,忽然看见路边枯树下放着一个小小的包袱。
打开包袱,里面装着个娃娃,看着不大,还没满月的模样,如此偏僻的地方,常人不会路过,这孩子定是被人抛弃的。
眼睛鼻子嘴巴齐全,听见声音会睁眼,黑色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像黑珍珠,除了肩膀上有块胎记,其他哪里都好。
李三井想到她当年被扔在井里,若没人相救,一定活不成,这个孩子也一样。
遇见就是缘分,谁也不会想到她能在这个年纪遇见一个还未知人事的“李三井”,背筐里的结纽此刻显得不值一钱,她将结纽倒了,把孩子装进背筐,带回家,当成亲生的孙女养着。
小孙女没经历过“三口井”的谋杀,自然不会有“李三井”这样的名字,她也没管她起名叫李结纽,虽然结纽能吃,能入酒,但是以谋杀意义选定的名字注定会陪着她一辈子,她应该有个更好的名字。
读过一点书的李三井想了好几天,算了算日子,说:“良月是个好时候!”
于是挥笔在纸上写下“良月”两个字,从此之后这个孩子有了名字。
良月的太阳很好,天上高悬着,在微冷的日子里投下一束光。
除了岁月本身,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
良月是岁月的分割,脱离生死,百年之后依旧存在,千年之后仍会长存。
自然,不止是良月。
良月的十六年占据了李三井记忆中将近五分之一的年岁,良月是五分之一个李三井,却不仅仅是五分之一的李三井。
十六年那一天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李三井指着天空说:“那天的太阳就悬在那个地方,我面前是一棵被雷劈成两半的树,孩子就在树根旁边,乍一看好像是天雷带下来的。”
说完看向那个女人,嘴角弧度正好,身上是历经风雨波澜不惊的气质,眼角微微扬起,问她:“你将孩子丢在何处了?什么时候丢的?那一片山我走过一遍,没在路边瞧见过别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巧?同一天,有两个孩子被丢在山里,真是作孽,那个孩子如今……”
那女人头一昏,跌坐在地。
她的弟弟们围着她问。
是不是记错了?
其实胎记就在肩后不是在肩前。
其实他们没弄错,李良月就是十六年前扔掉的那个孩子。
“我不记得了……”
太阳灼眼,女人望着另一个山头,努力回想着十六年前她的孙女出生时候的场景,胎记到底在何处,一时间完全记不起来,孩子丢在何处,也没有个确定的地方,只记得那日天微微亮,她抱着孩子往山里扎,一直走到不敢走的地方才放下孩子回头。
旁边没有被雷劈成两半的树,山里有野兽的嚎叫声,她那时是真的怕,怕自己走慢一步,就会进山里虎大虫的肚子。
所以孩子呢?
一定是被虎大虫吃了!
怎么会这样?
李良月这才确定,眼前这个女人是真真切切弄错了,那一日被丢的不止她,另一个与她一般大小,无名无姓的孩子在那一天死在山里,时隔十六年才有人寻她。
闷热的天忽然传来阵阵雷声,山边一角笼着一大块乌云。
女人神魂颠倒,颤颤巍巍站起来,望着李良月,什么话都不说,深深叹过一口气后,抹了抹眼泪离去。
“还有他——”
女人指了指李三伯,说,“他也说亲眼瞧见过你肩上的疤,那是好几年前,干活撩起衣袖,其他人都看见了!”
这里民风开放,掀起袖子露露胳膊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李良月要干活,要下地,要上山,男人女人老人少年干的活她都干,从来不避讳着大家。
李三伯在一边笑,眼里说不出是什么情绪,好像是无可奈何,又好像是被逼无奈。
他一个老人不跟小姑娘计较,但儿子走了,去追他的小孙儿了,没两个月回不来,如果不是她在堂上作证,官老爷怎么会不管?
因为官老爷不管,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家里现在只留他一个人,他一个老人不跟小姑娘计较,可是……
可是嘴上说不计较,若有能计较的空,他还是想跟她计较。
人死之后要想舒服些,不入地狱,那活着的时候就不能作恶。
以前欠过的债都抵了,现在新债又生,果真叫他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得安宁。
三井婆婆倚在门前,听他们说了这么多,走出去,轻轻牵住李良月的手,放在手心拍拍,问她:“你是如何想的?不要急,坐下来好好说。”
女人很是欢喜,知道三井婆婆是个很讲道理的人,频频鞠躬,道:“多谢恩人!多谢恩人!”
“什么恩人?”
李良月忽然扯过她手里的布巾甩在地上,“照你这样说,有恩人,那也应该有仇人,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仇人!”
说完转头抱住三井婆婆,脸靠在她怀里,不去看她。
女人说:“你娘死了,你该回去看看,家里如今没有其他的人了,好孩子,跟我回去吧,去你爹娘坟前上个香,告诉他们你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你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从小染病死了,另一个下水救人,被淹死了!被救的人不认账,欺负我这个老婆子,我也没办法,只能认命,端午那天我看见你划船了,真好,跟你弟弟一样能干!”
“死了?”
李良月出神呢喃,从三井婆婆怀里露出半边脸,问她,“不,你一定是认错了,我不是……我只有一个奶奶!”
“怎么会认错?不信你把肩上的胎记给我看!一定不会错的。”
她说着就去扯李良月的衣裳,苏静蘅冲上前想把她们分开,奈何还有另外两个人男人来帮忙。
这两个男人是女人的弟弟,同她一块来认亲。
为了这一天他们谋算了好些日子。
只要确认李良月是十六年前姐姐丢掉的那个孩子,不论如何他们也会帮她把人带回去。
场面乱起来,村里人反应快的,已经拿好棍子锄头来帮忙,大声喝道:“怎么!光天化日要抢人是不是!有什么话好好说,敢动手,别以为你们能打得过我们!良月丫头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怎么做她自己心里有数。”
女人说:“你只要把撩起袖子给我看看,是不是我心里自然就清楚。”
李良月想起那道胎记,像爬虫一样贴在她的后肩,从她有记忆开始,每天都在忍受着那块胎记给她带来的不安。
“……”
一群人目光灼灼地看着她,李良月抚摸着肩膀,问:“若是不能确定呢?”
