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甥婿宁知序乃洛城宁氏宁珲之二子。蒙天垂怜,得配令甥女苏静蘅为室,结缡以来,相敬如宾,姨母垂念,遣鸿雁问小甥女起居,甥敢告慈怀:荆钗安好,蕙质如初。”
“甥虽驽钝,然深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之义,既与阿蘅结为夫妻,必当竭尽全力,勤耕织以供温饱,护周全以避风霜,举案齐眉,琴瑟永谐,不负姨母玉成之美意,诚请天地神明共鉴。”
“近闻姨母麟儿玉明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甥婿虽居僻壤,闻此佳音,亦欢喜不已,谨备薄酒,遥向天边,恭贺姨母门楣耀彩,更祝玉明表兄早展经纶,为社稷砥柱,光耀千秋。”
“俟来日春暖花开之时,甥定当携荆妻恭诣潭府,一则叩谢姨母深恩,二则仰瞻状元郎风采,三则奉觞上寿,以尽孝思。”
“临楮神驰,不尽所怀。谨奉寸笺,虔申贺悃。伏乞崇安万福。”
“甥婿宁知序顿首再拜。”
“……”
读完之后屋里只余寂静,苏静蘅捧过这一份信,手指轻轻抚摸着墨痕,心里有些发酸:“写的什么呀……平时不听你跟我讲,写给别人倒是写了这么多……”
宁知序悄悄凑到她身边,将自己心中所想如实相告:“我这样写是因为我知道若是这次还像上次那般,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做一些叫你伤心的事,那我真该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苏静蘅忙捂住他的嘴,呸道:“不许这么说!快跟我一起呸呸呸!把不吉利的话都呸掉!”
宁知序笑笑,学着她的样子对着地上轻呸两声,接着说:“你上次说我不懂你的心,这次我就要告诉你我懂你,我知道你以后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就算不是我,也与你表兄无关,你自己会挣钱,会努力将日子过好,而我,在你身边的每一日只当做是上天恩赐,你就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苏静蘅仰首放肆去吻他,而后跟他说:“你也是,你明白就好,我跟你在一块高兴,这就够了,日子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能有个人叫我天天高兴,我做梦都会笑醒。”
“嗯,我听见过。”宁知序说。
“听见过什么?”
“听见过你在梦里叫我。”
苏静蘅两颊又如火烧,问:“我叫你什么了?”
宁知序凑在她的耳朵边,轻轻吻她,等她目光迷离,等她身不由己,等她软在自己怀里,朗声低笑,道:“你在梦里对我说:‘宁知序!我想吃大鸡腿和酱肘子!’”
苏静蘅:“……”
-
翌日宁知序果真给她做了大鸡腿和酱肘子吃。
昨夜没睡好,被某人闹了小半宿,到后半夜才睡着,早上天还没亮,又被鸡鸣声吵醒,苏静蘅有些起床气,在床上扭来扭去叹来叹去,最后实在没办法,知道这样下去根本睡不着,于是干脆不睡了,起身将屋里屋外清扫一遍,收拾好心情就去村里找李良月和元渺。
上午无事,村里一切正常,豆子不在,显得周围清净许多,中午用过饭依旧去找她们,正是休息的时候,各家敞着大门,将凉席铺在堂屋地上睡作一团。
门口场上晒着谷,场边用竹棍搭了架子,几条绳线悬场而过,上面挂着些碎布条,风一吹轻轻飘动,线的另一头同向屋里,凡是有鸟雀落在场上要吃谷,屋里人牵动手中的线稍微摇一摇,布条晃得更加厉害,鸟雀便会受惊飞走。
李良月手里就牵着一根线,却并非通向场上的粗线,而是缝补衣服的细线。
落了色的青布看着有些发灰,布上破了好几个洞,她琢磨着要怎么样才能把这几个破洞补得漂亮,苏静蘅正巧过来,问她要不要帮忙,李良月摇头说:“不行,这是我奶奶的衣裳,我得自己缝。”
并非是有什么不方便。
只是她更想自己将衣裳缝好讨她老人家的开心。
衣服是贴身穿的,与其他的物件不能混为一谈。
这也是她难得有的私心——私心希望奶奶只穿她缝的衣裳,私心希望奶奶以后只与她睡一张床,只为她唱哄睡的歌,不要因为别的小孩长得可爱就带回家当孙子一样宠,她的孙子只有自己一个,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不管谁来都没办法改变。
她会永远陪在她身边,她也一样,要永远陪着自己,就算天塌下来也没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是从十六年前那个良月初五就确定了结果的事实。
【作者有话说】
信的内容从百度还有各种其他古人信件仿古信件搜刮来仿写的啊啊啊,不要太认真,当然如果有哪里不太对,欢迎纠正!
第72章
离良月初五还有好些日子,过了这天李良月就十七了。
十七的姑娘要嫁人,邻家婶娘说她应该配世上最好的人家,大家伙儿都仰天笑着,可那时候她不过七岁,三井婆婆耐心为她梳着辫子,说:“不嫁也没事,不嫁也没事……”
如今真正要到十七岁的日子,她却常常听见奶奶睡梦中呓语,问老天:“我走了我的孙女该怎么办?”
夜深无人之时,她怕孙女起夜找不着人,望着无垠夜色怕得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
旁人都说李良月性子傲,天不怕地不怕,看见鬼也敢一榔头招呼回去。
可她知道她不是这样,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辈子有悲有欢有怒有哀,不会像一块石头一样见了什么都冷冰冰的没有半点温情。
她的孙女她最了解,像天上悬着的太阳一样,别人看着嫌照眼睛,贴在身上嫌烫人,就是这样,她却偏要揣在怀里。
这一年总记挂着这些事,觉得身子老得更快了,以至于以前从来不怕的东西一睡着就常常出现在梦里。
中午小睡了一会儿,难得没有做梦。
李良月缝好衣裳就将衣服折好放回屋里*,蹑手蹑脚走进去,蹑手蹑脚出来,老人家觉浅,稍稍有动作就会被吵醒。
将家里的事都做完,三人带着斗笠提桶去给田里的菜浇水。
天太热了不想开口说话,舌尖往外一冒,只有叹气的声音,浇完水回家在阴凉下坐着,互相对望发起呆来。
就在这样的沉默之中,昨日见到的女人带着那两个男人找上门来。
穿的衣服比昨天更加得体,精心做过打扮,但也难以掩盖住年岁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
“我来找良月姑娘。”
李良月没起身,仰首看这几个人的神色,明明先站起来的是元渺,他们却依旧能够第一个看向她。
“你们找良月姑娘做什么?”元渺问。
“我——”
那女人又欢喜又紧张,攥攥衣袖,捂着胸口平复一口气,声音稍稳一些,道,“你家大人在吗?我有事找你家大人。”
“歇下了。”
李良月说,“有什么话跟我说就行,跟我说也是一样的。”
“良月姑娘!”
女人展开包袱,从里面掏出一块布巾,瞬间泣涕涟涟,将布巾捧到她面前,说,“良月,我是你亲奶奶,你不知道,这是你娘生你的时候裹着你的布巾,可惜你娘命薄,还没见到你就走了……”
说着抽泣声愈发响亮,难以克制,李良月接过那块布巾,仔细看了一遍,还给她说:“你认错人了,一块布巾而已,与我没什么关系。”
“不!有关系!”女人抹着眼泪肯定道,“我都问清楚了,就是你——”
“你声音小些。”
李良月往屋里看了眼,拉着她的手往外走。
别家被这动静惊扰,从屋里探出头来望。
女人顺她的意将声音压小了些,说的仍是那些话。
“当年我们家穷,养不起你,只能把你放到路边让好心人带走,那年十月,天还没亮,我送你离家,你娘眼泪都要哭干了,可是实在没办法……你别怪我们……这些年我们过得也不好,你爹走得早,你娘一个人顾不过来……”
“阿婶。”
李良月默不作声听她说完这些话,郑重道,“你应当是识错人了,我不是十月生的。”
“是,我知道你不是十月生的,是九月。”
屋里响起走路的声音,紧接着是细微的开门声,李良月垂眸,看着这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将帕子扭成一团去擦眼上的泪,瞄了眼她身后出现的人影,故意对着她说道:“我知道,你身上有块胎记是不是?就在右肩上,我也听别人说了,亲眼看见你右肩上有块胎记,你给我看看,好孩子,既然是我家的孩子,跟我们回去,我们一定不会亏待你。”
听到胎记,李良月心脏猛地一颤,而后似乎漏掉一拍,再跳起来,腔子里如擂鼓,疯狂响动。
她手脚冰凉,一时间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反应。
苏静蘅问:“你从哪里听来的?”