“什么不能确定?只有是和不是。”女人宽慰她,“好孩子,这不是什么坏事,你只是与至亲相认,世上多一个人对你好,有什么不值的呢?”
李良月皮笑肉不笑地低哼一声,扯开衣襟,露出右肩给她看。
肩上没有胎记,只有一块棕褐色的圆形疤痕,像一根钉子一样从肩后钉进骨头里。
苏静蘅倒吸一口气,下意识拉住她的手问:“这是什么回事?怎么有这么大的一块疤?不是说有胎记的吗?你难道——”
李良月轻挑了下眉梢,看向众人,说:“不确定的事,就当做没有,我不认识你,你也莫要用那些与我无关的道理逼我认你,我李良月生来就姓李,今日当着大家的面,叫大家都看清楚了,你说,我肩上这疤,与你说的胎记到底一样不一样?”
“不、不一样……”
女人骇然后退。
李良月心又猛地跳了一下。
她承认了,听这意思并不打算纠缠,这件事难道就此作罢了?
不,怎么会这么简单?
她打定心思过来,就是一定要带自己走的,如今为什么……
苏静蘅帮李良月掩好衣服,随即与元渺一块将她紧紧抱住,想到那疤,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
李良月跟她们说:“没事,这疤是自小就有的。”
随即看向那女人。
然而,她并没有其他的动作,只是呆在原地,喃喃自语,摇头说:“不是……竟然真的不是,我那乖孙儿的胎记在肩前,不在肩后……所以她人现在在哪儿?她现在到底在哪……我找她找得好苦啊!”
【作者有话说】
明天又要去医院复诊,不知道来不来得及,不过尽量赶回来写,上次请过一天假了不能再请了呜呜
临近收尾也会写点其他人的内容,小情侣贴贴后面会有,请大家见谅啦
第73章
那是十六年前的良月初五。
天微寒,清早叶子打着露水,宜村逢五做集,李三井赶早去集上卖货,天没亮动身,午时回,想到山里结纽熟了,特地绕了小路到山上去摘结纽。
背筐装了一大半,心里盘算着回去分给大家泡酒喝,照着原路往回走,忽然看见路边枯树下放着一个小小的包袱。
打开包袱,里面装着个娃娃,看着不大,还没满月的模样,如此偏僻的地方,常人不会路过,这孩子定是被人抛弃的。
眼睛鼻子嘴巴齐全,听见声音会睁眼,黑色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像黑珍珠,除了肩膀上有块胎记,其他哪里都好。
李三井想到她当年被扔在井里,若没人相救,一定活不成,这个孩子也一样。
遇见就是缘分,谁也不会想到她能在这个年纪遇见一个还未知人事的“李三井”,背筐里的结纽此刻显得不值一钱,她将结纽倒了,把孩子装进背筐,带回家,当成亲生的孙女养着。
小孙女没经历过“三口井”的谋杀,自然不会有“李三井”这样的名字,她也没管她起名叫李结纽,虽然结纽能吃,能入酒,但是以谋杀意义选定的名字注定会陪着她一辈子,她应该有个更好的名字。
读过一点书的李三井想了好几天,算了算日子,说:“良月是个好时候!”
于是挥笔在纸上写下“良月”两个字,从此之后这个孩子有了名字。
良月的太阳很好,天上高悬着,在微冷的日子里投下一束光。
除了岁月本身,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
良月是岁月的分割,脱离生死,百年之后依旧存在,千年之后仍会长存。
自然,不止是良月。
良月的十六年占据了李三井记忆中将近五分之一的年岁,良月是五分之一个李三井,却不仅仅是五分之一的李三井。
十六年那一天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李三井指着天空说:“那天的太阳就悬在那个地方,我面前是一棵被雷劈成两半的树,孩子就在树根旁边,乍一看好像是天雷带下来的。”
说完看向那个女人,嘴角弧度正好,身上是历经风雨波澜不惊的气质,眼角微微扬起,问她:“你将孩子丢在何处了?什么时候丢的?那一片山我走过一遍,没在路边瞧见过别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巧?同一天,有两个孩子被丢在山里,真是作孽,那个孩子如今……”
那女人头一昏,跌坐在地。
她的弟弟们围着她问。
是不是记错了?
其实胎记就在肩后不是在肩前。
其实他们没弄错,李良月就是十六年前扔掉的那个孩子。
“我不记得了……”
太阳灼眼,女人望着另一个山头,努力回想着十六年前她的孙女出生时候的场景,胎记到底在何处,一时间完全记不起来,孩子丢在何处,也没有个确定的地方,只记得那日天微微亮,她抱着孩子往山里扎,一直走到不敢走的地方才放下孩子回头。
旁边没有被雷劈成两半的树,山里有野兽的嚎叫声,她那时是真的怕,怕自己走慢一步,就会进山里虎大虫的肚子。
所以孩子呢?
一定是被虎大虫吃了!
怎么会这样?
李良月这才确定,眼前这个女人是真真切切弄错了,那一日被丢的不止她,另一个与她一般大小,无名无姓的孩子在那一天死在山里,时隔十六年才有人寻她。
闷热的天忽然传来阵阵雷声,山边一角笼着一大块乌云。
女人神魂颠倒,颤颤巍巍站起来,望着李良月,什么话都不说,深深叹过一口气后,抹了抹眼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