“就是你们村那位姓焦的妹妹……”
焦月娘听见她点自己,一个哆嗦躲到相公身后,小声道:“就是随口说的……哪知道是这件事……要知道事这是我就不说了呀!”
“甥虽驽钝,然深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之义,既与阿蘅结为夫妻,必当竭尽全力,勤耕织以供温饱,护周全以避风霜,举案齐眉,琴瑟永谐,不负姨母玉成之美意,诚请天地神明共鉴。”
“近闻姨母麟儿玉明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甥婿虽居僻壤,闻此佳音,亦欢喜不已,谨备薄酒,遥向天边,恭贺姨母门楣耀彩,更祝玉明表兄早展经纶,为社稷砥柱,光耀千秋。”
“俟来日春暖花开之时,甥定当携荆妻恭诣潭府,一则叩谢姨母深恩,二则仰瞻状元郎风采,三则奉觞上寿,以尽孝思。”
“临楮神驰,不尽所怀。谨奉寸笺,虔申贺悃。伏乞崇安万福。”
“甥婿宁知序顿首再拜。”
“……”
读完之后屋里只余寂静,苏静蘅捧过这一份信,手指轻轻抚摸着墨痕,心里有些发酸:“写的什么呀……平时不听你跟我讲,写给别人倒是写了这么多……”
宁知序悄悄凑到她身边,将自己心中所想如实相告:“我这样写是因为我知道若是这次还像上次那般,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做一些叫你伤心的事,那我真该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苏静蘅忙捂住他的嘴,呸道:“不许这么说!快跟我一起呸呸呸!把不吉利的话都呸掉!”
宁知序笑笑,学着她的样子对着地上轻呸两声,接着说:“你上次说我不懂你的心,这次我就要告诉你我懂你,我知道你以后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就算不是我,也与你表兄无关,你自己会挣钱,会努力将日子过好,而我,在你身边的每一日只当做是上天恩赐,你就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苏静蘅仰首放肆去吻他,而后跟他说:“你也是,你明白就好,我跟你在一块高兴,这就够了,日子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能有个人叫我天天高兴,我做梦都会笑醒。”
“嗯,我听见过。”宁知序说。
“听见过什么?”
“听见过你在梦里叫我。”
苏静蘅两颊又如火烧,问:“我叫你什么了?”
宁知序凑在她的耳朵边,轻轻吻她,等她目光迷离,等她身不由己,等她软在自己怀里,朗声低笑,道:“你在梦里对我说:‘宁知序!我想吃大鸡腿和酱肘子!’”
苏静蘅:“……”
-
翌日宁知序果真给她做了大鸡腿和酱肘子吃。
昨夜没睡好,被某人闹了小半宿,到后半夜才睡着,早上天还没亮,又被鸡鸣声吵醒,苏静蘅有些起床气,在床上扭来扭去叹来叹去,最后实在没办法,知道这样下去根本睡不着,于是干脆不睡了,起身将屋里屋外清扫一遍,收拾好心情就去村里找李良月和元渺。
上午无事,村里一切正常,豆子不在,显得周围清净许多,中午用过饭依旧去找她们,正是休息的时候,各家敞着大门,将凉席铺在堂屋地上睡作一团。
门口场上晒着谷,场边用竹棍搭了架子,几条绳线悬场而过,上面挂着些碎布条,风一吹轻轻飘动,线的另一头同向屋里,凡是有鸟雀落在场上要吃谷,屋里人牵动手中的线稍微摇一摇,布条晃得更加厉害,鸟雀便会受惊飞走。
李良月手里就牵着一根线,却并非通向场上的粗线,而是缝补衣服的细线。
落了色的青布看着有些发灰,布上破了好几个洞,她琢磨着要怎么样才能把这几个破洞补得漂亮,苏静蘅正巧过来,问她要不要帮忙,李良月摇头说:“不行,这是我奶奶的衣裳,我得自己缝。”
并非是有什么不方便。
只是她更想自己将衣裳缝好讨她老人家的开心。
衣服是贴身穿的,与其他的物件不能混为一谈。
这也是她难得有的私心——私心希望奶奶只穿她缝的衣裳,私心希望奶奶以后只与她睡一张床,只为她唱哄睡的歌,不要因为别的小孩长得可爱就带回家当孙子一样宠,她的孙子只有自己一个,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不管谁来都没办法改变。
她会永远陪在她身边,她也一样,要永远陪着自己,就算天塌下来也没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是从十六年前那个良月初五就确定了结果的事实。
【作者有话说】
信的内容从百度还有各种其他古人信件仿古信件搜刮来仿写的啊啊啊,不要太认真,当然如果有哪里不太对,欢迎纠正!
第72章
离良月初五还有好些日子,过了这天李良月就十七了。
十七的姑娘要嫁人,邻家婶娘说她应该配世上最好的人家,大家伙儿都仰天笑着,可那时候她不过七岁,三井婆婆耐心为她梳着辫子,说:“不嫁也没事,不嫁也没事……”
如今真正要到十七岁的日子,她却常常听见奶奶睡梦中呓语,问老天:“我走了我的孙女该怎么办?”
夜深无人之时,她怕孙女起夜找不着人,望着无垠夜色怕得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
旁人都说李良月性子傲,天不怕地不怕,看见鬼也敢一榔头招呼回去。
可她知道她不是这样,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辈子有悲有欢有怒有哀,不会像一块石头一样见了什么都冷冰冰的没有半点温情。
她的孙女她最了解,像天上悬着的太阳一样,别人看着嫌照眼睛,贴在身上嫌烫人,就是这样,她却偏要揣在怀里。
这一年总记挂着这些事,觉得身子老得更快了,以至于以前从来不怕的东西一睡着就常常出现在梦里。
中午小睡了一会儿,难得没有做梦。
李良月缝好衣裳就将衣服折好放回屋里*,蹑手蹑脚走进去,蹑手蹑脚出来,老人家觉浅,稍稍有动作就会被吵醒。
将家里的事都做完,三人带着斗笠提桶去给田里的菜浇水。
天太热了不想开口说话,舌尖往外一冒,只有叹气的声音,浇完水回家在阴凉下坐着,互相对望发起呆来。
就在这样的沉默之中,昨日见到的女人带着那两个男人找上门来。
穿的衣服比昨天更加得体,精心做过打扮,但也难以掩盖住年岁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
“我来找良月姑娘。”
李良月没起身,仰首看这几个人的神色,明明先站起来的是元渺,他们却依旧能够第一个看向她。
“你们找良月姑娘做什么?”元渺问。
“我——”
那女人又欢喜又紧张,攥攥衣袖,捂着胸口平复一口气,声音稍稳一些,道,“你家大人在吗?我有事找你家大人。”
“歇下了。”
李良月说,“有什么话跟我说就行,跟我说也是一样的。”
“良月姑娘!”
女人展开包袱,从里面掏出一块布巾,瞬间泣涕涟涟,将布巾捧到她面前,说,“良月,我是你亲奶奶,你不知道,这是你娘生你的时候裹着你的布巾,可惜你娘命薄,还没见到你就走了……”
说着抽泣声愈发响亮,难以克制,李良月接过那块布巾,仔细看了一遍,还给她说:“你认错人了,一块布巾而已,与我没什么关系。”
“不!有关系!”女人抹着眼泪肯定道,“我都问清楚了,就是你——”
“你声音小些。”
李良月往屋里看了眼,拉着她的手往外走。
别家被这动静惊扰,从屋里探出头来望。
女人顺她的意将声音压小了些,说的仍是那些话。
“当年我们家穷,养不起你,只能把你放到路边让好心人带走,那年十月,天还没亮,我送你离家,你娘眼泪都要哭干了,可是实在没办法……你别怪我们……这些年我们过得也不好,你爹走得早,你娘一个人顾不过来……”
“阿婶。”
李良月默不作声听她说完这些话,郑重道,“你应当是识错人了,我不是十月生的。”
“是,我知道你不是十月生的,是九月。”
屋里响起走路的声音,紧接着是细微的开门声,李良月垂眸,看着这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将帕子扭成一团去擦眼上的泪,瞄了眼她身后出现的人影,故意对着她说道:“我知道,你身上有块胎记是不是?就在右肩上,我也听别人说了,亲眼看见你右肩上有块胎记,你给我看看,好孩子,既然是我家的孩子,跟我们回去,我们一定不会亏待你。”
听到胎记,李良月心脏猛地一颤,而后似乎漏掉一拍,再跳起来,腔子里如擂鼓,疯狂响动。
她手脚冰凉,一时间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反应。
苏静蘅问:“你从哪里听来的?”
“就是你们村那位姓焦的妹妹……”
焦月娘听见她点自己,一个哆嗦躲到相公身后,小声道:“就是随口说的……哪知道是这件事……要知道事这是我就不说了呀!”